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母亲(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教育部新课标推荐读物)
母亲(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教育部新课标推荐读物)


母亲(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教育部新课标推荐读物)

作  者:(苏联)高尔基

出 版 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丛 书: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568207850

所属分类:   

标  签:课外阅读  中小学教辅  中小学阅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母亲》的主人公母亲是俄国普通劳动人民的代表,在革命开始时,她面对种种苦难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在儿子被捕后,她坚定了信念,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为争取自身解放和追求美好的生活同上层社会腐败分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位生活在社会低层的母亲的觉醒正是俄国革命风暴走向高潮的前奏。小说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是20世纪初期整个俄国革命运动的艺术概括。

TOP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他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代表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TOP目录

第一部 / 001
一 / 002
二 / 005
三 / 008
四 / 013
五 / 017
六 / 022
七 / 027
八 / 033
九 / 037
十 / 041
十一 / 046
十二 / 051
十三 / 059
十四 / 063
十五 / 067
十六 / 075
十七 / 080
十八 / 083
十九 / 088
二十 / 092
二十一 / 096
二十二 / 100
二十三 / 103
二十四 / 111
二十五 / 118
二十六 / 127
二十七 / 131
二十八 / 137
二十九 / 143
第二部 / 149
一 / 150
二 / 157
三 / 162
四 / 167
五 / 170
六 / 176
七 / 182
八 / 186
九 / 188
十 / 193
十一 / 198
十二 / 201
十三 / 206
十四 / 209
十五 / 213
十六 / 218
十七 / 224
十八 / 228
十九 / 231
二十 / 236
二十一 / 240
二十二 / 243
二十三 / 246
二十四 / 250
二十五 / 254
二十六 / 258
二十七 / 263
二十八 / 267
二十九 / 272

TOP书摘


    每天,在这个不大的工人住宅区的上空,工厂的汽笛总是不合时宜地颤抖着,吼叫起来,于是,在这种刺耳的声音的驱使下,从那些狭小的灰色房子里,跑出一群像受惊的蟑螂一样的人们,他们哭丧着脸,不充足的睡眠未能使他们的筋肉消除疲劳,他们来到寒冷的昏暗中,在未铺好的街道上移步向前,向一座座耸立着的牢笼般的石头砌的厂房走去。工厂摆出冷漠无情的自信神色,等候着他们,同时用它的几十只油腻的正方形的眼睛,照射着泥泞的道路。污泥在人们脚下扑哧扑哧响着,不时传来几声梦呓般的嗓音的嘶叫。然而,又有另一种声音迎着人们飞来——机器的粗重的轰隆声和蒸气的噗噗声。抬头一看,只见好些高高的黑色烟囱,阴沉而严厉地耸立在这个地区的上空,好像一根根粗重的柱子。
    傍晚,夕阳西下,工厂从它的石头的胸腔里把人们像废渣一样抛了出来,他们又踏上了归家的路。可是他们的模样与他们来的时候大不相同了:满身油烟,面孔漆黑,在空气中散发出机油的恶臭,他们身上唯一明亮的东西是雪白的饥饿的牙齿。
    工厂又吞噬了一天宝贵的光阴,人们向自己的坟墓又走近了一步。但是,一想到即将得到的是休息的愉悦和烟雾弥漫的小酒馆的乐趣,他们的心中仍然感到欣慰。
    每逢假日,人们睡到十点才起床,然后,有家小的中年人穿着最干净的衣服,前往教堂做弥撒,从教堂回来后,胡乱吃几块馅饼,重新上床睡觉——一直睡到傍晚。
    傍晚,人们懒洋洋地在街上溜达。
    人们在路上遇上了,免不得要闲聊几句,但话题总离不开工厂和机器,或骂几句工头,——他们所说所想只是些与做工有关的事。回到家里,他们和妻子拌嘴,动辄挥拳殴打她们。年轻人就下酒馆,或者轮流在各家聚会,拉起手风琴,唱着淫秽难听的曲子,跳舞,说下流话,喝酒。
    这些人的身体因过度劳累而十分疲劳,喝起酒来很容易醉,酒醉后,心里很容易产生病态的无名怒火,人们会紧紧抓住每一个机会发泄这种烦躁的心情,为了一点小事,就以野兽般的疯狂互相厮打起来。
    每逢节假日,年轻人都在外面逛荡,往往要深更半夜才回家,这时,他们的衣服撕破了,满身泥泞和尘土,脸上带着挨打的伤痕,可他们还要夸口自己怎样用拳头猛揍对方。有的在外面受了气,回来时怒气冲冲,或者流着屈辱的眼泪,露出可怜巴巴的样子,可又满嘴酒气,既令人怜惜,又令人讨厌。有时候,父母亲不得不出门寻找自己的儿子。他们在路旁的围墙底下,或者某处小酒店里发现了他,小伙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他们大声责骂儿子,强行将儿子拉回家,好歹照料他睡下,因为第二天一早,当汽笛在空中怒吼起来的时候,得叫醒他去上工。
    老一辈人尽管痛骂和痛揍自己的儿子,可是在他们的心目中,年轻人喝酒、打架,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他们年轻时也同样酗酒、斗殴,也挨父母的打。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它像一条不可测度的浑浊河流,平稳而缓慢,年复一年地不知向什么地方流去。全部生活都是被陈年的积习牢固套住的,人们的所想所做全按一成不变的模式,谁也没有改变这种生活的愿望。
    有时候,也有些外路人到工人区来,起初,他们只是由于自己是陌生人而受人注意,过了一些时候,他们身上的新奇的魅力消失了,这些人的
故事使他们知道,工人的生活到处都是一样的。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有时候,陌生人中也有人讲到一些工人区从未听过的事情。大家对于这些稀奇古怪的谈论,只是将信将疑地听着,不敢表示自己的态度,更不愿与讲述者争论。
    如果发现陌生人身上有什么超越常规的地方,这些工人区的人们长久不会忘记这一点,并且对待这种与自己不同的人怀着戒心。他们仿佛害怕这人会把什么东西带进他们的生活中来,以至打破他们无聊的生活常规,生活尽管沉重,但总算平稳。人们不指望生活变得略微好一点,认为任何变化都是以暴易暴,他们所受的压迫将会更残酷。一个人这样活到五十来岁——就死去了。


    米哈伊尔·弗拉索夫也过着这样的生活。他是个钳工,毛发浓密,脸色阴沉,生着一双细小的眼睛;他是厂里最好的钳工,工人区数他的力气最大。但他对上司态度粗鲁,所以挣钱很少。每逢假日,他总要打人,大家都不喜欢他,害怕他。有人也想打他,但弗拉索夫只要看见有人走拢来想向他动武,便捡起石头、木板或铁块,宽宽地叉开两腿,一声不吭地等着对手。他那从眼角直到脖子长满黑胡须的面孔和毛茸茸的两手,使人见而生畏。尤其令人害怕的是他的那双眼睛——细小而且锋利,好像钢锥一般刺人,不管是谁,只要和他的目光相遇,都会感到面前这个人有一股无所畏惧的蛮劲,随时准备毫不留情地殴打别人。
    “喂,给我散开,畜生!”他闷声闷气地说道。人们受到威吓,各自走开,但嘴里还胆怯地咕哝着一些骂人话。
    “畜生!”他朝着人们背后短促地骂了一声,然后,他挑衅似的昂着头,跟在人们后面走去。
    他平常脸色愠怒,沉默寡言,“畜生”这两个字成了他的口头禅。他这样称呼警察和工厂里的上司,也用这种字眼招呼妻子。
    他的儿子名叫巴维尔,有十四岁了,弗拉索夫有一次想揪住头发打他,可猛不防巴维尔随手抄起一把分量挺重的铁锤,简短地说:
    “不准动手……”
    父亲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把一双毛茸茸的手藏到身后去了,一面冷笑着咕哝道:
    “好哇……”
    然后他重重叹了口气,添上说:
    “咳,你这个畜生!……”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他就对妻子说:“以后不要再跟我要钱了!巴什卡①可以养活你了……”
    “那你想把钱拿去喝酒吗?”她壮着胆子问。
    “这你不用管,畜生!我去找姘头……”
    他并没有去找姘头,但是从这时候起一直到他死为止,几乎两年光景,他不再理会儿子,也不和他讲话。
他养了一条狗,狗像他一样,长得壮实而多毛。那狗每天伴随他到工厂,到了傍晚,再到工厂门口去等他。每逢休息的日子,弗拉索夫就到几家小酒店闲逛。那狗整天跟着他跑,垂着一条长毛大尾巴。他在酒店里

①巴维尔的卑称。

喝得烂醉,回到家里,坐下吃晚饭,用自己的盘子盛食喂狗。他不打它,不骂它,但也从来不爱抚它。吃罢晚饭,如果妻子收拾餐桌稍微慢点,他就把碗碟一股脑儿从桌上摔到地下,然后取出一瓶烈性酒,摆在桌上,自斟自饮起来,他背靠着墙,闭着眼,张大嘴巴,用一种喑哑低沉、令人忧伤的声音哼起小曲来。歌词没人能听懂,字音拉得挺长,简直像冬天的狼嚎。他一直喝到酒瓶倒空为止,然后侧身倒在长凳上,一觉睡到清晨汽笛声响。那条狗就一直卧在他的身旁。
    他死于疝气病。死前四五天,他全身发黑,在床上滚来滚去,两眼紧闭,牙咬得咯咯直响。他有时对妻子说:
    “拿耗子药来,把我毒死吧……”
    医生吩咐给他做热敷,并且说要动手术,病人当天就得送进医院。
    “见你的鬼去吧——我自己会死!……畜生!”弗拉索夫声音喑哑地喊道。
    早上,正当汽笛呼唤工人去上班的时候,他死了。给他送葬的除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外,只有那条狗以及被工厂开除的小偷和老酒鬼达尼拉·维索夫希科夫,当然,还有几个工人区的乞丐。他的妻子低声呜咽了不大一会儿,巴维尔没有哭。
    棺材埋好后,人们都散了,而那条狗留下不走,蹲在新掘出的泥土上,长久地,默默无声地嗅着这坟地。过了几天,那条狗不知被谁打死了……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77

开  本:16开

纸  张:轻型纸

加载页面用时:94.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