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林语堂全集
林语堂全集


林语堂全集

作  者:林语堂 著

出 版 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定  价:728.00

I S B N :9787802561151

所属分类:   

标  签:文学  文集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精装珍藏版 全26册

TOP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TOP目录

《苏东坡传》译者序
原序
卷一 童年与青年
 第一章 文忠公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第四章 应试
 第五章 父与子
卷二 壮年
 第六章 神、鬼、人
 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
 第八章 拗相公
 第九章 人的恶行
 第十章 两兄弟
 第十一章 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 抗暴诗
 第十三章 黄楼
 第十四章 逮捕与审判
卷三 老练
 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第十六章 赤壁赋
 第十七章 瑜伽与炼丹
 第十八章 浪迹天涯
 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
 第二十章 国画
 第二十一章 谦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岁月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 流放岭南
 第二十六章 仙居
 第二十七章 域外
 第二十八章 终了
附录一 年谱
附录二 参考书及资料来源                生活的艺术
 第一章 醒觉
 一 人生之研究
 二 一个准科学公式
 三 以放浪者为理想人
 第二章 关于人类的观念
 一 基督徒希腊人中国人
 二 与尘世结不解缘
 三 灵与肉
 四 一个生物学的观念
 五 诗样的人生
 第三章 我们的动物性遗产
 一 猴子的故事
 二 猴子般的形象
 三 论不免一死
 四 论肚子
 五 论强壮的肌肉
  六 论灵心
 第四章 论近人情
 一 论人类的尊严
 二 近乎戏弄的好奇心:人类文明的勃兴
 三 论梦想
 四 论幽默感
 五 论任性与不可捉摸
 六 个人主义
 第五章 谁最会享受人生
 一 发现自己:庄子
 二 情智勇:孟子
 三 玩世、愚钝、潜隐:老子
 四 “中庸哲学”:子思
 五 爱好人生者:陶渊明
 第六章 生命的享受
  一 快乐问题
 二 人类的快乐属于感觉
 三 金圣叹之“不亦陕哉”三十三则
 四 对唯物主义的误解
  五 心灵的欢乐怎样
 第七章 悠闲的重要
  一 人类是唯一在工作的动物
 二 中国的悠闲理论
 三 悠闲生活的崇尚
 四 尘世是唯一的天堂
 五 运气是什么
 六 美国三大恶习
 第八章 家庭之乐
 一 趋近生物观念
 二 独身主义——文明的畸形产物
 三 性的吸引
 四 中国式的家庭理想
 五 乐享余年
 第九章 活的享受
 一 安卧眠床
 二 坐在椅中
 三 谈话
 四 茶和交友
 五 淡巴菇和香
 六 酒令
  七 食品和药物
 八 几种奇特的西俗
 九 西装的不合人性
 十 房屋和内部布置
 第十章 享受大自然
  一 乐园已经丧失了吗
 二 论宏大
 三 两个中国女子
 四 论石与树
 五 论花和折枝花
 六 袁中郎的瓶花
 七 张潮的警句
 第十一章 旅行的享受
 一 论游览
 二 冥寥子游
 第十二章 文化的享受
 一 知识上的鉴别力
 二 以艺术为游戏和个性
 三 读书的艺术
 四 写作的艺术
 第十三章 与上帝的关系
 一 宗教的恢复
 二 我为什么是一个异教徒
 第十四章 思想的艺术
 一 合于人情的思想之必要
 二 回向常识
 三 近情
孔子的智慧
 译者序
 第一章 导言
 孔子思想的特性
 孔子的品格述略
 本书的取材及计划
 第二章 孔子传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世系,童年,青年
 三十岁至五十岁
 掌大权时期
 五年漂泊
 厄于陈蔡
 再度漂泊
 孔子之治学与生活习惯
 孔子逝世
 附:《孔子世家》白话翻译
 第三章 《中庸》
 孔子逝世
 附:《孔子世家》白话翻译
 第三章 《中庸》
 (原为《礼记》第三十一章)
 第四章 《大学》
 第五章 《论语》
 第六章 论以六艺施教
  (《礼记》——《经解》第二十六)
 第七章 《哀公问》
 第八章 理想社会
 (《礼记》第九——《礼运》)
 第九章 论教育
  (《礼记·学记》)
 第十章 论音乐
 (《礼记·乐记》)
 第十一章 《孟子》
 (《告子》篇)
武则天传
苏东坡传
京华烟云(上)
京华烟云(下)/p>

TOP书摘

《苏东坡传》卷一 童年与青年
宋仁宗景祜三年至嘉祜六年(公元1036—1061年)
 第一章 文忠公
 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姑就一端而论,现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一旦遇有危来临,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行动。醉汉会戒酒自新,教会中的圣人会堕落,牧师会和唱诗班的少女私奔。活着的人总会有好多可能的改变。还有,活着的人总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后才会泄露出来。这就是何以评论与我们自己同时代的人是一件难事,因为他的生活离我们太近了。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情形便不同了。我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与否,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                                                                           《人生不过如此》: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无为
  少之时
   从外表看来,我的生命是平平无奇,极为寻常,而极无兴趣的。我生下来是一个男儿——这倒是重要的事——那是在一八九五年。自小学卒业后,我即转入中学,中学完了,复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北京任清华大学英文教师。其后我结婚,复渡美赴哈佛大学读书一年(1919---1920),继而到德国,在殷内和莱比锡两大学研究。回国后在国立北京大学任教授职,为期三年(1923—1926)。教鞭执厌了,我到武汉投入国民政府服务,那是受了陈友仁的感动。及至做官也做厌了,兼且看透革命的喜剧,我又“毕业”出来,而成为一个著作家——这是半由个人的嗜好亦半由个人的需要。自此以后,我便完全托身于著作事业。人世间再没有比这事业更为乏味的了。在著作生活中,我不致被学校革除,不与警察发生纠纷,只是有过一度恋爱而已。
《有所不为》: 序
  据说出文集是文人的韵事。在作者死后,朋友们替他搜集遗著以表示其爱好珍惜者且勿论,在作者生时刊行的,至少也应有悲欢交集的一种感慨,然而在于我却是如枯木似的,一点蓬勃的气象也没有。我惟感慨一些我既往的热烈及少不更事的勇气,显然与眼前的沉寂与由两年来所长进见识得来的冲淡的心境相反衬,益发看见我自己目前的麻木与顽硬。这自然有种种的原因。一是自己年龄的不是,只能怪时间与自己;一是环境使然,在这北伐业已完成,训政将要开始,天下确已太平之时,难免要使人感觉太平人的寂寞与悲哀。
  在这太平的寂寞中,回想到两年前“革命政府”时代的北京,真使我们追忆往日青年勇气的壮毅及与政府演出惨剧的热闹。天安门前的大会,五光十色旗帜的飘扬,眉宇扬扬的男
女学生面目,西长安街揭竿抛瓦的巷战,哈德门大街赤足冒雨的游行,这是何等的悲壮!国务院前哗剥的枪声,东四牌楼沿途的血迹,各医院的奔走舁尸,北大第三院的追悼大会,这是何等的激昂!其实,拿“三?一八”屠杀而论,通共不过杀了四十八个青年,这在长了两年见识的我们,还值得大惊小怪吗?然而在当日,却老老实实不知堕了多少青年的眼泪,激动
多少青年的热血,使青年开过几次的追悼会,做过几对的挽联,及拟过多少纪念碑的计划。到如今,纪念碑一个没有成立(除去燕大魏女士以外,刘和珍是没有的),不但往日的热血
与悲哀,愤慨与眼泪只剩些冷冰冰的纸上空文,甚至欲再观一个青年烈士追悼会而不可得。这种活泼有生气的青年团结大概是再看不到了。我们朋友当中做无名英雄的固然不少,而往日的学者与教授,正在效忠党国的也自颇不乏人。时代既无所用于激烈思想,激烈思想亦将随而消灭。这也是太平人所以感觉沉寂的原因。
《风声鹤唳》:一
嘴里含着烟斗,双手插在裤袋内,博雅悠哉地走出东北城郊的“亲王园”,准备去陪好朋友老彭吃晚饭,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沿途是相当荒凉的地区,必须穿越几片荒地。
  北平的十月天,通常都是干爽宜人的好气候,晚风略显寒意,和战争爆发之前并没两样。秋天的太阳把泥土晒成干灰色。现在是黄昏时分,石青色的墙壁与屋上的瓦片在微柔的光线下,和潾秃的地面融合为一体,迅速笼罩的夜色将远方的棱线吞蚀得更模糊。四周一片死寂,几盏街灯尚未启亮,几只乌鸦在附近树枝呱呱嘎叫打破沉静,如果仔细倾听,可以听到一座将入梦的城市发出微弱、幽远、嘘息且和谐的声音。
  博雅在暮色里走了四分之一里,只遇到两三位返家的穷人,他们头垂得很低,和他一样默默地走着,手里提着油壶和荷叶包的晚餐。一位穿着黑色制服,面带倦容的警察站在街角,友善地和他说话。死寂的气氛很恐怖,就像和平一样;而和平与死亡气息却又如此相似。但是他却喜欢选这个时候出来散步,享受凉爽刺人的夜风及城市生活的奥秘逐渐在他身边围绕、加深的乐趣。
  一直走到南小街,他才看到了生命的迹象。街灯长排开着,专为穷人而摆设的小吃摊上的油灯,正在黑夜中闪闪发光。这是一条又长且窄,没有铺设柏油的小巷子,仅仅十到十二尺宽,南北向,与哈德门街平行。老彭的家就在这条小巷子附近,距离东四牌楼不远,在更南面的住宅街,目前大部分已被日本人占用了。沿路有多辆黄包车慢慢走着,部分熄了灯靠在路边歇息。为了省油,车夫只有等客人雇车后,才肯点起油灯。
  往左转,他到了老彭家,巷道窄得连一辆黄包车都难以通过,四周好暗,到达时他差一点撞到了门阶。
  他在大门的铁环上敲了敲,随即听到里面有咳嗽声,他知道是老彭的老佣人。
  “谁啊?”老佣人喊道。
  “是我。”
  “是姚少爷?”
  “嗯。”                                                                                                  ....../p>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0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