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古村不古:浙西衢州古村调查
古村不古:浙西衢州古村调查


古村不古:浙西衢州古村调查

作  者:陈辉 著

出 版 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丛 书: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定  价:25.00

I S B N :978720904660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群众自治工作  国家行政管理  中国政治  政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古村不古”是指乡土秩序变动的趋势,其核心是“人心不古”。几十年来,浙西古村的分家制度、代际关系、兄弟关系、人情、经济生活、宗族和派性都呈现出新特征,不再是费孝通笔下的传统农村,古村已经“不古”。浙西古村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地区的农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样态。

TOP作者简介

陈辉,1981平生,辽宁北票人,法学硕士,先后就读于武汉工程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农村调查和;村治理研究。

TOP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章 社会关联
一、分家制度
二、父子关系
三、兄弟关系、姻亲关系和朋友关系
四、人情
五、从矛盾和纠纷看交往逻辑的变化

第二章 弱势群体
一、老人
二、自杀片段分析
三、光棍与买媳妇——弱势的后果

第三章 空闲、休闲与经济分化
一、主要经济活动状况
二、农业空闲何其多
三、休闲生活与打麻将
四、盖房子与经济分化
五、关起门来过日子
六、小结

第四章 村庄政治
一、村治中的宗族
二、小组长的角色和脸谱
三、派性的历史
四、主任之争
五、选民语录
六、书记之争
七、派性后遗症
八、村政的明天

第五章 古村不古
一、宗族的衰弱
二、社会关联的再造与家庭的核心化
三、村庄的开放与经济的分化
四、私利的强大与村政的衰弱
五、小结:乡土之变与“人心不古”

结语关于“村庄治理”的拓展性讨论
一、乡村关系与村庄治理
二、积极分子与村庄治理
三、行动单位与村庄治理
四、公私关系与村庄治理
五、乡土性变迁与村庄治理

附录
附录一:乡镇干部的困惑与困境
附录二:古村生育观念对话录
附录三:我是如何被“摊派”到古村的(调研日记一)
附录四:好人的标准(调研日记二)
附录五:古村生死观念(调研日记三)
附录六:丧事中的仪式(调研日记四)
附录七:列车上的诸暨Z村调查(调研日记五)
附录八:周卸泉大儿子结婚礼单(1998年12月12日)
附录九:童志昌大儿子结婚礼单(2008年1月20日)
附录十:周生土家赡养诉讼答辩状
附录十一:古村一小组父辈子辈通婚圈比较分析表
后记

TOP书摘

第二章弱势群体

年老体衰,靠人供养,看人脸色,衣食住行愈发不能自理,故老人多为弱者。
生活中遭遇困境不能摆脱,或遭遇苦痛不能自拔,无人能助,以死解脱,故自杀者多为弱者。
男子不能组成家庭以享家庭之乐,不能娶妻生子以传宗接代,至老不能有人供养,故光棍者亦可归人弱势群体之列。
笔者把老人、自杀者和光棍这三类人放在“弱势”的语境中来理解。
老人的弱势表面上看是体力、经济和精神上的弱,但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社会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正是因为代际关系的不平衡和兄弟关系的紧张,老人的生存状况才会糟糕,才会变得弱势。所以,关于老人弱势的解读实际是对血亲关系的再分析。
自杀现象也应该放在社会关系中来理解。绝大多数自杀者都是社会关系中的弱者,一些人无法理解或无法摆脱这种“弱”的处境,自杀就成为了走出困境的一种方法。婆媳矛盾引发自杀,日常纠纷引发自杀,儿子不孝老人自杀,等等,这些都反映着社会关系的紧张程度和异常状况。
光棍弱势地位的成因很多,村庄舆论、传统婚姻圈的松动,都可以算做一些人讨不到老婆的原因,但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的弱势,它使男性在婚姻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不能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成为村庄中的边缘群体。
一、老人
谈弱势群体先谈老人,似乎是依据我们的常识。人到老年,体力、精力越来越衰弱,经济状况也大多不如从前。在这一点上,农村比城市更明显。城里的老人有养老金,到老了即使整天溜达养鱼养鸟仍可以有钱拿。自己有钱,腰杆儿硬,所以不用太依靠儿女。农村的老人却没有这样的福分,他们没有退休之说——生命不息,劳动不止,到老了更要依靠儿子。儿子不管,极有可能要受苦。因此跟城里的老人比,农村老人就是弱势的。
古村位于浙西,经济和生活水平虽然不及杭州、义乌发达,但比我国中西部许多农村地区要好得多。但实际调查证明,老人的生活状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相关。老人赡养,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受到代际关系、家庭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老人赡养,也不只是一个伦理问题,“孝道”二字背后还有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
(一)口粮不是问题,就是缺钱花。看病更难
古村的老人,口粮基本能得到保障。按村里目前的标准,每位老人一年750斤稻谷,其中包括50斤:糯稻,用于老人做“清明果”等黏米食物。(按规矩,还要为老人提供12斤烧菜油,但现在有些儿子为了方便,将油钱直接计算在零花钱里,至于给不给、给多少,外人不会知晓。)老人如果有三个儿子,那么每个儿子承担250斤口粮。稻谷一定要晒干,否则就会分量不足。极个别儿子稻谷没有晒干,或分量明显不足,老人就会找村干部,让其出面帮助自己“讨公道”。
村干部说:老人的稻谷一般不是问题,儿子都能给;极个别的分量不给足或干脆不给,我们就会出面讲一下。有些老人与子女关系比较紧张,口粮出了问题,老人也不会自己去找儿子,找了也没有用,只有干部出面才行。“三番五次,这样的家庭总出问题——但毕竟是少数。”
老人得到的一般是尚未脱壳的稻谷,还要自己去加工厂脱壳。加工厂女老板有些气愤地说:“我看很多老人都是自己来(脱壳),很少有儿子来帮忙,女儿倒是有一些,养儿子有什么用?”我在加工厂也经常看见70多岁的老人摇摇晃晃自己推车,弓着背在加工厂里撑口袋,他们的儿子极有可能在附近的小店里面打麻将正酣。
古村的老人并不认为自己舂米有什么不妥,无非是慢一点,有的吃就行,只是缺钱花才是生活中的一个难题。在分家协议中,老人的零用钱如此规定:生活零用钱,老人无自留橘树,全年每位老人200~500元(如果老人自留橘树,儿子生活费少付)。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老人每年可以得到多少零用钱”是一件“讲不清楚”的事情。给不给,给多少,这要看老人与儿子的关系是否和睦,关系和睦的,给300元不算多,关系不好的,给了100元就不错了。
现在,女儿给老人零用钱的现象比较多。女儿回家,一般都会给一些,100元或200元,每年回来几次,老人的手头就不会紧张。许多老人就是因为这一点,对生了女儿略感欣慰;有些纯女户也这样安慰自己,说“女儿更疼老人,更孝顺”。
笔者调查中已经感觉到,老人的贫富差距是很明显的,这主要参照他们手里的零花钱。有的老人儿子多、女儿多,给钱多,每年手里都很宽裕,有时老人还能给小孩子零花钱,家庭温馨;有的老人买点日用品还要算计。兜里有钱的老人,偶尔还可以打几圈麻将,缺钱的老人则只能在边上看热闹。
因为涉及零花钱的问题,个别老人留了心眼,自己留橘树。橘树的好处是,自然生长,不用太费力就可以有些收入。但问题是老人管理橘树能力不足,不会像中年人那样精心照料,不可能及时防冻、施肥、抗旱和防虫。大多老人是任其自然生长。我看了一些老人种的柑橘,因为没有及时防虫,橘子皮都被虫子咬出了疤痕,有的又小又不光亮,味道也不好。正是因为橘子卖不上价格,老人种柑橘也不太划算。60多岁的老人还可以慢手慢脚地干,70多岁的老人身体吃不消了,就不得不把橘树分给了儿子,让儿子每年给点钱就行。至于儿子给多少,给不给,就由不得自己了。
有些老年妇女,零用钱不足,就到山上采摘野菊花卖些小钱。我2006年秋去古村正是野菊花盛开的时候,许多老人提着袋子去山上采摘。野菊花的价格是5~7元/斤,采摘期不到一个月。一般的老人可以采个十几斤,卖百元左右;有的则多一些,将近两百元。以下是小店老板讲述的情况。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43

印  次:1

版  次:1版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80.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