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别说你懂孩子的心:写给3~6岁孩子家长的第一本育儿心理学
别说你懂孩子的心:写给3~6岁孩子家长的第一本育儿心理学


别说你懂孩子的心:写给3~6岁孩子家长的第一本育儿心理学

作  者:王 佳 著

出 版 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511319340

所属分类: 生活  >  孕产/胎教/早教  >  育儿早教  >  早教/亲子互动    

标  签:育儿/早教  早教/亲子互动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前几天,趁着双休日的时间,嘉宇妈妈想把家里彻底整理一下。只要翻出没用的东西,她就会顺手扔在客厅的地上,想全部收拾好后再一并处理。
可是,就在嘉宇妈妈打算回过头再收拾这些废弃物品时,却发现里面的一大半早已被刚满4岁的儿子给“相中”了,并且趁她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转移到自己的房间收藏起来了。
于是,嘉宇妈妈好奇地拉开儿子房间的储物抽屉,“哇”,在她眼前竟然是满满一抽屉的“垃圾”,有糖纸、塑料空瓶、牙膏盒、易拉罐,还有破损的包装纸、五颜六色的吸管。
原来,家里曾经扔掉的甚至是已经进了垃圾桶的许多废旧物品都神不知鬼不觉地重新在儿子的房间登堂入室了,看到眼前这一幕,嘉宇妈妈顿时有些目瞪口呆。
但是,她又立即想到,这些东西多脏啊,孩子怎么能把它们放在抽屉里呢?没经儿子同意,嘉宇妈妈就急切地要清理这些杂物,但是儿子立即大叫着扑上来,这也不肯丢,那也不能扔。嘉宇妈妈看到孩子如此这般,简直是哭笑不得,“我家孩子可真是一个‘破烂王’!”
其实,早在嘉宇两三岁的时候,他就喜欢把这些废旧物品当宝贝一样玩。
有一次,嘉宇在小区花园里玩,玩着玩着,他开心地跑到妈妈身边,并大喊着:“妈妈,妈妈,你看,我找到了一个宝贝!”
妈妈很认真地看着儿子手里拿的“宝贝”,令她吃惊的是,竟然是一个脏瓶盖。
妈妈见了,反而语气严肃地对孩子说:“这个东西,非常的脏,而且还有一点‘异味’,我们不玩它,把它丢掉,你说好不好?”但是,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哪里肯听妈妈的话呢?
后来,嘉宇总会时不时地捡回一些宝贝,像石头、沙子、树叶、瓶瓶罐罐什么的,然而,这些“宝贝”在大人眼里就是十足的“破烂儿”。

读懂孩子的行为

其实,不只嘉宇爱收集一些废旧物品,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喜欢搜集各种废旧物品作为自己的玩具。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带孩子出去玩时,经常会发现他们对地上的一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往往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捡起来再说,对此,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那些东西太脏了,你不能玩,赶快扔掉。”之后,不是对孩子好言相劝就是对孩子的“心爱之物”武力剥夺。结果呢?不光孩子哭得唏哩哗啦,大人也跟着头疼不已。
不可否认,父母顾虑这些脏东西不卫生而担忧孩子的身体健康,这一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把这些“破烂”当作“宝贝”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那么,为何孩子喜欢这些“破烂”呢?
1.玩“脏东西”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需要
孩子眼里的“脏东西”有利于孩子智商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因为孩子的思维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是通过游戏、玩耍来锻炼思维和创造力的。所以说,孩子在玩“脏东西”的时候,也是在调动大脑的思维。
2.玩“脏东西”是孩子认知自然的需要
从孩子的成长特点来看,他们是通过游戏、玩耍来认知事物的。而且孩子在玩耍时,也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好机会。所以说,孩子经常玩耍这些来自大自然的“脏东西”可以增强他们对自然的感知力。
3.“脏东西”是孩子最好的自然玩具
这些“脏东西”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生命,也源于大自然。所以,孩子们——人类的幼小生命出于本能自然需要像沙子、石头、泥土这些“脏东西”。可以说,这些“脏东西”与孩子有一种不解之缘,他们天生就喜欢亲近它们,把它们当做自然的玩具来玩。
4.孩子眼里的物品没有贵贱之分
在孩子的眼里,物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那些在大人眼里的“破烂”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好玩的、有用的东西,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宝贝”甚至比买来的高级玩具更能激发孩子探究与活动的兴趣,摆弄起来也更有乐趣。
此外,孩子喜欢“脏东西”也说明孩子正在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收集这些东西的背后恰恰说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好好呵护孩子的收集热情,它可是美好的精神萌芽。

TOP目录

 Part1  玩是孩子的天性
        ——不要扼杀孩子的童真

行为1:家有宝宝爱玩脏东西——呵护孩子的创造力与感知力    /003
行为2:爱往高处爬——正确认识孩子的“攀高心理”    /007
行为3:超级“模仿秀”——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010
行为4:爱玩马桶的小丫头——满足孩子的探索欲    /013
行为5:孩子爱拆东西——换个角度看孩子“搞破坏”    /017
行为6:喜欢玩锅碗瓢盆——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快乐    /020
             ◆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023

 Part2  孩子爱哭闹
        ——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最好时机

行为7:“妈妈,你在哪儿?”——理解孩子的途径    /027
行为8:委屈地哭了——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032
行为9:不给买就不起来——别因为尴尬而误读了孩子    /035
行为10:“我不想上幼儿园!”——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给谁看    /040
行为11:跌倒就大哭——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044
行为12:不如意就哭闹——把握好亲子间的“倔犟战”    /047
行为13:不让看动画片就哭闹——学会控制自己,而不是控制孩子    /051
             ◆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054
 
 Part3  愤怒的“小天使”
        ——关闭孩子的暴力门

行为14:爱欺负小朋友——纠正孩子的敌意型攻击    /059
行为15:不让看就砸电视——提高爱的质量,疏导孩子的焦躁    /063
行为16:“我骂人是因为他碰我”——正确纠正孩子的骂人行为    /067
行为17:“我被孩子打了”——给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070
行为18:孩子爱咬人——善待“另类”的孩子    /073
行为19:孩子爱说大狠话——解析说狠话孩子的心理    /076
             ◆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080

 Part4  家有超级“小霸王”
        ——给不讲理的孩子把把脉

行为20:孩子成了“小霸王”——纠正“放纵溺爱型”孩子的霸道行为    /085
行为21:“我的玩具谁也不许动!”——让“小霸王”学会与人分享    /089
行为22:“你说朝东,他偏要朝西”——孩子为什么这么“轴”    /093
行为23:拿着汽车穿外套——孩子的内心都有一定的秩序感    /097
行为24:孩子爱“顶牛”——帮助孩子度过第二“反抗期”    /101
行为25:“这不是我的错”——孩子做错事不认错怎么办    /104
行为26:不做“应声虫”——让孩子秀出个性   /108
             ◆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112

 Part5  与难缠的孩子过招
        ——轻松引导孩子培养好习惯

行为27:“妈妈,怎么还不给我穿衣服?”——教孩子走向独立    /117
行为28:“不吃,我就不吃!”——让孩子爱上吃饭    /121
行为29:家有“赖床宝宝”——纠正孩子赖床的习惯    /124
行为30:孩子是个“马大哈”——让丢三落四的孩子细心点儿    /128
行为31:“我不刷牙”——培养讲卫生的宝宝    /131
行为32:“先到者先玩,后来者等待”——孩子比成人更能遵守秩序    /134
行为33:孩子总是“慢半拍”——耐心陪伴孩子的成长    /139
行为34: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    /143
             ◆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147

 Part6  警惕!孩子有怪行
        ——小事儿就是大事儿

行为35:爱说悄悄话——听懂孩子的语言    /153
行为36:孩子变口吃了——伶牙俐齿的孩子缘何变口吃    /156
行为37:乐此不疲地交换——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159
行为38:“我只是拿来玩玩”——善待有“偷窃”行为的孩子    /162
行为39:孩子爱说谎——不必戳穿孩子的“假话”    /165
行为40:喜欢虐待小动物——虐待动物不等于暴力    /169
行为41:女儿爱“臭美”——孩子有孩子的审美观    /172
行为42:放不下的旧包被——孩子恋物,是好是坏    /176
             ◆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180

 Part7  孩子的世界你不懂
        ——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小培养

行为43:“闯祸”挨了骂——是谁阻断了孩子间的交往    /185
行为44:不敢主动跟小朋友玩——为孩子创造一个真实的“小社会”    /189
行为45:不给亲密伙伴喝牛奶——孩子不会“蓄意”去拒绝    /193
行为46: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鼓励孩子听从内心的声音    /197
行为47:孩子成了“跟屁虫”——放手让孩子独自成长    /200
行为48:孩子不爱“出风头”——不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    /204
行为49:家有胆小宝宝——孩子胆小一定是大人出了问题    /208
行为50:一个人的小世界——独生子女的孤僻症    /212
             ◆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216

 Part8  智力来自哪里
        ——大人有办法,孩子就聪明

行为51:“我的汽车有翅膀”——孩子不需要我们“教”    /221
行为52:超前识字的小神童——当心“催熟剂”透支孩子的未来    /224
行为53:只对玩具情有独钟——让阅读为孩子的精神成长打底    /228
行为54:石头到底有多大——数学王国真奇妙    /232
行为55:麻烦的“小问号”——智慧恰恰来自于提问    /235
行为56:喜欢天线宝宝——孩子的才华需要你来“挖”    /238
行为57:玩一件丢一件——谨防孩子的“智力厌食症”    /241
行为58:会玩的“小野马”——会玩的孩子更聪明    /244
             ◆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247

 Part9  “我是从哪儿来的?”
        ——把握性教育的最佳期

行为59:“妈妈,我从哪来?”——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生命之源    /253
行为60:“我的鸡鸡掉了吗?”——跟着孩子去探索    /256
行为61:孩子总想摸生殖器——有种快乐叫“隐私”    /259
行为62:“我失恋了”——不要用成人的眼看孩子的情    /262
行为63:“我要嫁给爸爸”——尊重生命本能的力量    /265
行为64:“我要让谁谁当我的王子”——接纳孩子的真实感情    /268
行为65:喜欢美女姐姐——孩子“好色”不是真“色”    /271
             ◆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274

TOP书摘

 读懂孩子的行为

在大人的眼里,马桶对于孩子而言,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然而,面对孩子的种种“破坏”行为,父母往往会被气得“七窍生烟”,甚至都想动手狠狠地收拾一下这个“小捣蛋”。其实,父母想的是孩子的安全问题,而父母却不知,孩子的“破坏”行为是有原因的。
1.马桶是个有趣的玩具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充满了求知欲与好奇心,喜欢去探索了解周围的一切事物,而他们之所以喜欢往马桶边上靠,就是因为在孩子眼里,这是一个新鲜、有趣的东西。只要轻轻按一下,这个“玩具”就会发声,更奇怪的是,还会流水。“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个东西啊。”所以,年幼的孩子都喜欢亲近这个“玩具”,想知道它的“肚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更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拆开来看个究竟,其实这一切皆是儿童发展阶段的正常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约束,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破坏”行为便会逐渐减少。
2.为了满足孩子的破坏心理
孩子对马桶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大玩具”可以满足他们的搞破坏心理。随手往马桶里边扔点东西冲着玩;用力按一下冲水按钮发泄一下情绪;把手伸进马桶筒里,用力地搅水、听“哗啦哗啦”的水声,这些都是孩子喜欢玩马桶的原因。
由此看来,父母只有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换种方式爱孩子

虽说很多孩子都有爱玩马桶的嗜好,但是这一嗜好背后的安全隐患也是着实令人担忧的一件事。那么,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时,大人又该如何引导,才能既不扼杀孩子的童真,又保证孩子的成长安全呢?
1.控制孩子的玩乐权
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里的爱也包括把玩乐权交给孩子自己。以孩子爱玩马桶的事情来讲,这是孩子的好奇心理特征在作祟,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闻一闻。其实,这种行为的根源在于孩子想弄清楚这些新鲜有趣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只是想探究隐藏在玩具里面让他们感到神秘的东西。所以,家长不要因为马桶的卫生问题,额外会多洗几次衣服就不让孩子玩马桶,其实,家长的这些想法只会控制孩子的玩乐权,这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是毫无益处的。
2.大人一定要做好监护工作
尽管父母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但是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做好监护工作。比如说,父母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些马桶的知识,告诉孩子马桶是供他尿尿、拉屎的地方,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这里“臭臭”、“脏脏”,一定要远离。再比如,孩子靠近马桶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在一旁观察和保护,防止孩子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危险的事情。
3.权威效应让孩子听父母的话
很多时候,孩子不肯听父母的话执意要玩马桶,甚至是父母越劝阻孩子越要玩,往往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没有树立起权威的缘故。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这样当家长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只需一句“不要这么做”,就可以让孩子安下心来,乖乖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此外,当孩子玩马桶时,大人也不必大惊小怪,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在孩子接收到大人的这个信息后,要么对马桶充满无限兴趣,要么对马桶心生莫名的恐惧,相信这肯定不是大人干涉孩子的初衷。

 

 

 

 

 

 

 


行为5:孩子爱拆东西
       ——换个角度看孩子“搞破坏”


天佑喜欢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爸爸妈妈也给他买了不少来满足他的心愿。可是,无论是哪个到手的玩具,到最后都逃不过这样一个噩运:被拆得七零八落,简直就是轮子、车身大分家,搞得家里一片狼藉。
这种时候,无论爸妈怎么教育,天佑依然我行我素。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这么想,或许等儿子长大了,就不会再有这个坏毛病了,于是,他们只好默许儿子的“解剖行为”。
可是,虽说天佑慢慢长大了,然而拆东西的习惯反倒有增无减。有时候,他会提了个塑料桶,跑到阳台上用锯条锯开;有时候,他会偷偷拆下电脑上的低音炮,拆不开就用榔头砸……
在天佑4岁生日的那天,他竟然把姑姑从外地寄给他的生日礼物——遥控警车给拆散了。当天佑爸爸忙完家务看到散落满地的小零件时,着实给气坏了,他一怒之下,想也没多想就朝天佑的屁股打了过去,接着就是一顿教训,语气严肃又生硬地说:“以后再也别想要玩具了。”
天佑呢,“哇”地一声嗷嗷大哭,一旁的奶奶看得于心不忍了,就过去安慰小孙子,可是越安慰反倒哭得越厉害。
此时的天佑爸妈,无奈地对视了一眼,儿子的“老毛病”到底该怎么办呢?

读懂孩子的行为

相信很多家长都面对过孩子的“破坏行为”,甚至还努力帮孩子将他的“杰作”来个“破镜重圆”。但是无奈时,也会抱怨“我家的孩子简直就是个破坏狂”;也会生气,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那么,为何东西到了孩子手里就会立刻变成废品,难道孩子天生就是破坏狂吗?
其实,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孩子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并非故意想破坏一个东西。当孩子看到小汽车会跑、小飞机会飞,听到音响会说话时,他们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于是,他们就想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咦,我看一看、拆一拆、摔一摔,看看这里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表现,也是孩子聪明才智发展的动力。
做家长的,对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而训斥或是打骂只会挫伤孩子的求知欲望,甚至熄灭孩子的智慧火花。通常,爱拆玩具的孩子,往往喜欢提问题,对孩子这种喜欢提问的求知欲,家长要格外重视和爱护。
家长除了要肯定孩子的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外,还要适时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让他们知道随便把物品拆开这种不爱惜物品、不顾后果的做法是不对的。同时,还要叮嘱孩子,对不懂不会用的物品,特别是像电动玩具、家用电器之类物品,更不要随便乱按乱拆。
总之,对于孩子的这种“破坏性行为”,家长一定要在鼓励和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行为给予认真地分析,以便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换种方式爱孩子

既然“拆东西”是孩子成长阶段的正常行为,那么,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1.家长要有宽容的心态
父母应该认识到破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成长的必然,面对孩子的“壮举”时,不必为了维持一丝不乱的环境而处处限制孩子的行为,也不必为此沮丧、发脾气,说出“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之类警告或是威胁的话。要知道,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浇灭孩子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2.家长尽量鼓励并参与孩子的“创作过程”
孩子的“破坏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这对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并培养孩子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因此,当家长看到孩子拆心仪之物时,不妨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和孩子讨论一下,“这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啦”,再一步步引导、帮助孩子一起寻找结果,并跟随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物品恢复原样。如此这般,孩子才能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3.家长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
在鼓励孩子的“破坏行为”之余,家长还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看到皮球一拍就跳得很高,家长可以问,“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看到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不过家长提出问题后,还要主动带领孩子从“破坏”中寻找答案,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发孩子的思考。
其实,当家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所了解,你就不会面对小小“破坏狂”而不知所措了。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8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83.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