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章开沅文集(第五卷 张謇研究)
章开沅文集(第五卷 张謇研究)


章开沅文集(第五卷 张謇研究)

作  者:章开沅

出 版 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定  价:91.00

I S B N :978756226941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章开沅文集(第五卷 张謇研究)》以章先生的《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为基础,全面解读张謇与中国近代社会之间的关联,为读者理解晚清、民初中国社会的走向,提供参照。同时附有章开沅先生关于张謇的相关论文14篇。

TOP作者简介

章开沅,男,1926年生于安徽芜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后长期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一现改名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一的创办人和领导人。

TOP目录

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
《中华近代文化史丛书》编印缘起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年少凌风霜
第一节 游幕生涯
一、少年时代
二、冒籍风波
三、客幕之始
四、投入庆军
第二节 经营乡里
一、场屋蹉跌
二、社会活动
三、教书与著述
第三节 夺魁幕后
一、状元及第
二、帝后党争

第二章 言商仍向儒
第一节 状元办厂
一、转变的契机
二、艰难的起步
三、大生和它的厂主
第二节 两个世纪之间
一、办理“认捐”
二、维新变法
三、政变前后
四、“东南互保”
第三节 实业与教育
一、《变法平议》
二、宏图初展
三、兴办学校

第三章 更张瑟改弦
第一节 倡导立宪
一、《东游日记》
二、投身立宪
三、预备立宪公会
第二节 咨议局与请愿
一、江苏咨议局
二、国会请愿
第三节 地方自治
一、“村落主义”
二、苏省铁路
三、劝业会与国民外交

第四章 人海战风雷
第一节 辛亥前后
一、“最后之忠告”
二、转向共和
三、沪鄂之争
四、调和南北
五、结束革命
第二节 农商总长
一、调停宋案
二、调虎离山
三、总长政绩
四、最后的决裂

第五章 既死愁不休
第一节 大生集团的兴衰
一、鼎盛春秋
二、好景不长
第二节 艰难的晚年
一、在夹缝中奋斗
二、开拓者的足迹
附录一大事年表
附录二主要征引书目
相关论文
论张謇的矛盾性格
张謇与中法劝业银行
张謇与中国近代化
对外经济关系与大生资本集团的兴衰
张謇与近代化模式
对于张謇的再认识
张謇与中韩文化交流
百年树人一往情深——张謇赠通师毕业生诗述略
张謇感动中国——纪念啬翁诞生150周年
民营企业家的伟大先驱——纪念张謇诞生150周年
学习张謇的理性爱国主义
张謇与日本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张謇研究
以张謇精神研究张謇
文集后记

TOP书摘

清朝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一个富裕农民兼小商人的家庭。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以后竟会中了状元,并且投身实业、教育,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之一。
  张謇的祖上是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原来是个比较富有的地主家庭。到祖父辈因为“不治生计”和纵情赌博,才把家产败尽。张謇的祖父名朝彦,在穷困潦倒之余入赘于吴圣揆家。吴圣揆原在通州金沙开一爿小瓷货店,后来迁到海门常乐镇。朝彦除租种几亩田以外,也兼了瓷器贩运。据说,生意最好的时候,经常雇来挑运叫卖瓷器的工人有十几个之多,可见已逐渐富裕起来。
  张謇的父亲名彭年。朝彦为履行入赘前约,命彭年兼祧吴氏。彭年先后娶葛氏、金氏。葛氏生长子誉、五子警,金氏生二子蕃、三子餐、四子謇。张謇小名长泰,因为兼祧之故,进书塾时取名吴起元,直至五弟警出生后始还本姓。十五岁到如皋小考,由于冒籍曾改名张育才,字树人。到二十四岁才最后改名謇,取直言之义,字季直。五十岁以后以啬庵为号,有时亦称张季子。晚年则自号啬翁。中年时还曾自拟处默、宜宦两个别号,但不常用。
  张謇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十多年以后;而在此不过三个多月以前,太平军刚刚定都于金陵。由于僻处江北,通州、海门一带,在鸦片战争以后十多年当中,既未受到战争烽火的直接损害,也未受到外国商品倾销的直接侵袭,基本上保持着干百年来的古老滞缓状态。但是,自从太平军进逼江南以后,大批江浙、皖南的地主和商人,把邻近上海的通海地区看作世外桃源,他们的纷纷到来,增进了这个偏僻地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张彭年的家庭经济正是在这些年月里获得明显的改善,据说他已能借些钱经由上海到宁波做生意了。
  几个孩子当中以老四比较聪明,所以张謇自幼至长便得到读书的机会。起初是入邻塾从邱畏之先生学习,到十岁已经读完《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酒诗》、《鉴略》、《干家诗》、《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等书。乡村塾师无非是令学生死记硬背,教属对不特不讲究四声,连平仄声也不区分,可见相当平庸。彭年深知自己这样的小户人家若想提高社会地位,只有命子弟走科举入仕这条道路,所以在张謇十一岁时那年,他咬紧牙关,另请宋蓬山先生来家授读。
  这位宋先生已五十多岁,是个屡试不中的老秀才。他检查张謇弟兄学业,发现“音训句读多误”,命他们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开始,尽换新课本重读。有时结合《三字经》、《四字鉴》、《干家诗》为学生讲历史故事,教属对则授以四声。张謇的学业有所进步,又读了《诗经》、《尚书》、《易经》、《孝经》、《尔雅》、《礼记》等书,学习做五七言诗、试帖诗,到十三岁那年居然能够“制艺成篇”了。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已经经过投身科举的基本训练,彭年心满意足,对先生优礼有加。有次,先生举“人骑白马门前去”命对,张謇对以“我踏金鳌海上来”。在乡镇迷信家们看来,这自然是好兆头,仿佛张謇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灿烂前程已经指日可待.彭年更是满心欢喜。
  P11-P12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460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84.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