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图说茶道茶艺一本通-汉竹•健康爱家系列(含VCD)(细谈茶之史,详道茶百科,把玩茶之器,品鉴茶之水,趣说茶之事,漫话茶养生)
图说茶道茶艺一本通-汉竹•健康爱家系列(含VCD)(细谈茶之史,详道茶百科,把玩茶之器,品鉴茶之水,趣说茶之事,漫话茶养生)


图说茶道茶艺一本通-汉竹•健康爱家系列(含VCD)(细谈茶之史,详道茶百科,把玩茶之器,品鉴茶之水,趣说茶之事,漫话茶养生)

作  者:吴建丽 ,汉竹 著

出 版 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501984510

所属分类: 生活  >  烹饪/美食  >  茶酒饮料    

标  签:茶  茶酒饮料  烹饪/美食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真正为大众写作的普及茶道及茶艺的图书,涵盖了茶叶鉴别、茶的冲泡技艺、茶具的鉴赏和选购、茶和健康、茶文化等。关照初入门者的心理,按照读者对泡茶“知道”“简洁”“时尚”“易读”等要求,加大了更生活化的茶艺内容,使新手更易于接受。

TOP作者简介

  吴建丽,中国国家茶艺师,中国国家评茶技师,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茶业流通协会会员,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理事。

TOP目录

第一章:茶史
 本源
 神农遇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树的发源地
 从”荼”到”茶”
 茶的适生条件
 发展
 两汉:有文字可据的信史时代
 三国两晋:茶文化的形成阶段
 南北朝:茶成为寻常饮食之一
 唐朝:茶的”黄金时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制茶工艺革新多在明清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传播
 中国茶与日本”茶道”
 陆路传播
 海路传播
 千年茶马古道
第二章:识茶
 认识一叶茶
 采茶
 茶叶品质
 鲜叶规格
 茶的命名
 茶的分类
 茶叶产区
 茶区的划分
 西南茶区
 华南茶区
 江南茶区
 江北茶区
 基本茶类
 绿茶:历史悠久
 红茶:内敛沉稳
 乌龙茶:天赐其福
 红茶:风靡世界
 白茶:银装素裹
 黄茶:身价不菲
 花茶:茶满花香
 茶叶制作
 绿茶的制作
 红茶的制作
 乌龙茶的制作
 黑茶的制作
 红茶的制作
 白茶的制作
第三章:鉴茶
 中国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
 碧螺春
 信阳毛尖
 君山银针
 黄山毛峰
 武夷岩茶
 安溪铁观音
 都匀毛尖
 祁门红茶
 六安瓜片
 安徽
 太平猴魁
 老竹大方
 浙江
 顾渚紫笋
 径山茶
 江西
 婺源茗眉
 庐山云雾
 江苏
 天目湖白茶
 湖南
 安化松针
 茯茶(湖南黑茶)
 四川
 蒙顶茶
 云南
 普洱茶
 滇红功夫
 福建
 福鼎白茶(太姥银针)
 白毫银针
 武夷大红袍
 武夷肉桂
 广东
 凤凰水仙
 凤凰单枞
 其他
 冻顶乌龙
 六堡茶
 茶有千味,适口者珍(专题)
第四章:择茶
 选购技巧
 外形
 叶底
 滋味
 汤色
 叶底
 优劣鉴别
 真茶与假茶
 新茶与陈茶
 春茶与秋茶
 高山茶与平地茶
 茶叶鉴赏标准一览表(专题)
 普洱茶选购技巧
 看包装
 看外观
 优质普洱”四字真诀”
 茶叶贮存
 隔绝空气
 干燥
 低温
 避光
 防异味
第五章:选器
 好器泡好茶
 茶具演变
 唐前茶具
 唐代茶具
 宋代茶具
 元代茶具
 明代茶具
 清代茶具
 现代茶具
 茶具分类
 青瓷茶具
 白瓷茶具
 彩瓷茶具
 竹木茶具
 金属茶具
 陶器茶具
 漆器茶具
 搪瓷茶具
 玻璃茶具
 紫砂茶具
 著名茶具产地
 茶具介绍
 茶盘
 茶壶
 茶叶罐
 随手泡
 茶杯
 盖碗
 品茗杯
 公道杯
 过滤网和滤网架
 茶巾
 茶道六用
 闻香杯
 壶承
 盖置
 杯垫
 茶荷
 茶刀
 废水桶
 名器鉴赏
 大彬壶
 曼生壶
 石瓢壶
 扁觯壶
 束柴三友壶
 茶具选购与保养
 紫砂壶
 陶瓷茶具
 玻璃茶具
 壶里乾坤,杯中日月(专题)
第六章:评水
 好水标准
 清
 活
 甘
 轻
 冽
 宜茶之水
 山泉水
 江河湖水
 井水
 雪水和雨水
 自来水
 矿泉水
 纯净水
 名泉寻源
 北京玉泉山玉泉
 趵突泉
 历代品定的好泉
 美泉难求
 如何煮水
 活水仍须活火煮
 识辨水温
 水温对茶的影响
第七章:泡茶
 茶法演变
 煮茶法
 煎茶法
 点茶茶
 泡茶法
 泡茶技巧
 泡茶的水温
 茶叶的用量
 冲泡时间和次数
 注水方式
 茶艺仪程
 备茶
 置茶
 润茶
 奉茶
 品茶
 续水
 收具
 茶艺分类
 壶泡茶艺
 盖碗茶艺
 玻璃杯泡茶艺
 功夫茶艺
 飘逸杯泡茶艺
 冷水泡茶
 名茶冲泡
 西湖龙井
 黄山毛峰
 碧螺春
 普洱茶
 铁观音
 大红袍
 祁门红茶
 君山银针
 白毫银针
 茉莉花茶
第八章:品茗
 品茶美学
 五品
 三看
 三闻
 三品
 三回味
 品茗地点
 家庭茶室
 茶艺馆欣赏
 办公室喝茶
 寄情山水间
 茶礼
 容貌与姿态
 坐姿与跪姿
 站姿与行姿
 奉茶礼
 鞠躬礼
 伸掌礼与寓意礼
第九章:茶情
 艺术与茶
 茶诗
 茶歌
 茶舞
 茶画
 茶与书法
 茶与服饰
 茶与篆刻
 茶戏
 历代茶书
 《茶经》
 《大观茶论》
 《品茶要录》
 《茶疏》
 《茶马政要》
 儒释道与茶
 中庸仁礼--茶道与儒家
 神茶一味--茶道与佛教
 天人合人--茶道与道教
 各地茶俗
 藏族的酥油茶
 蒙古族的咸奶茶
 纳西族的”龙虎斗”
 古代文化雅趣--斗茶
 如人饮茶,甘苦自知(专题)
第十章:茶养生
 茶的疗效
 消脂减肥
 抑制心血管疾病
 延缓衰老
 护发明目
 防癌抗癌
 防辐射
 灭菌消炎
 利尿通便
 防止龋齿
 醒脑提神
 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与氨基酸
 维生素
 茶多酚
 生物碱
 矿物质元素
 酶类
 糖类
 有机酸
 芳香物质
 类脂类
 日常养生茶饮
 益胃健脾茶
 补血养血茶
 舒缓安神茶
 解乏健体茶
 补肾壮阳茶
 消暑止渴茶
 防辐射茶
 延年益寿茶
 养颜塑身茶饮
 美白养颜茶
 抗皱无痕茶
 祛斑除痘茶
 健康瘦身茶
 对症茶疗
 消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妇产科疾病
 慢性病
 美味茶食
  

TOP书摘

  千年茶马古道
  
  起源
  茶马古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与“丝绸之路”有着同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源于我国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是边疆少数民族用马匹换取茶叶的贸易行为。古代,内地民间的役使和军队征战需要优良的骡子、战马,而茶是边民的生活必需品,于是藏区、川滇边地的良马与内地的茶进行贸易,由此产生了“茶马互市”。
  
  主要路线
  一条是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天的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一五西藏的左贡、邦达、察隅或经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悠久的历史。
  
  第二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再经由洛隆、工布江达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十七条古道
  1.景洪--思茅--普洱--大理 10.康定--理塘--巴塘--昌都
  2.腾冲--保山--大理 11.稻城--木里--泸沽湖--丽江
  3.大理--剑川--丽江 12.昌都--类乌齐--丁青--那曲--当雄--拉萨
  4.六库--福贡--丙中洛--贡山--茨中村 13.昌都--邦达草原--八宿--然乌--波密--察隅
  5.白水台--虎跳峡--石鼓镇--维西保和镇 14.波密--林芝--泽当镇--拉萨
  6.香格里拉--奔子栏村--溜筒江村--西藏芒康 15.拉萨--江孜--亚东
  7.成都--雅安--名山--二郎山--康定 16.拉萨--日喀则--拉孜--樟木镇
  8.成都--都江堰--小金--丹巴--八美 17.拉萨--日喀则--普兰
  9.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昌都
  
  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藏区,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间运输的同时,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它不仅是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的经济文化纽带,也成了人类为生存所激发的非凡勇气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
  
  
  认识一叶茶
  茶的生长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芽叶加上好的做工才能生成好茶。我们了解茶叶的采制过程对熟悉茶性很有帮助,对泡好一杯茶也很有必要。
  
  采茶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这句话说明了采茶的季节性。春茶的采摘期一般是清明到立夏;夏茶的采摘期是小满到夏至;大暑到寒露之间采得的是秋茶。
  目前,绿茶以清明、谷雨前采摘的质量较佳。
  
  采茶看天气
  茶叶采摘时的天气也有讲究,需要严格掌握采摘时间: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天才采茶。原因是,雨量多、气温高的时节,茶芽容易长大变老,影响其品质,所以必须及时采摘。但是晴天有云不采摘茶叶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当今茶叶采摘的实际可能。因此茶的采摘生产也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竹器盛香茶
  茶为净物,应天时地利而生,采茶尤其要谨慎小心,不能伤其色味。这就要有适宜的采茶器具。
  
  现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产竹子,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用竹子编成的篮子,通风透气,鲜茶叶短时间堆积其中也不会因为温度升高导致发热变质。而且竹篮的质量轻便,无论肩背手提,茶农都会非常省力。
  
  虽然现今采茶已经从手工采摘过渡到机械采摘,但是小范围内,竹器依然是茶农采茶时的必备工具。
  
  采茶讲技法
  除了讲究器具,采摘鲜茶更要讲究技法。基本的采茶技法分为“掐采”“提手采”“双手采”等。
  
  掐采:又称折采,细嫩茶叶的标准采摘包括托顶、撩头等。
  
  提手采:标准采摘手法,即掌心向下,用拇指和食指夹住鱼叶①上的嫩茎,向上轻提,芽叶折落掌心。绝大部分的绿茶、红茶都是用这种方法采摘。
  
  双手采:茶树有理想的树冠、采摘面平整的,适合用双手采,可提高效率50%~100%,熟练的采茶人喜欢这种采法。
  
  割采:边区人民惯饮的紧压茶称为边茶,边茶原料粗大,采摘时多使用工具(小铁刮刀、镰刀、采摘铗)。
  
  采摘时要迅速,避免枝条裂开影响下一轮新梢发芽。
  
  采摘时不可一手捋,否则会伤害芽叶的完整性,放入竹篮中不可紧压;鲜叶要放在阴凉处,堆放时不可重压。
  注①鱼叶:指茶树的越冬芽在春季发芽时初展开未抽出新梢时最初的叶片,呈鱼形。
  
  茶叶品质
  生长地茶叶的品质不一样。《茶经》认为:“野者上,园者次;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不同季节的茶叶品质也有区别,春天生长的鲜叶,叶多呈浓绿,肥大而柔软,水分之含量多;夏天生长的茶叶,叶小而质稍硬;秋天的茶叶,其品质介于春夏季之间;至晚秋及冬初所产的茶叶,叶片较小且易硬化,制成茶水色及香味,均属淡薄,外形亦粗大,难以制成佳品。
  
  鲜叶规格
  茶叶采摘部位示意图
  
  
  茶叶有: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一芽四叶、一芽五叶。
  一芽一叶,传说未婚女子用金剪剪下此段制作贡茶。一芽一叶刚展开,形似“雀嘴”。
  
  一芽二叶,目前市场上最好的茶叶。依叶子展开程度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开面叶,指嫩梢生长成熟,出现驻芽的鲜叶;小开面,鲜叶规格其中第一叶为第二叶面积的一半;中开面,其中第一叶为第二叶面积的三分之二;大开面,其中第一叶长到与第二叶面积相当;对夹叶,是一种鲜叶有驻芽,节间极短,二片叶形为对生,是一种不正常新梢,个别的有对夹三叶。
  
  一芽三叶,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中等质量的茶叶。
  
  一芽四叶,粗茶的采摘。
  
  茶的命名
  茶叶命名的依据,除以形状、色香味和茶树品种等不同外,还有以生产地区、采摘时期和技术措施以及销路等等不同而得名。
  
  茶叶以形容其形状的为多,如珍眉、瓜片、紫笋、雀舌、毛峰、毛尖和银峰等茶名,都是形容外形的。
  
  茶名形容色香味的为数也不少,如黄芽、敬亭绿雪,形容其干色;如黄汤乃指其汤色;如云南十里香、安徽舒城兰花和安溪香橼乃指其香气;如泉州绿豆绿、江华苦茶、安溪桃仁乃指其滋味。这种茶名古今都有。
  
  各地的茶名,冠以地名为特种名茶,古今这样命名都很普遍。唐代名茶,如寿州共芽、绍兴日铸;宋代名茶,如六安龙芽、顾渚紫笋,这些今已成为历史上的名茶。又如杭州龙井、洞庭碧螺春和武夷岩茶等,今仍袭用。近代名茶冠以地名也很多。如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
  
  依采摘时期不同而命名,或以采制季节而分春茶、夏茶、秋茶等。
  
  依制茶技术不同而命名的,如炒青、烘青、蒸青、工夫茶、窨花茶等等。依茶树不同而命名的,如乌龙、水仙、铁观音、毛蟹等等。
  
  茶的分类
  茶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采摘时间的先后分为春茶、夏茶、秋茶,也可以按种植的地理位置不同分为高山茶和平地茶等等。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根据茶加工方法的不同将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
  
  此外,还有再加工茶,即在以上六大类茶的基础上经再次加工制成的茶叶品种,如花茶、紧压茶、速溶茶等。
  
  茶的现代分类法
  按茶中茶多酚氧化程度分 按季节分 按产地分 按生长环境分 按外形分 按出口茶类别分
  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 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浙茶、徽茶、川茶、闽茶、滇茶、台湾茶…… 高山茶、平地茶扁平状茶、片状茶、针状茶、球状茶、雀舌状茶、条状茶、卷曲状茶、末状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速溶茶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92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4.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