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申论(2009)
申论(2009)


申论(2009)

作  者:周盈 主编

出 版 社:时事出版社

丛 书: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教材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802321847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考试  >  公务员考试    

标  签:公务员  考试和教材  人事管理  国家行政管理  中国政治  政治  申论  公务员考试  考试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申论》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的一种能力倾向测试,就是给广大考生一个虚拟的空间进行一次虚拟的行为。它相对于其他考试,更加综合、更加随机,主要是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它的选材通常是社会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不会涉及太多的政治敏感问题或尖锐不好解决的问题,所以大家在平时的准备中也应尽量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而不是犄角旮旯的小问题。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申论》考试题型的几个部分,其中包括总结归纳、提出对策方案和进行论述的三段论等,有时也会将这几个部分有机重组,要求考生作答两个部分乃至一篇大文章,或者提出问题让考生判断分析并答出原因。所以,测查的内容、目的不变,但具体题型结构和作答要求方面则是随时变化的。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准备,应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不要死死地抓住三段论不放,要善于适应各种变化。 本书是在总结前九年《申论》考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推出的最新版《申论》教材,其最大的特色: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点论述系统、精辟。对申论考试的特点、性质、结构、测试要素以及解题方法和技巧都作了精辟论述,特别是翔实地介绍了如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及注意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是例题及实例剖析透彻。对2000-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试卷作了解析及答卷点评,深入分析了申论考试九年来的发展变化,客观地预测和点拨了申论考试的命题趋势,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 三是选择最新资料.集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所选热点问题不仅有情况、有分析,而且有的还进行了深度透视扫描,有措施、有对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预测性。

TOP目录

第一部分 申论概述及命题趋势
第一章 申论
第一节 什么是申论
一、申论的由来
二、申论与策论
三、申论在公务员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解读申论考试
一、申论考试的性质
二、申论考试的特点
三、申论考试的命题思路及考察要点
四、最新考纲解读
第三节 申论考试的试卷结构
一、申论试卷的结构形式
二、申论试卷结构内容分析
三、申论试卷解题样例
第四节 申论写作的步骤
一、申论写作是一种虚拟公文写作
二、申论的起草
三、申论的修改
四、申论的定稿

第二章 历年申论真题详解
2008年试卷解析及答卷点评
2007年试卷解析及答卷点评
2006年试卷解析及答卷点评
2005年试卷解析及答卷点评
2004年试卷解析及答卷点评
2003年试卷解析及答卷点评
2002年试卷解析及答卷点评
2001年试卷解析及答卷点评
2000年试卷解析及答卷点评

第三章 申论命题趋势分析及应试指导
第一节 申论考试的变化与命题趋势
一、2000-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试卷对照分析表
二、“破译”申论考试的命题趋势
三、解读2008年《申论》真题试卷新变化
四、2009年《申论》考试命题趋势预测
第二节 申论应试的“战略”把握
一、熟知申论考试的测评要素
二、把握申论考试的测评环节
三、做好申论考试的心理准备
四、《申论》考试评分参考标准
第三节 申论考试高分对策
一、把握申论考试的基本法则
二、总结答题规律与答题套路
三、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四、考前集中训练,做题把握关键
第四节 申论考试的注意事项
一、申论应试的三个注意
二、申论考试的六“不该”

第二部分 申论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四章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第一节 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阅读理解能力
二、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方面
三、申论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节 阅读理解的应试方法与技巧
一、第一步阅读理解的原则
二、第二步阅读理解的应试方法
三、第三步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要素
第三节 典型试卷及样例分析
一、试卷分析
二、样例分析
第四节 阅读理解能力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阅读方式的培养
二、阅读方法训练
三、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第五章 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
第一节 分析概括能力概述
一、综合分析能力 /138
二、概括能力/139
第二节 分析概括能力的应试方法与技巧 /140
一、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140
二、综合概括的方法/143
三、分析一般材料的方法/145
四、概括复杂材料的常见方法/147
五、概括材料的具体方法/148
六、应试技巧/151
第三节 典型试卷及样例分析/151
一、试卷分析/151
二、样例分析/156
第四节 分析概括过程中应避免的问题/158
一、应当注意避免欠“准”/158
二、应当注意避免欠“深”/159
三、应当注意避免欠“新”/160
第五节 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61
一、分析与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61
二、综合与概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161

第六章 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162
第一节 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162
一、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162
二、提出方案的答题要求与基本原则 /163
第二节 提出方案的主要方法与应试技巧 /165
一、提出方案对策的两把“金钥匙”/165
二、应试技巧/166
第三节 典型试卷及样例分析/167
一、试卷分析/167
二、样例分析/169
第四节 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应避免的问题/173
第五节 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方法步骤/176
一、明确题目考察的要求/177 .
二、明确拟定方案的一般步骤/178
三、掌握方案的要素、结构/178
四、检查方案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178

第七章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79
第一节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 /179
一、总体要求/179
二、文体的要求/179
三、语言特色和风格的要求/180
第二节 典型试卷样例分析/180
第三节 语言表达能力应避免的问题/186
第四节 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方法/189
一、准确 /189
二、通顺/190
三、简明 /190
四、朴实/191
五、生动 /191
六、通俗易懂,平实朴素/191
七、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191
八、言简意赅/192
九、长短适宜/192

第八章 议论论证能力的提高/193
第一节 申论的议论论证能力 /193
一、议论论证能力概述/193
二、议论文的特点/193
三、议论的基本结构/194
第二节 议论论证三要素/195
一、论点/195
二、论据/196
三、论证/197
第三节 议论论证的主要方法/197
一、议论论证的含义/197
二、议论论证的方法/198
第四节 申论议论论证能力的试卷分析/205
第五节 申论议论论证能力存在的问题与提高方法/210
一、申论议论论证能力存在的问题/210
二、申论议论论证能力提高的方法/211
第三部分 申论应用文写作
第九章 应用文写作概述/215
第一节 应用文概念、特点与种类 /215
一、应用文的概念和作用 /215
二、应用文的特点/215
三、应用文的种类/216
第二节 应用文的立意、素材与结构/217
一、应用文的立意/217
二、应用文的素材要求/218
三、应用文的结构/219
第三节 应用文的语言与表达方式/222

第三部分 申论应用文写作
第四部分 社会时政热点问题集锦

TOP书摘

第一章 申论
第一节 什么是申论
一、申论的由来
申论,顾名思义,即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其基本的涵义可以从“申”和“论”两个层面来分析。
所谓“申”,就是申说、议论的意思。“申”字当“说明”、“申述”讲,大家并不陌生,如“申明理由”、“三令五申”等。一般字典、词典都把“说明”、“申述”列为“申”的基本义项。因而,如果从字面的一般意义来讲,“申”是对材料、事件或问题有所说明、阐释的意思。
“论”则是在申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发挥与阐释,至少包括观点、逻辑和结构三个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讲述文章体式的一本权威著作,其中《论说》篇指出:“论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可见,凡融通种种见解而深入阐发某些道理的文辞,一概都可称之为“论”。但每种“论”又各有特点。
由此可见,“申论”一词最本质的涵义就是要在“申”的基础上“论”,即在实然性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应然性的阐释。申论考试首先要求考生读懂材料,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现问题症结所在,进而提炼出核心概念,然后在这一基础上通过发掘自身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理论功底,对这一事实加以系统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案,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所以,只要我们深刻理解了“申论”一词的涵义,也就已经掌握了一半的申论答题方式和技巧。
二、申论与策论
古代的策试,是指被选拔者(应试求仕之士)根据一定的问题,在竹简上逐条应对,故“策试”也称“策问”或“对策”。
作为一种文体,刘勰这样概括了策论的特点:“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文心雕龙·议对》)译成现代汉语,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策论”要求所论的事理要反映出对政治的深刻理解,要紧密联系时下重要的事务;要考虑时代的发展,熔铸出合于当世的见解,而不是脱离时代的高谈阔论;要通权达变来克服世俗的不良风气,而不是发表刻薄的伪谬之论;文辞要有气势,像吹得很远的劲风和流淌的江河,但又毫不远分(注:“三五”,语出《史记·天官书》“为国者必贵三五”。旧注解释为: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故现译为“考虑时代的发展”)。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37

版  次:1版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6.8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