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伤寒六书纂要辨
伤寒六书纂要辨


伤寒六书纂要辨

作  者:刘文礼,罗珊珊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丛 书: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新刊中国医籍400种

出版时间:2015年02月

定  价:27.00

I S B N :9787513221542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医学  >  中医    

标  签:医学  中医  中医经典古籍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伤寒六书纂要辨疑》明代童养学辑,初刻于明崇祯五年(1632),全书共四卷。童氏认为陶节庵《伤寒六书》辨阴阳有经,表里有症,虚实有脉,临病制方服药有法,井井有条。

  且辨叔和之谬,正无己之讹,足补仲景书之未备,惜其立论不免屡见叠书。实因陶氏六书成非一时,故有重复及先后倒置之处。因此,在原书基础上去其繁芜,补其阙略,删繁就简,重为诠次而成《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02:伤寒六书纂要辨疑》。本次整理以明崇祯五年壬申金陵刻本为底本。

TOP作者简介

刘文礼,罗珊珊

TOP目录

卷之一

启蒙论

辨张仲景伤寒方论

伤寒论

脉要上

脉要下

阴阳表里脉症论

伤寒脉证指法

浮脉形状指法主病

中脉形状指法主病

沉脉形状指法主病

三阴三阳经脉症

太阳经见证法

阳明经见证法

少阳经见症法

太阴经见症法

本经用药法

少阴经见症法

本经用药法

厥阴经见症法

本经用药法

合病并病论

三阳合病

风伤卫寒伤荣辨

时行为病论

伤寒不拘日数论

伤寒识症内外辨

伤寒看症法则

贯珠篇

卷之二

伤寒两感论

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论

伤寒言症不言病论

正伤寒及温暑暴寒劳力

时疫治各不同辨

伤寒寒热论

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论

脏腑表里论

三阳传经论

三阴无传经论

阴症论

阴毒论

……

卷之三

卷之四

TOP书摘

伤寒变温热病论

  赵嗣真日:按仲景论,谓冬月冒寒,伏藏于肌肤而未即病,因春温气所变则为热。夫变者,改易之义也。至此则伏寒,各随春夏之气,改变为温为热。既变之后,不得复言其为寒也,仲景所谓春分已后,秋分节前,天有暴寒,为时行寒疫是也。三月四月,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则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是知时行寒疫与温热二病,所论阳气盛衰,时月则同。至于论暴寒之寒与伏寒已变之寒,自是相违,名不正则言不顺矣。仲景又云: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者,要在辨其病源寒热温三者之殊,则用药之冷热判然矣。

  温病论

  问日:伤寒温病,可以脉辨。答日:温病乃是冬时感寒所得也,至春变为温病耳。伤寒汗下不愈而过经,其症尚在而不除者,亦温病也。经日: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如太阳症头痛恶寒,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浮者,太阳病温也。如身热目疼,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长者,阳明病温也。如胸胁痛,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弦者,少阳病温也。如腹满咽干,诊得尺寸俱沉细,过经不愈者,太阴病温也。如口燥舌干而渴,诊得尺寸俱沉,过经不愈者.少阴病温也。如烦满囊缩,诊得尺寸俱微缓,过经不愈者,厥阴病温也。是故随其经而取之,随其症而治之。如发班,乃温毒也。治温大抵不宜发汗,过时而发,不在表也;已经汗下,亦不在表也。经曰:发热不恶寒,而反渴者,温病也。其热自内达外,无表症明矣。

  暑病论即热病

  伤暑与伤寒俱有热,若误作伤寒治之,则不可。盖寒伤形,热伤气,伤寒则外恶寒而脉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异耳。经日: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治宜小柴胡汤,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参白虎汤。天从淫雨,湿令大行,苍术白虎汤。若元气素弱而伤之重者,清暑益气汤治之。

  伤寒标本论

  病有标本,标本不明,处方何据。原夫六气为本,三阴三阳经为标;病气为本,脏腑经络受病为标;先受病为本,次受病为标。且如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其经标本,膀胱小肠也。膀胱寒水为本,其脉循脊,上连风府,故头痛脊强。小肠为标,主发热其正冬月时。在本者麻黄汤,在标者桂枝汤,余三时冲和汤。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其经标本,大肠与胃也,大肠为标,胃为本。大肠与肺为表里,但发热,解肌汤;本脉络鼻循目,故目痛鼻干不眠,虚则汗解,实则大柴胡、承气汤选用。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其经标本,三焦与胆也,三焦相火本也,游行一身,故微热。足胆标也,其脉循胁络耳,故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缘胆无出入之路,故从中治,用小柴胡和解而愈。尺寸俱沉者,太阴受病也,其经标本,肺与脾也。肺标脉循咽,脾本湿土.故腹满咽干,当从本治,宜泄,大柴胡承气汤。尺寸俱微沉者,少阴受病也,其经标本,心与肾也。君火为本,心苗在舌,故舌燥。

  ……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125.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