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会计学基础
会计学基础


会计学基础

作  者:李杨、南峰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丛 书:高等院校“十二五”应用型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系列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定  价:34.00

I S B N :9787302418085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实务  >  财政税收    

标  签:教材  经济管理类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规章制度,吸收了近年来财会研究的新成果进行编写,主要包括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和复式记账、会计账户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报告等内容。 本书内容基础性强、浅显易懂,适合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人员学习会计学知识的培训教材及参考资料。

TOP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会计概述 2
一、会计的含义 2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目标和对象 5
一、会计的职能 5
二、会计的目标 6
三、会计的对象 7
第三节  会计核算方法 9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10
二、复式记账 10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10
四、登记账簿 10
五、成本计算 11
六、财产清查 11
七、编制财务报表 11
第四节  会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业务
  ? 能力 13
一、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13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13
本章小结 16
自测题 16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19
第一节  会计要素 20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 20
二、会计要素的分类 21
第二节  会计等式 27
一、基本会计等式 27
二、动态会计等式 28
三、扩展会计等式 28
本章小结 29
自测题 29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33
第一节  会计科目 34
一、会计科目的含义 34
二、会计科目的类别 36
第二节  会计账户 43
一、会计账户的概念 43
二、会计账户的结构 46
三、会计账户的总分类账和明细
分类账 47
本章小结 48
自测题 48
第四章  会计的记账方法 51
第一节  古代记账方法的发展 52
一、旧石器时代 53
二、新石器时代 53
三、原始社会时期 54
四、商朝时期 55
五、西周时期 55
六、春秋战国时期 56
第二节  复式记账法 58
一、记账方法的种类 58
二、复式记账法的原理 59
三、复式记账法的种类 60
第三节  借贷记账法 60
一、借贷记账法的产生和发展 60
二、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61
三、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62
四、记账符号和账户结构 65
五、记账规则 67
第四节  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 70
一、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70
二、资金筹集业务的账务处理 70
三、材料采购业务的账务处理 73
四、固定资产业务的账务处理 76
本章小结 78
自测题 78
第五章  会计凭证 81
第一节  会计凭证概述 82
一、会计凭证的概念 82
二、会计凭证的作用 83
第二节  原始凭证 84
一、原始凭证的要素 84
二、原始凭证的分类 84
三、原始凭证的填制 90
四、原始凭证的审核 91
第三节  记账凭证 92
一、记账凭证的要素 92
二、记账凭证的分类 93
三、记账凭证的填制 96
四、记账凭证的审核 97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98
一、会计凭证的传递 98
二、会计凭证的保管 99
本章小结 100
自测题 100
第六章  会计账簿 103
第一节  会计账簿概述 104
一、会计账簿的概念 104
二、会计账簿的种类 104
第二节  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108
一、会计账簿的基本要素 108
二、库存现金日记账的设置
与登记 110
三、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
与登记 111
四、分类账的设置与登记 112
第三节  会计账簿的记账规则及错账的
  ? 处理 114
一、登记账簿的规则 114
二、错账查找方法 115
三、错账更正方法 116
四、平行登记规则 117
第四节  结账与对账 119
一、结账 119
二、对账 120
本章小结 121
自测题 121
第七章  会计的核算 125
第一节 会计的核算形式 127
一、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 127
二、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种类 128
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134
一、记账凭证组织程序的含义 134
二、记账凭证组织程序的特点 134
三、记账凭证组织程序的流程 135
四、记账凭证组织程序的优缺点 136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136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概述 136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
编制流程 138
三、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的
优缺点 151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152
一、汇总记账凭证组织程序的
特点 152
二、汇总记账凭证组织程序的
流程 152
第五节 日记总账核算形式 153
一、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的
特点 153
二、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的
流程 154
本章小结 154
自测题 154
第八章  财产清查 159
第一节  财产清查概述 160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 160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163
三、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 164
第二节  财产清查的方法 165
一、存货的清查 166
二、固定资产的清查 166
三、财产清查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167
第三节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步骤
  ? 与方法 168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步骤 168
二、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方法 169
本章小结 171
自测题 171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175
第一节  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177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和组成 177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分类 178
三、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179
四、财务会计报表的设计原则 180
第二节  利润表 183
一、利润表的概念 183
二、利润表的结构 184
三、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185
第三节  资产负债表 188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意义 188
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188
三、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189
四、账户式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特征 191
五、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191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194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194
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194
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198
第五节  会计报表附注 200
一、会计报表附注的概念 200
二、财务状况说明书 200
本章小结 201
自测题 201
第十章  财务报表分析 209
第一节  财务报表概述 210
一、财务报表的概念 210
二、财务报表的作用 210
三、财务报表的组成和分类 211
第二节  财务报表分析 212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 212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212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212
四、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 216
第三节  财务比率分析 217
一、偿债能力分析 217
二、营运能力分析 219
三、盈利能力分析 220
本章小结 220
自测题 221
第十一章  会计工作组织 225
第一节  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及要求 226
一、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 226
二、会计工作组织的要求 227
第二节  会计机构 228
一、会计机构的设置 228
二、会计机构的形式 229
三、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 231
四、会计的监督体系 232
第三节  会计人员 232
一、会计人员的职责 232
二、会计人员的权限 234
三、会计人员的任职要求 234
四、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236
五、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236
第四节  会计的档案管理 236
一、会计档案的含义及种类 236
二、会计档案的管理要求 237
三、会计档案的销毁 238
本章小结 238
自测题 239
参考文献 243

TOP书摘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要点及目标】
  学习本章内容,要求了解会计的含义和特点,掌握指导会计实务工作最基本的理论,明确会计的职能和目标,了解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系统学习会计方法打好基础。
【关键概念】
  会计  会计职能  会计目标  会计核算方法

【引导案例】
  2014年11月,某公司因产品销售不畅,新产品研发受阻。公司财会部预测公司本年度将发生800万元的亏损。刚刚上任的公司总经理责成总会计师王某千方百计实现当年盈利目标,并说:“实在不行,可以对会计报表做一些会计技术处理。”总会计师很清楚公司本年度亏损已成定局,要落实总经理的盈利目标,只能在财务会计报告上做手脚。总会计师感到左右为难:如果不按总经理的意见办,自己以后在公司不好待下去;如果照总经理的意见办,对自己也有风险。为此,总会计师的思想负担很重,不知如何是好。
  【要求】根据《会计法》和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分析总会计师王某应如何处理?
  【答案】总会计师王某应当拒绝总经理的要求。
  【解析】因为总经理的要求不仅违反了《会计法》第四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也违背了会计职业道德中的会计人员应当诚实守信、客观公正、遵守准则的要求。
第一节  会 计 概 述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渐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来说,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个实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综合、系统的反映和监督。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加强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会计的产生始于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它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将收入、支出等事项记载下来;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剩余产品,为从事会计活动的社会分工提供了物质条件时,它才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形成特殊的、专门的独立职能,并逐渐形成了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可见,会计是伴随着生产活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的,其作用是为了管理好生产。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会计主要是用来核算和监督政府的财政开支,为官方服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使会计有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会计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严格意义上的会计特征是在奴隶社会的繁盛时期才表现出来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年终的总和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了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开始出现,自秦始皇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以来,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在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会计也随之在不断地发展,到了宋朝初期,出现了“四柱清册”,使会计技术达到了新水平。
  【小贴士】
  所谓“四柱”,即“旧管”(相当于上期结存)、“新收”(相当于本期收入或增加)、“开除”(相当于本期支出或减少)、“实在”(相当于本期结存)。其相互关系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综上所述,会计虽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但其簿记体系还是单式簿记体系,所以将从奴隶社会繁盛时期到15世纪末复式簿记理论出现之前的这一时期称为古代会计。
  (二)近代会计阶段
  会计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就是复式簿记系统的出现。近代会计就是从运用复式簿记系统开始的。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一般认为应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公开出版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间在会计的方法技术与内容上有两点重大发展,其一是复式记账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继而成为会计学中管理会计分支的重要基础。
  明末清初之际,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记账法——“龙门账法”。此账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据唐宋以来“四柱结算法”原理设计出的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其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四者的关系是:该+进=存+缴,或进-缴=存-该。也就是说,结账时“进”大于“缴”或“存”大于“该”即为赢利。傅山将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因此而得名。“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转变。到了清代,会计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龙门账”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四脚账法”。四脚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其特点是:注重经济业务的收方(即来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账务处理,不论现金收付事项或非现金收付事项(转账事项)都在账簿上记录两笔,即记入“来账”,又记入“去账”,而且来账和去账所记金额必须相等,否则说明账务处理有误。
  【小贴士】
  四柱清册、龙门账等显示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传统的中式簿记特色,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转换。与复式簿记理论的发展同步,会计从特殊的、专门委托有关当事人的独立职能发展成为一种职业。
  
  (三)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是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此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便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其后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方面数据库的应用,并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系统。从系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
  从上述会计发展和产生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会计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社会生产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
【阅读资料】
世界各国的会计制度
  (1) 会计年度采用历年制(1月至12月)的国家(地区)有:中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西班牙、瑞士、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巴拉圭、洪都拉斯、秘鲁、巴拿马、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塞浦路斯、约旦、朝鲜、马来西亚、阿曼、阿尔及利亚、叙利亚、中非帝国、象牙海岸、利比里亚、利比亚、卢旺达、塞内加尔、索马里、多哥、赞比亚等。
  (2) 会计年度采用4月至次年3月制的国家(地区)有:丹麦、加拿大、英国、纽埃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日本、科威特、新加坡、尼日利亚等。
  (3) 会计年度采用7月至次年6月制的国家(地区)有:瑞典、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冈比亚、加纳、肯尼亚、毛里求斯、苏丹、坦桑尼亚等。
  (4) 会计年度采用10月至次年9月制的国家(地区)有:美国、海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
(资料来源:彭晓峰. 财务会计学[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目标和对象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的基本职能表达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会计职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越来越重要,会计职能也相应扩展。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往往存在分歧。这集中体现在对职能数量的看法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还有:反映与控制,反映与监督,反映与分析、考核与评价等。此外,也有部分职能论者对具体的职能又有不同的理解。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或称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最基本)职能。?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会计监督职能具体表现如下:
  (1) 会计监督主要是通过价值指标进行的。
  (2) 会计监督要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三)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会计监督就失去了依据;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如果只有会计核算没有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除了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
  
二、会计的目标
  (一)会计目标的含义
  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境地或结果。会计目标是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一方面,会计目标会受会计行为主观意图的影响;另一方面,会计目标又会受会计环境的制约,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会计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
  (二)会计目标的主流观点
  按照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观点,会计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对于每一个信息系统来说,都必然有一个目标,从而引导系统按照预期的方向运行,会计系统也不例外。财务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财务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和境界,它的内容受人们主观期望的影响。合理定位会计目标对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会计实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一本著作,其中就提到过“会计的目的”和“会计师的目的”,理论界真正开始将会计目标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会计学家斯朵伯斯,到了20世纪70年代,会计目标的研究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基本上形成了两个主流的观点。
1.受托责任观
  这种观点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的责任履行情况,由于最有效的反映受托者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所以财务报表应该以反映经营业绩为重点。随着委托-受托关系研究的深入,受托责任学派对受托责任进行了拓展,将对资产或资源的受托责任扩展到整个社会,即受托者不但要对资产或资源的所有者履行受托责任,还要履行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比如就业、环保、公益等方面的责任。
2.决策有用观
  这种观点认为财务报表的主要目标是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提供相关的有用信息,评估来自股利和利息及其来自销售、偿付、到期汇券或贷款等实得收入和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提供企业管理当局在使用业主委托给他的企业资源时是怎样履行他对业主的管家责任的信息。
  

  【小贴士】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会计界很少涉及目标的研究和讨论,但对会计职能的研究却非常流行。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才逐渐把研究的重点转到了会计目标上来,形成的基本观点也是以上述的西方两个主要的流派为基础的。
  
  (三)影响会计目标定位的因素
1.外部因素
  会计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并受环境的影响。亨德里克森指出:“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及根据逻辑导出的各种会计原则和规则都有直接的影响。”因而会计目标的定位首先要考虑与一定的会计环境相适应,会计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会计目标也应该随之变化。会计环境包括经济、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环境,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经济因素,如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的资金来源及所有制结构等。
2.内部因素
  影响会计目标定位的内部因素主要指的是会计职能。会计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或愿望而改变的;而会计目标是主观的,是人们对会计所能起到的作用的界定,是对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受制于会计职能。因此人们在定位会计目标的时候不能超越会计的职能,而只能限制在会计职能的范围之内。
三、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含义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客体。由于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而会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而只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活动,即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会计的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变化。
  【小贴士】
  并非所有的经济运动都是会计对象,只有以货币表现的经济运动才是会计对象。
  一般来说,会计对象就是指会计工作所要反映、监督和分析、预测、控制的内容;具体来说,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即资金运动构成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
  

  (二)研究会计对象的意义
  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构成的,包括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由于会计的主要特点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所以它只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计量表现的那些内容。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作为统一整体的再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社会产品,即一切财产物资都可以用货币表现,而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和货币本身就称为资金。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形式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其表现为资金的筹措、投入、运用、耗费、增值、收回、分配等活动。资金运动贯穿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哪里有财产物资(包括无形的)哪里就有资金和资金运动,就有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因此概括地说,会计对象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研究会计对象,必须研究资金运动的规律。
【阅读资料】
企业会计的对象
  由于会计服务的主体(如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等)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性质不同,因此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典型的现代会计是企业会计,企业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但即使都是企业,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金融业等不同行业的企业,其资金运动也均有各自的特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工业企业。下面以工业企业为例,说明企业会计的对象。
  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其再生产过程是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供应、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统一。为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购买原材料、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必要的开支等,生产出的产品经过销售后,收回的货款还要补偿生产经营过程中垫付的资金、偿还有关债务、上缴税金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存在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构成了企业的资金运动。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停止,生产经营过程不中断,其资金就始终处于运作之中。企业的资金运动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贯穿于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即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退出三个基本环节,既有一定的显著运动状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等),又有一定的相对静止状态(表现为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
  (1) 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如货币资金、原材料等),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资金的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
  (2)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它又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
  ① 供应过程。它是生产的准备过程。在这个阶段,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企业需要用货币资金购买并储备原材料等劳动对象,要发生材料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同时,随着采购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
  ② 生产过程。它既是产品的制造过程,又是资产的耗费过程。在这个阶段,劳动者借助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企业要发生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消耗、劳动力的消耗和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的消耗等,从而构成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同时,随着劳动对象的消耗,资金从储备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劳动力的消耗,企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的消耗,固定资产和其他劳动手段的价值通过折旧或摊销的形式部分地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当产品制成后,资金又从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
  ③ 销售过程。它是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在这个阶段,企业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取得销售收入,要发生货款结算等业务活动,资金从成品资金形态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
  由此可见,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不同的存在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资金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称为资金周转。
  (3) 资金的退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了一部分新价值,因此,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一般要大于投入的资金,这部分增加额就是企业的利润。企业实现的利润,按规定应以税金的形式上交一部分给国家,还要按照有关合同或协议偿还各项债务;另外,还要按照企业章程或董事会决议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这样,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中,用于交纳税金、偿还债务和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的这部分资金就退出了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剩余的资金则留在企业,继续用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
  上述资金运动的三部分内容,构成了开放式的运动形式,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没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交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这类资金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资金的投入,也就不会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资料来源:陈国辉,迟旭升. 基础会计[M]. 4版.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第三节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方法是核算与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要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
  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会计科目是一切经济记录活动的基础。从填写原始凭证(如入库单、出库单、销售单等)到财务报表的编制(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再到总账的汇总(如总账、三栏明细账等),这一切的会计记录都离不开会计科目。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账户存在的依据,而账户则是科目的实体化。每个会计科目都有与它对应的账户。从需要和科目的特点出发,根据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开设相应的账户,以便于对数据进行分类、归集、总括以及具体、详细的核算。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就是根据会计核算具体内容的不同特点和经济管理的不同要求,选择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事先规定分类核算的项目,在账簿中开设相应的账户,以取得所需要的核算指标。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相对于单式记账而言的。单式记账是一种较为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一般只记录现金的收付以及人欠、欠人的事项;复式记账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记账方法,它要求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记录,它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经济业务的全貌。复式记账法的种类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等。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填制和审核凭证是指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来核算和监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方法。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都必须由经办人或单位填制原始凭证,并签名盖章。所有原始凭证都要经过会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审核。只有审核后认为正确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的依据。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正确性的有效手段,是会计核算的开始。
四、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是指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将经济业务序时地、分类地登记到账簿中。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环节。
  会计凭证对经济业务的记录是分散的,每一张记账凭证通常只反映一项经济业务,为得到系统化的核算资料,必须对分散在会计凭证上的资料进行整理。而通过账簿登记和结算,就能达到这一目的。账簿记录必须严格地以记账凭证为依据,并且要定期结账。从而及时地、系统地反映会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状况,为编制会计报表和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必要的、有用的信息。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的成本对象,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以确定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成本计算的对象就是各种耗费的受益物,也就是耗费各种投入品后形成的产出物,是“制造”活动取得的直接成果,即“产品”。如工厂生产的工业品、农场生产的粮食、学校培养的学生、文艺组织摄制的电影和电视剧等,都是一种“产品”,都是成本的计算对象。通过准确地计算成本,可以掌握成本的构成情况,以及检查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了解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促使企业加强核算,节约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核对,查明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结算款项的实有数额,确定其账面结存数额和实际结存数额是否一致,以保证账实相符的一种会计专门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实际结存数,并与账簿记录相核对,以发现记账中的错误,确定账实是否相符。若不相符,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按规定的手续及时调整账面数字,直至账实相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根据账簿信息编制的财务报表真实可靠,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七、编制财务报表
  编制财务报表是指根据账簿记录,按照规定的表格形式,集中反映各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专门方法。通过编制财务报表,既能为企业的管理当局及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方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又能为国家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提供依据。
  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
【阅读资料】
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要求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报表的作用,必须保证财务报表的质量,为此,企业编制财务报表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持续经营原则
  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但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的,企业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披露这一事实。
  2.公允列报原则
  企业在列报财务报表时,应严格遵循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如实反映企业的交易与其他经济事项,真实而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企业不应以附注披露代替确认和计量。
  3.权责发生制原则
  企业列报的财务报表,除现金流量表外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财务报表。
  4.信息列报的一致性原则
  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除会计准则要求改变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或企业经营业务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后,变更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外,不得随意变更。
  5.重要性原则
  企业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但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其所属类别具有重要性的,应当按其类别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6.抵消原则
  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的金额、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的金额不得相互抵消,但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资产项目按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列示,非日常活动产生的损益,以收入扣减费用后的净额列示,这两项不属于抵消。
  7.信息列报的可比性原则
  企业当期财务报表的列报,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在一个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但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发生变更的,应当对上期比较数据按照当期的列报要求进行调整,并在附注中披露调整的原因和性质,以及调整的各项目金额。对上期比较数据进行调整不切实可行的(是指企业在做出所有合理努力后仍然无法采用某项规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不能调整的原因。
  8.财务报表表首列报要求
  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的显著位置至少披露:编报企业的名称、资产负债表日或财务报表涵盖的会计期间、人民币金额单位以及财务报表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予以标明。
  9.报告期间
  企业至少应当按年编制财务报表。年度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短于一年的,应当披露年度财务报表的涵盖期间,以及短于一年的原因。
(资料来源:陈希圣.企业财务报表[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第四节  会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会计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及社会的稳定发展越来越重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同时,由于各个专业学科的知识量越来越大,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够迎接不断出现的挑战,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1.职业道德
  (1) 爱岗敬业。会计人员应该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严守职业道德,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
  (2) 熟悉法规。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政策、法令,熟悉财经制度,积极钻研会计业务,精通专业知识,掌握会计技术方法。
  (3) 依法办事。要严守法纪,坚持原则,执行有关的会计法规,维护国家利益,抵制一切违法乱纪、贪污盗窃的行为。
  (4) 保守秘密。会计人员应当严格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本单位的会计信息。
2.业务素质
  (1) 掌握会计的核算方法,熟练地根据会计准则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
  (2) 熟练掌握国家的财经法规、会计和税收制度、正确处理和核算各种经济业务。
  (3) 熟悉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生产业务知识。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能力是指会计人员顺利完成某项会计工作时在主观上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对实际的会计工作,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在会计活动中,能力包括实务能力和认识能力。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在会计工作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胜任能力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自身的先天素质,二是会计人员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素质。先天素质影响着人的能力形成和智力发展。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先天素质在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会计人员的先天素质是影响会计人员业务胜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阅读资料】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进行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1. 主要特征
  1)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给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1) 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 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3) 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2) 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1) 预测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决策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则该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决策者可以根据预测的结果,作出其认为的最佳选择。因此,预测价值是构成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具有影响决策者决策的作用。
  (2) 反馈价值。一项信息要能有助于决策者验证或修正过去的决策和实施方案,即具有反馈价值。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其与当初的预期结果相比较,以验证过去的决策是否正确,总结经验以防止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反馈价值有助于未来决策。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3)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清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能有效地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4)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2)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2.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
  (1)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资料来源:刘永泽,陈立军. 中级财务会计[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本 章 小 结
  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本章简单介绍了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对象和核算方法,以及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会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帮助读者对会计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自  测  题
一、选择题
  1.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将会计的基本职能表达为(  )与会计监督。
A.会计核算 B.会计方法
C.会计确认 D.以上都是
  2.会计是以(  )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个实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综合、系统地反映和监督。
A.钱财 B.货币   C.额度 D.财产
  3.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  )期望达到的境地或结果。
A.实践活动 B.经验 C.专业知识 D.会计实践活动
二、判断题
  1.会计的产生始于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它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将收入、支出等事项记载下来。       (  ) 
  2.严格意义上的会计特征是从石器时代的繁盛时期开始表现出来的。   (  ) 
  3.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会计监督就失去了依据。                                        (  ) 
  4.对实际的会计工作,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在会计活动中,能力包括实务能力和认识能力。                                (  ) 

三、简答题
  1.什么是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哪些方面?
  2.应怎样理解会计的含义?
  3.什么是会计核算方法?试分析会计核算方法中包含的具体内容。
四、案例分析题
  在我们开始学习会计的一些基本知识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会计含义的对话:甲、乙、丙、丁是四个好伙伴,有一次聚会时,聊起了什么是会计这一话题,四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甲:会计就是指一个人,比如,我们公司的刘会计,是我们公司的会计人员,这里会计不是人是什么?
  乙:不对,会计不是指人,会计是指一项工作,比如我们常常这样问一个人,你在公司做什么?他说,我在公司当会计,这里会计当然是指会计工作了。
  丙:会计不是指一项工作,也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一个部门,一个机构,即会计机构,你们看,每个公司都有一个会计部,或者会计处什么的,这里会计就是指会计部门,显然是一个机构。
  丁:你们都错了,会计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项工作,更不是指一个机构,而是指一门学科,我的朋友就是学会计的,他当然是去学一门学科或科学。
  结果,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
  请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对甲乙丙丁四人的观点进行分析,谈谈什么是会计。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52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83.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