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历史的观念译丛—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
历史的观念译丛—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


历史的观念译丛—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

作  者:(德)韦尔策 编,季斌,王立君,白锡堃 译

译  者:季斌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 书:历史的观念译丛

出版时间:2007年05月

定  价:28.00

I S B N :978730112026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史学研究与随笔    

标  签: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理论  哲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回忆是如何进行的,是如何传承的? 在此过程之中,日常的象征性和社会性实践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在家庭的谈话中,人们如何形成了有关过去的认识? 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本书是来自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领域的国际学者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本书研讨的核心。 作者们提出了“社会记忆”这一概念,作为对文化记和沟通记忆的补充,集中研讨了无意图地传承历史的形式和实践。“社会记忆“这一理论尝试,有望为考察进行回忆和忘却的社会组织打开一个崭新的视角。 社会记忆是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互动、文字记载、图片和空间是社会记忆的四大媒介,它们传承历史,在社会应用中构成过去。 本书是有关社会记忆问题的研究文集,所收论文都试图揭示社会记忆的要素和形成过程。来自不同学科的国际学者共同致力于撰写记忆志,他们以回忆实践为例,解读历史与回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TOP作者简介

哈拉尔德·韦尔策,德国汉诺威大学心理学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研究领域为记忆与传承研究,政治心理学等。

TOP目录

鸣谢
社会记忆(代序)
第一部分 历史与回忆
1 传统与对自我和文化的回忆
2 在历史与回忆之间
3 古代东方如何沟通历史和代表过去
4 回忆有多真实?
5 感情或效果:图片有哪些文字所没有的东西?
第二部分 建构过去
6 个人回忆的社会形式
7 在谈话中共同制作过去
8 制造意义:世代之间的回忆是如何形成的?
9 历史与学校——论传授和学习历史过程中意图与偶然的关系
10 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回忆形式
第三部分 社会回忆与回忆集体
11 纳粹大屠杀、回忆、认同
12 图像的延续:论心目中他人形象的连续性
13 北爱尔兰的墙上涂画、游行和日常文化
14 以色列人日常生活中的迫害神话
15 多产的过去:历史精神创伤的延续
作者简介
人名索引



TOP书摘

第一部分 历史与回忆
  1 传统与对自我和文化的回忆
  马克·弗里曼
若干年前我第一次来柏林。由于它拥有的音乐、艺术、建筑和五彩缤纷的街头文化,当然还有它的历史,从抵达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它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城市。它有别于我所认识的其他任何一座城市。许多东西都给我的那次访问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恰恰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几件事儿却是我没有事先预料到的。首先是表现在大众传媒和人们日常谈话中的一件事情,它让我觉得,好像大家都在对过去的罪行进行没完没了的、痛苦的集体反思似的。我倒不是想说这是大家唯一谈论的事情,也不是想说大家别无乐事可言等等。然而对于许多柏林人来说,这些话题是如此地存在于他们的理智和感情之中,实际上甚至是“无所不在的”,这却实在令人——至少令我——感到惊讶。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脑子里简直油然就联系到了弗洛伊德。我当时觉得,仿佛整个柏林社会一直还在对过去的情况进行“检讨”似的,而这当中有一种双重的治疗目的。弗洛伊德在《回忆、重复、检讨》这篇随笔中写道:“描述性地说,这是为了填补回忆空白;而动态地说,这是为了克服抑制阻力。”
至于说这个检讨过程究竟有多么成功,人们倒是可以就此展开争论。迈克尔·盖耶和米丽娅姆·汉森就此指出:“在这一时刻,回忆涌向外部。”不过我认为,还是把这种“迟到的胜利”说成是“由大众传媒促成的事件”最为恰当,而从这些传媒的本意来看,它们是要让这种事件来代替了断过去的过程。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6

印  次:2

版  次:1

开  本:16/0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3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