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伦(重译本)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伦(重译本)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伦(重译本)

作  者:(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著,高鸿业 译

译  者:高鸿业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丛 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时间:1999年04月

定  价:28.00

I S B N :978710002614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学读物  >  经济学理论、研究与通识    

标  签:综合  经济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有一种非自愿失业,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批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由于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所以失业是因为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需求不足是因消费倾向递减,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投资需求不足是因为资本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前者是指投资利润率的下降,后者是指人们保留现金偏好。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办法是: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采用累进税增加穷人收入,实行赤字预算与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他认为,刺激投资比刺激消费更重要。它有乘数效应。   在研究方法上,它将传统经济学的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看作是特例,而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看作常态,由此构造能包容原有经济学在内的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论。

TOP目录


第一编 引论
第一章 何谓通论
第二章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理

第二编 定义与观念
第四章 单位的选择
第五章 预期决定产量与就业的作用
第六章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
关于使用者成本的附录
第七章 对储蓄和投资的意义的进一步考察

第三编 消费倾向
第八章 消费倾向:1 客观因素
第九章 消费倾向:2 客观因素
第十章 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

第四编 投资诱导
第十一章 资本边际效率
第十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
第十三章 利息率的一般理论
第十四章 古典学派的利息率理论
第十四章 附录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李嘉图《赋税原理》以及其他著作中的利息率理论
第十五章 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动机和业务动机
第十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考察
第十七章 利息和货币的主要性质
第十八章 对就业通论的复述

第五编 货币工资与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工资的改变
第十九章 附录关于庇古教授的《失业论》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
第二十一章价格论

第六编 通论引起的几点思考的概述
第二十二章略论经济周期
第二十三章略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第二十四章对《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的简要总结
人名译名对照表
重要名词及书名对照表

TOP书摘

这就引起了两点值得考察之处:第一点牵涉到劳动者对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的态度,而这一点在理论上并不重要,但第二点却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我们暂时假设,劳动者不准备接受较低的货币工资而工作,从而,现行的货币工资水平的降低会通过罢工或其他手段导致已经就业的一部分劳动者退出劳动市场。这是否能证明现行的货币工资能准确地衡量劳动者的边际负效用?不一定如此。因为,虽然降低现行的货币工资会导致一部分劳动者退出就业,但如果工资品的价格上升,以致现行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工资品较前为少时,却不一定导致同一后果。换句话说,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劳动者所要求的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货币工资而不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实际工资。古典学派一向暗中假设着,这不会在实质上改变他们的理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如果劳动的供给函数不把实际工资作为它的唯一的自变量,[1]那末,古典学派的论点就会完全崩溃,从而使实际的就业量不能得以确定。①他们似乎没有理解到,除非劳动的供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函数,他们的劳动供给曲线会随着每一次价格的变动而改变。这样,他们的方法与其非常特殊假设条件是分不开的,从而不能被用来处理更加一般的情况。
日常的经验也毋庸置疑地告诉我们:劳动者要求得到的(在一定限度内)是一定量货币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的情况远不是一种可能性,而是正常的事例。虽然劳动者通常会抵抗货币工资的削减,但当工资品的价格上升时,他们并不拒绝工作。人们有时说,劳动者抵抗货币工资的下降而不抵抗实际工资的下降是不合乎逻辑的。由于下面(第18~19页)提供的理由,这可能不像骤然看来那样的不合逻辑;而且,正如我们在以后所要看到的那样,事实也是如此。但是,不论是否合乎逻辑,经验表明,劳动者确实是按此行事的。
此外,作为经济萧条的特征的失业是由于劳动者拒绝接受货币工资削减的论点显然没有得到事实的支持。断言美国在1932年的失业问题不是由于劳动者顽固地拒绝接受货币工资的削减,便是由于他们执拗地提出对实际工资的要求超过经济机构的生产率所可能提供的水平这一说法是很难令人信服的。经验表明:在劳动者既没有明显改变最低实际工资要求,又没有明显改变他们的生产率时,却存在着巨大的就业量的变动。劳动者在萧条时期决不比在高涨阶段更加不讲道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他们的物质的劳动生产率也并不更少一些。这些来自经验的事实构成确凿的理由来怀疑古典学派的分析是否恰当。
如果能对货币工资的变动和实际工资的变动之间的实际关系作出统计考察,那会是饶有兴趣的。关于某一具体行业的变动情况,我们会期望实际工资的变动和货币工资的变动具有相同的方向。但以整个的工资水平的变动情况而言,我设想统计考察会发现:货币工资的变动和其相对应的实际工资的变动通常远不具有相同的方向,而几乎总是方向相反的。就是说,可以发现:当货币工资上升时,实际工资下降;而当货币工资下降时,实际工资上升。这是由于在短期内,下降的货币工资和上升的实际工资各自出于独立存在的原因而很可能与就业量的减少有关;劳动者在就业量减少时较易于接受工资的削减,而在同一的就业量减少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不可避免地要上升,其原因在于:当产量减少时,劳动者在同一数量的资本设备下的边际生产率会增加。
如果现行的实际工资确实是一个最低限度,从而在低于这一限度的情况下,愿意工作的劳动者不会超过现在的就业量,那末,除了摩擦失业以外的非自愿失业就不会存在。但是,认为实际情况一定如此则是荒谬的。因为,按照现行的工资,即使工资品的价格上升,通常总可以雇佣到比现行就业数量还要多的劳动者;由此可见,实际工资是下降的。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末,用现行的货币工资能购买到的工资品就不能准确地代表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从而第二个假设前提不能成立。
然而,还有一个更加基本的反对意见。第二个假设前提来源于一种想法,即: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上的协议。古典学者们当然承认,双方协议的是货币工资;甚至也承认,被劳动者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实际工资并不完全与当时的货币工资的大小有关。虽然如此,他们仍然认为,协议所规定的货币工资决定了实际工资的大小。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03

版  次:1版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3.8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