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作  者:郑永年 著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0604304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政治 军事  政治  外交、国际关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这本书是对大国崛起、世界秩序等概念的定义性探讨和内容解析。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冷战结束之后,世界秩序一直处于重塑中。在这个过程中,崛起中的中国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中国的崛起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安全和外交等。其中,中美关系、中国的亚洲地缘政治和中国自身的内部发展最为关键。

本书是过去十余年作者在国际秩序变迁和中国国际关系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作者以全球化的研究视角对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自身现状进行了宏大的描述和细致的分析,并对中国的国际责任、国际战略、内部建设和国际定位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明晰独到的见解。

TOP作者简介

郑永年(1962—):男,汉族,浙江省余姚县人。中国政治、国际关系与社会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共同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其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主要兴趣和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东亚国际和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制度和社会转型;技术变革与政治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中国政治与中央地方关系。

TOP目录

出版说明

一、“9·11”事件和21世纪国际关系
1. 20世纪:美国民主帝国的建立与扩张
2. “9?11”恐怖事件和文明的冲突
3. 美国:帝国的迷失
4. 帝国的重造还是衰落
5. 有形的民主帝国和无形的“恐怖帝国”

二、全球化下的西方与非西方
1. 联合国改革是西方与非西方较量的主战场
2. 联合国议程次序安排,是双方较量的焦点
3. 全球化下的西方与非西方较量的新特点

三、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
1. 世界体系和美国新战略
2. 中国应对策略中的几个问题

四、世界权力新格局中的中美关系
1. 世界权力新格局下的中美关系
2. 中美两国的相互“误解”
3. 中国要确立自身的“接触美国”政策

五、中国的崛起与亚洲地缘政治新格局
1. 亚洲地缘政治中的新因素
2. 亚洲地缘政治中的经济因素
3. 亚洲地缘政治中的安全因素
4. 中国与亚洲地缘政治的新格局
5. 开放条件下的亚洲地缘政治

六、中美关系与东亚区域秩序的困境
1. 东亚会出现次区域冷战吗
2. 中国的崛起与亚洲区域的安全困境问题
3. 中美要确保避免冷战和寻求合作

七、中国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应对
1. 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洋地缘政治面临的挑战
2. 中国传统国际定位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
3. 要根据地缘政治的新局面来重新定位自己的国际关系
4. 理性处理和美国的关系
5. 中国地缘政治的重心在亚洲
6. 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要重商业利益
7. 结论

八、长战略与台湾问题:美日联盟、欧盟和两岸关系
1. 短期目标:危机处理
2. 现状管理(反“台独”)
3. 追求统一
4. 中国可能的应对策略

九、中国与全球资本主义:冲突、合作与和平发展
1. 冲突的浮现
2. 从合作到冲突
3. 冲突和合作共存
4. 深化崛起和化解冲突

十、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及中国的选择
1. 不能简单地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作单一的选择
2. 不要高估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的机会
3. 中国必须在重建国际金融秩序中有所作为
4. 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全球为伊拉克战争埋单
5. 让人民币成为和美元一样的世界基础货币
6. 结论

十一、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国际合作
1. 发达国家的政策重点仍是应付危机
2. 西方的经济结构失衡
3.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及其调整的政策选择

十二、组织中国的国家间关系:从“天下”到国际秩序
1. 语言: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
2. 权力与霸权
3. “天下”及其实践
4. 中国的现代国际秩序
5. 新的国际秩序机制与联合国框架
6. 主权
7. 全球化
8. 多边地区主义
9. 结论

十三、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
1. 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软力量的讨论
2. 对约瑟夫?奈软力量学说的批评
3. 软硬力量的动态分析
4. 对中国软力量的一些观察
5. 结语

十四、如何实现大国大外交
1. 大国大外交的格局并没有出现
2. 建设大国大外交格局的内部条件
3. 建设大国大外交的其他条件

十五、中国:文化崛起
1. 文化崛起的意义
2. 要追求怎样的内部文化崛起
3. 要追求怎样的外部文化崛起

十六、全球化和国家认同建设
1. 国家认同是与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
2. 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
3.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认同

十七、中国不要盲目追求大国责任和领导权
1. 光要求中国“开支票”是不公平的
2. 盲目承担领导权对自己不利,对整个世界也不利
3. 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战略,同时要更有所作为
4. 在开放的环境下,形成相互制衡
5. 中国如果不在亚洲崛起就谈不上国际的崛起
6. 中国的真正崛起,必须在知识上扮演一个有力的角色
7. 如果不建立制度保障,消费型社会就永远建立不起来

十八、勿让G8、G2冲昏头,中国崛起出路在亚洲
1. G8的现状以及未来
2. 国际责任与国际承诺
3. 亚洲崛起与“中国威胁论”
4. 地缘政治及周边外交

TOP书摘

一、“9•11”事件和21世纪国际关系

当未来的历史学家和国际关系学家回顾21世纪历史的时候,他们大概会发现,恐怖分子拉登原来开启了世纪新历史。不管人们对拉登痛恨得如何地咬牙切齿,他已经进入了这个世纪的历史。“9•11”事件既是新世纪的开端,也是人们总结上个世纪历史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起点。上一个世纪出了什么问题,这个世纪又会如何发展,人们不得不从拉登开始。

1. 20世纪:美国民主帝国的建立与扩张

20世纪的历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决定美国卷入世界事务开始的。在此之前,美国基本上是个孤立的国家,专注于新大陆的建设,享受那里所具有的无穷的资源,世界事务对当时的美国人来说似乎并不重要。所以有人说,美国当时进入世界事务并非心甘情愿,而是有些不得不这样做的味道。大英商贸帝国的衰落造成了国际政治权力的真空,欧洲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似乎毫无止境。美国当时所拥有的实力决定了美国必须取代大英帝国充当新世界的霸主。

不管怎样,美国进入了这个世界体系。一旦进入,它就开始了建立一个民主帝国的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已经是个强国,但它的行为和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区别,到处扩张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民主帝国真正的开始是在二战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以苏联为中心的共产主义阵营。这也是一个帝国,到处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在这个时候自然成了民主世界的代言人和领导者。美国的行为似乎变得仁慈了一些。首先,美国一般不会单独行动,而是作为自由世界的领导者来行为的。面临来自共产主义阵营的外在威胁,民主国家阵营显得非常的团结,他们能够协调行动。其次,国际组织成为美国行为的行为机制。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等都是在美国权力的支持下运作的。尽管美国凭借着这些国际组织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整个自由世界也在美国的保护伞下得到了相应的利益。

在和自由世界的竞争中,共产主义阵营最后败下阵来。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瓦解立即导致了共产主义的阵营消失。这个局面使得民主自由的信仰者欣喜如狂。美籍日本作家福山当时就宣称“历史的终结”。在福山看来,没有任何政治价值能够和西方自由民主竞争了,共产主义的解体表明自由民主是世界历史的最后一站。的确,苏联的解体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所谓的第三波民主政治推向了高潮。据统计,权威主义政体从1975年的687%下降到1995年的262%。在同一时期,民主政体从238%上升到476%。而部分民主政体也从75%上升到262%。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现了不同类型的民主政治。

“历史的终结”并没有为人类带来多少和平。反之,随着美苏?极世界的解体,外在威胁的“消失”,两个阵营内往日强制性的举措不再有效,局部战争因此而起。但这些都不足以打击美国人对“历史的终结”的信任。真正对“历史的终结”信念的打击当是拉登的恐怖主义阵营的形成及其外化的“9•11”事件。

2. “9•11”恐怖事件和文明的冲突

但即使是在“历史的终结”的声浪中也有清醒的政治现实主义者。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SPHuntington)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了名噪一时的“文明的冲突”一文。顾名思义,文明的冲突是亨廷顿的主题。亨廷顿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和国家之间互相依赖都不足以改变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冲突关系的本质。尽管全球化和互相依赖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主权国家的行为,但是全球化和互相依赖也为世界带来文明之间的冲突。亨廷顿的宗旨还是要扩张民主。在他看来,民主如果不能在全球实现,西方的使命就不能完成。亨廷顿在随后的文章中又把民主和宗教联系起来,认为西方民主自由等价值都和基督教相关。或者说民主自由只是基督教精神的外化而已。亨廷顿没有明说,但他实际上是在说,民主的扩张带有宗教扩张的味道,或者说,扩张西方式民主是基督教的使命。

亨廷顿说得对。我们现实世界上的很多价值观都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儒家文明和其他所有大大小小的宗教都在很长的历史长河中确立了一套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都有自己不同的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不同的宗教无所谓优劣,它们都是人们的信仰。当全球化来临之时,各种宗教接触的机会多了,相互碰撞的机会也就自然增多,各种和宗教相关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但是,亨廷顿错了。文明之间的冲突的解决绝对不是可以依赖西方文明的扩张而能达成。亨廷顿认为西方文明最大的威胁会来自伊斯兰教和儒家的结合。他甚至牵强附会地说亚洲的日本、韩国,甚至中国台湾,尽管属于儒家传统,但已经民主化,进入了西方阵营。言下之意就是说,最大的威胁就是中国大陆和伊斯兰世界的结合。

“9•11”恐怖主义事件说明了什么?它证明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是因为基督教文明冲击了伊斯兰教文明?还是美国民主帝国的扩张方式出了问题?这是美国人迄今还没有想通的问题。人们可以往好处想,把“9•11”事件看成是特例,一个例外,一个个别事件,而尽量不把“9•11”事件的恐怖主义和宗教联系起来。但是,追根到底,这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9•11”事件对我们这个世纪的意义是并非任何一个个别事件所能显示的。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32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2.7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