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帝国的消亡
帝国的消亡


帝国的消亡

作  者:(俄)盖达尔 著,王尊贤 译

译  者:王尊贤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50970136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综合  政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TOP内容简介

1991年底,其时被世人公认为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顷刻间土崩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更令全世界迷惑!至今,围绕苏联解体原因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争论仍在继续,人们极力想解开这个迷,探讨其真实的原因和教训,以警示世人。 本书作者盖达尔先生,是著名的经济学者,1992曾经担任过俄罗斯政府代总理。作为前苏联核心机关的工作人员,作者亲历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并有机会掌握大量翔实的内部资料。作者认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其僵化的经济制度使然。在本书中,作者从介绍世界历史上各帝国衰落的过程开始,从呈现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经济状况入手,抽丝剥茧似地分析了由食品短缺、物价飙升、货币危机、金融失信、石油价格下跌、政策失当而引起的其经济恶化,如何一步步地演变为危机、演变为灾难、演变为破产,最后演变为政治失控,导致了苏联的消失。使人们了解到苏联的解体并不是在骤然间迅猛地分崩离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必然的结果。对我们全面正确解读苏联解体这一命题是必值一读的书。 作者从介绍世界历史上各帝国衰落的过程开始,从呈现上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状况入手,抽丝剥茧似地分析了苏联由食品短缺、物价飙升、货币危机、金融失信、石油价格下跌、政策失当而引起的经济恶化,如何一步步地演变为危机、演变为灾难、演变为破产,最后演变为政治失控.导致了苏联的消亡,使人们了解到苏联的解体并不是在骤然间迅猛地分崩离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必然的结果。本书对我们全面正确解读苏联解体这一命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TOP作者简介

E.T.盖达尔 经济学博士,教授,1992年任俄罗斯联邦政府代总理;1993~1994年任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94~2004年任“俄罗斯民主选择”党主席;1999~2003年任国家杜马议员,时为“正义力量联盟”党的共同主席之一,同时担任预算及税收委员会委员,现任俄罗斯转型经济研究所所长。  盖达尔先生在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及出版的著作有上百部之多,其中包括:《经济改革与等级结构》(1990);《国家与演变》(1996);《经济增长中的反常现象》(1997);《失败和胜利的岁月》(1998);《漫长的时间--俄罗斯在世界上,经济史随笔》(2005)等等。

TOP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帝国的辉煌和衰落
一 现代经济增长与帝国时代
二 跨海帝国的危机和瓦解
三 领土毗连帝国解体的问题
四 南斯拉夫悲剧
第二章 专制主义制度:不稳定的缘由
一 现代经济增长早期的挑战与专制主义
二 专制主义制度的不稳定性
三 专制主义崩溃的机制
第三章 “石油冤家”
一 西班牙序曲
二 资源财富与经济发展
三 石油市场的特殊性
四 20世纪石油市场的调控
五 原材料价格波动引发的挑战:墨西哥和委内瑞拉
六 寻求出路:应对原料价格不稳定带来的威胁
第四章 基础上的裂痕——1980年代初期的苏联
一 稳定背景下的低效率
二 日益增多的问题和错误的解决方法
三 国家的粮食供应问题
四 粮食短缺——战略性的挑战
五 苏联——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六 西西伯利亚的石油——摆脱困境的幻想
七 石油价格下跌:最后的一击
八 苏联解体:合乎规律的意外
第五章 外部冲击的政治经济学
一 外贸条件的恶化:政治上的两难选择
二 苏联与石油价格下跌——选择的实质
三 一连串的错误
四 苏联经济日益加剧的问题
五 货币危机
六 货币金融问题背景下的经济政治自由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危机的发展
一 石油工业的问题
二 政治信贷
三 妥协的代价
四 帝国危机与民族问题
五 经济政治局势失控
六 货币危机
七 从危机到灾难
八 “紧急努力”代替改革
九 濒临崩溃的边缘
第七章 国家趋于破产
一 货币危机(1991年)
二 粮食问题
三 物价飙升
四 金钱与帝国的命运
第八章 崩溃
一 破产政变的政治经济学

二 政治上的濒死状态
三 政治的分崩离析:经济的后果
四 文明离婚
后记



TOP书摘

第一章 帝国的辉煌和衰落
拄着刺刀可以,但不能坐下。
——塔列兰
公元前1世纪,自由农民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弱化和职业军队的形成,破坏了古罗马的共和制度,为由军人愿意接受的人充当统治者的制度铺平了道路。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体制开始被称为帝国(“帝国”这一术语本身来自拉丁文imperium——政权)。由于那个时代罗马政权扩张到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这个词也获得了另一个含义:在欧洲,“帝国”一词开始用来指称以征服手段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国家。西罗马帝国瓦解之后,继承自它的各种法规和传统一直影响着先前归入帝国、地理上与宗主国邻近的区域内所发生的事情。这影响了欧洲历史随后的整个进程。
一 现代经济增长与帝国时代
帝国是联合了许多民族的极权主义的强大国家,其思想与基督教会一样都是中世纪欧洲继承自古希腊罗马遗产的一部分。神圣罗马帝国历史的著名研究人员之一Ⅲ.布赖斯写道:“逝去的古代遗留给后世两种思想:世界性的君主制思想和世界性的宗教思想。”警句式的说法通常都能使所发生的事情得到简化。这里也是如此。古希腊罗马制度和罗马法的遗产对欧洲发展的影响比世界性君主制思想更具重要意义。但帝国理想本身与罗
马传统的联系也是毋庸置疑的。
许多统治者都试图为自己赢得皇帝的尊号。但罗马帝国瓦解之后的许多世纪中,只有拜占庭被其他欧洲国家公认为罗马皇家传统的继承者。无论对罗马帝国的东方部分还是西方部分而言都是如此。拜占庭的统治者认为他们只不过暂时失去了对部分帝国领土的控制。当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时,能否获得拜占庭当局的承认对他而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拜占庭的日渐衰落,使得后罗马区域内对帝号的要求愈来愈缺少说服力。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谁是这种权利的享有者的问题重新变得迫切起来。在这方面,俄罗斯当局希望莫斯科充当第三个罗马的角色、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倒也符合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时代精神。然而俄罗斯距离发展中心过于遥远,这种要求很难在欧洲受到认真对待。
神圣罗马帝国历经9-14世纪期间的多次变迁,大多为时短暂,及至15世纪末终于被欧洲各宫廷承认为拥有合法权利这样命名的唯一国家。但帝国思想本身仍富有生命力,继续对欧洲的各种事件产生影响。
腓力二世有时自称印度皇帝。在16世纪末的政治辩论中,西班牙的帝国使命思想、驾驭欧洲神圣任务的思想备受关注。卡斯蒂利亚③的精英们自15世纪末起便将罗马帝国视为仿效的楷模,将自己视作罗马人的继承者。他们是被挑选出来担当重建世界性帝国美好使命的一部分人。脱离这一背景便很难理解,为何西班牙的国王们要在16-17世纪的战争中耗费如此之多的人力和财力,试图拓展自己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15-16世纪之际,欧洲经济和军事的崛起及其对周边国家占有的军事优势日益明显。欧洲国家开始向其他大陆扩张。这方面最重要的动因便是希望补充用以支持战争的贵重金属资源储备。只是从通向美洲的贵重金属之路开通时起,这个洲对西班牙才变得宝贵起来。
欧洲各帝国正是在那时开始形成。这是重商主义贸易政策时期。各国都限制加工部门的产品进口,促进本国产品出口。占有殖民地便能扩大可控的关税区,被征服国无法阻止商品自宗主国涌入。对于殖民地,宗主国则可以随心所欲地实行限制性的贸易政策。殖民地地域扩大的同时,也爆发了各帝国之间在重新瓜分领土方面以及与殖民地打交道的贸易公司相互竞争方面的激烈斗争。
19世纪中叶,中国、日本、奥斯曼帝国表面上并不是欧洲殖民地的组成部分,然而1809年1月5日英国与土耳其之间签订条约、1840-1842年发生鸦片战争、1853年佩里海军准将的舰队抵达日本之后,低效率的进口政策便也强加给了这些国家。

TOP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21

版  次:1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3.9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