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弗洛伊德的情爱与梦幻
弗洛伊德的情爱与梦幻


弗洛伊德的情爱与梦幻

作  者:佛洛依德 著

出 版 社: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807339144

所属分类:   

标  签:社会科学  心理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人为什么那么多小动作?
我们对爱情的理解难道真的那么难?
梦境真的没有规律,无法破解?
男人花心的起因竟然是“恋母情结”!
现代人痛苦的根源竟然是道德?
平凡小事的背后,隐藏着最深刻的心理秘密。
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比人心更可怕的是弗洛伊德!

TOP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著名的“性学理论”,指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此观点震撼了整个20世纪,不仅是精神病学,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领域都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长久以来人们对他的观点争论不休。爱他的人对他深信不疑,恨他的人四处叫嚣着“那是伪科学”。不过,伟人不是一向如此吗?

TOP目录

心理常识
常见并不普通的事
口误
案例 你在家是待在前厅吗
笔误
案例 杀人犯H的故事
读误
梦里花落知多少
遗忘
案例(一) 消失的衣领
案例(二) 热恋过后
案例(三) 寄不出去的信
案例(四) 虚假的决心
案例(五) 达尔文的“黄金律”
失误
误引行为
案例(一) 拿错东西的医生
案例(二) 被打破的宝物
案例(三) 摔倒的女人
案例(四) 想离婚的父亲
偶发行为
案例(一) 婚姻里的戒指
案例(二) 揉面团的男孩
错误
案例(一) 停不下的犯错
案例(二) 爱情麻痹
偶然与必然
案例(一) 即使有2467个错误
案例(二) 1734
精神分析与迷信
关于梦境
梦境实验 47
清晰的过去,模糊的现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位实验者的报告
梦中飞鸟
潜伏在梦中的疾病
梦到哪里去了
做梦就像看电影
完全解放的自我
我从来做梦也没有梦到过那样的事
黑夜清洁工
疯子是清醒的梦者
释梦与联想 61
自由联想
案例 Albine(白)
释梦准备
梦的显意与隐意
事例 画谜
梦与潜意识
梦例 小女孩的帽子
联想阻力
梦是欲望的满足
无处不稽查
梦是欲望的满足
欲望是什么
梦例 邪恶的妈妈
梦中的稽查局
梦的公式
梦中受利人都是“我”
梦例 匿名的食客
受虐狂的梦
痛苦的梦
“纯真清白”的梦
梦例 可怕的外套
梦与睡眠
梦例 贪睡的医生
不要轻视你的梦
厌恶情绪的背后
梦的工作
凝缩
梦例(一) 最老的慰安妇
梦例(二) 死去的金龟子
梦例(三) 哥哥的鱼子酱
移置
梦例(一) 黑皮箱与女人
梦例(二) 恋爱中的病人
梦例(三) 情人与葬礼
颠倒
梦例(一) 爸爸别回家
梦例(二) 楼上的哥哥
视觉化
梦例(一) “疯人塔”
梦例(二) 铁血俾斯麦
梦例(三) 或者……或者……
润饰
梦例 想结婚的年轻人
梦的工作
释梦的疑惑
案例(一) 巴比伦碑文的破解
案例(二) 汉字
梦的意义
常见的梦境
裸体的梦
动弹不得的梦
梦例 诚实的弗洛伊德
亲人死亡的梦
解说(一) 父子冲突
解说(二) 不存在的友爱
解说(三) 让鹳鸟再把他带回去
解说(四) 死亡只是一场儿戏
解说(五) 儿童的性欲
考试的梦
梦中梦
梦的象征
房屋

皇族与小虫
长枪
河蚌与蜗牛
登山
旅行
其他
关于爱情
那些非同一般的爱情
同性爱
同性爱低等吗
雌雄本一体
古希腊的同志情人们
同志爱的寻求
弗洛伊德如是说
恋童癖等
与性无关的性行为
恋物癖
SM爱好者
恐怖片与虐心小说
“怪癖”不是病
因爱致病的人们
从婴儿到少年
摇篮的诱惑
不单纯的“吃手指”
天生快感区
大便的乐趣
真正的快感区
原来我和你不一样
结婚是什么
负面的溺爱
不安的根源
青春出走
同志爱的一个起源
人格发展理论
恋爱中的男女
男人的爱情难题
女人的爱情难题
教化与爱情
处女的禁忌
我们的心病
我的病人们
妄想
案例 迷恋女婿的妇人
强迫
案例 追逐高尚的女人
性与力比多
性欲的发展与退化
案例 恋足癖
性本能与自我本能
案例 富家小姐与贫困女孩
幻象
案例 艺术家与精神病人
焦虑
自恋
案例(一)我想折磨自己
案例(二)有人监视我
移情
分析疗法
意识层次理论
现代人的不安
教化的恶果

TOP书摘

常见并不普通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经常有这样的经历:你想叙说某件事情,但说出来之后却发现用错了词语;你遇见一个熟人想上去打个招呼,可是话到嘴边却想不起熟人的名字;有时候我们会笨手笨脚地打碎一些东西;又有一些时候,我们会无缘无故地想起一个数字。这些事情并不是疾病,但是我想从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开始——而不是精神疾病,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一些重大的事件恰恰是通过一些琐碎、细微的迹象显
露出其端倪的。
                                                                    ——《精神分析引论》

口误
我想无须解释口误是什么,一般人认为口误是注意力不集中所引起的。但是,我们发现情况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某位国会议员本想称另一位议员为“尊敬的国会议员(central hall)”,却错说成了“尊敬的中心地狱会员(central hell)”;再例如,一位国会议长在会议刚刚开始时竟然失口说道:“诸位,今天法定人数已足,因此,我宣布散会。”我们很难认为以上的口误是由注意力不
集中引起的。
我相信这些口误本身是有意义的,在我看来口误本身即是一种有目的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口误探测说话人潜意识中的某种愿望。议长居然在庄重的场合下出现口误,会议刚开始就宣告闭会,那么我们便可以揣测其潜意识所在——他必定认为这次会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还不如早早散会。

案例 你在家是待在前厅吗
有时我们在说一些违心的话时,由于心理的警惕性,我们并不会出现口误。但是内心的潜意识并不会就
此罢休,它会挑选一些出其不意的时候暴露我们的内心,有时竟令人说出相反的话来。一位女士去拜访一个熟人,不久她对女主人那种冗长繁杂、曲里拐弯的谈话失去了耐心,并且厌恶起来。
后来她终于成功地解救了自己,动身要走了,但是马上又被女主人新的滔滔不绝的谈话耽搁下来。女主人本来陪她走到了前厅,现在又迫使她留下来,于是就在她马上要离开的时候,不得不再一次地站在门口,听女主人谈话。最后,她打断女主人的谈话,问道:“你在家是待在前厅里吗?”直到她看见女主人惊讶的面容才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由于对长时间待在前厅感到厌烦,她原本想打断谈话这样问:“你早上在家吗?”她的语误暴露了她的不耐烦。

笔误
我们现在抛开口误来看看笔误的例子,笔误的机制和口误是一样的。我们如果在一封信中看到笔误,便可以知道写信人的内心不平静,至于他内心到底如何则不得而知。有些人写完信喜欢再检查一下,把写错了的字改正过来,好像他们知道自己写信时曾有错字。对于这些表面我们真的能如此相信吗?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56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87.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