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

作  者:錢文忠 著

出 版 社: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定  价:108.50

I S B N :9789868271159

所属分类: 外版书  >  港台圖書  >  人文社科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港台图书  國學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的總敘,開宗明義道出了全書的主旨。如果說《三字經》偏重於知識,那麼《弟子規》偏重的則是規矩;如果說《三字經》是意在傳授「文化」,那麼《弟子規》看重的更多是「文明」。
    現代的孩子獲取知識的管道很多,但他們卻不怎麼懂規矩、不怎麼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知識和規矩的失衡,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許多麻煩和困難。《弟子規》這部只有一千多字的小書,卻蘊含了為人處世該恪守的原則;透過規範生活中的言行,塑造一個人的良好品格,為《三字經》之外,儒家思想啟蒙教育的另一重要讀本。近年《弟子規》「熱」了起來,成為學校的教材,甚至是企業員工培訓的讀本,足見這本小書所具備的現代意義與價值。
    本書以錢文忠在「百家講壇」的講座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全書共二十二講。錢文忠在解讀《弟子規》的過程中,列舉許多實例和趣味性的典故,並以現代人的思維,告訴父母如何把古人的智慧,適切的套用於孩子的德行教育上。
    本書特色
    解讀者錢文忠為大陸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著名主講人。
    本書為「百家講壇:錢文忠解讀《弟子規》」同名節目編輯而成,節目播出後掀起了內地學習《弟子規》的熱潮。
    《弟子規》是繼《三字經》後,另一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養的重要啟蒙讀本。
    理論與實踐並重,以現代人的思維,解讀古人的傳統智慧,是兒童和青少年品格教養的必讀經典。
    文字顯淺易懂,引用大量為人熟知的歷史故事作例子,讀者可以輕鬆品讀國學經典。

TOP作者简介

    錢文忠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文化書院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儒藏》精華編纂委員會委員。一九八四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梵文巴利文專業,師從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先生。大學一年級起,開始撰寫並發表學術論文,獲「季羨林東方學獎學金」一等獎。上世紀八○年代中期,留學德國漢堡大學印度與西藏歷史文化學系,師從著名印度學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學家L. 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學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學,副修藏學和伊朗學。
    錢文忠的代表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門立雪》、《天竺與佛陀》、《國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遊記》、《巴利文講稿》、《醫聖李時珍》、《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譯作有:《繪畫與表演》(合譯)、《唐代密宗》、《道、學、政》;另有資料編集與古籍整理十餘種,發表各類文章近三百篇。
    二○○七年,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力推錢文忠主講《玄奘西遊記》,二○○八年,主講《李時珍》。二○○九年春節時主講的《三字經》,造成極大轟動,並引發一股讀經的風潮。

TOP书摘

    第九講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弟子規》在講完了穿衣應該注意的細節後,接著告訴孩子吃飯時應該遵守的規矩。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而這也正是今天的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那麼,古人所說的飲食習慣是指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弟子規》中有哪些規定?在培養孩子飲食習慣的問題上,父母又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弟子規》講:「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於喝的、吃的,不要挑三揀四,「食適可」,食夠量就可以,「勿過則」,不要過分。這是根據《論語.學而》的君子食無求飽講的。《論語》裡講的君子食無求飽的字面意思,是君子吃夠就行了,不要撐著,實際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要適可,不要過則。《弟子規》接著《論語》往下講,這就牽涉到我們對傳統飲食觀的一些認識。
    我們也許會提出疑問,《論語》裡邊記載孔子的態度好像不太一樣,他對大家說,君子食無求飽,你們夠吃就行了,但自己卻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孔子怎麼自己很講究啊?《論語.鄉黨》裡講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一段話講的是什麼呢?
    孔子講的是祭祀時候的規矩,我們在祭祖先、祭宗廟的時候,應該以這種態度,而不是講自己平時吃的應該是這樣。
    孔子實際上是那種對飲食不過分講究的人,《論語.雍也》記載:「賢哉,回也。」就是說顏回非常賢良,身居陋巷,有一小笸籮飯,有一瓢水,他都覺得很快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不是一個對飲食挑挑揀揀的人。
    古人非常注意觀察一個人的吃相。你吃東西的時候,能夠反映出你的修養,反映出你的家教。這個人明明在開會,他卻說這個人吃相很不好,在南方話裡,說這個人吃相很不好,是指這個人沒教養,慢慢把吃飯等同於教養,而不局限於吃飯。
    唐代有一個文學家叫鄭浣,這個人是進士出身,而且當過大官。他的生活很簡樸,特別是對飲食絕對不挑挑揀揀。有一次,他的遠房孫子從老家來找他,因為這個孫子是農民,沒有見過世面,也不懂禮節,穿的衣服當然也很破。所以鄭浣家裡有很多人,包括僕人,都嘲笑這個遠房的孫子,只有鄭浣沒有。他覺得這個孫子很樸素。鄭浣問這個遠房孫子,說你來找我有什麼事?我有什麼可以幫你?結果這個孫子就跟他講,我長年在家鄉種地,做老百姓,我想當一名縣尉,這樣我就可以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鄭浣一想,哦,你這個孩子還是滿有上進心的,不錯不錯,我可以幫你試試。於是,鄭浣就寫了一封信,把他介紹給某一個地方的縣令,看看能不能給他安排點工作。就在鄭浣給他送行的那天晚上,鄭浣請他吃飯,說為你送行,明天你要上路了。鄭浣就觀察這個遠房孫子的吃相。那天吃的是蒸餅,鄭浣突然發現孫子把這個餅皮給撕了,掏裡面的瓤吃。這一下,鄭浣非常生氣,就在旁邊嘆息,說:這個餅的皮和裡面有什麼區別啊?你居然有這樣的毛病?如此奢侈浪費?你一點淳樸的習慣都沒有,我看你在家鄉務農,應該是很質樸的,一定懂得種莊稼的辛苦。但是沒想到,你像紈袴子弟一樣的浮華。這個遠房孫子害怕了,一哆嗦,把手上剩下的那些皮統統給他遠房爺爺遞過去了。鄭浣接過來,把他掏剩下來的皮全吃了。第二天鄭浣就打發人把這個遠房孫子送回家,認為他不堪重任。鄭浣就是通過一個飲食的細節,來觀察一個人。
    (古人認為,一個人對待飲食的態度,能夠反映出他的品德和修養。因此在中國古代,人們往往通過飲食的細節來觀察一個人。甚至有的皇帝,還會以此為標準,來考察皇位的繼承人是否合格。)
    據說,唐玄宗有一次和太子,即後來的唐肅宗吃飯。這一天御膳房準備了熟肉,有一隻熟的羊腿,唐玄宗就叫太子把這隻羊腿給切開。太子說,好,遵命,於是就把羊腿給切開,把肉給剔下來。剔完了以後,太子就用餅把手上的羊油給擦掉。這個時候,唐玄宗就在旁邊觀看,心想你居然這樣拿餅擦手啊!心裡十分憤怒。唐玄宗正要發怒的時候,卻發現太子把這個餅給吃下去了。唐玄宗一下轉怒為喜:好孩子,懂得節約。於是就認定唐肅宗是一個比較好的皇位繼承人。
    中國人過去非常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現在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要讓孩子形成營養結構比較完備的飲食習慣。比如有些孩子老吃速食,什麼肯德基、麥當勞等等,我們覺得不行,你得吃點蔬菜,這是培養他的飲食習慣。比如孩子挑食,有些東西吃,有些東西不吃,我們說你的飲食要均衡。
    在中國傳統當中,孩子的飲食習慣就是《弟子規》規定的這些。比如不要挑揀,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分。還有食不語,就是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這都是吃飯時的規矩,西方叫餐桌禮儀。但是中國傳統有套規矩,比如孩子只能吃尊長放在你面前的菜,只能吃尊長夾到你碟子裡的菜,站起來伸出筷子到遠處那個碟子裡夾菜,這是絕對不允許的,會被認為非常失禮的。你也不能向同一碟菜連續伸三次筷子,你夾一筷子,好吃,再夾一筷子,但如果你的筷子第四次伸出去的話,長輩便會用筷子把你的筷子敲掉,提醒你一下,意味著這頓飯你不要吃了,你應該反思一下。
    (在現代人看來,古人的這套餐桌禮儀似乎已經過時。今天的家長,很少有人會要求孩子遵守這些規矩。這是不是就意味著,這些規矩對於現代人已經沒用了呢?如果孩子不懂這些規矩又會怎樣呢?)
    不講究餐桌的禮儀,不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長大以後或者進入社會跟別人交往的時候,確實很容易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比如大家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在座的有的是尊長,有的是領導,有的是師長,孩子一看到很遠有個自己愛吃的菜,一下站起來,把那個菜撩過來放到自己跟前。如果我們跟這樣一個人一起吃飯,我們肯定會覺得他不懂禮貌。或者一桌子菜,他就盯著那一個菜吃,別的幾個菜其他同事、朋友都在吃,他卻連一筷子都不伸,因為他不懂得「勿揀擇」的道理。那麼會給大家留下一個什麼印象?大家會覺得他這個人不合群,我們都能吃,怎麼他不能吃呢?這就是從小沒有養成「勿揀擇」的習慣。
    現在的餐桌禮儀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浪費食物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在學生餐廳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大半個饅頭被扔掉,大半盤菜被倒掉。有的孩子買了一盤菜,嘗了兩口,可能覺得不合口味,倒掉了馬上再買。這種情況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不能把它視為一件小事。如果從小不形成良好的習慣,將來會影響孩子的整體形象。
    (養成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能夠讓孩子受益終生,可是在當今社會,擁有這個習慣的孩子卻越來越少了。那麼,要想培養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今天家長應該從何做起呢?)
    今天,孩子從小都是寶貝疙瘩,父母只問孩子你喜歡吃什麼啊?你想吃點什麼啊?爸爸媽媽給你去買,讓他們從小生活在這樣一種有絕對選擇權的環境中。現在的孩子有幾個會顧著老人,比如吃的時候有沒有想著爺爺奶奶吃了沒有,外公外婆吃了沒有,爸爸媽媽吃了沒有啊?好多家長有的時候會有一個不好的習慣。比如,家長不吃,都忙著餵孩子,爺爺搖著撥浪鼓,奶奶舉著布娃娃,爸爸端著碗,媽媽拿著勺,孩子吃飽了,大家才鬆口氣,天大的事情了了,然後再坐下來吃。這給孩子從小形成一個極不好的習慣,讓他沒有一個相互謙讓的習慣,考慮在同一張餐桌上、同一個屋簷下別的尊長喜歡吃什麼,想要吃什麼?我是不是應該謙讓點?我是不是應該關心一點?這種習慣沒有養成。如果從小讓孩子跟長輩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那孩子會知道:哦,原來我愛吃的東西誰都愛吃啊,而不是我一個人愛吃。原來我認為這個東西不好吃,怎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也能吃啊!我是不是也嘗一嘗,我或許也能吃下去啊?如果我們有這樣一種習慣,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實際上是有好處的。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裝

页  数:308

加载页面用时:46.8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