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梁启超家族百年纵横
梁启超家族百年纵横


梁启超家族百年纵横

作  者:董方奎 著

出 版 社:崇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定  价:32.00

I S B N :978754032265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标  签:传记  家族研究与传记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梁启超家族百年纵横》从纷乱的历史线索中,还原梁启超家族的故事,再次体验他们的冲突与转变、困境与出路、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落、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与礼会的各种偶然与必然。在丰富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之外,更希望他们的故事可以给今天的我们以启迪,以鼓舞。

TOP目录

前言 时代与骄子
第一章 耀眼的少年
第一节 寒士家庭的旷世奇才
新会茶坑,人文荟萃
家教与神童
11岁秀才
第二节 耀眼的少年
中举和喜结良缘
万木草堂学长

第二章 唤醒国人维新救亡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中奋起
致力变法维新
发动公车上书
广结志士
第二节 鼓吹变法的杰出宣传家
能变则强,不变则亡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开民智、兴民权
杰出的宣传家
第三节 在湖南新政中
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宣传改革步骤及内容
言论风波与社会阻力
第四节 推动变法的重要人物
请废八股文
皇帝召见,赐六品顶戴
第五节 改革失败
速变全变
急进与缓进之争
败局已定,走为上策

第三章 对革命共和的追求
第一节 追求革命共和
孙中山追求革命共和
叛离保皇,投向孙中山
孙、梁协同反满革命
遭到康有为的斥责
第二节 联合发动自立军起义
联合勤王中的不同目的
互不协调的指挥
起义失败,责任在谁?
康、梁各怀怨气
第三节 唤醒民众、宣传共和
整顿《清议报》,唤醒民众
创办《新民丛报》,振奋国民精神
开民智,新民德,建立民主立宪国家
追求美式共和

第四章 放弃美式共和
第一节 师友的劝诫
康有为的反对及说理
黄遵宪的劝诫
第二节 赴美考察政体
沿途观感
轰动波士顿的演说
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
对共和政体发源地的考察
第三节 穷究学理,服从真理
广泛研读西学择优而从
西方哲学,崇尚康德
政治学方面赞赏伯伦知理
剖析各国政体与国情关系
第四节 审视国情,放弃美式共和
认识的大转变
与革命共和派论战
驳革命共和论

第五章 立宪运动旗手
第一节 以开明专制为过渡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代拟五大臣考察政治报告
以开明专制为过渡
论战结束及影响
第二节 推动立宪请愿
政闻社成立
缓进与激进之争
政闻社被查禁
第三节 清政府九年预备立宪期
《预备立宪大纲》的颁布
对摄政王的希望及失望
第四节 将请愿国会推向高潮
创办《国风报》,推动请愿
不断高涨的请愿运动
《国民公报》创刊
清政府的妥协与镇压
清末政争的反思

第六章 顺应历史拥挤共和
第一节 武昌起义后的策略变化
武昌起义时的梁启超
虚君共和制的提出及破产
顺应历史发展,拥护共和
对新中国政体建设的设想
"和袁慰革"方针的"胜利
第二节 梦想左右天下
归国后筹组政党
在政党政治的斗争中
组成进步党内阁
受袁世凯摆布的"人才内阁
初疑袁世凯
被袁世凯玩弄后抛之如敝履

第七章 团结各派再造共和
第一节 揭露封建专制复辟
避居天津策划再创新局面
利用袁系矛盾,首先团结冯国璋
袁记帝制揭幕,誓死捍卫共和
第二节 策划西南起义
天津密议结成反袁联合战线
蔡锷巧离虎口
策划云南起义
从军广西,偷渡香港
偷渡越南之苦难,迎来广西独立
第三节 冒死降龙,二赴鸿门宴
逼袁退位,策动广东独立
一赴鸿门宴,海珠惨案
再赴鸿门宴,只身脱险
袁世凯被逼退位
第四节 再创共和,胜不立朝
再创共和,胜不立朝
再次粉碎复辟阴谋
第五节 幻想再次破灭
幻想拥段,企使经济走上正轨
军阀混战,幻想又一次破灭
宪政失败及教训
做国民运动的马前卒

第八章 高举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旗帜
第一节 组织起来,保卫祖国
保国会的成立
揭示瓜分危机
唤起爱国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节 揭露日本侵华暴行及野心
访问台湾的悲愤
奋起反对日本侵华的"二十一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三节 为争取中国在巴黎和会胜利而努力
力主对德宣战
在巴黎和会中所作的努力
在巴黎和会的会外活动
为扭转中国不利形势所作的努力
引发"五四"运动及中国在巴黎和会中的最后胜利
为巴黎和会胜利立下首功
第四节 为争取"五卅"运动胜利而斗争
重新认识"五卅"运动
努力声援并积极为工人群众运动辩护
废除不平等条约

第九章 婚姻家族与生活
第一节 闺中良友
天赐良缘
拒通关节
媳勤婆爱
送妻归宁避难
天各一方,思念非凡
赴日寻夫
第二节 意外的檀香山之恋
壮别箱根妻女
世纪之交的展望
政治犯在檀香山
第三节 撞入的恋情
向贤妻吐露外慕实情
女方穷追不舍
男方爱之不能自持
贤妻决心玉成
终身坚守又遭婉拒
第四节 全家感情凝聚的核心
王姑娘成为孩子们的娘
全家感情凝聚的核心
日本侵华时的运筹自如
一段难忘的幸福生活
英雄母亲
第五节 生活习惯及嗜好
少时说鬼、扶乩
周末打麻将,玩牌九
饮酒抽烟失度
家庭经济生活
第六节 仙居香山之麓
李夫人最先迁入
痛悼亡妻
隆重追悼任公
仙居香山之麓
永远怀念娘婆

第十章 和谐的家族教育及第二代的辉煌
第一节 和谐的家庭教育
亲切,做孩子们的朋友
重视少儿的兴趣发展
坚持寒士家风
尊重孩子们的自主原则
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第二节 辉煌的第二代
长子,古建筑学家梁思成
次子,考古学家梁思永
三子,抗日军官梁思忠
四子,经济学家梁思达
季子,火箭专家梁思礼
长女,诗词专家梁思顺
二女,图书馆学专家梁思庄
三女,著名社会活动家梁思懿
季女,新四军战士梁思宁

第十一章 众星灿烂的第三代
第一节 长孙梁从诫
家世与时代
苦难的童年
母亲的教育
列席马歇尔的招待盛宴
第二节 从欢欣鼓舞到钳心做人
在解放初的欢欣
梁从诫被改名"梁三子
第三节 "自然之友"的创建
新的机遇来临了
离职,全力关注环境
创办"自然之友
第四节 "自然之友"的壮举
促迁首都钢铁厂
保护藏羚羊
保护滇西金丝猴及其他
失败,还是成功?
第五节 群星灿烂的第三代
尾声
附录
梁启超家族世系表
主要参考资料
编著者学术简介

TOP书摘

第一节寒士家庭的旷世奇才
  新会茶坑,人文荟萃
  1873年2月23日(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一颗明亮耀眼的新星梁启超诞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熊(音泥,传说中三只脚的鱼)子乡茶坑村嘉亨里。这里地处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南端,出新会城南行十数里,经风景秀丽的“小鸟天堂”可直奔西江与潭江汇合处新会八景之一的凤山(原名能子山俗称熊子山),山上耸立着明朝万历年间建成的熊子塔,塔高46米,结构精巧,高耸人云,雄伟古雅。凤山周围有五个村庄,每一村所居村民多为一姓,茶坑村最大,坐落在凤山南麓多为梁姓。这里依山傍海,河网密集,渔农并举,荔林与葵树交相成行,橙柑与蔗田遍野,竹木丛生,稻米飘香,三冬元雪,四季花开,是景色迷人的典型南国风光。
  新会县,东西120里,南北140里,是一个面积中等,历史悠久的县。在公元三世纪以后曾称新会郡,公元六世纪隋朝初年曾称冈州,七世纪以后始称新会县,至十四世纪明代初年始相继建立城池,新旧两城市周长十里有余,内外城共十一个城门,为粤东除省会、潮郡以外的第三大城市。明代全县人口近10万。县内经济和文化都较发达,特别是庙宇和学堂很多。新会县城于北宋庆历四年(1041)始建学校,不久,被元朝军兵所毁。至明朝洪武三年(1370)才重建学校,以后经清朝多次重修,集学校、学宫一体,规模巨大,为新会尊师重教的圣地。以县学为核心,还有社学、义学和书院。道光年间,城内著名的书院有冈州书院、禹门书院两个,县内其他地方还有观澜、礼乐、富山、养正、天河、云汉、萃华、龙光等八大书院。县城和乡村墟市有社学15所以上,除此之外还有义学、私塾等。社学、义学为初级学校(小学),进行启蒙教育,以养成品格、道德为主,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背诵大量经书。书院相当于高等教育,培养举人,进士之类。私塾的教学水平不一,有条件者可从蒙学到高等教育兼而有之。明朝正统、景泰年问,广东大儒中国著名理学大师陈献章,就是新会白沙人,明成化十八年(1482)中举人,才华出众,被推荐授翰林院检讨,后辞官回新会,曾在家乡白沙村设馆讲学,学生除来自本省南海、番禺、顺德等地外,还有外省学员。陈献章培养出新会举人8个,即梁卫、梁大厦、施用、黄在、黄元、陈绍裘、周正、黄彦等故出现了大量人才。据《道光新会县志》记载,宋代新会进士4名,其中梁姓二名。即:梁卫、梁大厦。
  在明代统治的276年间,新会县涌出进士47人,举人及各类贡生共718余人。贡生统称五贡,即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等,按期由地方官员推荐较为年长及应试举人不第中之优秀者,到国子监太学公费学习三年,经考试毕业后,分配到州县或中央机关任职,有知县、教谕、郎中等。也是科举正途,相当于举人出身。被推荐人若有不合格之处,由推荐人负责,接受严厉惩处。
  清代自开国至1870年以前的222年中,新会涌出文武进士62人,举人及各类贡生共1257人。
  梁彦雄,大石桥人,南宋绍兴三年(1133)进士、曾任福州知府。
  梁仁,小冈人,南宋咸纯元年(1265)进士,任集贤殿学士。
  据《新会县志续》记载,同治元、二年(1862—1863)各有进士一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同治九年(1870)的27年,新会中举(含五贡)者共277人。其中梁姓举人有梁春荣、梁维翰、梁国士、梁怀光、梁士熙、梁达吉、梁伯鸿、梁岳光、梁大观、梁勋元、梁寅、梁照、梁乾元、梁灿汉、梁元彪等15人。这些梁氏族群中大多与梁启超的祖父、父亲为同龄人。且多是离茶坑村不远的小冈城西梁家村人。
  自明初至清朝同治九年(1870)的500余年中,新会县共涌出文武进士109人,举人及各类贡生共1975人。据现代教育家沈登苗统计,每县平均进士人数,明代为18人,清代为16人。明清两代进士人数超过50人的县,为当时文化教育的超强县。而新会在明清两朝的进士人数达到文化超强县人数的二倍以上。从另一方面看,当时广东西部英德县在明代进士仅3人,清代则未出进士;而明代的开建县未出进士,举人也只有7人,其数目之少,寥若晨星;同时,可见新会进士、举人之多如灿烂群星。人数之多十分惊人。其中梁姓进士有明代的梁临、梁鞏、梁凤翔、梁应材、梁存诚和清代的梁迪、梁雕龙、梁英忠等8人。
  以上南宋新会进士共4名,其中梁姓二名,占50%,明清两朝进士109人之多,而梁姓进士8名,占新会进士总数的7%以上,举人更是成群结队,可见当时新会教育兴盛,人才荟萃。而梁氏家族在南宋、明及清前朝,更是赫赫有名的学仕望族。
  珠江三角洲为广东三江人海之处,河网密集,江水山海相连,江使人气畅通,海使人开阔进取,山使人增添灵气。所谓地灵出人杰也。特别是扼珠江出海的新会崖门和东莞虎门,历史上曾发生惊天动地的战斗故事,也是我国最早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地区和最先接受西方文化的通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人民最早惊醒、最先觉悟的发源地。近代洪秀全、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著名人物都出生在这块土地肥沃、特产丰富、文化教育兴盛和社会巨大变化的区域。新会县东北望广州、虎门,东南望香港、澳门,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自虎门销烟以后的民族气概,交相激荡,成为中华民族奋起自雄的动力。
  梁启超在新会这种灵通的地理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及世族学子成群和寒士家风的孕育中迅速成长为旷世奇才。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2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6.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