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黑白袁世凯
黑白袁世凯


黑白袁世凯

作  者:刘杰 著

出 版 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6月

定  价:36.00

I S B N :978751490373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与文献整理  >  古籍整理    

标  签:历史  历史知识读物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袁世凯其人,恰与三国时的曹操类似,遇治世则为能臣,遇乱世则为奸雄。生逢中国正值风口浪尖时期,他极有可能成为拨乱反正、一统中华,稳居一朝太祖的人物。对于衰弱已极的中国,他看到了重建权威的必然,却没有“训政”、“专政”的觉悟,把自己的路走绝了。他当了四十三年的英雄,八十三天的窃国大盗,最后被淹没在历史的谩骂声中。

然而,客观地评价袁世凯,他并非十恶不赦,相反,他也做了许多益事,甚至在清末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历史总在那一刹那间转向,袁世凯究竟是黑是白?是对是错?只能由历史本身去言说……
本书以“调侃”的文字语言将袁世凯官宦历程诙谐记述,并对袁世凯的行为以及心理活动生动刻画,对袁世凯窃国称帝给予犀利的讥讽,飞越了袁腾飞讲述历史的手法,跨过了易中天讲史的犀利,有较为显著的阅读情趣,同时将史学新研究、新认识巧妙融合,堪称一本曼妙的史学文化休闲读物。

TOP作者简介

刘杰,男,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外祖父曾是三四十年代山东青岛地区民族资本家之一,经营过绸缎庄、书局和铁厂等产业。传承外祖父的商业因子及历史研习,对中国近代人物史,当代中国发展史等颇为关切,著有反映青岛百年变迁的《大商埠》等长篇历史小说,数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正在紧密拍摄中。因对民国史兴趣尤为浓厚,加上独特思考及发现,经潜心研究多年,七删七改,终著本书,以诙谐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注视着这个世界的一举一动,超格局的文笔在嬉笑怒骂中渗出骨髓里的爱心,尽显历史真相,撕扯过往枭雄AB面。

TOP目录

代 序 刘杰和他笔下的北洋时代

 第一章 初露锋芒

  谁都不知道袁世凯究竟在李鸿章跟前说了什么,包括他的师傅张謇,当年颇费心思地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后来的史学家唐德刚、陶菊隐等也都在猜测,袁保龄、袁世凯还有一个绝世聪明的徐菊人,到底都在李鸿章面前说了什么,居然让李大人对这个年轻人如此刮目?就像袁世凯在临终前所说的那句“他害了我”一样,始终是个谜。不管怎么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李鸿章李大人从这时起,对袁世凯确实另眼看待了。

  袁世凯是怎么死的?
袁家祖坟上的那一缕青烟
投奔吴长庆
壬午兵变
老袁在朝鲜捣鼓的那点事
乳臭未干的少年
著名的甲申政变
风光的“袁副官”
刺客洪钟宇

 第二章 平步青云

  然而,袁世凯所不知的是,他主动拜访张謇的结果就是,又给他人生带来了一个超值的机会。因为有了张謇这一层关系的介绍,袁世凯  通过翁同龢认识了荣禄,走上了另一条路,这是他日后走向总统乃至臭名昭著的“洪宪”皇帝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升职通商大臣
从朝鲜练兵开始
得罪了不少人
东学党之乱与甲午战争
上任小站
嘹亮的军歌
公车上书与“名誉皇帝”
康有为的强学会
谭嗣同敲错了门
“戊戌政变”后一片肃杀
挡不住的运气

 第三章 乱世枭雄

  在老袁正式上任山东巡抚还不到一个月,就果断地和德国铁路公司总办海德里希南?冯?希勒巴签订了胶济铁路的修建章程。这个貌似简单的合约,实际已经透露出袁世凯已经动了杀机的强烈信号,因为在此之前,由于义和团的仇视洋人行为,使这条铁路在勘验修建过程中,曾经多次发生了流血冲突。既然已经发出了信号,接下来老袁就该大开杀戒了。

  义和团之变
做了三天皇帝梦
要么忍,要么残忍
聂士成之死
《辛丑条约》庚子赔款
八国联军进北京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做官的技巧
2B 不仅仅是铅笔

 第四章 权倾朝野

  这一练兵,彻底暴露出了袁世凯的家底子。虽然朝廷在此前也知道袁世凯有多少人马,可那都是纸面上的数字,和直观还是有很大的距离,而如今这一露脸,好家伙,乌压压一片的全是兵,说好听的,那叫气势,说不好听的,就叫做震慑——谁看了不害怕?

  袁世凯的亲信们
日俄战争
慈禧的心病
革命党人的爆炸案

 第五章 危机四伏

  这步棋走得再明白不过了,她要“以王制王”,以醇亲王来牵制庆亲王。这叫做“平衡”!只是启用了醇亲王就达到“平衡”的效果了吗?别急!如果事情真的这么简单,还真就小看了慈禧的政治手段,接下来她要使出的是政坛上的杀手锏,以达到她希望能得到的真正“平衡”!

  五大臣的谎言
立宪风波
动荡的年份
徐锡麟刺杀恩铭
都是好色惹的祸
瞿鸿禨与岑春煊联了手
丁未大参案
从女人的嘴里倒下去
再参岑春煊

 第六章 隐居生活

  老袁是否真的已经看破世事,决定退隐林下了呢?这一切看上去都像是如此啊!你看他别墅里的那些门廊上的楹联,哪一字那一句,不  都透露出一种超脱感?老袁有张照片很出名,就是在这个时候照的,照片中的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坐在小船上垂钓,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哪还有一点叱咤风云的政界巨人的影子呢?

  一山不能容二虎
慈禧、光绪都死了
秋后算账
段祺瑞显露狰狞
许瞎子的预言
老袁和他的妻妾们

 第七章 内忧外患

  这个时候的大清王朝,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正开足了马力,摇摇晃晃地加快速度向万劫不复的冰川驶去,大有抱着地球去跳海的大无畏架势。如果说,在慈禧时代这艘船内部朽烂,只是徒留一个华丽外表的话,那么进入到了宣统时代,连表面都变得破烂不堪了。

  摇摇欲坠的清廷
汪兆铭刺杀摄政王
脑残的载沣与保路运动
傻子赵尔丰
前来送死的端方
超级猛男温生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彭刘杨三烈士
武昌起义第一枪
黎元洪其人

 第八章 再度出山

  老袁一看张老师态度真诚,所以也就不藏着掖着了,一副恭顺的学生模样,这让张謇心里很是受用。袁世凯对张老师说:“有朝一日,若蒙皇上天恩,让世凯再度出山,学生必定一切遵从民意而行,也就是遵从老师您的意旨行事。世凯在此请求您,能够将学生的诚意传达给锐意宪政的人士,让他们知道世凯对宪政的真诚拥护。”

  再请袁世凯
“兵谏”与吴禄贞之死
胡萝卜加大棒的谈判方式
青帮老大陈其美
南北议和
美女杀手再次现身
北洋之虎的咆哮

 第九章 出任总统

  满清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孙中山也向袁世凯兑现了承诺,即日向国会提出了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但是,另外附加了三个条件:临时政府驻地设于南京,不得更改;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日,本总统及国务员始行解职;临时参议院所制定之临时约法,新总统必须遵守。

  蹊跷的北京兵变
疑窦丛生的谋杀案
究竟是谁杀了宋教仁?

 第十章 洪宪皇帝

  十二日一早,袁世凯谦让一番后,只得“笑纳”了皇位,并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予之爱国,讵在人后?但亿兆推戴,责任重大,应如何厚利民生,应如何振兴国势,应如何刷新政治,跻进文明,种种措置,岂于薄德鲜能所克负荷!前次掬诚陈述,本非故为谦让,实因惴惕文萦,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子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于是,为了“救国救民”,袁世凯只好“委屈”自己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发布诏令自一九一六年元旦起,改用“洪宪”年号。

  黎元洪入瓮
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荒唐登基
蔡锷护国与二陈汤

 尾 声

TOP书摘

第一章  初露锋芒

  谁都不知道袁世凯究竟在李鸿章跟前说了什么,包括他的师傅张謇,当年颇费心思地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后来的史学家唐德刚、陶菊隐等也都在猜测,袁保龄、袁世凯还有一个绝世聪明的徐菊人,到底都在李鸿章面前说了什么,居然让李大人对这个年轻人如此刮目?就像袁世凯在临终前所说的那句“他害了我”一样,始终是个谜。不管怎么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李鸿章李大人从这时起,对袁世凯确实另眼看待了。

  袁世凯是怎么死的?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上午十点三十分。
已经奄奄一息的袁世凯在法国医生特拉克?布希尔注射的强心针下,最后一次睁开了眼,泛白无神地看着站在周围的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张镇芳以及他儿子袁克定,喃喃地说出了留在人世的最后一句话:“他害了我!”十分钟后,整个人就如同切断了电源的电灯,瞬间便坠入了一个漆黑的深渊。
袁世凯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与袁家的列祖列宗们一样,生命之门像一道魔咒,跨不过六十这个关口。这位北洋军阀的领导者,自辛亥革命后登台,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致力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并且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大胆废除了在中国历史上拥有很深根基的科举制,然而最终却架不住杨度等人的忽悠,不知道是不是哪天早晨不留神头被门给挤着了,脑子竟然发热地登上了让他背负一生骂名的皇位——洪宪皇帝!
大概到这个时候他才明白,即使他袁世凯真把内裤穿到外面,也肯定做不了超人了!可是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了,人都忽忽悠悠地飘在了阴阳两界的边缘,明白了这个道理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害了我!”这句话耐人寻味。
到底是谁要了袁世凯的命?是忽悠他走上皇位的杨度?还是袁家大公子袁克定?抑或是背叛了他的铁杆粉丝陈宦、汤芗铭?
没有人知道这个答案。在时光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很多学者仍然解释不了这句话的含义。不过,倒是有人在袁世凯死后曾写下一  幅对联,也许对他的死是一个比较直观的解释: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说起来,北洋军阀时期有些类似于古代的南北朝,都是一个挺能折腾的时代。按老百姓的土语说,仨猫憋了六个心眼,各打各的小算盘。从袁世凯开始,北洋时代总共产生了十三位总统分摊十七年的统治,并且出现过四十六届内阁的“热闹”场面,像一台丑角云集的大戏,群魔乱舞,闹剧连台,在所占据了长达十七年的历史舞台中,制造了一出接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在中华浩瀚历史中走过了一段不怎么光彩的历程,乱乱哄哄地开始又乱乱哄哄地收场,呈现出一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京剧脸谱式人物,一个比一个滑稽地粉墨登场,在无人喝彩的台上表演着没什么真才实学的花拳绣腿。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勋、张作霖,还有鲜为人知的高凌霨、黄郛、颜惠庆、杜锡珪等等,都手持过最高权杖,就像傍晚时分云集于北京某条胡同里的过客,只晃了晃身影便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而且无影无踪。
不过,这也是个英雄云集的时代,出现了孙中山、黄兴、蔡锷、宋教仁等豪杰猛士,还有一帮子知识分子,如梁启超、杨度、严复、刘师培、孙毓筠等。有竭力鼓吹共和的,也有四处游说帝制的,搞得云山雾罩,连老百姓听着都晕菜。辛亥革命一炮轰趴下了满清王朝,总算让封建帝制在中国寿终正寝,可没想到袁世凯又捣鼓出“洪宪”这么个私生子。那么,北洋时代的中国到底都弄出了些什么景?
那就从袁世凯开始说起吧。
……

  袁家祖坟上的那一缕青烟

  袁世凯,字慰亭。千万别听信杨度一伙给他排列出怎样的至豪家史,这帮文人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把所有姓袁的都给找出来,只要历史上姓袁的,或者与姓袁沾边儿的,都成了袁世凯家的备用祖先,从三国时代的袁术到明末名将袁崇焕。如果不算猿人的话,历史上好像姓袁的名人不怎么多,所以,无论袁术还是袁崇焕,这几个历史人物听上去好像都不怎么靠谱儿,最终这事也就给搁置到这里了。事实上这伙计1859年出生于河南省项城王明口镇袁寨的一个世代官僚大户家庭,有史能查到的袁家祖先不过是他的曾祖父袁耀东,如果再往上的话,就纯属“胡咧咧”了。袁耀东时代的袁家还是家境贫落的小户人家,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光环,而袁耀东本人也不过只是嘉庆年间一个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庠生。庠生只是科举制度下府、州、县学的生员的别称,也就是个秀才,实在没什么帝豪之气,更没有那帮吹鼓手们所说的袁家祖坟上的“袅袅紫气”。
不过袁耀东命短,不到四十岁就驾鹤西去云游天际。按说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过世得确实有些早。据袁家后人说袁耀东是读书累死的,这不过是个说辞罢了,按照后来人们对袁家人的寿命分析,发现这个家族的人普遍短命,寿命比较长的,还要算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和袁世凯的孙子、袁克文之子、著名华裔科学家袁家骝,前者过了八十,后者更是以九十一岁高龄而善终。所以袁耀东的后人所说的“读书累死”并不怎么靠谱儿。而相比之下,袁耀东妻子郭氏却活到了九十多岁。这位出生于大户人家的女人,在丈夫死后坚强地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体现了中华妇女的传统美德。在她的教育下,四个儿子都比较有出息,其长子袁树三也就是袁世凯的祖父,廪贡生,曾经署理陈留县训导兼教谕;次子袁甲三系进士出身,因有功于朝廷,先后被升为钦差大臣、漕运总督,一度督办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军务,皇帝多次颁发“嘉奖”,赏戴花翎,穿黄马褂;三子袁凤三为禹州训导;只有四子袁重三没有入仕为官。
讲袁世凯的发迹,必先从袁甲三开始说起。作为袁耀东的第二个儿子,袁甲三自幼聪慧,七岁起进学屋跟着同族袁建友念书,熟读孔孟之道,读书用功刻苦,先生只需在学屋里教一遍,他即可通篇熟读,书法珠算样样皆通,唯独不懂农耕之事,苗不识五谷,地不知耕耘,少言寡语。那个时候的袁家尚未成事,家境平平,袁耀东曾经发誓,要发奋读书,修成正果后改变家境。
袁甲三和其他几个兄弟不同,平日说话不多,可是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性格中很大成分是受到了其父袁耀东的影响。据说,曾有一云游术士见到幼小的袁甲三时,惊叹地说:“此孩儿将来必定成器,当为国家栋梁之才尔!”入学一年后,至八岁时,袁甲三便偷偷模仿古文撰写了一篇《事君能致其身》的文章,被袁耀东无意中发现后颇为诧异,惊呼“孺子可教”。但遗憾的是,袁耀东还没过四十岁生日就匆匆离开了人世,终未见其子“功成名就”之时。
袁耀东死后,袁甲三以“家贫,刻苦励学,以慰母志”(《端敏公集?礼部议奏入祀乡贤祠折》)作为自己的励志标准,十四岁即与长兄树三同补县学。中秀才后,他又加入“勤工俭学”行列,在项城望族高崃云家当家庭教师。高家世代书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袁甲三在此期间受益颇多,常与高先生“夜谈习书,乃不知饥也”,此也是他后来通往仕途的一个关键。在他二十二岁得廪生功名后,曾大为感叹高先生是“余此生除父母外,惟难忘之人”。袁甲三三十岁中举人,三十一岁(道光十五年,即1835)终于考中进士。而后,顺利步入官场,先后在京担任礼部主事、充军机章京、郎中,直至担任御史、给事中。
说起来,袁甲三官场得济,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捻子造反。咸丰三年(1853),捻军起义,会同太平天国一道,攻城掠寨,声势浩大。时任工部侍郎吕贤基奉旨前往安徽,临行前奏请皇上委派袁甲三同行帮办军务,这才有了袁甲三发迹的时机。
其时,太平军与捻军已经连破凤阳、临淮关、蒙城、怀远后,开始准备大举进攻亳州、滁州,并觊觎河南。袁甲三到任后采取先稳定军心民心的办法,成功平息了颍州因汉回纠纷焚杀围攻府衙事件。是年秋,兵部侍郎周天爵病死军中,皇上下诏任命袁甲三继任统帅军队。袁甲三遵旨,整顿团练,凝聚军心,占据要隘,结果在高公庙首战告捷。皇帝下旨命袁甲三接办剿“匪”事宜,加三品衔,署安徽布政使。袁甲三向朝廷上疏推辞说,担任布政使职务后,政务繁杂,无法指挥军队打仗。朝廷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让他专门办理剿办安徽捻军的事。在他的指挥下,清军越战越勇,尤其是在标里铺战役中,袁甲三亲率精兵七百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尚未站稳脚跟的捻军打了个稀里哗啦,当场活捉了捻军首领邓大俊,俘虏捻军将士两千多人,其余四散逃逸。
标里铺大捷,奠定了袁甲三在军中的位置。这年十月,安庆太平军占领鲖城后不久,又攻陷舒城。朝廷想让袁甲三移军鲖城,袁甲三急忙上疏说:“捻军首领张茂盘踞在怀远、蒙城之间,正想进攻庐州(合肥),请先驻军蒙城和亳州,声援各州。”
直至咸丰九年(1859),捻军首领除张乐行侥幸逃脱外,其余几乎被袁甲三剿灭殆尽。由于袁甲三有功于朝廷,同年4月升任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实授漕运总督,官居一品!
漕运总督是明朝设置的官阶,起始于明景泰二年(1451),明代的王竑、陈泰、凌云翼、李肱、李三才、史可法,先后出任漕运总督一职。清朝入关后,承袭了这一官职,先后有蔡士英、施世纶、唐英、琦善、穆彰阿、阮元、恩铭、杨殿邦、袁甲三、邵灿、林则徐等人都在此官位上坐过。袁甲三官居一品大员,终于实现了他老子袁耀东“封妻荫子”的美梦,也为袁家后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袁世凯出生于咸丰九年农历八月日,这一天刚好接到袁甲三家书,言剿灭捻军获得大胜。其父袁保中闻听大喜,当即给这个新生儿取名为“凯”,意为“凯歌佳传”之意,以袁家族谱中“保世克家,企文绍武”中的“世”字为其辈分。
关于袁世凯其人,我们切不可带着历史的有色眼镜一味去查找他的过错,而忘却了他的成就,因为他也是一个人!
按说,袁世凯的爷爷是袁耀东的大儿子袁树三,可为何袁世凯却和叔祖袁甲三这一支走得很近呢?这是因为袁家之所以有今天,基本上全靠着袁甲三的功绩。袁树三有两个儿子,老大袁保中,也就是袁世凯的生父,老二袁保庆,因身后无子嗣,袁家将袁世凯过继给了他。袁保庆少时同袁甲三之子袁保恒同在袁甲三舍下读书,受袁甲三的影响很深。当袁甲三打败捻军之时,袁保庆和袁保恒同在其麾下听命,袁甲三特聘睢州著名塾师吕新吾、汤潜庵为他俩授课。咸丰八年(1858),袁保庆参加乡试中举,继续在袁甲三军中效力,因剿灭捻军有功,亲自带领清军攻克了安徽六安,被副督统胜保上奏朝廷,封光禄寺署正。
袁保庆去济南做官时,将嗣子袁世凯一同带至济南,后又辗转去扬州、南京。袁世凯十四岁时,袁保庆不幸病逝。临终前将袁世凯托付给在京城任刑部侍郎的堂兄袁保恒,并嘱袁世凯定要发奋努力,勤勉读书。但袁世凯并未遵从嗣父遗愿,乡试落第后便不愿继续读书,假借读书之名,却给袁保恒打上了工。
没想到袁保恒却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死了,很硬朗的一个人竟然死于时疫,袁世凯就这样“失业”了,只好回到河南,只身一人留在陈州,出资办文学社,取名为“丽泽山社”,广募天下有真才实学者。一时间,丽泽山社在陈州这个小地方声名鹊起,引来无数过往文人墨客,其中就包括徐世昌!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等,直隶天津人,生于河南卫辉,时为淮宁县署授馆的穷秀才。进学途中与袁世凯相识,两人一见如故,一个头磕在地上拜了金兰,幸得袁世凯资助而北上应试,穷小子竟然中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此乃后话。

  投奔吴长庆

  袁保恒死后,没了着落的袁世凯参加第二次乡试名落孙山,一怒之下将文房四宝付之一炬,带领一群跃跃欲试要闯江湖的年轻人去山东投奔与嗣父袁保庆有过命之交的庆军统帅吴长庆,开始了他“投笔从戎”的生涯。
关于袁世凯投靠吴长庆总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从上海,得到了一个妓女、也就是后来成为他大姨太的沈氏的资助而成;第二种说法是从天津直接去了山东;比较多的说法就是从河南带人而去。不过按照袁世凯三女儿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所说,是在上海得到了  沈氏的资助后投靠了吴长庆。
且不管哪种说法更靠谱儿,总之,袁世凯投奔了吴长庆这一点没错。
算下来,吴家与袁家的安徽天康关系复杂且渊源颇深。想当年,吴长庆他爹吴廷香是安徽庐江县非常有名的绅士,咸丰三年(1853),与刚来安徽协理军务的袁甲三成为至交。此年,当南方太平军攻打庐江,于危难之际吴廷香委派儿子吴长庆前往袁甲三大营求救。袁甲三闻报后遂征询子侄们的意见,袁保恒主张不去,而袁保庆则力主要火速派兵前往救援。虽然袁甲三最终同意袁保庆带兵前往,但由于贻误了时机,吴廷香最终战死。为此,袁甲三深感自责,欲留吴长庆在自己大营内读书,可吴长庆不愿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同时对见死不救的袁保恒深恶痛绝,便回到家乡承袭了父亲云骑尉的世职,以五百人的队伍成为淮军中的“庆字营”,从此跟着李鸿章转战南北,步步高升。到袁世凯前来投奔的时候,吴长庆已官至提督,会办山东军务并兼督办山东海防。
因为袁保恒的不仁不义,吴廷香死后,吴长庆便与其断绝了关系,而与袁保庆结下了生死之交。袁保庆长吴长庆四岁,两人以兄弟相称,书信往来频繁。袁世凯最近一次见到吴长庆,是在袁保庆的葬礼上。当吴长庆闻听袁保庆病逝的消息,连夜从当时的驻守地江阴启程奔赴南京,亲自去给袁保庆送葬。
在葬礼上,吴长庆摸着袁世凯的头,说了一句很给力的话:“贤侄儿,虽然你爹已经不在了,只要有用得着叔的地方,就尽管来找我!”(贤契,汝父既去,凡事可来吾处。)
袁世凯牢记了这句话,但是他却没有去投奔吴长庆,而是在葬礼结束后,直接跟着袁保恒去了京城。因为相比之下,吴长庆不过是淮军里的一个提督,而袁保恒毕竟是刑部侍郎,况且袁保庆临终前也有这个意思,让他在袁家的庇护下,能够有一个更好更强的环境。只是没想到,还没等他在袁保恒家里扎下根,1878年,袁保恒携他一同回河南,却意外地染上了瘟疫,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挂了!
唉,袁家人的寿命啊!
袁世凯进入庆军大营,当即给吴长庆行晚辈大礼。吴长庆赶忙将袁世凯扶起,到了提督府,袁世凯号啕大哭,对吴长庆哭诉这几年自己所遭遇的“不幸”。吴长庆也想起自己与袁保庆之间的情谊,禁不住唏嘘一番。
对于袁世凯的到来,吴长庆还是非常重视的,毕竟是自己拜把兄弟的嗣子,便专门委派自己的幕僚张謇教袁世凯读书。
张謇虽只长袁世凯六岁,却已是诗书满腹,十六岁即考中秀才,同治十三年(1874)投奔通州知州孙云锦,光绪二年(1876)被吴长庆引进,为庆军幕僚文书。因文采出众,用今天的话说,文笔不是一般的好,且足智多谋见略长远,深得吴长庆信赖,已成为庆军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被视为吴长庆的左膀。
既然是左膀,就应该有右臂。那么这个右臂该是谁呢?
袁世凯的横空出现,让张謇眼前豁然一亮,通过短短的接触,就发现这个年轻人身上具有一种与常人不同的东西:机灵,稳健,沉着。言谈举止中虽然没有书卷,可分明让张謇看到了他身上所散发出的智慧,这可是在同龄人中不多见的气质。张謇对吴长庆感叹道,此人日后实乃栋梁之才!
别看袁世凯读书不咋地,可人很机灵,虽然他姓袁,但不是猿人的“猿”,即便身上不粘毛都比猿猴还要精。可他毕竟不是个读书的材料,书没读多少,反而在营中交往甚广,把各种闲杂事物打理得井井有序。吴长庆见他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才能,加上又有张謇的举荐,便委任他为“帮办营务处”(相当于今天的连级参谋),每月饷银三十两。这是袁世凯人生路上所谋下的第一个官衔,虽没有什么实权,可为他配备了两名听令兵士,这也让他非常高兴,为他日后的升迁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现在只有等待机会了。
机会果然来了。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04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87.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