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
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


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

作  者:彭富春 著

出 版 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丛 书: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出版时间:2005年05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30704539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综合  美学  哲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这本书分“一般问题、中西思想、当代问题、思想经验”四编。《一般问题》是他用此新哲学方法对哲学、美学与文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具体有对身体、语言、游戏、爱与爱美的研究。《中西思想》不强调中西思想的同与异,而是旨在确立它的边界。既不找同,也不找异,而是寻找边界,亦即寻找中国思想新的起点。这部分既有对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的研究,也有对李泽厚、刘纲纪、邓晓芒思想的评论。其中《道的悖论》、《神如何言说》,《庄子、海德格尔与我们的对话》几篇堪称经典和美文,在结构上达到了完美,在思想上达到了精深。《当代现实》思考了在技术主义时代人的无家可归。这部分回答了什么是当代,指出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是其特征,对全球化、现代性、人的精神家园也作了具体而清晰的阐述。《思想经验》有《在海德格尔的家乡》和《巴黎艺术印象》两篇经历与思想结合的文章,也有关于读书、学习如何思考、谁是我等问题的回答。这是作者对于哲学、艺术与读书的个人化经验,但对他人却有启示意义。本书将复杂深刻的哲学与美学问题变得清晰而易理解了,常见的问题又变得深刻了。这一切思考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在语言、思想与现实三个维度探讨欲望、技术和智慧三者所构成的生活世界的游戏。 本书文字纯粹清晰,由此显现为美的文字,结构不是来自于外在框架设定,而是由问题本身给出,完整而精美。在此基础上思想自身显现为一条道路,此道路是无原则批判开创的道路,旨在探索一条通往当代思想高峰的中国思想的道路。这本书的出版将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创新。阅读它是喜悦的。

TOP作者简介

彭富春,1963年生于湖北。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之后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兼任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佛光大学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哲学美学导论》,《哲学与美学问题》,《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德文版1998,中文版2000),《漫游者说》,《生命之诗》等。译著有:《哲学人类学》,《诗、语言、思》。发表论文数十篇。

TOP目录

编一 一般问题
一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
二 身体与身体美学
三 文学:诗意语言
四 说游戏说
五 论爱与爱美

编二 中西思想
一 智慧与爱智慧
二 道的悖论
三 神如何言说
四 “现代性”及其前后
五 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意义
六 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哲学
七 海德格尔的迷途
八 评西方海德格尔研究
九 走出后现代话语
十 庄子、海德格尔与我们的对话
十一 评李泽厚哲学与美学的最新探索
十二 评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的建构
十三 评邓晓芒的当代文学评论
十四 反“后实践美学”

编三 当代现实
一 哲学与当代问题
二 人的家园
三 谁在全球化?

编四 思想经验
一 谁是我?
二 学习如何思考
三 读书的欢乐
四 在海德格尔的家乡
五 巴黎艺术印象

TOP书摘

书摘
1.思路
我们可以讨论文学的多种维度,如文学自身、文学家、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还有文学的欣赏和批评,等等,但其中文学作品是关键的一环。这是因为文学自身只是所有文学现象所具有的规定性,而它又在于它与非文学的差异性。所谓的文学现象正是文学家、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的欣赏和批评的集合。在这样一个集合中,文学家之成为文学家,完全凭借于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过程如此内在的行为必须显现为文学作品这一外在形态;而文学的欣赏和批评显然离开不了文学作品的预先给予。所以我们讨论文学总是讨论《离骚》、唐诗、宋词和《红楼梦》这样的文学现象和它们所具有的文学性,亦即文学的本性。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向文学作品自身?通往文学作品的道路并非通途,因为各种先见成为了障碍。这迫使我们事先要对关于文学的各种观念进行剥离,如文学本质论、作家主体论和读者接受论等。文学本质论设定文学有一个先验的本质,文学现象只是这个本质的显现而已。但是不管文学本质自身是自然的、社会的,或者是精神的,如果它远离了文学现象的话,那么它只是一种空洞的假设。不存在一种离开了现象的本质,本质就在现象的显现之中。作家主体论认为文学创作者是主体,不是客体,因此他是主动地建构,而不是被动地反映。然而作者的主体性的确立既不能将他的所处的生活作为客体,也不能将他所写的作品作为客体,因为作者和生活、作者和作品都不能构成所谓的主客体关系,这在于作者和生活,作品处于相互规定的关系之中,于是一个作者主体性的确立缺少坚实的基础。至于读者接受论强调了读者在文学作品的意义实现中的地位,不过与其说是读者通过阅读填补了作品的空白,不如说是作品在阅读中改变、扩大、深化了读者的视界。
因此我们在排除了本质论、主体论和接受论之后回到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如同对于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人们容易将它看成存在者。当然它不是一般的存在者,而是人的创造物,亦即器具,同时它也不是一般的器具,而是作品。但是这并没有将文学作为文学的本性显现出来,因为文学在根本上是语言性的。将文学作品看成是独立的文本,这是走向文学作品自身关键性的一步。不过问题不在于找出文本的结构或者消解文本的结构,而在于探讨文学作品在何种程度上作为语言在说话。

2.存在、思想、语言
我们只是谈论文学作品,而且是将它归于语言的领域。但是这并没有使问题变得简单,相反更为复杂了,因为语言的领域实际上是一个幽暗的王国。这种幽暗不在于没有光明,而在于它的自明,亦即人们用语言谈论一切的时候,无需谈论自身,这使语言的本性一直遮而不露。
当然关于语言已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论。人们认为神给予了语言。这种语言并非一般的语言,而是作为道或者真理的语言。甚至神就是这种语言本身,神在言说中显现,在沉默时隐去。与此不同,人们也认为自然存在语言。更准确地说,语言是道之文,呈现为天地运行的轨迹,亦即日月山川。
P40-41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33

版  次:2005年5月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03.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