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搏击艺术人生:田华传
搏击艺术人生:田华传


搏击艺术人生:田华传

作  者:张东 著

出 版 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丛 书: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

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10602398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文艺体育  >  影视跨界作者    

标  签:影视界人物  电影大师  艺术家  传记与访谈  偶像/明星  漫话影视  娱乐  中外影视事业  戏剧影视  传记  影视  艺术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传记史料翔实,以生动的笔触对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的演艺生涯、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等进行真切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文学性。田华,原名刘天花。她在众多的人物创造里,个性鲜明,感情逼真,不仅在演技上逐渐成熟,也注意了她自身的气质与角色性格之不间不同的再挖掘。以丰富的生活体验,成熟的艺术经验,为中国电影塑造了一些有民族品质,有血有肉的新东方女性,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有着辉煌成就的艺术家。近些年来,仍以高昂的感情,在各类大型社会活动中,频频露面,继续一个演员的职责。

TOP目录

出版前言
题记

第一章 小鬼的革命历史
一、根红苗正苦大仇深
那个贫困的小山村
毛主席讲的阶级分析
我觉得特别对
我不给你们娶后娘
八路军来了
二、小鬼从军记
最初的“艺术”熏陶
看节目看得眼都直了
跟我们走吧
到家了
刘天花变成了田华
三、小鬼干革命
战时文艺的滋养
从演“坏女人”开始
霸王鞭
到联大上学
反扫荡骡子累死了
政治攻势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过着儿童节人党
四、小鬼的革命大家庭
大同志和小鬼
车毅、胡朋、林韦
田华、华江
八路军的“病”我都生过一遍
5分钱,5块钱,5万块钱
元帅与小鬼
五、小鬼的旋转舞台——转战南北
小鬼穿上“红舞鞋”
一专三会八能
演出开始了
哭过劲了
从下花园到张家口
进城以后
小鬼登上大舞台
第一个女主角
接管天津,进驻北平

第二章 小鬼从影记
一、《白毛女》改变了我的一生
“白毛仙姑”的传说
《白毛女》的场记、化装
从天而降的《白毛女》
恼人的“开麦拉菲斯”
“业余电影速成学校”
《白毛女》效应
二、《花好月圆》的时候
电影的七年之痒
从《三里湾》到《花好月圆》
当上知识青年
寻找、体验,向角色靠近
分寸、力度,追求自由空间
总结、分析,为了下一个目标
三、当好《党的女儿》
关于小说及电影改编
撞上的角色
在异地“深人生活”
用理论指导实践
来自导演与同行的支持
一人演两角的感觉¨’
“李玉梅”的证明{
四、“农、工”齐上阵——《江山多娇》和《风暴》
走进八一电影制片厂
“三八”摄制组
与郭仙的友情
亲历治山治水
“柴火妞”岳仙
“农、工”一起上
戏份少,分量重的工人妻子
五、精灵“小妹”——《碧海丹心》
木船打兵舰的传奇
战争与爱情的主题
注入信心
从学会“光脚”开始
尝试“另类”
哭得可爱
六、再扮“村姑”——《夺印》
阶级斗争风起云涌
缺乏激情的开始
两难的选择
重新审视“胡素芳”
七、女公安和女医生——《秘密图纸》和《白求恩大夫》
山雨欲来
《白求恩大夫》
还是“开麦拉菲斯”
端庄、秀美的冯医生
解开20年的谜团
进入“公安队伍”
从哥哥嫂子那里“借生活”
苦练“公安”基本功
成功转型之作
八、有人情味的女法官——《法庭内外》
“文革”后的第一部影片《奴隶的女儿》
“老编”出马,马到成功
奇异的巧合
弄清了公、检、法
与女法官成了朋友
情与法、权与法的关系
“关心下一代”的开始
与“金鸡”擦肩而过
九、几片绿叶
《峥嵘岁月》
《猎字99》
《通天塔》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电视剧及其他

第三章 小鬼的七彩生活
一、恋爱故事
初识“白马王子”
苏凡其人
情窦初开的俊才靓女
惹事的巧克力
送亲人上战场
一次失败的“妈妈”体验
成家立业
二、“家”的感觉
北池子甲34号
“婆婆妈妈”
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
各领风骚的杨门之后
“蓝宝石”的见证
三、小鬼走出国门
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终于走出了国门
莫斯科、列宁格勒
丹麦,小美人鱼的故乡
遭遇罢工
跟周总理到缅甸
亚非电影节
“文革”后到日本
意大利,中国电影回顾展
朝鲜
四、小鬼的“学习”与“生活”
小鬼上大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带着角色下生活
五、“文革”轶事
突如其来的运动
差一点儿自杀
群雄争斗的日子
像章情结
发配到农场
重新回厂,艰难的开始
“文革”期间的创作
参加样板戏,给人当替身
《雷雨之前》和《英嫂》
“文革”结束了
六、小鬼当“官”
田老师与学员训练班
陈佩斯、洪学敏们
小鬼当团长
58岁的“前线慰问团长”
小鬼成了社会活动家
田华与“田华建筑公司”
50年的总结

尾声:老照片的诉说
附录:田华年表

TOP书摘

书摘
最初的“艺术”熏陶
田华的从艺经历是带点偶然性的。从12岁参军,就到了部队文工团,以
后的几十年,无论是演话剧、歌剧,还是拍电影、演电视剧,都是组织安排
、组织分配的,是她的“本职工作”。好比一个医生要给人看病一样。所以
谈到她的从艺之路,很多人都觉得田华很幸运。其实细细想想,这个偶然也
是有很多必然在里面的。那么多的人从文工团起步,而一口气干了一辈子,
而且干出点儿名堂来的人并不是很多。如果我们一定要给田华的从艺事业找
点渊源和影响什么的,那就还要从南放水村说起。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农村是很普遍的,特别是地方戏曲,在农村拥有
大量的观众。那时候没有电视、电影,看戏是老百姓为数不多的娱乐形式之
一。逢年过节,或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请上个戏班子唱上两台戏,那是非
常惬意的事。冀中一带流行的一个地方戏种,当地人叫老调,说白了就是大
秧歌,这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一个戏种。不仅县里乡里都有剧团,很多村子自
己也有剧团,南放水村就有个村剧团。别看是个村剧团,可里面也是文武行
当各个齐全。有带头的,有小生、老生,也有专门演旦角、坤角的,过年过
节就搭上戏棚,唱上好几天。有时候,听说附近有好的戏班子,村里人就敛
钱凑份子请来演。这些“外请”的戏班子一般比本土的水平高一点儿,所以
也很受老百姓欢迎。
田华从小就爱看戏,还特别喜欢看外面请来的戏班演戏。只要一听说戏
班来了,甭管多远立刻就往那儿跑。
我们那儿管演戏的叫戏子。我特别喜欢戏班子来,一来能看戏,二来能
吃东西。我们那儿有一种甜棒,样子跟高粱一样,但不是高粱,一亩一亩地
种,秋天收了,在地里刨上坑,埋上,到了冬天挖出来,甜棒就更甜了。人
们把它从地里挖出来卖,这就是河北地方的土甘蔗,小孩子们都爱吃,也便
宜。过年过节的时候,家里给的压岁钱,我们都攒着,一说有戏子来了,先
去买甜棒,买花生。花生买不起好的,就买半空的,便宜;还买点糖果,一
个大子买好几块。预备好吃的东西,就从家里扛着板凳几个人一起到场地上
,看戏的时候,我们都站在板凳上,一边吃,一边看。我最喜欢的是坤角,
一个女的,哭哭啼啼的,用水袖装着抹眼泪,我觉得简直漂亮极了。演的戏
要么是哭的,苦戏;要么是鬼戏,像吊死鬼,弄个假的长舌头伸出,挺吓人
的。我都不敢看,不敢看又想看,每次演到鬼的地方,我就蹲下去,让姐姐
看着,等坤角出来了再叫我。有时候戏演完了,还觉着不过瘾,就拉上姐姐
到后台去看戏子。戏子其实也很苦,她们每到一地都忙着演出,演出完了就
睡在舞台后面。我当时没想到自己后来也成了“戏子”,而且这个戏子一当
就当了一辈子。
八路军到了晋察冀以后,建了很多抗日的小学校,这些学校都非常重视
文化教育。南放水村的小学虽然只是个乡村小学,可也有自己的“校园文化
”。学校有个洋号队,都是西洋乐器,铜号、大鼓什么的,他们经常在大殿
前的操场上操练,引来很多人观看。那时候解放区的戏剧演出非常活跃,学
校里经常有些演出活动。“演出队”就在学生里挑小演员。田华当时剪着短
短的头发,像个男孩子,性格也像男孩子,胆子大,什么也不怕,就被学校
“演出队”挑中了。演出队很正规,有校服,田华还记得校服是紫花布做的
,这种紫花布不是染的,而是用的棉花本来的颜色。这有点像现在的自然棉
什么的,不会掉色。还有一种校服是用黄土把白粗布扎染的,长衣长裤,男
生女生都一样,孩子们穿上也很精神。学校从外地请了老师教孩子们唱歌跳
舞,田华至今还记得教她跳舞的老师,是从固城请来的,人长得很漂亮,孩
子们都很喜欢他。田华学的第一个舞蹈,名字叫《蝴蝶姑娘》,歌词是:“
蝴蝶姑娘,我问你,你家住在哪里?我家就住在此地百花村里,百花们请到
我的家里来……”也许这个人生的“第一”给田华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她一
张口,就能清楚地唱出来,而且自然地加上表演。那一瞬间,能让人忘记她
那满头的白发,好像又看到了当年那个穿着碎紫花布衣服的小女孩儿。P11-
12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52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