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高考作文万能素材运用第一范本
高考作文万能素材运用第一范本


高考作文万能素材运用第一范本

作  者: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

出 版 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定  价:19.00

I S B N :9787543870529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中小学用书  >  按学年段分  >  高考    

标  签:中小学教辅  语文  高考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名师教你积累素材的好方法,给你一种使用素材的高分技巧。深研一位名人,精读一部名著,深挖一个热点,万能素材任你随意使用。
本书适合高中生学习、应考使用,是高一、高二学生学习与积累、高三学生备考的满分素材第一范本。

TOP作者简介

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撰写有关语文教学、文学研究、编辑学研究论文多篇,创作出版了散文集《宁静与声音》、《表里人生》,论文集《编读余谈》,诗集《走过荒原》及中短篇小说等百余万字的作品;主编有《新思路读写突破》、《高效读写大系》、《新读写大语文》等语文教学与研究用书,约两千多万字。被评为百佳新闻工作者,并获“杰出成就奖”,2010年4月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三个一百”优秀人物荣誉称号。

TOP目录

上编 素材技法
  第一章 素材积累:学会一种积累素材的方法
    一、博:博观约取,材不厌多
      关注现实生活,积累真实生动的素材
      关注网络报刊,积累新颖活泼的素材
      关注教材课本,积累精要典型的素材
    二、专:集中一点,深度挖掘
      专注一位名人
      研究一部名著
      追踪一种热点
  第二章 素材分析:炼就一双化腐为奇的慧眼
    一、增加一些独到的理解与见识
    二、掌握几种常见的思维模式
      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
      逆向思维
      辩证思维
    三、熟练几种常见的素材分析技巧
      抓主要
      多角度
      换角度
      联现实
  第三章 素材运用:掌握一种使用素材的技巧
    一、解剖素材,琢磨成玉
      技法一:直接引用
      技法二:评析素材
      技法三:扩写素材
      技法四:压缩素材
    二、多料剪接,合并组装
      技法一:点面组合
      技法二:同质组合
      技法三:正反组合
      技法四:虚实组合
    三、合理移植,为我所用
    四、吐故纳新,再现经典
      技法一:复原法
      技法二:延伸法
      技法三:链接法
      技法四:反设法
    五、转换角度,灵活变通编万能素材
下编 万能素材
运用实例

TOP书摘

上编素材技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里无货作文难”。即使编故事的本领再高,没有写作素材,任凭挖空

心思,搜肠刮肚,也绝对不会编出一篇好作文。所以,作为准备应考的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分

析素材以及使用素材的方法,是考前应做好的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第一章
素材积累:学会一种积累素材的方法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作文的内容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就是言之

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素材显示文章的主题。因此,根据表达主题(写作意图)需

要,从生活中、文本中、媒体中选择充实的素材至关重要。而这就要有充足的素材积累。的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里无货作文难”。即使编故事的本领再高,没有写作素材,任凭挖空

心思,搜肠刮肚,也绝对不会编出一篇好作文。所以,作为准备应考的学生,学会积累素材的方

法,积极地积累素材,是考前应做好的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一、博:博观约取,材不厌多
宋代苏东坡总结创作经验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刘勰也曾说:“积学以储宝。”茅

盾也说过,积累素材要像“奸商”一样,囤积货物“不厌其多”。这都说明积累素材要“厚”,

即要突出一个“博”字。因为“博”,才有“活水来”,才可以得心应手,灵活筛选,提取精华

。怎样做到“博”呢?
(一)关注现实生活,积累真实生动的素材
文章源于生活,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宝库,是写作的

源泉。因此,积累素材首先要回归生活。只有回归生活,主动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积累生活,作文素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

就是说,积累作文素材不要局限小课堂,要树立大语文观,要走向生活的大课堂,诸如参观、访

问、旅游、购物,在与众生交往接触中观察人、熟悉人,以此仔细观察生活,真切感受生活,深

刻思考生活。在观察、感受、思考、顿悟中,发现真善美,“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这样一

来,自然小事情可以写出大主题,小人物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

尽显本质。素材丰厚了,作文“无米下锅”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写作欲望和灵感就会源源不断


(二)关注网络报刊,积累新颖活泼的素材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电脑网络走进千家万户,这为学生更迅捷地获取、筛选和利用信息

,搜集新颖、活泼的写作素材提供了便利。因此,如果说生活是学生搜集作文素材的第一宝库,

那么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信息就可以说是学生搜集作文素材的第二宝库。《普通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

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因此,学生要善于在闲暇时间上网或浏览报刊杂志,搜集新颖、活泼的

写作素材。
例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令人瞩目,引导学生上网搜集这几年入选的年度

人物的素材,如以从容感动中国的杨利伟,以无畏感动中国的钟南山,以博爱感动中国的高耀洁

,以仁爱感动中国的桂希恩,以淡薄名利感动中国的袁隆平等,就很典型、很新颖。这些素材就

非常适合用于我们的考场作文,如2011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另外,引导学生搜集新颖活

泼的素材还应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例如国外的林肯、曼德拉、居里夫人等,“在道德人格上

给人类的贡献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爱因斯坦语)的伟大人物,他们的素材更应收入囊

中。一切对写作有用的信息素材都应搜集,然后分门别类,建立文件夹保存。
(三)关注教材课本,积累精要典型的素材
课本应是学生搜集作文素材的第三宝库。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形

神俱佳的典型素材。如《语文》中典型材料俯拾皆是:蔺相如的大智大勇,顾全大局;廉颇的忠

勇不二,知错善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急人之困;司马迁忍辱负重,成就绝唱;苏武“富贵不

能淫,威武不能屈”;苏轼旷达乐观;海伦身残志坚;马丁?路德?金执著追求理想;海明威“人

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的“硬汉”精神;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民族

气节。《历史》课本也有林肯、哥伦布、牛顿、林则徐等;《美术》课本有达?芬奇、拉斐尔、凡

?高、列宾等;《音乐》课本有贝多芬、莫扎特、聂耳等。二、专:集中一点,深度挖掘
素材积累的理念是需要“厚”,需要“博”,但核心在“专”。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中要处理好

“博”与“专”的关系。“博”可以让我们掌握众多的作文素材,但这样积累的作文素材也存在

一个“杂”“乱”的现象,而让我们在面对题目时很难更深入地去选择合适的素材。因此,我们

还要在积累作文素材方面走“专”这条路。
所谓积累素材的“专”,其基本思路就是钻深钻透一个素材,并灵活运用该素材来写不同题目的

作文,从而形成素材运用的变通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利用一则素材可以有不同解读的原理,而

每一个解读角度都可能有适应的作文题目。这样一来,积累一个方面的素材就足以应对很多考场

作文,达到了以少胜多的目的。这是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作文素材积累与使用的全新的思维、理念


读到这里,你心中可能会产生无数个疑问,平时我们老师都说积累作文素材要广闻博采,不嫌多

只嫌少,而你说只需要积累一个方面的素材,能应付作文考试吗?管用吗?我们的回答是,这样

积累的作文素材管用。
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话题:光明与阴影
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国文化史上最和谐的产物,他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生活追求,有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理想桃源,但他的人生中更有着光明与阴影的交

织。他的居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他的生活“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他学会转身过去

,背对阴影,面朝光明。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的生活风格是简朴的,令人自

然敬畏,这使得那些八面玲珑的人自惭形秽。回避了官场,褪去了锦衣,他生于尘世,又归于尘

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生活在“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的世外桃源当中

。光影交织,成就了陶渊明五彩的人生。
(山东考生《光影人生,五彩缤纷》)
话题:肩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潜悠闲地轻唱。“胡为乎遑遑欲何

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世人汲汲皆为何?采菊东篱,悠望南山,如此生活岂不惬意?

何必以清白之身翻滚于浊淖污泥之中,白白玷污了自己?“穷则独善其身”,何况置身乱世,举

世浑浊?既然无力回天,那就坚守一方心灵净土,还自己一方自由的天地吧。五柳先生肩负百世

来士人最单纯的梦想,影栖碧泉,消失于历史的迷雾中,再也没有转过身来。
你的肩膀上负着一片桃源,身居世外,羡煞了无数世中人。你的肩膀上负着炎黄子孙精神的月亮

,守护了无数人心中最纯净的角落。
(辽宁高考满分作文《肩膀》)
话题:人与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

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

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

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

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人与路》)
话题: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菊花人生
湖北一考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

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

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

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

达!
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

能够充分地理解他那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前途大好的官场的情怀?能够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

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与无奈?他明白,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的

。既然这样,他就没有必要留恋,就只有选择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

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嗟叹自己的

才华竟在这官场中充分地施展。他只有在内心里矛盾,在内心里痛苦,从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

”情结,“菊花”人生。
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达济天

下,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

战胜世俗,战胜自我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

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陶渊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达、潇洒

;“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了。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

的“出乎其外”,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入乎其内”。或许有人说他超然

,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对于他而言都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

,对自然的真爱,是他对超越平常人生的与众不同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世

与“入”世的统一!
你看,一个陶渊明,他的诗歌,他的故事,他的精神,用在了不同的作文题目中,而且用得还很

恰当。不仅用来做事例素材,构成段落,组成片段,说明观点,还全文采用此一人的素材来解说

话题,写成完整文章。这里仅仅举了部分作文片段,而以陶渊明为素材的高考作文在历年的高考

满分或优秀作文中随处可见。推而广之,同样是荆轲这个人物,我们可以写他的“诚信”,我们

可以写他的“心灵的选择”,还可以写他的“勇敢”、他的“悲壮”、他的“友情”;同样是屈

原,我们可以写他的高洁,可以写他的爱国,可以写他的心灵的选择,还可以写他如何处理情感

与理智的关系。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一则材料可以用于不同年代的大多数的作文题目;同一种

材料也可以用于当年的大多数的作文题目。所以,积累作文素材,有“窍门”可找。这个“窍门

”就是“专”。在“专”上下工夫,你可以使少量的作文材料积累,就能轻松自然地应对变化多

端的作文命题。
怎样做到积累素材的“专”呢?我们在多年作文教学实践和对历届应试优秀作文研究的基础上,

发现了一个积累较少作文素材就足可以应对所有考场作文的作文素材积累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作

文素材积累的“四个一工程”,即专注一位名人,研究一部名著,追踪一种热点,熟记一个典故


(一)专注一位名人
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圈定一位名人,可以是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政治的、军事的

、经济的、体育的,不一而足。然后对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如读他的传记,读他的作品,读别

人对他的一系列评价,像同学们“追星”一样,凡是有关他的信息都要掌握。比如对于屈原,要

了解他的生平,知晓他的人生故事,记诵他的经典话语,且熟知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这样对于

屈原的材料就掌握得系统全面了,而对他的了解感悟也就深入了,甚至形成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迁

移能力,这自然可以写到你的文章中去了。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92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00.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