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清流远去:文化名人的背影
清流远去:文化名人的背影


清流远去:文化名人的背影

作  者:张昌华

出 版 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7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5061371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杰出学者    

标  签:传记  人文/社会学家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张昌华的《清流远去(文化名人的背影)》素描民国至当代50余位文化名人,分“旧时月色”、“收藏落叶”、“根深叶茂”三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记述李瑞清、蔡元培、史量才、王福庵、马君武、成舍我、叶灵凤、华君武、丁聪、顾毓琇、苏雪林、张中行、 萧乾、季羡林、黄苗子、王世襄、周而复、吴祖光、新凤霞、黄裳、吴冠中、范用、周有光、冯其庸、余光中、董桥等文人雅士的风骨风流,展示了一代士人的爱国情操、凛然风骨、澡雪品质和名士风流。全书图文并茂,装帧独特,宜读宜赏宜收藏。

TOP作者简介

张昌华,中国作协会员,资深文学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致力于文化名人传记(短篇)创作。著有《曾经风雅》、《民国风景》、《故人风清》、《百年风度》和《名家翰墨》等。其作品曾获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奖”。

TOP目录

自序
旧时月色
李瑞清,清流远去
蔡元培,“无壳蜗牛”
史量才,“煮酒谭史”
王福庵,“山鸡自爱其羽”
马君武,“一代宗师”
乱谭阎锡山
赵元任与李济恩怨探幽
岂能忘记陈翰笙
一代报人成舍我
书生叶灵凤
钱青教授九十华诞
“归农客”赵松泉
华君武,写在故纸里的故事
丁聪伉俪二题
无名文常韦
卓尔不群者成露茜
收藏落叶
苏雪林的暮年及身后
顾毓瑗,最后一片落叶
胡絮青,寿在乐观中
张中行,“都市柴门”主
张允和之殇
难忘萧乾
季羡林,仙踪何处
金克木的“无言之课”
怀念苗公
王世襄的芳嘉园小院
挽周而复
梅志,暗香浮动
杨宪益的落晖
怀念张素我“大姐”
悼张定和先生
感念郁风
缅怀吴祖光
无名氏,落叶未归根
哀黄裳先生
忆吴冠中二三事
追忆吕恩
刘绍唐、王爱生伉俪恩我
私信中的夏志清
范用活在我心中
新凤霞的绝唱
怀念李光谟先生
怀念“本家”张守义
罗孚:风景中的风景
根深叶茂
贺周有光先生茶寿
冯其庸,清风拂面
女儿眼中的梁实秋
请余光中签名
我的朋友陈小滢
速写石楠
“文坛刀客”张香华
董桥二题

TOP书摘

序言

余告退编席十余年来,孜孜于“文化名人背影”的写作,素描了民国乃至当代一百四十余位名流雅士的背影,结集在《曾经风雅》(广西师大出版社)、《民国风景》(东方出版社)、《故人风清》(广西师大出版社)和《百年风度》(广西师大出版社)四部书中。近年又续写了四十余篇,翻新旧作若干,辑成这本册子,权作自己写人物类作品的一个终结。本书内容承袭“背影”系列,“风”韵犹存,但仍有别;故书名用首篇名,以《清流远去》冠之。
“旧时月色”部分,月色虽旧,光彩依然。李瑞清、蔡元培、史量才、王福庵、马君武等,他们名气有大小,从业不尽同,但传统文化人固有爱国情怀、凛然风骨和澡雪精神,同样令人推崇和敬佩。“收藏落叶”是一组怀人的篇什,多应报刊邀约,所写都是一群与笔者有过从的师友:苏雪林、张中行、萧乾、季羡林、杨宪益等,不颂其懿德,旨在温故,重在感恩。“根深叶茂”着墨一群健在并仍活跃在当代文坛的骚人墨客,上有一。九岁老而弥坚的周有光,其“根’’不谓不深矣;下有冯其庸以及三四十年代以降的余光中、董桥等传承,“叶”不谓不茂矣;以他们的吉光片羽充当代文坛盛景,不谓不当矣。
从“旧时月色”到“根深叶茂”亦可看出一点文学薪火传承的鸿爪。
必须要作说明的是,基于笔者想为所写人物类作品的终结“全本”,收了几篇十多年前旧作,故篇幅长短体例不一;但与已出版的“背影”系列所记内容并不重复。为阅读方便,删去了“旧时月色”部分的引文出处。
《清流远去》的出版,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感谢九二高龄的冯其庸先生为本书题端,感谢周有光先生等传主及其家属们提供了不少历史图片,感谢凤凰出版社老朋友姜小青、倪培翔兄鼎力支持。因作者水平有限,书中或有这样或那样错误,祈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序。
张昌华
二O一四年二月于秣陵

文摘

蔡元培,“无壳蜗牛”
住房问题,折射着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历来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背纤打铁磨豆腐”没能耐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之流的梦想;而历朝有“本事”的人,非但有屋、有华屋,甚而有几套,十几套豪宅者,时下大有人在。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然而,历史上绝非位高权重者人人有其屋的,蔡元培(1868~1940)先生就是“无壳蜗牛”。
蔡元培是具传统功名者。他以清末翰林高官之身献身革命,曾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在当下社会评个部级高干谅不为过。蔡先生一生甚为清苦。十一岁失怙,家道中落,全赖母亲周太夫人典质衣饰,克勤克俭维持生计。家底薄,家累重。据蔡元培研究专家陶英惠先生说,一九。七年蔡元培赴德留学的费用,还是托请新任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兄弟孙宝碹及叶瀚为之关说,由孙氏津贴而玉成。蔡元培与商务印书馆签约,以代为译书预支些微稿费,贴补家用。抵德后,蔡元培任唐绍仪四个侄子的塾师,得若干束惰购置书籍、杂用。他自言其时过的是煮字疗饥“半佣半丐”的日子。吴稚晖云:“先生处境之困,社会有人,当引为罪。”蔡元培是一九0五年入同盟会的老会员,追随孙中山革命。一九一三年宋教仁遇刺,南北恶感日深。为革命,蔡元培决定由欧洲返国,没有路费,不得不临时向李石曾、张静江筹借。二次革命失败,蔡元培再度赴欧。一九一七年始,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大学院院长、中研院院长,先后寓居京、宁、杭等地,一直是赁屋而居,寄人篱下。故陶英惠先生称其是“无壳蜗牛”。
蔡元培毕生致力于教育、文化和学术事业,德高望重。若以桃李满天下说,他堪足为近代中国第一人。归隐田园后,蔡元培寓居上海华山路,其屋也是租赁的。这令他的众多的已获声名、位居庙堂的门墙们于心不安。一九三六年是蔡元培七十寿诞。当时教育、文化、学术界编印《蔡柳二先生寿辰纪念集》(柳亚子,五十岁)以资纪念。刘海粟创设“孑民美育研究院”,孙科为筹委会委员长。编个集子纪念,不过是“秀才人情”,倒是以胡适为首的北京大学旧师生蒋梦麟、王星拱(抚五)、罗家伦(志希)、赵畸(太侔)和丁燮林(巽甫)等以务实的精神策划了一个“献屋祝寿”活动,让他们敬爱的老校长在暮年有处自己的栖身之所,可庋藏图书、潜心著述、颐养天年。门生们很认真,于蔡元培七十寿辰的前一年郑重其事地致函蔡先生表达这一意愿。该信由胡适起草。据亲睹此信原件的台北胡适纪念馆馆长陶英惠先生说,胡适为此祝寿函措辞的妥帖,还专事给王世杰、罗家伦等写信,要他们修改。王、罗字斟句酌作了增删、润饰。其言辞之恳切,情感之真挚,境界之高远,令人回味无穷。信中强调献屋祝寿之举“这也看作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坊”、“是几百个公民用来纪念他们最敬爱的一个公民的”,纪念一个一心为公“不及其私的”公民的。原文如下:
孑民先生:
我们都是平日最敬爱先生的人,知道明年一月十四日,是先生七十岁的寿辰。我们都想准备一点贺礼,略表我们敬爱的微意。我们觉得我们要送一件礼物给师友,必须选他最缺少的东西。我们知道先生为国家,为学术,劳瘁了一生,至今还没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书籍,也还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杭州各地,没……
P16-17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软精装

页  数:327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93.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