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第4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第4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第4版)

作  者:谢地 ,宋冬林 编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040374285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人文社科  >  政治  >  政治读物    

标  签:经济  经济学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第4版)》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基础理论课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政治经济学》的第四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第4版)》从本质关系和现象形态两个层面阐述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商品经济篇、经济制度篇、经济运行篇和经济发展篇的顺序,建立新的篇章结构和体系。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第4版)》以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为主旨,反映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在体系上突破了资本主义两阶段和政治经济学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部分的传统理论框架;在范畴上突破了政治经济学诠释概念一律问姓“资”、姓“社”的传统分析方法;在内容上突破了只限于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本质的研究,重视所有制实现形式、生产关系现象形态、市场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第4版)》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也适合作为自学考试、函授等成人高等教育的参考用书。

TOP目录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四、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第一篇 商品经济
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第二节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第三节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
第二章 商品
第一节 商品的二因素
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第三节 商品的价值量
第四节 价值规律
第三章 货币
第一节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的演变
第三节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
第四节 信用

第二篇 经济制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
第二节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四节 资本主义积累和两
极分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第一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三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第四节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三篇 经济运行
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第一节 市场供求
第二节 市场价格
第三节 市场竞争
第四节 市场体系
第五节 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第十章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市场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第二节 财产所有制和微观经济运行
第三节 企业制度与企业改革
第四节 企业资本的运动与经营
第五节 农户经济行为和居民经济行为
第十一章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第一节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第二节 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价格、汇率和关税
第三节 对外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
第十二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第一节 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供给
第二节 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
第三节 社会总供求的非均衡成因分析和平衡条件
第四节 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监管

第四篇 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TOP书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它们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它可以与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与价值相背离。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商品具有的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这种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农民把粮食还原成一定数量的价值,裁缝也把衣服还原成一定数量的价值,然后互相比较,彼此成交。可见,在价值关系的背后,隐藏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其劳动的关系。因此,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晶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是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第一,凡不是由劳动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都没有价值,如空气、阳光等。第二,有的物品虽然是劳动生产物,具有使用价值,但只用于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不是供别人使用的,也没有价值。第三,劳动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如果供别人使用,但不通过交换,也没有价值,如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但为了获取价值,又必须生产出自己所不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取得它的价值。商品只有首先被证明具有社会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为了实现其价值,又必须先让渡其使用价值。可见,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42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1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