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皇朝战史:明代十大战争
皇朝战史:明代十大战争


皇朝战史:明代十大战争

作  者:王冬青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定  价:36.00

I S B N :978720810024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军事    

标  签:政治/军事  票务  军事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皇朝战史:明代十大战争》是一部极其创新意味的作品。作者多年从事明清战争史教学与研究,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又有所超越,重新解读这些战争,薪见迭出,给入耳目一新之感。作者摆脱了以往历史著作沉闷枯燥的叙事模式,展现生动的情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尽显历史自身的无穷魅力。

TOP作者简介

王冬青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早年参军入伍,上过军校,下过连队,因此对军事史情有独钟。无论课堂开讲,还是发表论文,包括博士论文、出站报告,必言战事。

TOP目录

第一章 岭北之战:新老王朝争斗中的拐点
明朝的诞生与政权交接
新王朝的外交设计
朱元璋对北元的期望
走向战败的岭北之战
岭北之战后明朝的攻守
第二章 靖难之役:皇位争夺战
朱元璋的沉重遗产
削藩导致战争爆发
李景隆与战局恶化
昙花一现的胜利与战争结束
建文帝下落和永乐帝新政
第三章 郑和下西洋:朝贡体制下的战略威慑
起因从永乐皇帝开始
永乐皇帝的外交战略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
三次武装冲突
针对南疆的另一种治理
停航:政策向现实社会的让步
第四章 土木之变:明朝皇帝被俘的军事危机
永乐朝之后政局的变化
蒙古瓦剌的崛起与明朝边防的削弱
瓦刺进攻、英宗亲征
兵败土木堡
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第五章 屯门之战:中国与西方殖民者的第一战
十六世纪中国面临挑战
葡萄牙派出的外交特使
战前明朝对葡萄牙的态度
初战:屯门之战和西草湾之战
中国与葡萄牙交锋后的态度变化
再战:双屿之战和走马溪之战
第六章 嘉靖抗“倭”:一个坏制度引发的战争
“倭寇”问题的争鸣
嘉靖之前的中国沿海
“倭”乱源头与争执
朱纨和葡萄牙
张经、胡宗宪和徐海、汪直
俞大猷、戚继光
沿海开放和战争结束
第七章 抗倭援朝:明朝加速衰亡的拐点
明代中、日、朝三方关系
战前三方国情与关系的变化
战争爆发的第一阶段
停战与议和
战端再起到中朝胜利
第八章 宁远之战:晚明在东北仅有的胜仗
努尔哈赤的崛起
清河:明朝一次失败的防御
萨尔浒:明朝一次失败的进攻
从辽阳到广宁:明朝一败再败
老将孙承宗和新秀袁崇焕
宁远城下大交兵
第九章 山海关之战:甲申年的教训
将胜利指向北京
崇祯皇帝的穷途末路
腐败接管财政问题
吴三桂与多尔衮的选择
山海关之战
四分五裂的防御策略
李白成和李岩问题
清军进攻与李白成败亡
第十章 台湾之战:为明朝和反明朝的最后一战
郑氏集团之始
郑成功抗清中的挫折
荷兰占据台湾与郑成功的筹划
郑成功代表明朝收复台湾
施琅代表清朝统一台湾

TOP书摘

北京,自从五代的后晋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已经有四百多年不容汉族王朝染指。北京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属于游牧部落和汉族之间的“必争之地”。草原游牧民族越过燕山山脉之后,北京成为他们通向中原坦途的咽喉要地,因此,对汉族来说,北京也就成为抵御“蛮夷”的军事、经济重镇。
  多少汉族统治者,包括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在内,都一直梦想着恢复失地,至少是夺回北京,但得到的却都是失败。可歌可泣的杨家将故事,只能流传在河北中南部。岳飞大战金兀术的战场,甚至只能发生在湖北、河南。
  相比之下,明朝占领了元大都,将防御战线推进到长城以北,对汉族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
  元朝是蒙古族政权,大都陷落后,元顺帝退回漠北草原,残存了三十多年,历史上称之为“北元”。虽然它对明作战不断失利,一个又一个的城池被攻克,一支又一支的军队被歼灭,甚至让出了首都,但国号仍在,皇帝仍在,百万大军仍在,辎重粮草仍在,因此恢复旧时江山的雄心仍在。对朱元璋来说,用什么样的军事和政治手段对付这一屡战屡败但就是不投降的对手,便成了棘手问题。
  长城两边,双方军事冲突不断,互有攻守。到了明朝建国后的第五年(1372),明朝与北元在塞外的岭北进行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史称岭北之战。
  这场战争,明朝动员了北方防御力量的精锐,带有寻找敌人主力,进行战略决战的性质。但结果却是主动进攻的明朝遭到惨败,损兵折将,数万将士陈尸荒野。
  这场战争成为明朝对蒙古战略关系的一个拐点,长期被迫处于守势。
  如此意义重大的战争,在中国战争史上却远不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那样让人津津乐道。而且这场战争,从发动的目的到战争的经过,以及各方对战争的评价,众说纷纭。例如,有人说这场战争是朱元璋主动挑起的,目的是要打一场王朝兼并战争,消灭北元军队主力,一口气吞掉蒙古地区;也有人说发动这场战争是违背朱元璋意志的,是前线几个军事统帅鼓动的结果,朱元璋拗不过他们,才勉强同意对蒙古一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历史留下了谜团。
  从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福通揭竿而起,到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元末农民战争绵延长达十七年。对老百姓来说,不仅仅是完成了一次王朝之间的更替,同时也包含了民族斗争的胜利。被寄予厚望的朱元璋,在实现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之后,他不会不清楚,人民渴望和平,国家需要安宁。如果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从长期战乱中恢复国家的元气,这固然是上策。
  但对一个新兴的王朝,内部社会各阶层的要求和希望不尽相同:对老百姓来说,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就行,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大臣们为朱元璋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此时正指望着加官晋爵,耀祖光宗;而那些失败的军事集团,还在边远地区,纠集起残余势力,充当起海匪和山大王,继续祸乱一方。
  那么对于刚刚称帝不久的朱元璋来说,他最需要的是什么?虽然这时已经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两个威胁最大的对手,其他各路的进军也还算顺利,但离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尚相距遥远。浙江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四川的明升等,只能算是力量弱小的地方实力派。只有远在北京的元朝,才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真正威胁。虽然它已经四分五裂,此时将帅们为了争权夺利,还在相互厮杀,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元朝还代表着中原正统,它的皇帝还代表着天意,如何使这个对手就范,成了朱元璋此时沉重的心病。新老两个王朝在历史舞台的交接,注定不会是温文尔雅的谢幕,注定有一番你死我活、我兴你亡的残酷争斗。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中国古代用兵的最高境界。如果能与将要败亡的元朝化干戈为玉帛,当然是刚刚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梦寐以求的事情,前提只有一个: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
  在明朝与北元的对峙中,不断胜利的朱元璋掌握着主动权。在此之前,他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争斗中,仍然属于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现在朱元璋成了皇帝,当然要万民拥戴,受命于天;但在遥远的北方,还有一个皇帝,这多少让朱元璋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是永恒的法则。明朝将采取怎样的军事外交策略,来达到北元归降的目的,就要考验朱元璋的治国谋略了。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2.9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