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华图版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配套题库:申论考前必做1000题
华图版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配套题库:申论考前必做1000题


华图版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配套题库:申论考前必做1000题

作  者:华图教育 著

出 版 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定  价:36.00

I S B N :9787564058159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考试  >  公务员考试    

标  签:公务员考试  考试  其他类职称考试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师名家讲义系列教材《申论模块宝典》的配套题库,完全依据宝典的理论讲解设计试题,针对强,是模块宝典的配套练习题库。本书习题量较大,解析精准透彻,并反映宝典中的解题技巧,帮助使用宝典之后的读者突破加深知识理解,掌握解题技巧,并且进一步提高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熟练度。
  本书的适用于参加省考、国考、事业单位及其他公职类考试的考生。

TOP作者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TOP目录

第一部分 全面准确——经典问答题70道
 第一组 夯实基础——单一题练习
  一、单一概括题
   试题一:2010年国考地市级
   试题二:2011年国考地市级
   试题三:2012年国考省部级
   试题四:2009年北京社会在职人员
   试题五:2010年北京上半年
   试题六:2011年国考省部级
   试题七:2010年4月联考A卷
   试题八:2009年国考
  二、单一分析题
   试题一:2012年上海B类
   试题二:2011年广东
   试题三:2009年三地联考
   试题四:2010年4月联考A卷
   试题五:2011年4月联考A卷
   试题六:2010年4月联考A卷
   试题七:2010年4月联考B卷
   试题八:2008年上海
  三、单一对策题
   试题一:2009年北京社会在职人员
   试题二:2010年北京下半年
   试题三:2010年国考地市级
   试题四:2012年北京
   试题五:2012年上海A类
   试题六:2009年4月联考
   试题七:2008年北京应届毕业生
   试题八:2011年上海A类
 第二组 把握全局——综合题练习
  一、综合概括题
   试题一:2010年上海
   试题二:2008年上海
   试题三:2009年4月联考
   试题四:2009年9月联考
   试题五:2011年上海B类
   试题六:2008年浙江
   试题七:2010年上海
   试题八:2011年9月联考
  二、综合分析题
   试题一:2009年上海
   试题二:2010年上海
   试题三:2011年上海B类
   试题四:2012年上海B类
   试题五:2011年浙江
   试题六:2010年北京下半年
   试题七:2011年北京
   试题八:2012年北京
  三、综合对策题
   试题一:2011年4月联考A卷
   试题二:2012年上海A类
   试题三:2008年北京应届毕业生
   试题四:2011年国考地市级
   试题五:2011年上海A类
   试题六:2009年浙江
   试题七:2010年4月联考
 第三组 一网打尽——新难怪题练习
  一、理解解释题
   试题一:2011年国考地市级
   试题二:2012年上海B类
   试题三:2010年国考省部级
   试题四:2012年国考地市级
   试题五:2010年国考省部级
   试题六:2010年浙江
   试题七:2011年上海A类
   试题八:2011年上海B类
  二、对比分析题
   试题一:2008年国考
   试题二:2009年广东
   试题三:2009年北京应届毕业生
   试题四:2010年9月联考
  三、时政评论题
   试题一:2009年国考
   试题二:2009年国考
  四、判断辨析题
   试题一:2008年国考
   试题二:2009年国考
   试题三:2008年国考
   试题四:2010年4月联考B卷
  五、特殊疑难题
   试题一:2010年国考地市级
   试题二:2010年9月联考
   试题三:2010年9月联考
   试题四:2011年国考省部级
   试题五:2009年北京社会在职人员
第二部分 言必有中——经典写作题16篇
 第一组 中规中矩——公文写作8篇
  一、指导意见
   试题:2011年4月联考A卷
  二、公开信
   试题:2011年国考地市级
  三、宣传稿
   试题一:2010年国考地市级
   试题二:2012年国考地市级
   试题三:2011年国考省部级
  四、建议
   试题:2011年北京
  五、报告
   试题:2010年国考省部级
  六、编者按
   试题:2012年国考省部级
 第二组 千差万别——议论文写作8篇
  一、宏观的策论文
   试题一:2010年广东
   试题二:2012年上海A类
  二、微观的策论文
   试题一:2006年广东上半年
   试题二:2005年广东下半年
  三、常规的评论文
   试题一:2011年4月联考A类
   试题二:2011年上海B类
  四、新颖的评论文
   试题一:2012年国考省部级
   试题二:2012年国考地市级
 第三部分 系统测评——标准模拟题练习14道
  模拟试卷一
  模拟试卷二
  模拟试卷三

TOP书摘

第一部分全面准确——经典问答题70道
第一组夯实基础——单一题练习
一、单一概括题
试题一:2010年国考地市级
给定资料:
1.海洋是人类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我国海域内,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全球海洋污染愈益严重。海洋污染的治理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像渤海这样的内海,海水封闭性强,自身交换能力差,一旦污染,它的自我更新周期至少需要15年。渤海素有我国“鱼仓”、“盐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但近30年来污染加剧,情况堪忧。调查显示,1983年渤海鱼类有63种,2004年只有30种,带鱼、鳓鱼、真鲷、银鲳等几乎绝迹。2000年至2007年,渤海发生赤潮灾害87次,累计赤潮面积2.05万平方公里。
200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和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四省市联合制定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碧海计划》),旨在促使渤海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碧海计划》总投资500多亿元,实施项目427个,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处理、海上污染应急、海岸生态建设、船舶污染治理等内容。实施区域包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辖区内的13个沿海城市和渤海海域,以每五年为一个阶段实施。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拟分阶段推进,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2001年至2005年要实现的近期目标是:渤海海域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
科学调查与监测结果证明,陆源污染对渤海威胁最大,入海河流流域周边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及化肥污染是三大陆源污染源;此外,船舶石油泄漏、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水养殖中的添加剂也会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在近期治理阶段,为遏制陆源排污,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国四大海区中,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最多,比例高达90%以上。渤海沿岸有分属三省一市的13个城市,渔、盐、农、航运、石油、旅游、工业等众多行业在渤海进行经济开发活动,海洋、环保、农业、交通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三省一市地方政府又各自具有相关的管理职能,因此,很难进行海陆一体化的综合治理。有人戏谑这是“群龙闹海”——“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众多主体分享渤海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这就使渤海成为典型的“公地”,直接影响沿海地方政府治理的积极性,造成治理工作效率低下。《碧海计划》只是一个政策性文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效应,执行过程中,难以借助法律手段实现管理体系、监测体系、投资体系、统计体系、评价体系的对接统一,这也直接影响了治理的效果。有关权威部门发布的2004年渤海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污染范围比上年扩大。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较上年面积增加约0.6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35%。其中,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较上年分别增加了44%、256%和57%,污染程度明显加重。近几年的连续监测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以后,渤海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轻度、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呈上升趋势。”显然,《碧海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如期实现。但是很多专家也指出,不能否定实施《碧海计划》的积极意义,它毕竟为其后《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制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规划确定了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建立渤海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面源点源治防联动,建立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系统;全面实施节水治污战略,建立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与整治系统等五大主要建设任务,体现了渤海环境保护任务的综合性、战略性与长期性;并强调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确保引进项目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企业和产品,促进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问题:《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依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1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题 目 分 析
本题是一道概括原因题,作答范围是“给定资料1”。也就是要求考生在给定范围内找到“为什么渤海环境污染近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相关表述。
答 题 方 法
第一步,应明确《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渤海海域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
第二步,要意识到原因一般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第三步,客观原因为:“海水封闭性强,自身交换能力差,一旦污染,它的自我更新周期至少需要15年”;主观原因为:“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最多,比例高达90%以上”,“很难进行海陆一体化的综合治理”,“众多主体分享渤海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沿海地方政府治理的积极性”,“《碧海计划》只是一个政策性文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效应”。
第四步,对相关原因的表述进行规范。
参 考 答 案
计划难以实现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客观原因:
渤海自身为内海,封闭性强,难以与外界交换,污染难以自洁。
主观原因:
1.渤海污染源头多,治理难度加大,治理过程中产生新的污染,且污染面扩大,加重了负担;
2.涉及众多省市,管理职能独立分散,缺乏有效管理,无法进行综合治理;
3.该计划属于政策性文件,缺乏法律强制性效应;
4.利益激励不足,相互推诿,职权不清,无有效机制加以协调,影响治理积极性。

试题二:2011年国考地市级
给定资料:
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蒙。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办学人代某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做跳板,一旦找到合适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小学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样的待遇。“我也想去公办学校上学,至少那里有好的食堂,但学费实在太高。”一想起夏天早上带的饭菜到中午有点变味发馊,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里就有点发酸。
“B市的公办学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实验教材。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怎么办?”从山西来B市打工的张某愁苦地问。考虑到这个因素,许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我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我也没有什么新文具,总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所遇到的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的感觉。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研究员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题词。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并相信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这美好的愿景会变成现实。
2.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这一调查历时7天,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没有去。”在N市打工的罗某告诉记者。
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受”;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调查还显示,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年33岁的王某来自南方某县,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
问题:“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题 目 分 析
本题是一道概括问题表现的题目,作答范围是“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也就是要求考生找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上学中碰到的具体困难和障碍。
答 题 方 法
第一步,仔细阅读给定资料,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过程中的问题逐一找到。如“给定资料1”的第一自然段反映了打工子弟学校条件简陋、数量有限的问题;第二自然段谈到了借读费、赞助费昂贵,学校非法建设,政府支持力度不大,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第三、四自然段谈到学费昂贵问题;第五自然段提及了户口问题;第六自然段谈到了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给定资料2”引用了调查数据,说明了进城务工人员的期望,可以推断他们之所以有所期望,就是因为现实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较集中地反映在了第二自然段中,即:费用过高、没有城市户籍、学校数量少不方便就读、受城市人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
第二步,找出以上问题之后,按照主体分类法对答案进行整合。这里涉及的主体有:公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其家庭、政府。
参 考 答 案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公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其家庭、政府四个方面。
1.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
2.打工子弟学校:学校数量有限,条件简陋,经费紧张;没有办学资质和合法地位,缺少政府支持;教师队伍不稳定,生源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其家庭:出现辍学现象;心理出现“边缘化”倾向;某些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
4.政府:高考与户籍挂钩,无户口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无法参加当地高考。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70

开  本:大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8.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