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华图版公务员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第7版):申论范文宝典(附赠49元名师模块课程专用代金券)
华图版公务员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第7版):申论范文宝典(附赠49元名师模块课程专用代金券)


华图版公务员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第7版):申论范文宝典(附赠49元名师模块课程专用代金券)

作  者:钟君 编著

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定  价:46.00

I S B N :9787504164742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考试  >  公务员考试    

标  签:公务员考试  考试  其他类职称考试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申论范文宝典》将申论考试能够用到的理论及常考热点系统详实的讲解给考生,从不同的维度将理论与热点相结合,为考生提供申论作答范本的同时,更使考生能够掌握申论的答题理论和答题角度。

TOP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申论考查的元理论
 专题一: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
 万能用语
 名言警句
 一、背景资料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三、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掌握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实现“五个转变”
 五、科学发展观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六、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的灵魂
 七、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专题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万能用语
 名言警句
 一、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
 二、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措施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维度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中央部署及规范表述
 核心考查角度一:两型社会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命题切入点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经典范文一
 经典范文二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经典范文
 核心考查角度二:可持续发展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循环经济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二:低碳经济
 ●命题切入点三:新能源产业
 经典范文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维度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中央部署及规范表述
 核心考查角度一:建党周年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命题切入点一:寻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
 经典范文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二: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
 核心考查角度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万能用语
 ●理论解读与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学习雷锋精神
 ●命题切入点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三:国民素质
 经典范文
 核心考查角度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万能用语
 ●命题切入点一: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促进文化繁荣
 ●命题切入点二:公益性文化事业
 核心考查角度四:文化体制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万能用语
 ●理论解读与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文化事业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二:文化产业
 ●命题切入点三:农村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经典范文
 核心考查角度五:文化载体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命题切入点一:网络文化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二:文化遗产
 经典范文
 核心考查角度六:文化软实力
 经典范文一
 经典范文二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维度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中央部署及规范表述
 核心考查角度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经典范文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二: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经典范文一
 经典范文二
 ●命题切入点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核心考查角度二: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万能用语
 ●名言警句
 ●理论解读与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失败范文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二:公共服务均等化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三:新农村建设
 ●命题切入点四:城乡一体化
 ●命题切入点五:农村社会稳定和上访信访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六:农民工问题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七:土地流转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八:粮食问题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九: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经典范文
 核心考查角度三: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我国产业政策的整体特征及对策
 ●命题切入点二:农业基础性地位
 ●命题切入点三:新型工业化道路
 核心考查角度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发展服务业
 经典范文
 核心考查角度五: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万能用语
 ●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西部大开发
 ●命题切入点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核心考查角度六:宏观调控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万能用语
 ●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物价稳定
 ●命题切入点二:中央与地方关系
 经典范文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维度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中央部署及规范表述
 核心考查角度一:推进依法行政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创新社会管理与政府依法行政
 经典范文一
 经典范文二
 核心考查角度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万能用语及名言警句
 ●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二:政府绩效
 ●命题切入点三:政绩(形象)工程
 经典范文
 核心考查角度三:政府职能与服务型政府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万能用语及名言警句
 ●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扩展阅读
 ●命题切入点一:问责制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二:信息公开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三:大部制
 ●命题切入点四:科学决策
 ●命题切入点五:基层民主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六:政府作风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七:信访工作
 ●命题切入点八:群体性事件
 ●命题切入点九:学习型政府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十:城管执法
 经典范文一
 经典范文二
 经典范文三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维度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中央部署及规范表述
 核心考查角度一: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命题切入点二:社会管理实践
 经典范文
 核心考查角度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坚持党的领导
 ●命题切入点二: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
 ●命题切入点三:畅通群众意见和诉求表达渠道,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命题切入点四:当前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经典范文
 核心考查角度三: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核心考查角度四: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城乡社区管理
 ●命题切入点二:基层社会管理问题与对策
 核心考查角度五: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食品药品安全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二:安全生产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三: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命题切入点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经典范文
 核心考查角度六: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利用网络文化特点做好引领工作
 ●命题切入点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命题切入点三:提高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
 核心考查角度七:其他重点考查角度
 一、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理论解读与规范表述
 二、就业问题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万能用语
 ●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大学生就业
 ●命题切入点二:农民工就业
 经典范文
 三、教育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万能用语及名言警句
 ●理论解读与规范表述
 ●命题切入点一:“新教改”
 ●命题切入点二:教育资源分配
 ●命题切入点三:教育体制改革
 ●命题切入点四:职业教育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五:农村义务教育
 经典范文
 四、医疗
 ●申论命题热点逻辑图
 ●万能用语
 ●规范表述
 ●重点阅读文献
 ●命题切入点一:新医改
 经典范文
 ●命题切入点二:农村医疗
 ●命题切入点三: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经典范文
附录一:名言警句精粹
附录二:申论常用词汇及语句
  

TOP书摘

  申论范文宝典
  导论
  ——申论易考热点的基本特征
  一、易考的热点问题须与当前的理论热点密切相关
  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公务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应试者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远大的理想、服务的意识、求实的作风等,必须对当前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有深刻的理解,必须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必须深刻把握当前的理论热点。毋庸置疑,对政治理论不重视的应试者,难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申论考试首先是对应试者政治理论素养的考查。2012年国考副省级及以上这套题总体来说难度不大,但花样不少。材料字数不足6000字,阅读量适中。材料中所反映的宏观主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抑或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观主题或特定事实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问题,微观内容就是道德建设领域正反两方面的案例。题目设置四道大题,分别对应考试大纲申论部分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题目总体难度不大,但形式上有创新。2012年国考市地以下考查的特定事实是灾难预防,公共安全。看到这套题,突然想到一个词——“轮回”,2006年国考申论考查的主题就是危机管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6年后,国考市地以下申论考查的主题与此如出一辙,也是围绕灾难、危险进行的命题,只不过角度有些不同。2006年突出考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2012年则侧重对灾害预防方面进行考查。2004年国考申论考查了交通拥堵问题,8年后,本套题又涉及了相关内容。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要提醒广大考生朋友注意,必须重视历年国考真题。2011年国考市地以下考查的主题或者说特定事实为涉农教育。宏观立意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维度,中观主题为农村文化或乡村文化,微观案例为外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农村留守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即涉农教育问题。2011年国考副省级及以上考查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和文化维度的问题,中观层面考查的是民族精神和生态文明问题,微观层面则落脚到了黄河的治理和开发问题上。具体来说涉及黄河治理开发的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黄河精神的弘扬;二是物质层面或者说实践层面,即黄河本身的治理和开发。我们一直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文化维度是考前我们关注的重点,这是因为自2003年以来,国考申论都没有涉及过文化方面的问题,因此,文化维度就成为了申论考试命题的黄金热点,这是意料之中的。但从何种角度考查文化问题,则是意料之外的。副省级及以上申论考试从黄河治理开发的角度考查文化问题,而市地以下申论考试则是从涉农教育的角度考查文化问题,这都是意料之外的。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文化热点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常识,无论是回答黄河文化或是农村文化,都是轻而易举的。再如,2010年在“我国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这一大主题下出了两套试题,这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及其背后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主题的再次考查。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以目前中国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产业问题,即农业中的粮食问题和工业中的产业升级转型问题为主题进行命题,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查的是“怒江水电开发”,主要考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观点,也是围绕科学发展观来命题;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查的是“土地问题”,主要考查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这些都紧扣了科学发展观等基本国策和理论热点。在地方考试中, 2010年9月18日是全国十三个省市进行公务员录用联考的日子,北京市并没有使用与其他省份相同的试题,而是自行单独命题。在材料主题的选择上,命题者紧扣北京的现实情况,挖掘其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全民阅读”就是这次考试的特定事实。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一方面是由于北京的高等学府众多,而且市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但是读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的部分领导提出建设“书香北京”的工作思路,所以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全民阅读的举措。在2010年度各省公务员考试中,浙江省考查的是低碳经济问题;江西省考查的红色旅游问题;福建考查的文化创意产业问题;吉林省(甲级)考查的主题是“加强阅读学习,构建学习型党组织”;上海市考查的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涉及政府信息公开和互联网泄密等热点事件;广东省考查的是“人口红利”问题;黑龙江省考查的是水资源的问题。在2009年各地的公务员考试中,山东省考查的是群体性事件问题;北京市考查的是应试者对国民素质、公民道德与国家软实力知识点的理解;浙江省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要求谈浙江经济发展如何走出困境;江西省以返乡农民工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受困等为话题,考查在转“危”为“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2008年,湖南省和云南省考查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广东省考查的是社会救助问题;山东省考查的是社会感恩意识匮乏问题;天津市考查的是公共安全问题……2007年,广东省考查的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问题;重庆市考查的是食品安全方面的话题;贵州省考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海市考查的是公务员精神和价值取向问题;河南省考查的是“洋垃圾”问题;江西省考查的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通过后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热点问题都是围绕科学发展观展开的,都紧扣重大理论热点。事实充分证明,以理论热点为背景,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以国家政策为指导,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命题已成为申论命题的趋势。这一思路将继续指导2012年各地方公务员申论考试和2013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命题工作。
  那么,当前最大的理论热点是什么?是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社会救助?新医改方案?家电下乡?农民工返乡?能源危机?还是食品药品安全?……其实,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命题的热点,但必须强调的是:一定要深挖热点问题的理论依据,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一定要结合理论来进行分析。二、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中观层面的问题,往往采取宏观立意、中观考查、微观切入的考查办法我们研判发现,宏观立意、中观考查、微观切入是近年来申论命题的一大思路。公务员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优秀人才,申论测试只是考查和测评人才素质的手段。由于国家行政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参与其中,为此,公务员队伍必须囊括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精英。由于应试者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从文史哲到数理化,没有一定之规。因此申论考试的命题者必须考虑应试者相差较大的专业素养,不能设置过于宏观或微观的考题。过于宏观,容易使应试者夸夸其谈,空喊口号,无法拉开档次,不易找到切入点,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看起来四平八稳,实际上无法体现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能达到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过于微观,选拔到的人才可能只是某个领域的优秀者,其他专业的精英有可能成为“漏网之鱼”,这样将使得公务员考试既有失公平,又无法实现广纳贤才的初衷。为此,申论题目必定是中观的,出题者往往选择兼具广泛性、现实性与紧迫性的热点问题,将应试者的视野锁定在统揽全局的角度上,思考空间置放在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下,跳出一件简单的具体事件或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的牢笼,以期解决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观层面的问题。
  宏观立意、中观考查、微观切入是近年来申论命题的一大思路。应试者在申论应试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宏观的政策,宏观的政策是纲领性的,比如教育乱收费、收入分配、社会安定、医疗费用等问题,这些都会涉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党中央、国务院具体的方针政策。脱离了国家的宏观政策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容易离题万里,无的放矢,其结果必定是“败走麦城”;另一方面容易浅尝辄止,没有深度,也难获命题人的青睐。应试者不能脱离微观分析,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说,应试者必须用宏观政策分析中观问题,解决诸多具体的微观事件,将三者有机结合。
  三、易考的热点问题涉及的面一定较广,须以点带面
  申论考试往往以某一中观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考查实际问题。申论试题不可能把所有的热点问题或者相关的理论知识都包括进去,它只能选取代表性强的,同时也能够反映较为广阔社会背景的问题为切入点来命题,这样一来既能够考查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也能够满足考试条件的限制。易考的热点问题,倾向于能够体现宏观性、突出现实性、体现可操作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应试者关注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具体事件,解决的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而是着眼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性质、根源和影响。比如,2010年下半年全国十一个省市录用公务员考试中所共同使用的试题紧跟中央国家机关的命题思路,选取经济领域中的微观案例——山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从这个微观案例出发,涉及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参与和监督(政治层面),煤矿周边环境的修复(生态层面),矿难事故(社会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样涉及我们国家的宏观政策——科学发展观,材料中提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以点带面的全方位考查。在2010年,北京市通过“环境污染”和“全民健身”两个主题考查环境与健康问题,追问其背后隐含的科学发展问题;上海市通过“信息公开”“网络泄密”等考查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浙江省则通过“低碳经济”这一最热门话题进行了“后天的拷问”,涉及“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和节能减排问责等热点事件。在2009年,山东省通过 “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瓮安事件”“玉湖水利群体事件”等考查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问题;北京市通过新加坡、韩国、美国等提升文明意识、强化文明行为的做法和杭州“红领巾暸望哨”的做法,考查应试者对国民素质、公民道德与国家软实力知识点的理解。浙江省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谈浙江经济发展如何走出困境。江西省以返乡农民工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受困等为话题,考查在转“危”为“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再比如,2007年,广东省公务员申论试题,以六合彩在农村盛行为材料,考查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江苏省公务员申论试题,通过农村农民、城市居民、受灾群众、外来务工人员、退役运动员、贫困大学生和流浪乞讨人员等多个社会群体的社会救助切入社会保障、社会公平问题。2006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试题,通过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切入社会公平问题;山东省公务员申论试题,通过证人作证制度、见义勇为保护制度切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
  四、易考的热点问题须较为中性,没有太多争议,不涉及敏感问题
  申论考试一般不会直接考查敏感而有争议的事件,而通常会对事件所延伸出的社会问题进行考查。申论考试不是单纯地为考试而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要得到某个问题的结论而考试,它试图通过考题的形式,通过审阅应试者的答案,了解应试者的思维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应试者是否能够尽职尽责,依法行政。因此,考题往往是大家在社会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而且有较为明确的答案。这是因为争议太大的问题,整个社会对它还处于观察思考的阶段,换句话说,大家的认识还处于模糊期,应试者本人也极有可能对该问题具有偏激的认识,从而无法反映其自身的真实素质和能力。另外,申论考试的试卷也是需要专人去批阅的,如果考题争议太大,阅卷人和应试者持有针锋相对的观点,阅卷人很可能会有失客观,倾向于否定应试者的最终结论,而忽略其分析论证的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年度发生的过于敏感的问题、争议较大的问题、没有结论的问题,申论考试一般不会涉及,这是申论考试命题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申论考试涉及的事件并不是一直没有过争议,只不过有争议也多是过去的争议,而且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以2008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为例,试题围绕怒江开发探讨人与自然的问题,其背景资料是怒江于2003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在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汪永晨和其他环保人士展开了反对建坝的“怒江保卫战”。2003年9月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的怒江项目听证会上,来自动物学、植物学、地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同时,越来越多的关心怒江命运的民众也加入到了对怒江大坝的争议中来。2004年2月18日,温家宝总理作出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 继而怒江建坝工程被搁置。2005年,水电专家对《提请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公开信予以澄清。这一问题,在经过充分讨论后,双方观点已经定型,国家也有了明确的政策,而且延伸出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故而能在2008年成为命题点。
  但是,并不是年度焦点问题就不会成为命题点,敏感、争议、没有结论三位一体的话题一般不会成为命题点。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真题,就是以 “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瓮安事件”“玉湖水利群体事件”等社会舆论热点话题考查如何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这些问题,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基层政府,都是高度重视的,国家的政策也很明确,不属于争议较大或没有结论的问题,只是由于地方政府处事不当引发的。应试者在备考过程中不可忽视食品药品安全、拆迁、农民工返乡、家电下乡、扩大内需等年度焦点问题。五、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社会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申论的性质类似于古代的策论,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综合考查应试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自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无论是中央、国家机关的申论试卷,还是各省市的申论试卷,都是选取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或某一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考试的背景材料。 因此,申论的背景材料一定会取材于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但为什么说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呢?因为,申论考试的题目必须要体现一个“不可预测性”。首先,从考试的区分度来讲,最热的问题应试者通过种种途径都能感受到,而且很可能所有的应试者都能对该问题侃侃而谈,大家考得都不错,应试者间的分数也就难以拉开,就失去了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其次,社会上最热的问题一般都是争议较大而没有形成定论的问题,设置这种考题的弊端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了。公务员考试是规范的考试,一般不会涉及这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当年的理论热点问题,同时,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备考,我们还应当关注“往期”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最近五年的热点问题),从往年的真题,特别是地方公务员考试来看,重复命题或围绕同一话题出题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公务员考试考查的是思维,是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
  什么是 “往期”的“热点”话题?简单地说,就是这一社会话题在过去的某段时间内曾经是公众相当关注的话题,在当时曾经被广泛讨论过,但现在公众的焦点已经不是主要集中在该话题上了,这就是“往期”时事。为什么还是“热点”问题呢?是指该话题虽然已经不是目前公众注意力的焦点所在,但这一话题仍然对现在的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对现实的发展仍然有影响,还是“热点”问题。前文已述,2008年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是发改委在2003年提出的建议,由于当时争议较大而被搁置,当时也就没有成为命题的焦点,经历几年争论后,争论双方的观点已经定型,所以在2008年才成为考点。再比如,2006年的突发公共事件问题,也不是当年的热点,早在2003年“非典”出现之后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索。再比如,2008年奥运之年,众多人都以为北京会以奥运话题为中心命题,然而,在2009年才以奥运会这个“往期”话题,与国民素质提升相结合进行考查。
  此外,2006年下半年,广州市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话题——“专家信用(诚信)危机”的社会问题,这一话题在社会上的广泛讨论其实源于2005年 《中华工商时报》对香港教授丁学良的访谈。在访谈中,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并放言: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这一言论在当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公众和传媒的广泛讨论,专家的诚信问题也因此开始被公众所关注。可以说这是2005年的一大新闻,但却在2006年下半年的广州市公务员考试中成为背景资料。2005年的“三农”问题,早在2004年年初,中央就发布了免除农业税的一号文件,接着又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把全社会的焦点指向了“三农”问题。
  在此,我们重申一个观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后,机关工作人员必须知识更全面、素质更高。公务员考试,需要应试者持续不断地关注国家大事,厚积而薄发,不能为应考而简单备考。我们反对猜题押题,尽管我们经常与申论试题不谋而合。备考会让你暂时通过考试,但公务员更需要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具备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习惯和思维,提升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者应正确定位,明确自身努力方向,持之以恒,保持关注分析国家大事的敏锐性和辨别力,这对应试者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是非常有利的。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50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