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我国财政体制变迁中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
我国财政体制变迁中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


我国财政体制变迁中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

作  者:李祥云 著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 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

出版时间:2008年07月

定  价:30.00

I S B N :9787301140437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  教育研究    

标  签:财政制度与体制  中国财政  财政税收  经济体制与改革  经济  中国教育事业  教育行政  教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从财政学的视角,以国家财政制度演变为背景,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经济转型中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思路和具体政策建议。全书分为八章:
第一章至第五章从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义务(基础)教育财政制度的缺陷入手,指出产生于高度集权预算管理体制下的义务(基础)教育财政制度,未能为中小学教育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是导致1985年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分权化改革的直接诱因。而始自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城市国有企业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又为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这一制度安排创造了条件。分权化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其运行绩效明显优于传统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但作为一项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其制度设计具有明显的缺陷。随着分税制的推行,这些缺陷日益凸显,加之农村税费改革的冲击,最终导致2001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进行调整。体制调整,虽增强了政府义务教育投入的充足性,但调整后的体制仍带有明显的过渡色彩,进而合乎逻辑地引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客观需要。
第六章至第八章以规范的公共财政体制为前提,从政府与市场和多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框架出发,讨论了义务教育事权、支出与筹资责任在多级政府间合理划分,总结出公共财政体制下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的理论模式,并就义务教育财政补助目标、类型、经济效应以及不同补助类型与政策目标最优组合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细介绍了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的财政体制和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并归纳出各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共性。在此基础上,立足我国实际,提出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内容以及目标模式,并进行了制度设计。
本书尝试从财政学的视角,以国家财政制度演变为背景,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不同财政体制下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及其运行绩效,揭示了经济转型中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方向,提出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进一步的改革目标: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并围绕这一目标探讨了公共财政框架下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的理论模式,最后借鉴国际经验,给出了构建我国规范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

TOP作者简介

李祥云,男,湖北巴东人,1969年7月生。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师从范先佐教授,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师从王善迈教授,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3月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帅从叶青教授,从事财政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3月出站。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财政、财政基本理论与政策、公共债务。曾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多项课题的研究,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摹金资助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各1项。在《财政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教育发展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

TOP目录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教育财政制度演变及其主要缺陷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教育财政制度的演变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教育筹资模式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教育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与主要缺陷
四、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教育财政实践对后续改革的影响

第二章财政包干制下义务教育财政分权化改革及其评价
一、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分权化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及其特点
三、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运行绩效

第三章分税制后义务教育财政困境:政府投入不足与地区差异
一、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含义、表现及其原因
二、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三、影响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异的因素分析
四、结论

第四章分权化改革后政府间义务教育财政补助:规模与效应
一、中央对省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补助:规范与实证分析
二、一般性补助制度演变与省间义务教育投入差异动态变化
三、地方政府问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及其效果

第五章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及其运行绩效
一、税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及其特点
二、税费改革后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充足性评价
三、税费改革后县义务教育财政供求分析
四、税费改革前后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异变化:经验分析
五、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缺陷与微调

第六章公共财政下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理论框架
一、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创新的制度环境;分权的公共财政体制
二、分权公共财政体制下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理论框架
三、上级政府对地方义务教育财政干预:目标与手段组合

第七章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发达国家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
二、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
三、共性与启示

第八章建立我国规范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
一、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改革目标
二、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内容
三、建立我国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目标模式选择
四、公共财政框架下我国规范义务教育财政制度设计
五、达成规范义务教育财政制度运行目标:约束条件与路径选择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四、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教育财政实践对后续改革的影响
以上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教育财政制度安排的回顾与总结,有两点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一是传统体制下基础教育财政制度安排的种种尝试所积累的经验,尤其是坚持基层政府和多渠道筹措经费发展基础教育的思路,直接被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财政制度安排所借用;二是传统基础教育财政制度的主要缺陷决定了它被新制度所取代的历史命运,但这些缺陷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财政制度安排中仍留下了种种痕迹。
1985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财政分权化改革的制度设计源于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基础教育财政制度框架,包括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原有县办高中、社办初中和队办小学演变成为县办高中、乡镇办初中和村办小学)和筹资模式(原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后演变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所不同的是分权化改革中赋予地方更多的教育决策权,包括教育规划、部分经费的支出标准等。
计划体制下基础教育实践中的某些缺陷在基础教育财政分权化改革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事权与财权两张皮的问题,包括教育条条管理与财力块块管理、教育部分决策权集中与财权分算、同级教育部门事权与财政部门财权分离、财政收入捉襟见肘与过分依赖预算外投入等问题。
计划体制下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中的遗留问题成为后来分权化改革中的包袱:一是社队办学条件简陋成为后来中小学危房改造的历史欠账;二是企业办学为后来校企分离带来财政压力。这两个方面都是导致后来基础新育投入不足的历中根源。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06

版  次:1版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1.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