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明遗民群体心態与文学思想研究
明遗民群体心態与文学思想研究


明遗民群体心態与文学思想研究

作  者:李瑄 著

出 版 社:巴蜀书社

丛 书:汉语史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定  价:46.00

I S B N :978780752288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历史人物    

标  签:人物纪实  文学研究  回忆录/口述  纪实文学  中国文学  文学史  各时代文学评论与研究  文学评论与研究  文学  中国  人物总传  传记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研究易代之际士人的生存状况与他们的人生取向不易,研究明、清易代之际士人的生存状况与人生取向尤其不易。之所以不易,就因为牵涉面极广,仅就明遗民这一特殊群体而言,群体的界定、群体内部的差异、传统文化对遗民人生选择影响的程度、易代之际的复杂形势留给遣民人生选择的空间、道德理想与生活现实在遣民人生选择中影响力的消长、明亡的反思、思潮的变化、清廷的政策等等,都与他们的思想走向和人生取向有甚大之关系。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切的了解,纔有可能描述出易代之际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而道德评价就更为困难,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别与多民族统一国家观念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是非,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错综纠结,乱如理丝。

TOP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遗民群的产生与遣民观念的发展
 第一节“遗民”词义的演变
 一、“遗民”一词的基本义
 二、“遗民意识”的产生与“遗民”词义的变化
 第二节 遗民观念的成熟与遗民群体的产生
一、伯夷、叔齐:遗留之民
二、汉代遗民:君臣之义与守节不仕
三、东汉至五代:遗民之啊如
四、宋代:遗民观念的成熟与遗民群体的产生
 第三节 遗民观念在晚明士林中的传布

第二章 “明遣民”的身份舆清初士群的复肆形态
 第一节 “不仕”的行为准则与“遗民意识”的精神指向
一、“不仕”的行为准则
二、“遗民意识”作为精神取向
 第二节 “盖棺定论”与“人生阶段”:身份判断中的争议
一、“反复”者的不同遭际
二、“失身暮年”者的前后生涯
三、悔恨的“贰臣”:“谅其心迹”的困难
 第三节 明遣民群体边界的模糊与内部的复杂形态
一、明遣民群体边界的模糊
二、并非整齐划一的明遣民群体
小 结

第三章 明遣民群履的人生理想
 第一节 豪杰:明遗民群体的人格追求
一、明代后期士人的豪杰理想与自我意识
二、独立与救世:明遣民群体的豪杰精神
 第二节 存道:明遭民群体的价值体认
一、存道以存天下:遗民的价值
二、辨华夷与扶绸常:道之所存
 第三节 传道与寻求治乱之道:明遣民群体干涉现实的途径
一、传道
  二、寻求治之道:明史的修撰与政治制度反思

第四章 明遣民群幢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弘光朝“从逆案”的影响与复明运动中明遗民的失落
一、处置北来官员的不同主张
二、党争的介入
三、“从逆案”对明遭民从政热情的挫伤
四、南明抗清运动中明遣民的失落
 第二节 明遗民的避世与苦节
一、避世全身.
二、避世舆个人品节
三、对“桃源”的向往舆警惕.
 第三节 明遗民与仕清汉宫之阐系
 一、交往的难以避免
 二、明遗民对仕消者的道德评判
 三、仕清官员同化遗民的努力
 四、舆论环境
 第四节 清初五十年开明遣民群棘之嬗变
一、顺治朝:荐举与科举的作用.一
二、康熙帝亲政以前:对汉族士人的高压
三、康熙帝亲政以后:政策缓和以及博学鸿词科
四、博学鸿词以后:招抚政策的延续...
小结

第五章 明遣民的文毕思想
 第一节 天地之元气:文学与人生的本体同构
 一、“元气”与文学
 二、明遣民文晕元氧论的特殊语境:重道轻文的价值论响应
三、人文元气同构论对明遗民文学思想的影响
四、明遗民文学元气论与传统载道论的异同
 第二节 诗以道性情:明遣民诗晕的核心主题
一、性情:明清之际诗学转折的内在动力
二、明遗民“诗主性情”论的内涵
三、性情论对明遗民诗歌功能与主题的影响
 第三节 怨怒之诗:“温柔敦厚”的突破与诗教功能的实现
 第四节 明遗民诗的艺术实现
 一、不暇求工与情至则工
 二、诗歌的文体界限:艺术性的强调
 三、诗歌艺术性实现的途径
 四、明遗民诗的群体特檄
小 结
参考文献
后 记

TOP书摘

前文提及,曾经效力朝廷的“贰臣”虽然仕清,但对故国的眷念缅怀之情还是埋藏在许多人心灵深处。龚鼎孳的《定山堂诗集》中就有不少篇章流露出来,例如:“吐舌谈前事,攒眉向上游。翠蛾珠珥乱,龙种玉魂秋.夜火傅深殿,铜鸵立古丘,杜鹃花下血,点点是春愁。”陈名夏在给方以智的诗中说:“天末传书雨雪深,泪痕重下短衣襟。首山仍是箕山节,东海终怜北海心。稚子远行探虎穴,孤僧不死有人琴。当年太姥轻挥手,让尔流离蚤人林。”以义不帝秦的鲁仲连“东海”喻方以智,以汉桓帝时避仇逃难于“北海”孙嵩的赵岐自喻。赵岐后来因孙嵩的毕荐而入宫,陈名夏也希望方以智体谅自己在南都受马、阮陷害,最终不得已的受荐仕清。
明遗民对他们的这种情绪多少能有一些理解。方以智的弟弟方其义对陈名夏说:“公激于权奸,不得已而失身,方为公惜,吾尚何欲哉?”体谅到“不得已”而为之“惜”,就“遗民”来说,超出了简单的道德指斥,能够根据士人个体的处境来对其行为加以宽容;就“贰臣”来说,这种体谅已是莫大的安慰。方文更直接把鹑鼎孳视为心意相通之人,其《偕姚仙期、王尊素、纪伯紫、趟友沂、邓孝威、吴园次、刘玉少、龚半千、李秀升集龚孝升寓斋为别限韵》云:“四海无家何处归,轻装亦逐片帆飞。月明江上空怀古,雪满人间未授衣。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591

版  次:1版

开  本:大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2.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