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

作  者:(英)M.C.霍华德 等著

译  者:顾海良、张新 等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01月

定  价:48.80

I S B N :978780109632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马克思哲学  哲学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  政治  综合  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理论与读物  经济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是M.C.霍华德和J.E.金合著的两卷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的第二卷。两卷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是2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第一卷中,德国和物国马克主义者的著述占统治地位,因为1929年以前,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垄断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讨论。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理论分析的重心开始转向西方,以至于西欧和北美在战后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中心。新的难题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马克思经济中早先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东西被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因为如此,在本卷的一些章节中,我们也对本卷主要涉衣的年代之前的文献进行了考察。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变越来越难以界定,因为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被用来克服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缺陷或被用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TOP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M.C.霍尔德 等 译者:顾海良 张新 

TOP目录

译者前言
致谢


导言

第一篇 大萧条与斯大林主义
第1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与大萧条
1. 资本主义的最后一次危机?
2. 大萧条的原因
3. 结论
第2章 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
1. 斯大林体制
2. 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
3. 斯大林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第3章 苏联生产方式
1. 预期
2. 一个蜕变的工人阶级国家?
3. 官僚资本主义
4. 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篇 长期繁荣
第4章 “资本主义发生变化了吗”?
1. 正统马克思主久的反思
2. “资本主义发生变化了吗?”
3. 法兰克福学派与非经济分析的萌芽
4. 没有结束的繁荣,无止境的工商业
第5章 马克思与凯恩斯
1. 凯恩斯与马克思
2. 马克思主义者论凯恩斯:最初的回应
3. 凯恩斯主义者与马克思
4. 马克思主义者论凯恩斯:第二次第三次思考
5. 结论
第6章 垄断资本
1. 引言
2. 《垄断资本》的起源
3. 介绍保罗·巴兰
4. 《垄断资本》
5. 《垄断资本》及其批评者
6. 评价
第7章 下降的利润率
1. 下降的利润:1883—1918年
2. 1918—1945年
3. 1945—1973年
4. 结论
第8章 持久的军事经济
1. 引言
2. 1939年之前的马克思主义和军费开支
3. 军事支出和有效需求
4. 武器和利润率下降
5. 军事支出的成本
6. 资本主义与和平

第三篇 新帝国主义理论
第9章 资本主义与不发达
1. 引言
2. 保罗·巴兰和《增长的政治经济学》
3. 弗兰克的修正
4. 沃勒斯坦对弗兰克的修正
第10章 不平等交换
第11章 对不发达理论的批评

第四篇 价值与剥削
第12章 斯拉法之前的价值理论
第13章 斯拉法和对马克思想理信纸的批判
第14章 斯拉法之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第15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剩余经济学

第五篇 不前的争论
第16章 “第二次衰退”:1973年之后的危机理论
第17章 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
第18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结束语


附:人名译名对照表

TOP书摘

第3章 苏联生产方式
1.预期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警告过,“过早地”夺取政权将会使无产阶级政府根基不稳。由于无法实现自己的纲领,无产阶级将被迫为了生存而成为资产阶级的工具,完成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但这究竟包含着怎样的蜕化过程,并没有得到详细的说明,他们简短的论述几乎没有表明苏联后来的发展。尽管人们可能会认为,斯大林主义的不断发展所完成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的资本主义的职能,但这种政权按传统的定义已明显不再是资产阶级的工具。但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是否已经在苏联出现就更不清楚了,如果还没有出现,那么这个新的统治阶级又可能是什么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担忧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后继者。普列汉诺夫、孟什维克、“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和全世界的社会民主党人都认为,在俄国只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才是可行的。在1917年之前,列宁也持这种观点,也许除了与布哈林保持密切联系的人之外,所有的布尔什维克也都坚持这种观点。持各种各样意见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都相信,俄国革命可能具有特别激进的特点,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只有托洛茨基和他的追随者相信,苏联可以马上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参见本书第一卷第二篇)。
但是,在托洛茨基的早期著作中,既有革命激进主义,也有对布尔什维主义畅言无忌的反感。托洛茨基接受了孟什维克提出的要建立一个结构松散的群众性政党的观点,宣称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所描绘的蓝图是把雅各宾主义渗入社会民主党中。列宁已经用政党代替了阶级。他的思想逻辑就是,“政党组织以自己代替这个政党,中央委员会以自己代替这个组织,最终‘独裁者’以自己来代替中央委员会”。不管托洛茨基预言性批判的性质如何,他不可能相信它适用于未来任何一个无产阶级政府,哪怕这个政府只从布尔什维克那里获取理论指导。在1905年至1917年间,他认为“不断革命”是一个必需的过程;不管这个革命政党的纲领和结构如何,它们最终将被真正的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所淹没,这些政党要么将被迫支持无产阶级,要么将被搁在一边不予理睬。1914年前后,托洛茨基也宣称,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地位的角度来看,俄国的无产阶级统治绝不是“早熟”的。
托洛茨基的全球观点最终渗透到布尔什维主义中,该党的所有理论家(包括一些左派孟什维克者如尤利乌斯·马尔托夫)在1917年后都否认俄国革命是冒险行为。按照他们的观点,帝国主义战争表明资本主义已不再是一种进步力量,他们自信地预测俄国革命之后会爆发一系列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无论是托洛茨基还是列宁、布哈林,都没有清楚地说明,在发达国家中推翻资本主义将如何扫除落后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障碍。这种疏漏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为普列汉诺夫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认为,如果没有国际的支持,使俄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企图将导致任何社会主义政府变质。但他没有详细阐述这将采取何种形式,并且他的理论是针对民粹派而不是针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参见本书第一卷第140页)。
巴枯宁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在较早的时候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按照他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过程的整个概念都是令人怀疑的;正是“科学社会主义”概念隐含着精英统治论,通过集权国家来实施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与人类自由是不相符合的。尽管马克思在对巴黎公社进行阐述时,曾含蓄地接受了许多无政府主义的论点,但在行动上他一直反对无政府主义。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全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批评家表示轻视,对他们不顾客观条件限制进行持续不断的解放运动表示蔑视。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并不清楚沿着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具体结果,这一事实无疑巩固了上述状况。
波兰激进主义者简·麦克哈吉斯基是一个例外,他在19世纪90年代把粗略的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马克思主义自身。他认为,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典型地利用了工人运动,达到他们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目的,所以,成功的革命将导致新的阶级统治形式,而知识分子将成为统治阶级。这种思想肯定会在马克思主义中找到自身的位置。早在1918年,考茨基就指出,一个“新阶级”在,苏联发展起来,尽管他并不打算确定它的具体特征或者将之归为哪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但在20年后,唯物主义对这种特权的新形式作了详细分析,从而为麦克哈吉斯基的思想提供了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参见本章第3节、第4节)。
马克斯·韦伯论述官僚统治的著述可以用来论证这些思想,尽管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对此犹豫不决,因为韦伯认为广泛的官僚化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根本是不可行的(参见以下第18章)。韦伯的学生罗伯特·米歇尔斯则更进一步,他在研究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结构后,于1911年详细阐述了“寡头统治铁律”。考茨基于1908年试图含蓄地对这些思想进行反驳,布哈林也于1920年试图从正面迎接这个挑战,但是他的观点在布尔什维克统治下尤其不能令人信服。布哈林后来对官僚化予以关注,但他的论述没有形成体系。而他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确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参见本章第4节)。韦伯的思想可能影响了克里斯蒂安·拉柯夫斯基,他在20世纪20年代是左翼反对派的主要成员。他超越了托洛茨基关于蜕变的分析(参见本章第2节),认为即使在最宽松的环境下,官僚化都会真正地威胁到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他开始把苏联的官僚制度与新的统治阶级联系起来。但是,拉柯夫斯基没有能够使他的分析系统化,1933年在政治高压下,被迫宣布放弃了这些思想.5年后成为斯大林大清洗的牺牲品。
革命的彻底性从一开始就引起党内各方面的关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表现出的向帝国主义的妥协、政党独裁的发展、雇用“资产阶级专家”和沙皇官吏,以及战时共产主义使劳动军事化的方案,所有这一切都引起对党内左翼反对派的疑虑。到1922年,列宁甚至明确承认为经出现了官僚主义蜕变,并发现它在斯大林的独裁行为中得到体现。列宁把出现上述情形的根本原因归为俄国文化的落后,面对这一相当普遍的现实,他有时认识到用行政措施来限制腐败是软弱无力的。
在20世纪整个20年代,党内成员一直存在着不满情绪,其中的一些人同意被流放的盂什维克的观点,认为复辟势力不断增长,并止在改变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和党的组织。但最不可想像的是,反对派的思想倾向在1923年后不断升级。列夫·托洛茨基在国内战争期间达到其权力的巅峰,他既是所有布尔什维克领导者中最大的权威,又是其贬损者的最猛烈的批判者,后来却成为坚持革命蜕变论的主要理论家。直到1940年被刺杀前,他一直对苏联制度抱有敌意,是最坚定的反对者之一,而他的支持者则投向了斯大林主义。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13

版  次:2003年1月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6.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