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作  者:葛桂录 著

出 版 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丛 书:跨文化丛书

出版时间:2002年08月

定  价:27.80

I S B N :9787227024255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现当代  中国  外国文学  当代  中国文学  文学  文化研究  对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  文化  综合  中国当代  散文随笔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极西的英伦、远东的华夏,这是一个帝国眼中另一个帝国的斑斓光影:从飘渺如梦的“蛮子国”,到定格在画屏上的古典中国;那凝聚东方灵感的园林与戏曲,激起的何止是对异域情调的讶异?而开放的“文人当政”模式,渊懿的儒道思想恰正成为拯时济世的智慧源泉。距离滋生欣羡,接触深化了解。当两大帝国在十九世纪的苍穹下骤然相对,当两次世界大战惊破西方幻梦,古老的中国文化在英伦几经风雨之后,仿佛紫檀匣中的珍藏,正散发着幽幽馨香……本书将引导你拨开历史的迷雾,聆听那遥远异域关于中国的声音,追寻数百年中英文化交流的行行足迹。

TOP作者简介

葛桂录 江苏泰州人,1967年生。1987年毕业于杨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99年考进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候选人。一直在高校从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担任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苏比较文学学会理事。近年来致力于中英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曾独立完成省级课题《英国作家与中国》。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比较文学教程》(执行主编)等编著3部。

TOP目录

异域文化之镜:他者想像与欲望变形
——关于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对话
钱林森 葛桂录
假作真时真亦假
——英国作家感知中国文化之始
1.想像中的乌托邦
——《曼德维尔游记》里的历史与传奇
2.“我们小姐是契丹人”
——英国作家笔下的契丹和契丹人形象
菱花双面镜,映物各妍媸
——英国作家的两种中国文化观
1.上帝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17世纪英国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解剖”
2.世界眼光的结晶
——威廉·坦普尔对孔子学说与园林艺术的推崇
3.偏见比无知更可怕
——笛福眼里的中国形象
4.另一类声音难免刺耳
——英国作家对中国文化的嘲讽与批评
山色空濛南亦奇
——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热
1.“不对称之美”的天然魅力
——英国作家与中国园林艺术
2.从“文明人”到“野蛮人”
——约翰逊眼里的中国文化
3.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艾狄生、斯蒂尔对中国文化的利用
4.“中国孤儿”的英国之行
——英国作家对“中国戏”的改塑
5.好一个“世界公民”
——哥尔斯密信札里的中国思想文物
1.梦里宫阙今何在
——柯勒律治残篇里的神奇国土
2.古瓷与烤猪的诱惑
——兰姆美文里的中国景观
……

TOP书摘

书摘
这里的描写接近于17世纪大多数英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当时有位大名鼎鼎的诗人兼散文家考莱也把中国称为“富足的、政通人和的中心”(《欢迎》),并说“我们的国家叫‘大不列颠’,就这个名称来说只有部分相称;如果我们考虑一下,把我国同中华帝国相互比较一下,它只能是一个可笑的诨名”(《关于伟大》)。
当然,弥尔顿在《失乐园》里还提到中国的加帆车,杨周翰先生对这一问题曾撰长文详加分析。
弥尔顿《失乐园》里说,撒旦曾反叛天神,纠集许多天使军在他手下,全被天神下令逐出天堂,落人广漠的深渊。后来,撒旦对他的手下说,根据一个古代先知的预言或天上的传闻,有一个新的世界和一新的生物将被创造出来。为了探实此预言并商定对策,他们开会商量由谁去执行这一任务,最后就由撒旦独自来承担。史诗的第三卷,写撒旦来到了地球:
那魔王自由自在地在那大地上阔步。
好像一只伊马乌斯山上生长的秃鹫,
在雪岭围绕着鞑靼人流浪的地方,
因为缺乏食饵而到放牧羊群的
诸小山上去,吃饱了羊羔的肉之后,
飞向印度恒河或印度河的发源地;
接着有这样三行诗:
But in his way lights on the barren plains
Of Sericana,where Chinese drive
With sails and wind their cany wagons light.
途中,它降落在塞利卡那,那是
一片荒原,那里的中国人推着
轻便的竹车,靠帆和风力前进。
伊马乌斯(Imaus)即雪山,在中国的西部。塞卡利那(Sericana)意即丝绸之国,指中国。
据李约瑟考证,欧洲人最早记载加帆车的是西班牙入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1585年)。很快三年后,在英人罗勃特·帕克(RobertParke)的英译本有这样一段写道:
他们是伟大的发明家,虽然他们已经有很多车辆,但还有一种靠帆行走的车子,做得如此精细,以至于他们操纵起来可以运用自如,许多看过它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而外,在西印度和葡萄牙也有很多人,从中国带去出售的布料和泥制器皿上看到这种车子的图案,故这成了他们绘画的一种标志。
荷兰航海家林硕吞(J.H.Linschoten)的《东西印度群岛游记》(1596,英译本1598)里也有这样一段记载:
中国多能工巧匠,从中国来的制品可以证明。他们制造并使用带帆的车辆(像船一样),也有车轮,制作十分巧妙,在田野里行走时,靠风力推动,好像在水上漂行一样。
中国陆地帆车被介绍到欧洲后,引起了一阵轰动。从16世纪以来,这种帆车由于运送西方旅客而闻名。从那时起,在大约两个世纪的时间内,几乎世界上所有地图册的中国部分,都画了一个陆地帆车(又称扬帆马车)的想像图。1600年,荷兰科学家蒙·史蒂文还制造了一辆中国式的扬帆马车,这辆车子载着一位王子、一位青年学者和许多高级官员沿着海滩快速行使,速度达到每小时30英里,最高时速达到40英里,这使欧洲人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中国陆地帆车的高速度。史蒂文曾亲自乘坐这种车子在陆地扬帆快速行驶,当帆车被大风刮着飞驶的时候,速度之高令他非常惊奇。
这种运输工具的速度对欧洲文化的冲击不容低估,同样也引起了许多欧洲人的浓厚兴趣。1692年3月21日莱布尼茨写给闵明我的信里,涉及到有关中国情况的30个问题,其中第23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国的那种靠风驱动的地面风车”。
在弥尔顿之前,本·琼生写的假面剧《新大陆新闻》(News fromthe new world,1620)已提到这种加帆车。这出讽刺新兴的新闻事业的喜剧有这样一段关于在月球上发现了新大陆这条“新闻”的对话:
First Herald:The coaches are much the nature of the ladies.for they g0 only with wind.
Chronicler:Pretty,like China waggons.
信使甲(“外勤记者”):那里的车辆很像贵妇人的脾气——随风转。
记录员(“主笔”):妙,就像中国的手推车一样。
在弥尔顿之后,小说家斯威夫特也在其《木桶的故事》(A Tale of a Tub,1704)里通过一个谎话连篇的彼得的口,提到了中国加帆车(Chinese Wagons),说“那些大车造得那么轻巧,好像能飞驶过大山那样。”
据杨周翰先生考证,这种车在中国的记载最早是《博物志》和《帝王世纪》。《博物志》说:“奇肱民善为拭杠,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至,吹其车至豫州,汤破其车,不以视民。十年东风至,乃复作车遣返。其国去玉门关四万里。”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在弥尔顿的时代,已经有不少西方商人、航海冒险家和传教士来到东方,并将中国的文物制度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播到欧洲。因此,弥尔顿得知中国有这种加帆车,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杨先生说,弥尔顿很可能是从当时流行的英国地理学家彼德·海陵(Peter Heylin,1599-1662)著《小宇宙志》(1621,后来扩大为《宇宙志》,1652)里获知的。这部描写世界各国概况的书讲到中国时,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地势平坦,货车和车乘张帆而行。”弥尔顿诗中的一些地名也多采用海陵的拼法。
另外,随着马可·波罗的游记在欧洲到处传播,有关鞑靼大汗的故事也出现在“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之中。其中《侍从的故事》(The Squire's Tale)里讲到了鞑靼国王康巴汗(Cambusean)——所指有成吉思汗、忽必烈汗、拔都汗诸说。故事说他勇敢、贤明、富有、守信、遇事仁爱、公正、生性稳健,像大地的中心一般;又年轻、活泼、坚强、善战,如朝廷中任何一个武士。他有两个儿子,长子阿尔吉塞夫(Algm,syf),幼子康贝尔(Cambalo),又有一个最小的女儿加纳西(Canace)。‘有一天,来了一个武士,骑着
一匹铜马,手中拿的是一面宽大的玻璃镜,大指上戴着一只金戒指,身旁挂着明剑。那武士带来的这四样法宝,件件神奇无比。人骑上那铜马能到任何地方去,玻璃镜能使你看到别人心里想些什么,戒指能使你懂得禽鸟的语言,那把明剑能使你医治任何创伤。后来,阿尔吉塞夫骑着那匹铜马,立了不少战功。加纳西因为有了玻璃镜、戒指和明剑,发现了一只受伤甚重已被雄鹰抛弃的苍鹰,把它医治好、养育好……。
乔叟的这个故事很有趣,只可惜没有讲完,因而便引起弥尔顿的感叹:“但是,忧郁的贞女呵,我愿你/……唤起那个人,他虽未讲完,/却已讲到勇敢的康巴汗,/康贝尔以及阿尔吉塞夫,讲到谁娶了加纳西做媳妇/(她有神戒和宝镜各一),以及谁给的青铜的神驹/(那是鞑靼国王的御骑)……”(《幽思的人》)。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22

版  次:2002年8月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4.6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