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收藏的雅趣
收藏的雅趣


收藏的雅趣

作  者:漢寶德 著

出 版 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09年05月

定  价:108.50

I S B N :9789574445493

所属分类: 外版书  >  港台圖書  >  人文社科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港台图书  收藏/鑒賞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收藏的雅趣》為名建築師漢寶德暢談收集古器物、寫書法之心路歷程與經驗。全書共分成四輯,分別為:古物的記憶價值、發現真實的挑戰、收藏之樂、自由揮灑的草書。由於古文物的迷人之處,在於它的美質與時代感,但由於市場價值在於「牟利」,因此自古以來古物的仿作歷久不衰。再加上時空的阻隔,真偽莫辨,時代的迷霧更加濃重。但自另一個觀點看,正因為真偽難辨,增加了古物收藏的遨遊趣味,使得文物的品賞增加了懸奇的價值。

TOP作者简介

    漢寶德
    1934年生,成大建築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大學碩士學位,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及講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著有《為建築看相》、《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社會與文化》、《漢寶德亞洲建築散步》、《真與美的遊戲》等。

TOP目录

輯一、古物的記憶價值
1.壺的傳奇
2.自酒壺到茶壺
3.牡丹的造型
4.一只玉璜帶來的回憶
5.古瓷的異國風采
6.青銅器中的童趣
7.陶瓷器的紋飾
8.古物的記憶價值
輯二、發現真實的挑戰
1.彩瓷的雅與俗
2.古物價值之挑戰
3.時代的迷霧
4.青銅器的神祕面紗
5.古、怪、美
6.發現真實的失落
7.古物斷代的爭議
輯三、收藏之樂
1.琉璃的故事
2.印章的藝術
3.香爐的故事
4.茶藝與茶壺
5.一對大眼睛
6.逛玉市之樂
7.奇石與文玩
8.稚拙的雅趣
9.老來收藏之樂
輯四、自由揮灑的草書
1.半副對聯
2.書法的生活化
3.自由揮灑的草書
4.草書之難
5.形、意、情--書法藝術的現代挑戰

TOP书摘

    收藏中國的古物,財力不足者,多從瓶瓶罐罐開始。陶器的歷史悠久,可見證中國的古文化,而陶器多容器,又可自生活經驗直接推想遠古的生活方式,與古人交心,意味深長,不只是美與奇的追求而已。
    中國古陶器的類型很多,但其名稱似乎都是隨便使用,沒看到有學者認真整理,弄出一套命名的道理,所以很容易混淆,常見的名稱有罐、瓶、甕、壺、盆、盤、缽、釜、盌等等,這是各文化中都可以見到的生活用品。另外有以中國文化特有的器型稱呼的,如鼎、鬲、簋、尊等等,其用途並非今人所可輕易了解:要深入了解,需要一點學問,有時候學者們也搞不清楚。目前器物學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好在這些特有的器型後來都轉為青銅的祭器,成為高級、昂貴的文物,與生活器物分道揚鑣,我們這些並不富有的收藏家就不必太關心了。
    話說古人燒陶製器,最早的用處就是容器,所以罐最為普遍而常見。馬虎一點,你可以稱所有的石器時代的陶器為罐。只是大罐小罐、開口大小不同、形狀略異的罐而已。後來因為容器使用方式的分化,出現了兩種器型,一是大開口的罐變淺了,就成為盆;盆可用來洗濯。一是小開口的罐拉長了,就成為瓶,瓶可用來盛水。後來盆子再變淺些,就是放置食物的盤,變小些就成為用餐的缽或啁。這都是容易理解的。然而還是罐子花樣多,大罐為甕,顯為儲藏之用,為了便於提攜,罐子有帶耳的。
    古器中比較難於理解的是壺。我查閱考古資料,最早被稱為壺的,與今天的壺完全不同。它似乎是一種小口長頸的高罐,介於瓶、罐之間。如果文獻上不稱它為壺,我會很自然的稱它為罐。大凡器型不易分辨者,它的功能一定也很模糊,所以很難推想這壺有何功用。學者們稱它為壺,大概是發現了裡面有類似酒的液體之故。這樣勉強可以說,罐子是糧食的容器,瓶是水的容器,壺是酒的容器,不知是否合乎事實,姑且這麼認定吧!
    這種古式的壺一直使用到漢朝,如果是酒壺,那麼當年喝酒應該是很豪邁的了。要雙手抱起壺身,把酒倒在碗裡、爵盃或耳盃裡,可是我們不能不承認,在日常生活中,這種酒器是很不方便的,我嘗試自周到漢的古器物相關文獻中尋找,是否有後世的壺,卻一無所獲,倒是用作酒盃的爵、角之類的器物已經有了把手與「流」。是不是上古的大型爵、盉等就用做後世的壺呢?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或向專家討教。
    我們所熟悉的中國文化開始於南北朝,所以壺自晉代就出現了,這是上古與中古文化交接的時期,所以上古的壺形式仍然存在,只是體型變小,開口呈盤狀,被稱為盤口壺。由於體型小,一隻手可握著頸子倒酒,應該沒有困難。而何種原因在這時候出現了有把手與壺嘴(流)的壺,我們就不得而知。這種新型的壺稱為雞壺,仍然有一個小小的盤口,當作日用品,又未免太做作、太正式了。它不僅在壺嘴上做成雞頭的模樣,到了南朝,把手也做成龍頭的模樣,不但如此,早期的雞壺,壺身也刻出雞身的花紋。把它當成日用品未免太勉強了,考古學者發現,當時人稱它為罌。依我看,這玩意兒還是儀典用的器物。
    三十年前我到華府參訪,在博物館裡看到一只南朝黑釉的雞壺,比例、造形與釉的質感使我感動,一直記在心裡。沒有想到,大陸開放以後,各類古物都流到港台,十幾年前,我在光華商場遇上了幾乎相同的一件,只是有些窯傷,價錢貴了些,為了圓夢也只好買了。這也是我買的第一只壺。
    到了唐代,古典的罐式壺漸漸消失了。可是我曾收過一個早唐的白釉開口罐,在肩上開個圓洞,想來是用來插管當壺用的。中唐以後,日用壺應該很普遍了。唐代有一個長沙窯,燒製大量日用器物,壺的花樣最多變化,而且都以褐彩在壺身上畫了各式圖畫,或有印塑貼花,有人物、花鳥、動物,是非常生動的民俗畫。這樣大的窯,說明陶器已經通用,且已出口到域外,歷史上居然無隻字記載,說中國人是有歷史感的民族,實當之有愧。
    長沙窯的壺出現在光華商場,我就買了一只。可惜這類壺上的圖畫多受土蝕,有不完整的感覺。後來在另一家古物店看一只較小的壺,保存情況良好,上面寫有文字,是很俗氣的一句話:「君子積德,小人積財」。據說原送去故宮,審查已經通過,可是秦院長嫌這話太俗,就批駁了。我想這是他編的故事,不過器型很好,我就以參考性文物予以收藏,這是我看到的,中國器物上以文字為飾比較早的一件。可見中國的俗文化到了唐代中葉已經在民間形成風氣,下接金元是很自然的,並非域外的影響。
    壺發展到這裡,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這壺是酒壺還是茶壺?在上古的中國,稱壺必然是酒壺,可是六朝以來,茶逐漸成為民間的飲料,到唐朝,茶不但很流行,而且成為上流社會生活方式。陸羽的《茶經》也出現了,而且提到青瓷與白瓷諸窯之優劣,可知茶可以與酒分庭抗禮了。可是我遍查手邊資料,找不到酒壺與茶壺的討論。今天的文人雅士談酒的,就把它們視為酒壺;談茶的,就把它們視為茶壺,可把我搞糊塗了。
    遇這類問題,我的解決方法是自今天的生活中去反省,再合理推斷古人的用法。在唐代有一種高頸、高把手的壺,稱為執壺,可以推想是貴族人家酒宴上有僕人侍立奉酒的用器。自唐至北宋,很多酒器的把手高過壺口,都可以這樣解釋。 宋代的影青瓷器出自景德鎮窯,並非當時的名窯,但瓷質好,釉色清,有大量的壺流傳到今天。這是一種很成熟的造型,壺身有圓形的瓜稜型,上有蓋,蓋上有獅紐,嘴很長帶流線型,上尖細流暢,把手的線條也很優美,仍然是執壺的傳統,在腹與頸之間,壺之下還有一個托子。依我判斷宋壺雖有多種花樣,大多應該還是酒壺。長流代表的意義是為家人倒酒方便,托子應該是以熱水保暖的。
    我初次見到這樣的壺,有一個花瓣型托子,就迫不及待的買下來了,也不顧及其釉色不夠明亮的缺點,因為我太喜歡它的造型了,尤其是可以印證宋畫上的壺形。它的形狀與裝飾應該來自當時的銅質壺。
    其實宋元之後的酒壺,延續了上古酒壺的傳統,仍保留了無把手無壺嘴的器型,只是體型變小,造形更精緻而已,那就是後世流行的梅瓶與玉壺春。這兩種器型,由於輪廓線都是S形,是特別美觀的。梅瓶小口肩肥底瘦,當酒壺,要雙手抱著傾倒。玉壺春的名字特別浪漫,其器型多細頸肥腹,適於單手把握。所以後者比前者合用。梅瓶在喜歡傳統的日本,至今還用為酒器,可是在中國,明代之後就成為擺設或花器了。在梅瓶上插梅花非常有味,其酒器的功能已被遺忘。玉壺春在宮廷也成了擺設,然而在民間,它仍然是最受喜愛的酒器,記得在我的老家,北方的山東,農家喝酒用的就是小型黑釉玉壺春,但是為了與有嘴的壺區隔,已被鄉下人稱為酒瓶。
    說起來難以相信,與上古酒器有淵源的玉壺春,其造型又為外國學者所讚賞,我卻一直沒有興趣收藏。一方面是沒有機會,另方面因價錢不合適。宋代到金元磁州窯的玉壺春不多,偶爾見到我買不起,而且比例我也不喜歡。早期的玉壺春,不是頸子太細長,就是腹部不豐滿,外國人所喜歡的S曲線還沒有成熟。到了清代,乾隆朝的官窯中,有祭紅的玉壺春,曲線是很圓滿了,卻又有些俗氣。直到最近,我已自公職退休不再買東西了,卻有一機緣,得到了一件非常珍貴的宋代器物:那是一件絞胎玉壺春。絞胎是唐代發明的虎紋表面的瓷器,量很少,很難做得精緻,我向來不喜歡。北宋的紋胎十分罕見,但卻非常精緻而勻稱。我的一位朋友收藏很多高級文物,看我讚了幾句,就堅持要我帶回家做個紀念,這也算是我與酒壺結的緣吧!
    --原載二○○五年三月八日《中華日報》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裝

页  数:288

开  本:25開

加载页面用时:78.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