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爱过这一行——我在上海美术馆十二年
爱过这一行——我在上海美术馆十二年


爱过这一行——我在上海美术馆十二年

作  者:李向阳 著

出 版 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807410928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综合  艺术  文化  随笔杂文  中国当代  散文随笔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2005年7月29日下午,接到调令后的第三天。 我收拾好将要带走的几件西暇和几箱子画册,交接完于头尚未处理完的工作,离开那问再也不属于我的办公室,独自一人在美术馆里徘徊。从楼顶餐厅到地下机房,从四楼画库到前台大堂,我用脚步战战兢兢地丈量着平时摸黑也能小跑的一阶一石,用目光仔仔细细地抚摸着这些年魂牵梦绕亲手打造的一景一物,如痴如呆,欲癫欲狂。说不清是想将眼前的一切永远定格在心底,还是想把心底的底片一股脑地拉出来曝光。随着送行的同事越聚越多,气氛也逐渐尴尬起来,我不敢遭遇他们含泪的目光,便三步并作两步地跨出南门,侧身躲进那辆白色的别克商务,向驾驶员小许冷冷地甩了一句:回家! 那天,回家的路好像特别顺当,没等我缓过神来,别克已经停在了弄堂口。进得家门,空无一人,斜阳西挂,万籁无声,我下意识地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时针差一截才指向5点。多少年了,我不曾在这个时间回过家,这个时间的家原来是这样的陌生。打开空阔后,我想不起还可以做点什么,是去享受解脱重负的轻松?还是去排遣壮志未酬的遗憾?百无聊赖中,只是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嘴里虽念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眼中却跌落两行沉甸甸的老泪。 我承认,我的家安在了上海美术馆。 12年了,从癸酉到乙酉,我的命运与美术馆联在了一起。虽说岗位变迁是搞管理工作的家常促饭,是非功过也将由此一笔勾销,但是,我无法剪断这份曾经是承载光荣、追求梦想的美术馆情结。 1993年,我从部队转业,承蒙领导错爱,到卜海美术馆当上了支部书记兼执行馆长。对于当时的决定,至今还有些后怕,因为除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机缘和各级领导的关怀鼓励,我全然不知“美术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应该肩负起什么样的职能。若是换在今天,我是断然不会接受这份挑战的。从报到的那一天起,我在既无教案又无样板的情况下,凭借着年轻气盛心高胆大,就一路懵懵懂懂、瞌磕绊绊地闯来。那一年,我刚好40。 虽届不惑之年,却在常惑之中,越做越发现手上是挂一漏万,越走越觉得脚下是征途漫漫。今天,当“美术馆行政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从业人员要具备八爪功般的素养”已成为常识时,怎能想象过往的天真和无奈。多少次节假日里我串街走巷去“同志加兄弟”的员工家中嘘寒问暖;多少次为了工作我又一厢情憋地将员工当“兄弟”训斥指责;多少次筹资受挫我成了夜半街头的孤魂野鬼;多少次喜获殊荣我又在庆功宴卜酩酊大醉。我听不进长者们“无为而治”的劝说,更相信领导们“奋发有为”的教诲,动员起兄弟姐妹们“敬业爱馆”还要“爱馆如家”,以作为换取我们应有的地位。12年来,从改革用工体制转换工作机制,到调整员工队伍改善知识结构;从规划新馆蓝图完成改扩建丁程,到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作业流程,从设计企业形象统一名片工牌,到研制布展工具开发衍生产品;从完善各项职能创立学术品牌,到拓展学:术交流走向国际舞台,我和同事们一起,以全部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份事业,营造起这个家,就连老婆孩子的银行卡密码都换成了美术馆的门牌号码。尽管,我不知道自己的方式是对是错,但对闩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一不小心到了天命之年,蓦然回首,往事已成云烟。今天,当所有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如潮水般渐次退去,我意外地从脚边捡起了这样一串串事实:上海美术馆在国内同行业间第一个实行了聘用合同制;第一个成立了教育部、发展部和艺术品公司;第一个组建了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第一个建立起自己的展览信息管理系统、典藏资料管理系统、观众票务管理系统和官方双语网站;第一个在公共区域设置了衣帽问、急救室和轮椅童车;第一个将内部图书馆向公众丌放;第个改变了举办展览收取场租的运作理念;第一个将电脑引入展览的设计和制作;第一个研发了重要陈列作品的一米线报警装置;第一个创立了自己的学术品牌——上海双年展,并将当代艺术包括影像、装置引进了美术馆殿堂;第一个与法国卢浮宫、奥赛宫及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美术馆进行了“大满贯”式的专业合作,也是第一个加入了联合同教科文组织属下的国际现代美术馆学会。我不敢说这些个“第一”都是立异标新的成功典范,但自信这些思考和实践一定是国内同行们的必由之路。 心烦意乱问,不知从哪冒出了一个出书的念头,而且这些天愈发变得强烈起来,经常会搅得我寝食难安。或许这样可以接续自己难以割舍的情结? 或许这样可以回报那些始终提携我、帮助我,并与我一起亲历和见证了上海美术馆从展览馆迈向博物馆历史性跨越的各级领导和各位同事?或许这样可以给仍在为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呕心沥血的朋友们留下点经验和教训?还或许这样可以在许多年以后继续一个曾经以“生是美术馆人死是美术馆鬼”自训的人与后来者的交谈?我想不出史恰当的理由,只觉得这不是一件坏事,无论于人于己,都算是个交待。于是,便收罗起这世年先后撰写并散见于报刊杂

TOP作者简介

李向阳:国家一级美术师。1953年生于上海,1969年赴黑龙江插队,1973年入伍,1994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历任:济南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舞美队长,济南军区空军政治部创作室美术创作员,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副处长,上海市文化局图书美术处副处长,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
  现任:上海油画雕塑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现代美术馆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TOP目录

辑一:他乡写生
日本美术馆印象
初踏欧罗巴
俄罗斯纪行
韩国拾零
寻梦美利坚
魂断阿里山
又经法兰西
重返莫斯科
从维也纳到巴塞罗那
进军西藏
西渡爱尔兰
青青一浮萍
——古城荆州探访青萍老人追记
再赴维也纳
巴塞尔见闻
英伦之约
北莱茵轶事
威尼斯纪事

辑二:馆务素描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馆现代化之路
“三三制”别议
——在全国美术馆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文化建设与美术馆建设
——在宁波奎国部分美术馆馆长座谈会上的发言
美术馆“公共性”之己见
——在深圳美术馆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关于大陆美术馆收藏与捐赠的思考
——在中国美术馆研讨会上的发言
“蜡绳”“钢丝”“尼龙线”
——关于美术馆展览设计与布置的零思碎想
功能定位与设施配套
——关干美术馆改建扩建工程的胡思乱想
营销十略
——关于美术馆工作的男类话题
走向国际
——关于美术馆对外交流的探索与实践
答《上海艺术家》记者问
答《美术报》记者问
写在2004上海双年展开幕之际
由世博会想到美术馆
修身齐家振馆兴业
——上海美术馆“创建”工作的几点体会
求新求高图存图强
——上海美术馆创建工作的一些做法

辑三:现场速写
记忆中的雪江
贺友直的艺术
初一偶感
悼志荣君
摩尔来了
激越与柔情
常新的常青
三诌“抽象”
生命的图腾
瞬间的拓扑
精深与单纯
罗伯特·印第安那
序《新现实主义展》
重读彭呜亮
感知小慧
不是前言
氤氲的思辩
红色的旋律
《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展》前言
设计大师普特曼
超越理性的灵魂激荡
纪实在当代
呼唤网季
《上海·上海》
又见萧勤
他从南国来
好人汀大海
小凡的百花
新的浪潮
——《蓬皮杜艺术中心藏品展》序
苍茫气象
游子回乡
诗迪印象
阿忠老师
边缘的本位
灿烂的年华
女大十八变
花祭
——怀念好友马楚华
后记

TOP书摘

书摘
  1997年3月8日
  在方世聪先生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橘园美术馆。
  与卢浮宫相比,这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它坐落在协和广场前的花园里,与卢浮宫为邻,集中展示莫奈、雷诺阿、塞尚等诸位印象派大师以及其后马蒂斯、毕加索、莫迪里亚尼等各路英豪的近二百幅作品。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要数莫奈的《睡莲》了,那间椭圆形的展厅因为陈列着莫奈晚年创作的巨幅画作,而以印象派西斯廷礼拜堂的美名享誉世界。
  塞纳河对岸,是70年代以火车站改建而成的奥塞博物馆,这里荟萃了欧洲十九世纪的艺术精华,脉络清晰地呈现出这一时期艺术如何打破学院规范、关注新的主题,进而在素描、色彩、构图上不断演变的现代化进程。底楼陈列着安格尔的《泉》、米勒的《拾穗者》以及柯罗和卢梭等巴比松画派的风景作品,包括并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画家的印象派鼻租马奈在内,他们都为印象派的崛起以及现代主义的萌生起到了开疆辟域的作闱。二楼的展示涵盖了各类绘画和装饰艺术,其中最重要的是罗丹的雕塑作品再往上走,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天地,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圣拉扎尔车站》、雷诺阿的《煎饼磨坊》、德加的《蓝色舞者》、塞尚的《崔果和橘子》,以及凡·高的《自画像》、高更的《沙滩上》等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我又一次掉进了大海,既有如鱼得水的亢奋,又有灭顶之灾的恐惧、缘何人间瑰宝尽聚于此?
  暂别奥塞,下午又去了布代尔博物馆参观。布代尔是一个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强调主观感受的力度极强的雕塑家。听说巴黎有超过500家的博物馆、美术馆,我不知道此行可以造访其中的几家?按目前的心情来说,我似乎更喜欢奥塞!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2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8.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