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萨特传
萨特传


萨特传

作  者:何艳芬

出 版 社: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定  价:20.00

I S B N :978753873917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杰出学者  >  哲学家    

标  签:传记  哲学家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的传记作品。本书的重要卖点是:体例上的创新,作品包括传主年表、传主获奖当年大事记、诺贝尔奖获奖辞、授奖辞、获奖时代背景等。作为20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文学家、哲学家,萨特成为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举世震惊,舆论哗然。他更关注整个人类文明的命运。

TOP书摘

1.?父亲之死 死亡的本义恰恰是: 它总是能够提前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某个日子里 突然出现在那些等待着它的人们面前。 ——《存在与虚无》 1904年,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在诺曼底北端的军港,认识了一位来自东部阿尔萨斯地区的美丽姑娘。这位迷人的姑娘叫安?玛丽?斯威哲。 这位海军军官,是法国西南部佩里柯地区迪维叶镇上一名乡村医生的长子,他长着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神中透出一股淳朴的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心生一股信任的力量。他热衷航海,很早就决心投考海军军官学校,后来他真的如愿以偿了。 这位海军军官名叫让?巴蒂斯特?萨特,由于参加了交趾支那的战争,他看起来已经被折磨得非常虚弱,他与玛丽相遇后,两人立即就坠入了爱河。 很快,这两位热恋中的年轻人,就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并在不久之后,生下了一名男婴,他们兴高采烈地为儿子取名为让?保罗?萨特。 就在生下萨特不久后,父亲让?巴蒂斯特?萨特,就得了严重的肠热病。病一发作,总是伴随着不断的高烧。对此,一家人手忙脚乱,忧心忡忡,病痛折磨了他一段时间。玛丽一边照顾幼小的孩子,一边细心照料病情不断恶化的丈夫。 没过多久,让?巴蒂斯特奄奄一息,眼看就不行了,家人立即把他护送回了家乡。在离迪维叶镇不远的一所小房舍里,他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而他的乡村医生老爸,也在这段时间里经常来看望他。 死神终于要来临了,这是一些多么令人绝望的晚上啊,一个又一个无眠的夜晚,折磨着这位脆弱、身心疲惫的妻子,让她变得如此憔悴,她的奶干了。 而小萨特呢,仿佛和父亲之间有某种感应似的,在父亲患病的这段时间里,小萨特也同时患有肠炎和发烧。看呀,家里的这两个男子汉,似乎每天都比着看谁病得更凶猛些。 小萨特因为这场病也差点断送了小小的性命。噢,可怜玛丽,那时才刚刚二十几岁呢,如此年轻,命运就让她面临双重的打击,她既没有经验,也没有人能够给她安慰和指点,她就在两个将死的人中间,承受着一种难以想象的折磨。 不过很快,玛丽就在疾病和死亡中,找到了一点命运的真理。她对儿子关怀备至,总要亲自给孩子喂奶,而且喂得很久。但是因为疾病,小萨特生下来九个月之后,就被强行断奶了,接着,因为高烧,还引起脑子迟钝,这个小生命一头就栽进了这个混沌的、迷糊不清的世界中。噢,这是一个充满单纯的幻觉,粗野的偶像的世界。 到了1906年9月17日,所有的一切,都无可挽回了,让?巴蒂斯特在妻子的痛心中黯然逝去。这时,玛丽仿佛从一个噩梦中醒了过来,她那充满痛苦的心,找到了另一个依托,那就是小萨特的病被治好了。 让?巴蒂斯特的死,可以说是萨特一生中的大事,因为它从此给母亲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却给了萨特最大的自由。 对萨特来说,没有父亲的成长,伤痛是如此深刻,在他年幼的心灵上,无疑笼罩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对他日后性格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短命的父亲的家系中,萨特的祖母是佩里柯地区一位没落房产业主的女儿,祖父和这位破落户的女儿结婚后才发现,祖母的娘家原来一贫如洗。于是,萨特的祖父,认为有一种上当的感觉,并且感到,自己一生受到了很大的侮辱。 于是,在婚后漫长的四十年中,祖父始终耿耿于怀,从不给妻子过多的温存,哪怕一句充满爱意的话。 平常,祖父和祖母很少用语言好好沟通,在饭桌上,也常常只用手势表达所需。平日里,这位乡村医生几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麻痹生活的不愉快。他每天提着药箱,辗转在附近的地区,为附近的居民尽心治病。 当萨特那可怜的祖母去世时,这位犟脾气的老头,还只管自己的妻子叫“我的房客”。无疑,这种没有爱、冷酷的婚姻,在萨特心中引起了很大的不满和影响。 在萨特出生的那个时候,法国及西欧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经不是人们主观意志上能够转移的一个大的客观环境。在这个萨特将要成长的时代,充满了危机、反抗、混乱、悲观消极、革命、战争、文学的活跃、生命的挣扎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流进了这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中。 萨特的成长,注定被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中,他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行动,穿流在时代人群中,在他看来,这个时代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驰骋的时代,许多与萨特一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正好利用这个无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搏斗的空隙,迅速占领和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科学、哲学等领域。在萨特看来,这是从事精神创造的一个大好时机。 后来,萨特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切身影响,用萨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被抛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境况中”。 除此,萨特还在父亲那里继承了他留下来的两本书。一本是勒当泰克写的《论科学的未来》,另一本是《通过绝对唯心主义走向实证主义》,韦伯著。 萨特对朋友说到这两本书时,一脸的平静,毫无感情地说:“我把它们都卖掉了,如今,这位死者和我的关系,仅仅就是这样淡薄。” 接着,他还冷淡地说:“世界上没有好父亲,这是一个规律。父亲的早早死去,实际上给我提供了独占母亲的一个条件,母亲对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赐予了我一种模糊不清的恋母情结。让我没有出现超我意识,也让我没有侵占性。我的母亲完全属于我的,没有人对我的自然的占有行为表示过异议。因此,使我无视仇恨与暴力,上天没有教会我妒忌。我的父亲要是活着,他一定会用全力来压迫我,不把我压垮,就决不会罢休。幸亏他短命早死了。” 其实,成年后的萨特,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他一直强调没有“超我”这个东西。因为他没有机会感受到关于“父权”的权威的压迫。因为往往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总是扮演实施道德原则的角色,既然父亲早死,那么萨特就自以为,这也许是一种好处,至少,可以免除父权的巨大压力。 可是,在萨特日后的成长中,社会迟早也会教会他这些的。 2.?母亲的苦难 人生是一条铺满燃烧着的炙热的煤炭的环形跑道。 ——萨特 丈夫一死,玛丽的生活无依,不得不抱着一岁多的小萨特回到娘家。她的父亲住在阿尔萨斯地区,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德语教师。 虽然,外祖父的一家都绝口不提那个匆匆死去的“短命鬼”,然而,在玛丽的心中,无疑笼罩了一层不可磨灭的阴影,对自己昏头昏脑找的一个短命丈夫,仿佛成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她总是觉得,自己被遗弃了。 淳朴而温顺的玛丽,在家中毫无地位,做任何事情都是小心翼翼,唯恐得罪了父母。由于天性敏感,玛丽体察到周围的人对她暗地里的责怪,于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隔阂,她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踏实地操劳着家里的大小事务,她默默无闻,宁愿牺牲自己。 六年的时光里,玛丽几乎就成了家里的女佣,她起早贪黑,毫无怨言,默默忍受着时间给予的精神和身心上的一切苦难。 每天,玛丽早早就起来,去市场采购食品,回到家,又开始打扫房子、做饭、洗衣。而外祖母还常常对她施加压力,她最害怕的是别人说她是个累赘,因此一切的苦都只能放在心中,自己默默消融。她低眉顺首,尽量保持谦逊。而且,外祖母还禁止她单独外出,若有儿时的伙伴好友邀请,她也要先征得母亲的同意才能外出,并且,晚上十点以前,必须回家。 有一天,玛丽和伙伴们相约聚会,过了十点还没回来,她的母亲早就开始不耐烦了,在家里拿着表不停地踱来踱去,并不时伴有如雷的咆哮,接着一个劲嘟囔个没完。 玛丽回到家后,受到了严厉的斥责,她非常难过,于是温顺的玛丽在往后的日子里便主动放弃了这种外出活动,因为在她看来,这种享受太过昂贵,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心灵和精神的折磨。 萨特的外祖母路易斯,是勃垦地区一个虔诚天主教家庭里的姑娘,她脾气十分怪异,在结婚的那天,她就莫名其妙地和家里人吵翻,拉着萨特的外祖父,匆匆离开新婚宴席,并且跳上了一列“蜜月旅行”的火车。这个略显肥胖又略有姿色,诙谐泼辣又古怪的年轻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痛恨一切声音,嘈杂的生活让她无法忍受,并且她的性格和精神也变得越来越反复无常。 此外,她对情欲达到一种洁癖的程度,她让一位医生给她开了一张健康证明,这样可以使她无须再和粗野、蛮横的丈夫过夫妻间的性生活。她在家里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和大家唱对台戏,她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否定论者。 这种紧张的家庭气氛,无疑给萨特的母亲重新套上了一个沉重的枷锁,她只能任由单薄的身躯去领受命运的一切安排。 萨特后来谈到关于自由和反抗,他说父亲的死,让他从小就形成一种无名的反抗精神,他曾这样说道:“我既不是领导者,也不想成为一个领导者,对命令和服从来说,意味着自由的失却,这是同一档子事,仿佛我天生就被赋予了这种秉性,在我这里,没有滋生权利的毒瘤,因为从未有人教过我服从。” 但是,唯独对母亲,小萨特是心甘情愿服从的,他后来这么说:“那时,我和母亲都是外祖母口中的‘孩子们’。我们都一样是晚辈,一样寄人篱下,我们是伙伴。在我的房间里,安放着这样一位年轻女子的床,她常常彻夜难眠,但又忠贞不渝。每天早晨,在我还没醒来时,她就已经梳洗完毕。我常自问,她怎么可能是生下我的人?在她向我讲述不幸故事的时候,我不由心生怜悯,暗自想,等我长大了,我要娶她,好好保护她。她让我把手搭在她的手上,这就是别人说的服从吗?然而,我想到的,只是为她效劳,我以仁慈的心肠向她的请求作出退让,她并不命令我,她只是用轻柔的声音向我述说她的希望。” 相对母亲不自由的处境,萨特的处境恰好相反。除了父亲之死让他免除父权的压迫外,他还享受到了很多祖孙间的温情。 萨特的外祖父是一个严厉且博学的老教师,他自命不凡,自命为维克多?雨果。他外号叫“卡尔”,这个外号,表明他是一个地道的法德边界的阿尔萨斯人,因为这个地区,叫这个名字的男子非常多。 外祖父满脸胡子,非常喜欢照相。在他的家里,无论是桌子上还是墙上,都摆满、挂满了他的英姿,他和那位古怪的姑娘路易斯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他们的大儿子乔治是一名高级技术员。小儿子也是德语教师。大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萨特的母亲,这位过早被命运下了判书的可怜人儿玛丽,就是他们最小的女儿。 小萨特天资异常聪慧,让这位严肃的外祖父,重新唤起了对生活和自然的情致,并从他身上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安慰,他经常带萨特出去散步,带他去看湖泊、森林、花鸟。他自豪地对萨特说,他曾经与哲学家柏格森一起游过日内瓦湖。 他说:“嗨,那时,我立即被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而柏格森,看起来无动于衷,坐在一只皮箱上,低头看着两脚之间。” 由此,外祖父得出自己的结论,他说:诗人的沉思比哲学好些。 3.?外祖父的“神殿” 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 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 ——萨特 外祖父对小外孙是非常疼爱的,每次一见到小萨特,本来无精打采的他,顿时就精神焕发,张开双臂,高声喊道:“亲爱的,我的小宝贝!” 而小萨特,也欢欣雀跃地扑向外祖父的怀抱。外祖父是一位德语教师,很擅长语言艺术,也很有表演天赋,他身材高大、风流倜傥,一打扮起来就像个威严的上帝,让大家为之吃惊。 外祖父很喜欢坐在花园的躺椅上,手中轻晃杯中的酒,双眼端详一旁玩耍的小萨特,在这种沉默的相处中,在外祖父的眼里,仿佛有许多要说的话语,然而,始终未曾说出。他用欣羡的目光追随着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对什么都好奇万分的小萨特。 尽管小萨特还听不懂一些话,但外祖父还是由衷地自言自语道:“真理往往是从孩子的嘴里说出的,因为他们更接近自然。他们是风和树的伙伴,他们含糊不清的话语,为听得懂他们的父母,提供了真理和教训。” 从小萨特天真稚嫩的行为中,外祖父体会到了诞生与衰老不断演变的真理。他想到当下的自己,已到了垂暮之年,不禁隐隐感到一丝惆怅。 但小萨特非常聪明,他那些无心的幼稚话语或动作,常常引得大人们哈哈大笑,这让外祖父对他更加疼爱。这时,外祖父就会忍不住把他抱在怀里,随即把他举向天空,口中快乐地说着:“我的宝贝!我的宝贝!” 在外祖父的书房里,到处都堆满了书籍。在小萨特还不识字时,他就开始在这个“神殿”里与书籍打交道。尽管他看不懂里面的内容,但他还是学着大人的样子,一页一页地翻看,好像在认真地阅读一样。 就如成年后的萨特说:“我的生活,是从书堆开始的。就像我毋庸置疑地也要在书堆里结束我的生命一样。” 幼小的萨特对外祖父的这些书,表现出一种神圣的热爱,他发自天性地感觉到,它们藏着各种各样奇妙的信息,有一种向人类传递神谕的力量。 小萨特常常以敬畏的心情,走进外祖父的这个“神殿”,他踮起脚,拿出自己钟爱的书本,认真地一页一页翻开,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行行排列整齐的字句,时而又捧起来,闻闻散发着草木芳香的纸张。 有时候,外祖母给他展示外祖父编写的书,在萨特心中,这是多么神圣的事情啊,他小心翼翼地翻看这些还读不懂的文字,不由得心生敬畏。 在外祖父的引导下,萨特从小就把书本视为圣物。外祖父发现萨特这么喜欢书籍,他感到非常高兴。于是,他专门为萨特挑了一本诗人布梭编写的《童话集》。 这本书里的童话,是从民间故事中精选出来的。诗人布梭从儿童的心理角度,选编了适合儿童偏好的一系列故事。 小萨特拿到这本书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并宣布终于有自己的书了。他拿着书翻了又翻,嗅了又嗅,然后又用小手轻轻地抚摸着书页。最后,小萨特还坚持要为自己的第一本书举行一个仪式,外祖父看着他乐不可滋的样子,微笑着点头答应。 有时候,小萨特在“神殿”里翻看外祖父那些深奥的书,因为看不懂,他急得眼泪都要掉出来了。当他妈妈看到儿子这个样子时,就会温柔地从小萨特手上拿过书本,摊开在自己的膝盖上,让小萨特坐在一旁听着。 妈妈会问道:“我亲爱的小宝贝,你要听书上关于神仙的故事吗?” 小萨特倚在妈妈身边,仰着头反问道:“书里面真的有美丽的神仙吗?” 妈妈微笑着:“当然。” 有时,妈妈会一边给小萨特洗澡,一边给他讲神话故事。小萨特经常被各种各样神奇的故事迷住,甚至忘记自己在洗澡。他心醉神迷地盯着母亲美丽的脸庞,早就把母亲化身为故事中善良的又具有魔力的仙子。他如痴如梦地游荡在迷雾的世界,仿佛感觉自己也要飞起来了。 渐渐地,听母亲讲的故事多了,小萨特的欣赏能力和理解力也在不断地增加。他不仅对故事的情节感兴趣,还对故事里华丽的词藻非常敏感。 很快,小萨特就能够模仿母亲的样子,自己读起故事来。他常常抢过母亲手上的书,试图模仿母亲抑扬顿挫的节奏感,眼睛盯着一行一行铅印字句,从左向右,像模像样地咿咿呀呀乱读一遍。以此逞能,自己也能读。 小萨特这种急于成长、急于读书的上进心,让大人们备感欣慰,而且小萨特处处表现出聪明异秉的天赋,让几个大人想到,是时候教他认字了。 自从开始认字后,小萨特可谓欣喜若狂,他天天读呀读,仿佛不知疲倦,他把读书作为生活中唯一的内容。与同龄的孩子比起来,他对玩具早就不感兴趣了。只有在书中,他才能找到新的乐趣,而且没有尽头。 小萨特早就超出了大人给他制订的阅读计划,他兴致勃勃地钻进外祖父的书房,希望能够一读而尽,他像个初尝甜头的狂热者,天天把自己关在这座有着无穷智慧的“神殿”里。 他这种对书籍的迷恋,从来没有人强迫他这么做,他自然而然地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因为他知道自己如何从书中找到快乐,找到智慧和真理。 在萨特的童年里,他从未和伙伴去掏过鸟窝,从未捉过青蛙,从未用石头打过池塘里的鱼,也从未采集过花草。但在书中,他知道这一切,知道所有这一切的感受,他还在书本无穷的智慧中懂得了各种事物的真理。 基本上,在这座“神殿”里,萨特能够够得着的书,都被他一一翻过,尽管绝大多数他还不懂其意,但他并不死心,他总想方设法去探究它们。有一些书,小萨特刚拿到手,就被大人们抢了过去,于是,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书又被放在书架的最上层。 然而,这种天生的好奇,让萨特在这个“神奇的神殿”里,获得了有别于同龄孩子的非凡性格。 在外祖父的藏书中,以法国和德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为主,还有一些历史类,及各种百科全书等书籍。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小萨特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了,他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了最好的训练,同时,也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学知识。 这样一来,萨特甚至越来越讨厌真实的世界,因为他发现故事里的人物更加有人情味,并且充满了诗意,引人遐想。 1911年,萨特刚好六岁,这时,他随外祖父一家搬到巴黎居住。他们住在勒哥夫街一幢公寓的六楼,萨特常常抱着书,在阳台上鸟瞰路上的行人。这时,他小小的年纪,已经开始懂得为人世间庸碌、匆忙的生活而感叹。他发现,在人们的脸上,偶尔浮现的好看的笑容,一下子又会消失掉。总之,巴黎灰暗的天空,让他的心灵蒙上淡淡的忧愁。尔后,他又回到他的书中去,与书中的世界打成一片。 萨特甚至说,书是他唯一的宗教。外祖父用十分智慧的方法,巧妙地介绍一些适合外孙看的书,让小萨特在丰富而又浪漫的阅读基础上,使他的知识更加坚实。这也是后来萨特能够成为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主要因素。 有一天,外祖父语重心长地对小萨特说道:“哦,天才这个称号,只是一笔贷金,想要真正够得上这个称号,那必定先经历巨大的艰辛与困苦,然后,再虚心地接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最后,让自己坚定不移地通过考验。” 在外祖父的“神殿”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给萨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故事结局的最后几页,萨特曾经反复读了二十多遍。故事里那些悲剧性人物的下场,使他久久不能忘怀,直到后来在自己的作品《家庭中的白痴》中,萨特也试图对福楼拜的思想作一番深入的探究。 除了福楼拜的作品,在外祖父的书房里,雨果的作品,也一直阴魂不散地时时缠绕着萨特。外祖父收藏的雨果的著作,几乎都是大部头,它们分布在书架的各个角落,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等。它们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死死地把萨特吸住。 对萨特不断提高的阅读能力,外祖父经常给予他各种鼓励。 有一次,外祖父介绍古德林的《迪奥多尔寻火把》给萨特看,书一拿到手,萨特就不肯撒手了,他甚至还拿着书,读给正在做饭的厨师听。当厨师走动时,萨特一直尾随着要念给他听。 小萨特看书,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从前,大人们还为此暗喜,但时间一长,未免为他的健康产生担忧。于是,母亲为了转移萨特的注意力,把他带到离家不远的卢森堡公园里玩耍,但很显然,那里的花草没有引起萨特多大的兴趣。外祖母和母亲又想尽办法,给他买适合他年龄看的儿童动画书。 所以,到了八岁时,萨特已受到了两种阅读氛围的熏陶,比起同龄的孩子,他俨然是一个小大人了。 4.?天才入学 人被抛到这个世界上, 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么都不是。 ——萨特 由于特殊的家庭条件,萨特比同龄人较迟入学,虽然给他带来不利之处,但也给他创造了自由阅读的时间,让他从小就学会了独立思考。 这段几乎纯天然、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对知识的猎取,像春天的种子,已埋进小萨特心灵的深处。等到有朝一日,种子就自动发芽、开花、结果。 可以说,这段学前的阅读,对萨特的一生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913年,萨特整整八岁了,外祖父和母亲一致决定,无论如何要让萨特去学校上学了。当时的法国,其中小学教育是连贯的十二年制,第十二年级是最低的年级,然后一级一级递升,最后读到第一年级,通过考试后,就算中学毕业了。 当外祖父把萨特送进蒙台涅中学前,跟校长沟通了一番,他夸奖自己的这位外孙天赋异禀,说小萨特的唯一缺点就是他的智力超过了他的年龄。于是,外祖父希望校长把萨特安排在八年级。 然而,萨特上学没多久,就显露出劣势,因为他连基本的拼音都不会。校长看了他听写的卷子,不由皱起了眉头。他马上找来萨特的外祖父,并告诉他,萨特不能继续留在八年级,而是要降到十年级,并且要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决定把他分配到哪个年级。 尽管外祖父坚持说小萨特与众不同,应该给予特殊处理,但校长说,法语的基础是拼音和缀字法,这些萨特必须先学会了,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外祖父和校长吵了一架后,抓起萨特的小胳膊就往家走。一进家门,他就甩开萨特的手臂,并把气撒在他身上,他从萨特的书包里掏出作业本,并甩在桌子上,骂萨特不够用功。 坐在一旁的母亲,用怜悯慈爱的目光,看着低头不语的小萨特,甚至,当她看到父亲把萨特的作业甩在桌子上时,忍不住咯咯地笑起来,因为她发现,聪明的小萨特,居然自己发明一套拼音法来听写。 很快,外祖父为了让萨特赶上正常小学的学习水平,给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对这种一对一的学习方式,萨特表现得很不习惯,老师的讲解方式,让他觉得很乏味。 不久之后,萨特又随外祖父一家搬到了阿卡尚居住。外祖父护送萨特来到市立的学校,并对萨特的新班主任说:“我最亲爱的同行,现在我把心肝宝贝托付给您啦,请多多关照!” 果然,这位名叫巴洛的老师,对萨特非常照顾,他把萨特安排在最靠近讲台的位置上,常常指导萨特写作业。从内心来说,萨特对巴洛老师十分尊敬,把他如同自己的外祖父一般看待。 有一天,萨特在校外的墙上看到一行歪歪斜斜的字,上面写着:“巴洛老头是一个大浑蛋!” 萨特看到后,感到心脏怦怦直跳,他觉得这种骂人的脏话,居然用在他敬爱的老师身上。小萨特觉得像骂自己一样难受,于是羞愧地哭着跑开了。 1914年秋天,萨特又一次转校。这次,母亲把他送到巴黎的布邦学校上学,当萨特走进教室的那天,班上三十名小学生的身后,都站着他们的父母,他们像贴身的母鸡看守着自己的孩子。而那三十名小学生,则像受到威胁的小鸡一样,个个都不敢吭声。时刻被家长监视的女老师,是一位美丽善良的金发姑娘,她名叫玛丽?路易斯。后来她还背着校长,答应萨特的外祖父,课余时间做萨特的家庭教师。 在当时,女教师的待遇是非常低的,基本工资只够糊口。玛丽?路易斯每天在学校工作八个小时,有时,她满脸疲倦地给孩子们听写,在朗诵期间,还不时长叹。萨特虽然小小年纪,但他已经懂得老师的艰辛,因此非常同情她。 玛丽?路易斯也把聪明的小萨特当作自己的朋友,有时她会对萨特诉苦,说自己工作累得半死,生活上又觉得很孤单,如果能找到一个好的丈夫,她可以付出任何代价。这些话,虽然小萨特一时听不太懂,但已经在他小小的心灵中引起了共鸣。 然而,没过多久,外祖父就把她辞退了。玛丽?路易斯曾把自己的苦衷也告诉了萨特的外祖父,外祖父不但不同情她,反而嘲笑她长得难看,这让萨特感到非常难受,他觉得这个世界太无情了,在他后来的自传中,他这样写道:“难道一个天生丑陋的人,就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吗?” 自从玛丽?路易斯被辞退后,外祖父又给萨特接连找了许多家庭教师。有一些,因为相处的时间太短,萨特连他们的名字都不记得了。从这些事件中,萨特看到了人世间充满欺诈和虚伪。另一方面,在大人们的对话中,他也隐约感受到一些不够善意的语言,这让萨特常常感到困惑。 大人们对待不同的人,有时哗众取宠,有时又用甜言蜜语,当萨特听到人们对他说:“亲爱的,先到别的地方玩玩吧,我们正在谈话呢。” 这时,萨特总觉得他们在干一些不好的勾当。他逐渐意识到,人生来就是为这个虚无的世界上演一出荒诞的戏剧,并且相互嘲笑彼此虚伪的演技。 有一次,外祖父为了让孩子们增添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于是,外祖父亲自给十个孩子,导演了一出正义的爱国剧。外祖父给每个孩子分配了不同的角色。最大的孩子扮演特鲁道夫(一个既仁慈又粗鲁的老头子),萨特扮演一个爱国的年轻人。 这出戏在外祖父的花园里进行排演,剧中,萨特需要进行多次慷慨激昂的演讲,大人们都凑在旁边津津有味地看着。萨特因为演得过于投入,大家觉得有点太过火了,表演不够自然,甚至有些造作。最后,扮演老头子的那位大孩子,反而获得了许多好评,他在演完后,欢欣雀跃地拿着帽子向观众讨赏钱。 小萨特见大孩子甚是得意,于是,冷不防溜到他的身后,一手把大孩子的假胡子扯了下来,然后拿着“战利品”绕观众走了一圈。然而,周围的观众并没有笑,母亲着急地一把抓住萨特,并责备他:“你怎么可以那样,抢什么呀,真是让人伤心。那胡子本来好好的,非常合适,非常好看,你却把它扯下来,大家都说你很愚蠢!” 这时,大孩子的母亲显得有些尴尬,她认为这是萨特嫉妒的缘故。被责备后,萨特飞快地逃到自己的房间,并且偷偷掀开房间的窗帘,看花园里的境况。看到大家逐渐散去,萨特才对着镜子不甘心地做着鬼脸。 1915年10月,外祖父在巴黎又为萨特找到了一所更好的学校。这时,萨特该上六年级了,“亨利四世中学”是巴黎最有名望的中学,师资很雄厚,萨特来到这里不到一年,成绩就突飞猛进,另外萨特自己也十分勤奋。 当这一学年结束后,一位老师给萨特的评语是:“全面优秀”。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进入五年级的时候,萨特的表现超凡出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 “从法语来看,是全班的尖子。已经可以断定,他是搞文学的材料,并且记忆力惊人。” 就在这一年,萨特认识了一个新的伙伴,他的名字叫尼让,是法国中部卢瓦省图尔市人。尼让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当第一次见到尼让走进教室,萨特就对他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好感。尼让给他的感觉和蔼、敏感、聪慧。萨特一下就感到和他意气相投,可以轻松地走进彼此,并无所不谈。 萨特还发现,这位与自己同岁的新朋友,跟自己一样,也看过很多书。因此,他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就转向了故事中的人物和有趣的情节。萨特还发现,尼让和自己一样,也是斜白眼。他打趣道: “我们都是斜白眼,但不同的是,尼让朝里白,我朝外白,尼让看起来更逗。” 因为这些相似之处,他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并且,这份友谊一直影响到成年后彼此的人生轨迹。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92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63.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