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文学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文学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文学

作  者:刘晓文 著

出 版 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定  价:29.00

I S B N :9787562236955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研究与赏析    

标  签:文学  各时代文学评论与研究  文学评论与研究  文学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文学》吸收了当前最新的西文女性文学的研究成果,尝试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关照西方女性文学,对西方传统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支柱——性别分析提出质疑,使西方女性文学的研究进一步由生理的、社会政治的层面进入文化的文学的本质层面。

本书吸收了当前最新的西文女性文学的研究成果,尝试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关照西方女性文学,对西方传统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支柱——性别分析提出质疑,使西方女性文学的研究进一步由生理的、社会政治的层面进入文化的文学的本质层面。

TOP作者简介

 

TOP目录

第一章 理论文化篇:多元文化背景透视
第一节 女性文学与宗教:英美女性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一、英美女性文学的宗教意识
二、英美女性文学的宗教道德情结
三、英美女性文学中的“圣经方式”
第二节 女性文学与道德:西方女性文学的道德情境及其文化根源
一、论题的逻辑起点与“情境”理论
二、“情境理论”在西方女性文本中的审美诉求
三、道德情境形成的历史语境和宗教根源
第三节 女性文学与文化理论: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关系及其意义
一、深切的“边缘感”:异己与他者
二、被预设的“神话”:政治镜像和女性原理
三、失语的“焦虑”:既反抗又依赖的语言胶着状态
四、话语策略的“变通性”:以不定位来定位
第四节 女性文学与话语理论:现代西方女性小说话语策略
一、“话语”理论与女性的“失语症”
二、女性话语策略的文本探索
三、女性话语策略的价值评判

第二章  国别综论篇:建立女性的神话
第一节 英伦三岛女性文学群体的崛起
一、建立女性的神话:她们从历史深处走来
二、主体意识的确立:女性独立、自由意识的觉醒
三、宗教人文主义:充满自由平等精神的道德伦理探索
四、悲剧潜质:女性主体意识的失落
第二节 法兰西文化孕育下的法国女性文学
一、“沙龙”文化与“雅风小说”
二、哲学思辨传统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三、“天赋人权”思想与女性作家的自由意识
四、文学思潮的嬗变与女性文学发展
第三节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边缘化”表述
一、消解中心的复调式隐喻结构:百衲被与布鲁斯及爵士乐
二、双重表意的语言符码系统:比喻与转喻
三、追述真理的民间神话思维模式:神话和寓言

第三章  作家作品篇:“在自己的一问屋”书写
第一节 女性的精神乐土:解读沃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
一、金钱:女性独立的基石
二、写作的空间:女性精神的乐园
三、自由的心灵:女性创作的翅膀
第二节 论西蒙·波伏娃:自身的现代“第二性”及其教训
一、西蒙·波伏娃与现代“第二性”问题
二、现代“第二性”特征与波伏娃的“出嫁意识”
三、摆脱“第二性”命运的途径与波伏娃的“教训”
第三节 《情人》的后现代解读
一、零散化的主体与亦真亦幻的自传
二、历史的死亡与情人形象的重建
三、互文与不断被颠覆的文本意义
第四节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一、混杂性的文化身份
二、反殖民主义的互场
三、种族主义的影响
第五节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思考: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
文化意识
一、在多元文化熔炉中坚守的黑人民族文化
二、主流文化冲击下的黑人民族文化觉醒
三、跨民族思维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策略
第六节《天堂》的双重意识及其边缘叙述
一、在西方主流文化与黑人族裔文化萦绕下的“双重意识”
二、在西方主流话语中安插“黑人本体”的边缘叙述
三、在文化认同与冲突的困境中寻找“天堂”
第七节从《三个女人》中的梅兰克莎看斯泰因文学创作对传统的变革和实验
一、改变传统文学时空观,强调心理时间
二、开创新颖的语言风格,提倡日常口语
三、提携美国年轻作家,变革现代文学语言风格

第四章中西比较篇:同构异质的女性文学
第一节20世纪中西女性文学总体之比较
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冲击下的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建构
二、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与中国女性写作的群体经验
三、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创作个性与中国女作家的喻象化书写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女性写作的飞翔姿态
五、“阁楼上的疯女人”与母性神话的颠覆
六、身体叙事的历史使命与市场消费化的悖论
第二节论凌叔华:中西渊源,《古韵》流长
一、从“有我”到“无我”
二、奇妙的文学因缘
三、不谋而合,自成一格

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第一章 理论文化篇:多元文化背景透视

第一节 女性文学与宗教:英美女性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一、英美女性文学的宗教意识
文学与宗教有着“以人为本源”的内在社会依据,两者也有着共同的想象和情感的审美心理基础。可以说,宗教与文学是人类文化大家族中的“近亲族类”,两者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有其历史与文化的必然性。西方文学中基督教的影响是赫然存在的事实。英美文学向来有与基督教渗透结合的传统,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到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从拜伦的《该隐》到亚瑟·休·克拉夫的《复活节·那不勒斯1849》、《复活节II》,再到T·S·艾略特的《荒原》;至于英国戏剧,则几乎把《圣经》从《创世记》到《启示录》的全部内容搬上了舞台。在语言文化方面,与英国一脉相通的美国文学也有此特点,如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伊甸园车》取材于现实,但其象征则取自《圣经·创世记》的该隐与亚伯的故事。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借用“基督教神话模式”讥讽了人类生活的循环返祖现象。由此可以见出基督教《圣经》与英美文学之间悠久的姻缘关系。这方面多有学者论及,但评论界(包括女性主义批评)往往忽视英美女性文学中基督教影响的事实,这会影响到对英美女性文学的总体估价。
基督教《圣经》对英美女性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圣经》话语的横移、引用
这类作品带有明显的基督教烙印。例如在小说《简·爱》的叙述、对话和对白中,有60多处直接引用、借用或化用了《圣经》的词句。行文直接提到上帝的地方更是多不胜数。我们沿着简·爱的心路历程就可以看到,她的情绪跌宕起伏,人生的高峰与低谷时期,都伴随着对上帝的呼唤,全书从开始的乞求“上帝帮助我吧”,到最后的感激“是上帝为我引路”,都明确无误地带有《圣经》话语的痕迹。《呼啸山庄》中房客洛克乌梦中所说的“70乘7”出自《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门徒彼得问耶稣如果兄弟不断冒犯自己,应该原谅他多少次?是否以7次为限?耶稣答不是7次而是70个7次。作者借用《圣经》原文,“用耶稣宣讲宽恕的寓言,把‘不宽恕’,提到《呼啸山庄》的中心地位。”。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24

版  次:1版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21.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