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高场磁共振周围神经、血管与水成像
高场磁共振周围神经、血管与水成像


高场磁共振周围神经、血管与水成像

作  者:孔祥泉,韩萍,徐海波 编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定  价:248.00

I S B N :9787117169592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医学  >  医技学    

标  签:临床医学  医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高场磁共振周围神经、血管与水成像》共分三篇,第一篇为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第二篇为磁共振血管成像;第三篇为磁共振水成像简要地介绍了MR神经成像、MR血管成像及MR水成像的基本原理、成像方法以及在各个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附有大量典型图片该书具有文字精炼、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等特点,代表了现阶段MR神经成像、MR血管成像及MR水成像的先进水平,是一部放射科医师、技师以及临床各科医师需求的专业参考书。

TOP作者简介

孔祥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9年毕业于原武汉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教研室副主任,放射诊断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胸心学组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放射学杂志》副主编,《放射学实践》副主编。从事影像诊断专业30年,擅长中枢神经系统及胸部疾病CT及MRI诊断,先后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有《急症影像诊断学》、《实用磁共振诊断图谱》;参编专著有《实用放射学》、《现代腹部影像诊断学》、《心脏病学》、《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以及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于2000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韩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教研室副主任,1983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曾留学德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中华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组长、湖北省放射学会常委、武汉市放射学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学分会常委和理事会理事、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编委、《临床放射学杂志》副主编、《放射学实践杂志》副主编、《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常务编委,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七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三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五项;主编医学专著三部,参编医学专著六部:副主编《医学影像学》规划教材二部;在BJR、Acodemic Rodiology、JCAT等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科研论著190余篇。特别擅长于腹部影像学诊断。
  
  徐海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湖北省重点分子影像实验室副主任,湖北省放射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Biomaterials》、《AJNR》、《PLoS ONE》和《Translational Oncology》审稿专
  家,《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临床放射学杂志》、《放射学实践》编委。参与著名教授John R.Haaga主编的第5版《CT and MR Imaging of the Whole Body》和著名教授Wilfrido R.Castaneda-Zuniga主编的第3版《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教材编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家“973”和“863”计划项目各2项,发表120余篇专业论文,其中20余篇被SCI收录。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2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CT与MR诊断。

TOP目录

第一篇 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
第一章 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概况及方法
第一节 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概况
第二节 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方法
第二章 脑神经磁共振成像
第一节 嗅神经MR成像
第二节 视神经MR成像
第三节 眼运动神经MR成像
第四节 三叉神经MR成像
第五节 面神经MR成像
第六节 听神经MR成像
第七节 后组脑神经MR成像
第三章 臂丛神经MR成像
第一节 臂丛神经解剖
第二节 正常臂丛神经的MR表现
第三节 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的MR诊断
第四节 臂丛神经损伤的MR诊断
第五节 臂丛神经炎性病变的MR诊断
第六节 胸廓出口综合征
第四章 肋间神经MR成像
第一节 肋间神经解剖
第二节 肋间神经肿瘤的MR评价
第三节 肋间神经其他病变
第五章 腰丛神经及股神经MR成像
第一节 腰丛神经及股神经解剖及MR表现
第二节 腰丛神经和股神经肿瘤MR诊断
第三节 腰骶丛神经炎性病变
第四节 腰椎退行性改变累及腰丛神经
第五节 骶丛神经的应用解剖和MR成像
第六节 腰、骶丛神经损伤的MR诊断
第六章 失神经支配肌肉MR表现
第七章 周围神经损伤与卡压
第八章 周围神经损伤和修复及影像学循证
第一节 周围神经损伤的影像学循证
第二节 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影像学探索

第二篇 磁共振血管成像
第一章 磁共振血管成像概况与原理
第一节 血液的流体力学性质
第二节 流动效应
第二章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第一节 时间飞逝磁共振血管成像
第二节 幅度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
第三节 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
第四节 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第五节 MRA容积数据的后处理
第三章 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第四章 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原则
第五章 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
第一节 成像方法
第二节 正常表现
第三节 先天变异
第四节 颅内动脉瘤
第五节 脑动静脉畸形
第六节 Moya-Moya病
第七节 脑梗死
第八节 脑出血
第九节 脑动脉粥样硬化
第十节 脑静脉瘤
第十一节 脑静脉窦闭塞
第十二节 颈动脉海绵窦瘘
第十三节 颜面血管瘤
第十四节 颅脑肿瘤累及血管
第六章 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
第一节 成像方法
第二节 正常表现
第三节 先天变异
……
第三篇 磁共振水成像

TOP书摘

在人类进化和社会劳动中,人的大脑皮层得到了高速发展和完善,产生了语言、思维、学习和记忆等高级功能活动,使人类不仅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且还能认识并主动改造环境。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收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处理,再经周围神经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从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中不难看出,周围神经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中起到“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在人类医学研究领域里,相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功能学探索而言,周围神经的形态及功能学研究显得明显滞后。特别是MRI用于临床以来,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发生了突破性的进展,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肯定,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有多部相关著作出版,本书不再赘述。有关周围神经MRI尚无专著出版,本篇将重点介绍周围神经MRI技术及诊断。
  目前临床上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手段仍然是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肌电图或诱发电位检查。其中传统的观念认为,在电生理检查中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功能检查是评价周围神经状况的“金标准”,但电生理检查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如损伤早期的神经断裂、神经轴索中断及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的电生理表现类似,肌电图检查儿童、深部肌肉及开放性损伤时难以获得准确、客观、可重复的诊断信息,且受有创检查、操作者经验、容积导电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能提供周围神经及其周围结构的准确空间信息,有时甚至不能提供有效的诊断信息,这明显有悖21世纪循证医学的原则。
  长期以来临床上一直缺乏直观、动态观察周围神经损伤的形态结构变化、确定神经病损具体部位及其程度的检查方法。由于周围神经损伤后自主修复缓慢,通过传统方法判断神经损伤后是否有手术指征往往需要3——6个月的观察时间;这样常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国内外许多学者不断总结、探索新的诊断方法,以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准确性以及早判断预后,为实施合理准确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常规X线检查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判断有一定困难,仅在涉及骨折损伤时,通过骨折部位、断端移位或成角情况大致判断有无可能合并神经损伤;但常规X线不能直接显示周围神经的损伤情况。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610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