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道家思潮与晚周秦汉文学形态
道家思潮与晚周秦汉文学形态


道家思潮与晚周秦汉文学形态

作  者:徐华 著

出 版 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 书: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

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定  价:18.00

I S B N :978756223720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宗教    

标  签: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  中国  文学史  文学  道家  子部  国学  秦汉哲学(总论)(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综合  道家哲学  先秦哲学  中国哲学  哲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的第一、二、三章,是概述道家的思想学术,这些年来我虽然一直读、讲、写道家道教方面的东西,但看这三章仍有“亲切”、“清新”之感,“亲切”也许是因为我们是师生关系,“清新”则是一定的价值判断,思路、条理比较清楚,观点论述虽无大的创见,但也不乏一些自己的较为正确的理解,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受。 本书的主题讲晚周秦汉时期文学形态受道家思潮的影响,和原来写《两汉艺术精神嬗变》一样,注重时代,着眼于发见、发现、发展、变化(这是学文学的人结合学历史之后的一个较大转变),对于文学史原来的阶段划分、文学理论以及文人心态的转变等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同行专家或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新意,并作进一步的思考,一般读者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TOP作者简介

徐华,女,1973年3月出生,满族,黑龙江鸡西人,历史学博士,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艺思想史及古典文献学。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等。

TOP目录

引言
第一章道家思潮的发生与演变
第一节原始道家
第二节晚周道家
第三节秦汉道家

第二章道家学术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道家与儒学
第二节道家与阴阳学说
第三节道家与名、法
第四节道家与《易传》
第五节道家与秦汉学术体系的整体重构

第三章 道家理论的核心阐释
第一节宇宙道论
第二节天人论
第三节心性论

第四章 晚周秦汉文学创作及接受观念的演进
第一节文学性创作的开端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分化
第三节娱情言志功能的认可

第五章道家思潮与文学本质意义的生成
第一节 文学本体的初步生成
第二节文学主体的初步确立
第三节诗性时空的开拓
第四节情性与自然的新发现

第六章 道家思潮与文学理论的内在建构
第一节“诗言志”命题的话语转换
第二节“物感”理念与创作主体的情感激发
第三节“独标兴体”与创作主体的情感表现
第四节 “发愤”精神的创作主体诉求
第五节“中和”新说的审美维度

第七章 道家思潮与文人的心灵之维
第一节神与物游
第二节 自我确认
第三节情感释放
第四节生命安顿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第一章 道家思潮的发生与演变:
道家作为一大学说流派,其名称确立于汉代。汉初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将当时主要的学术流派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其中“道德”一家,司马氏父子又称其为“道家”、“黄老”,并没有完全统一固定的名称。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分诸子为“九流十家”,明确提出“道家”、“道家者流”的称谓,“道家”作为一个统一学术流派的名称才得以真正确立。
然而,事实上的道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具有显赫的地位,但其与儒、墨等显学在存在方式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儒、墨是以教学或上下等级关系使一批学者联系起来,形成较为明确的流派,道家却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明确的学术流派,因其并无一位权威人物以供众人学习和模仿,也无一部权威经典供后学世代传承,只能说有那么一种大体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向,即重视宇宙整体之“道”,并向人类社会推演的思路。以这大体一致的思维为基础,各自构筑学说体系的,便属于道家系统。
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存在方式更像是一股流动的思潮,无形而有形,因其不拘于“形”,反而更具有超越其他派别的自生能力,在流动中不断地更新自身、生成多元,呈现开放而不僵化的状态。同时,道家也因其无“形”而具有了超强的渗透能力,与其他学说之间不断地交融影响,潜在地影响着时代思潮的发展方向。
正因先秦两汉道家思潮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今人很难对其传承和流变有明确清晰的把握。前人在对道家思潮流变的轨迹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较大的分歧,或分为黄老和老庄两大体系;或分为关列、杨朱、庄周、稷下四派。

TOP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17

版  次:1版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82.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