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我是一个妙人——圣世雅痞金圣叹
我是一个妙人——圣世雅痞金圣叹


我是一个妙人——圣世雅痞金圣叹

作  者:夏风颜 著

出 版 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定  价:32.80

I S B N :9787538739794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研究与赏析    

标  签:文学  文学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金圣叹,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以《金批水浒传》、《金批西厢记》傲立于世,开创一代文学评论先河,鲁迅称为“最有名的金圣叹”。胡适说,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打倒一切“水浒”;评点的《西厢记》,足令千古才人心死!
 “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金圣叹是明清至民国三百多年超级畅销作家与精神领袖,在那个年代受追捧与争议的程度不亚于当今的李敖与韩寒!
 金圣叹十五岁,金榜题名,童试第一。十八岁,戏弄科举,逐出考场,自刻“六等秀才”印章,到处盖印。二十七岁,登坛讲经,成一代神棍。三十三岁,完成“贯华堂才子书”之金批《水浒传》,声名大噪。三十六岁,明朝灭亡,身份由大明子民变大清子民,绝意仕进。五十三岁,被捕入狱,留遗书:“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同年被处斩刑,两只耳朵分别滚出两个纸团,上书——“好”“疼”!
 本书是夏风颜颠覆以往风格的重磅力作,一个女作者用另类、犀利、透彻而又不失风雅与悲悯的笔调讲述史上第一狂生、怪才,金圣叹。将金圣叹好疼跌宕的一生与惊才绝艳的品评思想剖析得淋漓尽致,告诉读者,一个矛盾、可爱、古怪又令人敬佩、深思与叹息的不可复制式人物!

TOP作者简介

夏风颜

 风,来去如风。颜,美丽容颜。风颜,寓意美丽而来去自由的女子。夏,想起夏夜的蝉鸣与烟花,非常的浪漫。
 曾忆起,“风起时,还会记得,因爱生泪的颜,一生温暖。”
  
 出版作品:

 倾城纪:《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新月诗人徐志摩的爱与传奇》
 浮生纪:《仓央嘉措: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
 沧浪纪:《我是一个妙人——圣世雅痞金圣叹》

TOP目录

一叹·圣世三恨·另类金圣叹

三恨·金圣叹   
天地·金圣叹   
人和·金圣叹

二叹·天地现身·性情金圣叹

现身·金圣叹   
圣人·金圣叹   
科考·金圣叹

三叹·雨入花心·先锋金圣叹

奇绝·金圣叹   
独创·金圣叹   
佛性·金圣叹

四叹·明月逍遥·世俗金圣叹

梦蝶·金圣叹   
遁世·金圣叹   
春感·金圣叹

五叹·世说新语·声色金圣叹

世说·金圣叹   
水浒·金圣叹   
西厢·金圣叹

六叹·惊梦一生·悲欢金圣叹

好疼·金圣叹    
哭庙·金圣叹   
弃世·金圣叹  

附记·人间史话·争议金圣叹

附一·金圣叹先生传   
附二·谈金圣叹   
附三·参考书目

TOP书摘

好疼·金圣叹
 
 也许你相信一种说法,也许你不信。也许你相信一个人,也许你又不信。无妨,你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间永存真理,相信百年之后,真理依然在,照彻前方的路。那时,你已经不在了,你依然心中存有希冀,正如光明,永远随行。
 回顾金圣叹的一生,恰如他所评的最耐人寻味的《惊梦》,好一出“惊梦”。人自在梦中逍遥,却不知梦外尚且存在残酷的现实,现实入了梦,惊呼一声,自此永远地留在梦中。
 崔莺莺与张生的梦是缠绵无绝期,梁山诸好汉的梦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独属于金圣叹的梦是漫漫长夜唯一的一点渴求与温暖,然而这点温暖又很快被风雪吹灭。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金圣叹的一生,惊起,惊落。他出生时,仿佛天命有意为之,家门前的一株百年柳树无风自动,向暖的南枝枝干细弱、枝叶稀少,偏寒的北枝枝繁叶茂,生长旺盛。当时有人预言:“如此异象,将出文人骚客。”
 金圣叹成了一名顺天命而出的文人,他的一生历经战乱的动荡与时代的洗礼,由繁华到衰颓,由衰颓到清平。他生逢乱世,在乱世中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不卑不亢,铸就文人的风骨。他的思想与作为,并非仅仅一个“梦”阐释至烟消云散。
 他是不信命的人,却宁可这一生随梦而去。
 昔年曾经有一位道士给年幼的金圣叹看手相,断言:“十指螺纹,圆而均,细而曲,日后读书,必定比同龄人聪明十倍。然而独独左手中指的螺纹,呈破裂之状,此非吉兆。”
 金圣叹日后入私塾读书,果然应了相士的话,聪颖非常。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一语成谶,这句很早就定下的结论,真的应验了金圣叹看似平凡无奇却又动荡惊蛰的一生。
 “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
 这是金圣叹的临终绝笔,临死也幽默,人生真是没有一件不是痛快事。当金圣叹跪在刑场,刽子手高举大刀,就要将这十八个“惊扰先帝之灵”的秀才斩于刀下时,金圣叹又幽默了一回:“我身上藏有一宝,你先杀我,宝物归你所有。”刽子手信以为真,手起刀落,第一个砍了金圣叹的头。
 行刑完毕,刽子手在金圣叹的尸体上摸来摸去,却没有摸到他口中所说的“宝物”,反而是滚落一边的人头旁多了两个揉皱的纸团。刽子手将纸团打开,一张写着“好”,一张写着“疼”,正是从金圣叹两只耳朵里滚落出来的。刽子手瞠目结舌,“好”——“疼”——的金圣叹——果然“好狠”!果然“蛋疼”!
 金圣叹脱俗也世俗,低调也高调,主流也边缘,深沉也浮躁。上天觉得这样一个另类独特的人还是不应该被污浊的俗世糟蹋了好,便借着顺治帝的升天,将他也一并带走了。
 
 
哭庙·金圣叹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朝第二位君主顺治帝因身染天花崩逝,年仅二十四岁。
 顺治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位非常独特的皇帝,他爱美人不爱江山,独宠爱妃董鄂氏。红颜薄命,董鄂氏仙逝之后,他经受不住情感与精神的双重打击,决意剃发出家,后被太后臣子拦下,郁郁寡欢,忧思成疾,不久就身染天花病逝。
 顺治帝与金圣叹颇有些渊源。金圣叹因为顺治帝的一句话重新燃起了登科入仕的希望,却又因为顺治帝的归天,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金圣叹的一生——成,不是因了这个皇帝;亡,却是为了这个皇帝。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金圣叹的家乡吴县新调任了一名知县,叫任维初。任维初是一名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心胸狭隘,草菅人命。
 任维初刚到任时,就想给当地的地方官来个下马威。他命轿夫抬着官轿去拜见苏州郡守,到了人家门前却命令轿夫直接抬着轿子进去。轿夫不从,说这样有违礼法,任维初气急败坏道:“他是朝廷命官,我也是朝廷命官,为何我要下轿步行去拜见他!”
 轿夫被任维初呵斥抬轿进去,郡守大人得知后,不但没有出来见他,反而大大讽刺了一番。任维初听说后,非常生气,他又命轿夫抬轿去拜见苏州郡司。到了人家门前,他照样命轿夫直接抬进去。轿夫诚惶诚恐,忍不住劝道:“老爷,前次去拜见郡守大人,已经吃了闭门羹,这次可要三思而后行啊。”任维初一听,大怒道:“我就要乘着轿子进去!我不信他敢不见我!”谁知郡司大人不但没有出来见他,同样把他大骂了一通,任维初只得泄气而归。
 任维初初来乍到,毕竟是个县令,不敢把郡守、郡司二位怎么样,可他心中难掩恶气,就把气全部撒到了轿夫身上。回到县衙之后,他当即命人升堂,以“违抗朝廷命官”之罪将轿夫当场杖毙。
 如此还不解恨,任维初变本加厉,把对地方官的怨气转而加诸到地方百姓身上。自他当政以来,吴县每天都有百姓因为缴纳不齐赋税而被杖毙于公堂。
 任维初的恶行被金圣叹听说之后,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此之谓,恶在其。”并将这副对联贴到公堂外面。
 很快,外面守卫的县差发现了这副对联,将其呈给任维初。任维初看了这副对联之后,一时间搞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当即命人招来当地的秀才解读,那人一看,立刻认出是金圣叹的笔迹,便说:“这六个字是联语,上联是‘此之谓民之父母矣’,下联是‘恶在其于民父母耶’。”任维初听了,差点昏倒。
 自此,任维初和金圣叹结下了梁子。
 
 任维初想方设法要报复金圣叹,然而金圣叹在当地威望甚高,明的来不了,只得来暗的。可无奈金圣叹闭门著书,几乎与外界断绝了联系,一时竟也找不到报复的机会。
 任维初在任上和江南巡抚朱国治同流合污,两个人私吞钱粮,徇私枉法。任维初每日都在公堂上以重刑催逼钱粮,公堂杖毙者无数,如此还不满足。他擅自提高赋税,搜刮民脂民膏,然后再高价卖出,牟取暴利,这种监守自盗的恶行终于导致民怨沸腾。
 任维初的恶行被揭露,吴县诸生要状告他,恰逢顺治帝驾崩,哀诏抵达苏州,苏州各地官员都要亲临当地“哭庙”,这其中就有江南巡抚朱国治。朱国治和任维初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任维初被揭发,朱国治也难辞其咎。为了自保,朱国治要替任维初掩盖罪行。
 任维初恨金圣叹恨得牙痒痒,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报复。适逢金圣叹跟随诸生,在“哭庙”当日当着众官员、乡绅、学子的面,向巡抚进言,要求罢免任维初。而在“哭庙”之前,金圣叹已经暗地里投帖给朱国治,要求彻查任维初私吞钱粮一事,却被朱国治暗怀在心。所以,趁着这次“哭庙闹事”,朱国治与任维初狼狈为奸,想将金圣叹等人一举拿下,再扣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让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文人“永远闭嘴”。
 朱国治给金圣叹等人安的罪名是“聚众闹事,震惊先帝之灵”,并上报朝廷要求严惩。很快朝廷传来旨意,准奏。如此一来,金圣叹等人便坐实了“震惊先帝之灵”的罪名,被拘捕入狱,秋后处决。
 
 一代怪才、奇才金圣叹,因为两个贪官污吏的奸计,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也因为早早崩逝的帝王,一命呜呼了。
 金圣叹在狱中并不安分,别人愁容满面,惶惶不可终日,金圣叹却泰然自若,还有闲心写诗作对。他写:“四四方方一间房,有兵有马有君王。亲生父子不同姓,恩爱夫妻未共床。”
 狱友问他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他反问人家:“你能从这四句话猜到一个物名吗?”原来这是一个谜题,诗是谜面,谜底是一物名。
 那人怎么猜也猜不出来,金圣叹笑笑,用手指在地上不紧不慢地写下“戏台”二字,“戏台”就是这首诗的谜底。
 “你看这牢房和戏台也没什么不同之处,都是房,四面都是墙,里面也都是人。所以我说,四框里一个‘人’,不念‘囚’,而念‘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那人听了,掩面痛哭。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92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51.7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