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2015中国最佳杂文 太阳鸟文学年选
2015中国最佳杂文 太阳鸟文学年选


2015中国最佳杂文 太阳鸟文学年选

作  者:王蒙 王乾荣分册

出 版 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丛 书:太阳鸟文学年选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定  价:28.00

I S B N :9787205084639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2016年1月出版的年度选本,作为年度盘点的最佳文学系列,仍将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编委及各分卷主编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不负读者厚望,将发表于2015年的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
杂文的选本,偏爱于真性情的袒露和书写,并寻求文学体验范畴的人文关怀。选本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以积极参与的姿态关注生活,靠近民众的阅读心理。

TOP作者简介

主编
王蒙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分卷主编
王乾荣 高级记者,曾任《法制日报》评论部主任、《金剑》杂志执行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著有散文、杂文、随笔、新闻评论集共12种,编电视片1部。多篇作品分获“全国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北京杂文奖”“北京杂文学会奖”“《人民日报》杂文竞赛奖”等奖项。其作品《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检察长和她的试验田》两文分别入选中小学课本。

TOP目录

乾荣 序 非典型序:多余的话
红 孩 评奖是评委的标准,不一定是艺术的标准
郭庆晨 闻谢而愧
韩三洲 音乐史上的“歪打正着”
彭友茂 贿声贿色
周士君 从“褡裢布”到“庆丰包”
陈四益 随感四则
陆春祥 吃石头的鳄鱼
朱大路 “临河斋”闲笔
吴莹洲 曹雪芹为何关注日常琐事
贺卫方 帽子与鞋子
阎 纲 阿Q捉虱子“算了!算了!”
王立群 不该告别是读书
阮 直 时间面前能人人平等吗
高 伟 聪明的身体
李烈钧 历览古今说洗澡
潘多拉 杂文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王国华 照镜子
宋志坚 叩其两端识“庐山”
鄢烈山 “民主生活会”还能怎么开?
高 低 见微知著的“微作文”
乐 朋 特权宠儿瓦西里之死
张桂辉 谁使囚犯成“大爷”
李兴濂 “俗不可耐”种种
易中天 法治的逻辑
黄一龙 插嘴时文
王得后 一百年后,汉人还会写汉字吗?
石 飞 偷来糖果吃着甜
齐世明 七八年折腾一回鲁迅
沈 栖 “平庸的恶”:艾希曼的标本意义
刘效仁 何处觅乡愁
方 工 说“官不聊生”,好意思吗?
郭振亚 林彪的“绞肉机”
叶曙明 拜敌为师
陈天宇 教育富人
郑 重 蒋方舟自诩“青楼头牌”很危险
查一路 柔软地带
许家祥 人人都是吸尘器
符 号 昔文时文的交响融合
李培禹 “天马”与“汗马”
朱铁志 “霸气”不是好脾气
马治权 华山,我为你哭泣
高红十 天街小雨咋会“酥”
王 地 郭美美之“美”和社会之丑
沈晓锁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蒋 萌 “性敏感”有多少道貌岸然
李景阳 要行善,先“引泪”
刘兴雨 赫鲁晓夫的可爱之处
刘诚龙 文人不言谢
许 锋 城里的大医院
张心阳 将弁发横财,士兵发棺材
孔 曦 坐井且观雾霾天
南 帆 “大妈”的崛起
许身健 头套悖论
刘仁文 慢的是好的
郑海啸 龙应台很生气,张晓风不抱怨
任 炳 商品、价值、黑市
邵燕祥 以江青为例
徐 强 石猴凭啥称王?
许 锋 新“求”大战
孙贵颂 官场多“王婆”
司马心 贪官忽落马,但闻铲字声
叶嘉莹 了然人生的况味
陈 仓 另类马语者
单仁平 “敏感”提问,境外记者的“特权”
鲍尔吉 · 原野 冷幽默
吴若增 我现在怎样看孔子
王彬彬 不要只提“南京大屠杀”
郭兴文 把苍蝇拍交给群众
汪金友 吹牛的人在哪儿
商子雍 醴泉,礼泉
叶延滨 记忆变成筛子
周湘华 悟空来到21世纪
雷长风 王岐山的套路
孙振军 民间语言
肖 鹰 “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
陈 新 明智的消极
赵健雄 讲 理
赵 犇 高考不高考
张 训 死刑台前众生相
魏剑美 你是谁
亦 舒 交换文豪
李远江 谁能说出曾祖父的名字
钱理群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
肖复兴 京剧网球谈
俞敏洪 中国土豪之我见
汪 政 开车的哲学
杨 绛 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
余光中 娓娓与喋喋
侯虹斌 愚蠢也会成群结队地出现
南 山 互联网思维
李红艳 “高贵”交响乐,“狂欢”也无妨
范子平 “论文”时代
瓜 田 古稀之年话“成功”
朽 木 摩登纸媒啥模样
史彤彪 鱼儿自由是因为有法律照应
老 土 乌鸦嘴、预言帝及其他
佚 名 北京记趣:多余的一句话
彭 俐 毋因娱乐反智识
陆士华 用火繁衍的生命
韩小蕙 面对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
张远山 去掉一个最高分
叶竹盛 危险的偶像
李良旭 向弱者低头
唐德亮 官 痞
马亚丽 致不怕“自毁”的贪官情妇
郁喆隽 阅读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诅咒
柳 萌 不是球迷的男人
王 晖 谁的臭味重于猪
安立志 平安不是“桃花源”
宋灵珊 二十年后,再看山杠爷
像我笨 无处不在枷锁中
狄 马 《东方红》:从小曲到神颂
龙应台 你应该学会不相信
刘 齐 感谢天津高考作文出题人
蒋元明 库图佐夫、斯大林、普京
王乾荣 腹笥丰赡自芳华

TOP书摘

他们为什么那么有钱

何 帆

并非所有的不平等都是不好的,以劳动收入的不平等而言,导致劳动者收入不同的因素中,有些是正常的,甚至是积极的。比如,勤奋的工人理应比懒惰的工人收入更高,聪明人比笨人挣得更多。影响资本收入不平等的因素中,也有合理的部分。比如,我们预见到未来可能会有收入或支出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储蓄。《伊索寓言》中写到,蚂蚁在夏天的时候忙着储存过冬的食物,知了却天天唱歌嬉戏,到了冬天只好饿肚子。
一个社会中收入最高的10%,往往聚集了这个社会的精英。当我们谈论收入不平等的时候,“10%”们很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一切都是靠个人奋斗得来的。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完全正确,能够出人头地的人是否要对冥冥中的运气多一些敬畏,对运气不好的人多一些悲悯,但就收入不平等而言,真正值得担忧的不是“10%”们。
在收入最高的10%之内,又可以再区分出“1%”和“9%”。“9%”们可能感到自己已经能够和“1%”们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只有“1%”们才知道,他们的世界和“9%”们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从“9%”到“1%”,像鲤鱼跳龙门一样困难。
在“10%”中的“9%”,收入主要来自工资。只有到了最高的“1%”,甚至到了最高的“0.5%”,资本收入所占的比例才超过劳动收入。收入最高的“1‰”人口,资本收入所占比例大大超过劳动收入。在“1%”中,收入越高,房产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越低,金融资产所占的比例越高。金融资产中又主要以股票为主。来自股票的收入中又主要来自于股票的分红,而非股票增值后的收入(即炒股票的收入)。
20世纪80年代之后,首先在美国,然后波及其他国家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出现了一批高居“1%”的拿天价年薪的“明星经理人”。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美国收入最高的“10%”占有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了15%,其中3/4尽入“1%”囊中,而这3/4中又有一半尽入顶尖的“1‰”囊中。
为什么这些“超级经理人”能够拿这么多的钱呢?
如果我们相信,是因为80年代之后出现了技术革命,只有少数明星企业家才能出众,顺应了趋势,因此他们拿那么多钱是理所应得的,那么,“超级经理人”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为什么我们只在英美国家看到了这一变化呢?观察收入最高的“1%”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超级经理人社会”主要出现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早在70年代,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收入最高的“1%”占有的国民收入的比例大致在6%-8%。到了2010年,美国这一比例已经高达20%,英国和加拿大是14%-15%,澳大利亚是9%-10%。在欧洲大陆国家和日本,收入最高的“1%”占有的国民收入比例同样有所提高,但趋势要和缓得多。20世纪80年代,法国和日本收入最高的“1%”占有的国民收入比例为7%,到2010年提高到9%;瑞典在80年代为4%,如今为7%;德国在80年代为9%,如今为11%。难道只有在美国出现了互联网?难道只有在美国出现了对特殊的企业家才能的需求?如果果真如此,那意味着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最差。为什么别的国家在经历了信息革命之后,教育提供的技能能够满足技术进步的要求,只有美国做不到?其实,美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那么差,错不在美国的大学。
如果我们同意,“超级经理人”的高薪是因为他们才能出众,那么,我们怎么解释“1%”和“9%”之间的巨大鸿沟?年薪在10-20万欧元之间的“9%”,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仅仅稍微快于平均水平,而年薪在50万欧元,甚至100万欧元之上的“1%”,收入水平则大幅度提高。假如收入是由能力决定的,从“9%”到“1%”,收入应该是逐渐提高,为什么会突然出现一个跃迁呢?“9%”和“1%”这两个阶层的成员,无论从教育程度、专业技能、工作经验,都相差不大,何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就算你的老板比你聪明,难道他能够比你聪明5倍,甚至10倍?
如果我们认为,没有“超级经理人”就没有企业的成功,那么,我们可以把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因素,比如,经济到底是处于繁荣时期还是衰退时期,初级产品的价格到底是涨还是跌,汇率有没有变化,其他企业经营的平均水平如何;另一类因素则是“非外部因素”,这其实是一个残差,但企业家的才能应该包含在这一部分因素里面。如果“超级经理人”才是功臣,我们应该发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第一类因素无关,和第二类“非外部因素”有关。恰恰相反。无论是销售增长,还是企业利润,企业的经营业绩都和第一类因素高度相关,和第二类因素基本无关。我们不得不问,给企业高管那么多钱,是奖励他们的能力,还是奖励他们的运气?
不必掩耳盗铃!“超级经理人”得到天价年薪的理由很简单。他们的年薪大多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大部分企业都有薪酬委员会,而薪酬委员会的成员要么是高管的朋友,要么是和他们一样有钱的“1%”,有意或是无意,他们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要求给高管更高的薪酬。这不能只是责怪他们贪婪,而是要认识到制度是有缺陷的。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当高管在决定自己薪酬的时候拥有太多的自主权,将会带来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并且带来整个社会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剧。

流行观点是毒药
姬中宪

这时代的人,太需要一句现成的观点,最好朗朗上口,即学即用。于是,流行观点大行其道,它和流行服装、流行歌曲一起,像台风一样,每年变着花样登陆,风卷残云,左右大众言行。热闹过后再反思,其中多数经不起推敲。
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很多学校把这句话挂在墙上,学生们把它记在笔记本上,奉若真理。现在看来,这观点虽然很励志,但如果不加分辨地执行,搞不好也会走火入魔,贻误终生。
事实上,被这份“成功配方”成功误导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不知道的是,“汗水”和“灵感”的重要系数,从来不是靠量化的百分比来衡量的,99%并不比1%更大、更重要,1%也意味着缺一不可、一票否决,两者是不可替代的,没有这1%的灵感和天赋,99%的汗水也等于零。
我刚工作的时候,流行“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我得说,文学的力量真是无穷的,这个故事成功地忽悠了一代中国人,让我们质疑自己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让我们感叹房价还不够高,还应该更高。
后来,房价果然高了,我们成了房奴,这才陆续醒过来:原来那只是一则故事,故事的背后是营销,是官商四手联弹,为我们演奏的一个催眠曲、幻想曲。
家里老人传授我一条真理:“早晨吃姜赛参汤,晚上吃姜赛砒霜”。听听,多么工整,还押韵呢。我们的文化里,对押韵的东西总是盲目崇拜,觉得押韵的工整的必是合理的。老人深信这句话,还托我用电脑打印了,贴在她家厨房墙上,以示警告。
可是,还没等到过年,老人又告诉我,说专家辟谣了,晚上能吃姜,只是不如早晨吃姜效果好,而且也因人而异。可怜我刚刚努力戒掉晚上吃姜的习惯,现在是不是要再改回去?我决定还是等一等,因为过几天专家可能还要辟谣。
多年前,牙膏广告流行“全国牙防组认证”,一个穿白大袿戴眼镜的医生,冲你笑出一口白牙,往牙膏上敲一个章,表示认证合格。我很迷信这个组,买牙膏必找认证,直到有一年央视曝光,这个“全国牙防组”根本是个非法组织,连个公章都没有,还涉嫌参与权钱交易,那一口白牙,不是牙膏刷出来的,是吃回扣吃出来的。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句流行观点了吧,小时候听家长老师讲,长大了对着自己的孩子讲,俨然祖训、家学,要代代传下去。人生明明是一场长跑,非要搞成百米冲刺,在前一百米决出胜负;人生甚至根本不是一场跑步比赛,偏要划出跑道,只问输赢。
这句话坑害了几代中国孩子,至今仍大有市场。它取消了中国人的童年,也为成年人的疯狂变态埋下伏笔,让家长间的“军备竞赛”层层升级,究其动机,仅仅是为了养肥几家学校和培训机构。这是教育界最大的谎言,是商家和专家勾兑出的弥天大谎,却能如此深入人心,不能不让人佩服流行的威力。
专家和商家之外,大众也积极炮制自己的名言,“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多么漂亮的句子,多么蛮横的逻辑!但是,我想在这句话后面补充两句: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都是小问题,而真正的大问题,都是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使能用钱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还会变本加厉地再出问题,解决一个又引发两个,直到花光你所有的钱——还是没解决。这个漂亮的观点,不过是“唯GDP论”的民间版本,不值一驳。
“婚姻需要经营”,女人们几乎张口就会说。我反感这句话,就像我反感网上所有打着小S名义传播的那些女人经一样,什么“女人要有心计”,“不会化妆的女人没前途”,这些在闺蜜间公开流传的“悄悄话”,背后逻辑惊人地一致:以商业规则揣摩婚姻,以功利目标订制家庭。
问题是,女人们真的能从这些话中受益吗?殊不知,婚姻婚姻与前途捆绑。
于是,“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挣钱养家”便成为男人讨好女人的最好说辞,也是女人炫富炫老公的首选格言,据说很多婚礼上的新人都拿这句话来宣誓了。可是,新娘们,当你们陶醉在这句话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句话背后的陷阱:迟早有一天,你不再貌美如花,可别怪他不再挣钱养家,也别怪他挣钱养她——另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因为你本来就是“负责”貌美如花的,如今你成明日黄花,是你自己失职。
好吧,你说这句话只是玩笑,但接下来你们有了孩子,立刻搬出另一套观点,“男孩穷养女孩富养”——这回可是当真了。这句话流传久远,相信初衷是好的,实践中也曾有大量案例佐证,但现在,这观点被迅速物质化庸俗化,富养出来的女孩(也包括男孩),眼界确实高了,不会轻易被两块糖哄骗了,却转身成为“婚姻要经营”的忠实拥趸,甚至将“富养”演变成“包养”,用姿色套现,拿乳房换住房,成为最天经地义的选择。究其根源,是我们对“富”的理解太狭隘,我们终究是一群精神上的赤贫者。
艺术难有标准,艺术的伎俩全在暗示,一百个书托暗示这本书是好书,这本书就真成了好书。而现在,艺术更加简单粗暴,连暗示都省了,他直接告诉你:我是大导演,所以我拍的片子叫大片,我是名家,所以我写的书叫名著。于是,观众和读者们慕名而来,满载而归。
这个时代,多数人不思考,而让少数人代自己思考,比如商家,比如决策者,再比如上帝。理由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为了不让人家笑话,干脆不思考。相比思考,道听途说要轻松的多。于是,多数不思考的人,等着少数人的思考成果。他们打着灯排着队,迫切得到一句现成的答案,好带回家去,受益终生。杨德昌在电影《麻将》里反复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么就对了。”
这些年流行“国学”,推崇“讲坛”,名教授、名嘴大放光芒,我观察,活跃在各大讲坛上的名教授们有个共同点:都是段子高手,都是流行观点的大力传播者(甚至不是原创者)。我称他们为“说书艺人”,他们和周立波的区别仅在于:他们能给每一个流行的段子冠以一个学术名称。于是,好学的听众们蜂涌而来,听几个笑话,哈哈一乐,回到单位和同事一搬弄,好像得了什么真学问似的。
委身于流行观点下,总有种安全感,即使事后被证明是谬论,祸害的也不是我自己,身后有一大批垫背的;以大众的选择来弥补自己见识的短浅,也算是权宜之计;而且市面上的流行观点,多数也有正确的一面,关键看放在什么语境下理解。正如毒药也是药,有药效,但要对症下药,且不能过量,过了量,或吃错了药,就变成毒药,谋财害命,误国误民。
流行观点像流行性感冒 。完全拒绝不现实,会显得太不合群,有一个办法:把流行观点当作流行歌曲,听过就算,忍不住,哼哼两句也无妨,只要别当真;骨子里,对所有流行的东西持警惕态度,流行观点袭来,要学“微信”精神:微微相信,不可全信。以上都是治标,要治本,还是要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有立场,有成熟的价值观和稳定的信仰,任凭流行观点满天飞,我自岿然不动。

TOP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23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5.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