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看懂政府经济政策的第一本书。随书附赠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的导师的经典导读!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看懂政府经济政策的第一本书。随书附赠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的导师的经典导读!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看懂政府经济政策的第一本书。随书附赠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的导师的经典导读!

作  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 阿尔文·汉森

译  者:宇琦

出 版 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6月

定  价:34.80

I S B N :978754044887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学读物  >  经济学理论、研究与通识    

标  签:其他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理论  经济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作品。该书出版于1936年,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极大轰动,有人把这本书比喻为“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本书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本书附赠汉森于1953年出版的《凯恩斯学说指南》,是当时最畅销的凯恩斯主义入门读物。

TOP作者简介

约翰?凯恩斯是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甚至被学界公认为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就是建立在凯恩斯学说基础之上。
阿尔文?汉森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是美国最有名气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有“美国凯恩斯”之称。汉森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的导师。

TOP目录

第一编 引论
 第一章 正名
 第二章 经典学派之前提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则
 附: 凯恩斯学说指南
 古典经济学派的前提与有效需求原则
第二编 定义与观念
 第四章 单位之选择
 第五章 预期与就业
 第六章 所得、储蓄及投资之定义
 第七章 再论储蓄与投资之意义
 附: 凯恩斯学说指南
 一般概念
第三编  消费倾向
 第八章 消费倾向:(一)客观因素
 第九章 消费倾向:(二)主观因素
 第十章 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
 附: 凯恩斯学说指南
 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与倍数
第四编  投资引诱
 第十一章 资本之边际效率
 第十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
 第十三章 利率通论
 第十四章 经典学派之利率论
 第十五章 灵活偏好之动机
 第十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之几点观察
 第十七章 利息与货币之特性 
 第十八章 就业通论提要 
 附: 凯恩斯学说指南
 资本的边际效率
 灵活偏好
 古典学派、借款基金学说和凯恩斯的利息论
 资本、利息和货币的性质与特性
 就业通论提要
第五编  货币工资与物价
 第十九章 货币工资之改变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
 第二十一章 物价论
 附: 凯恩斯学说指南
 货币工资的作用
 凯恩斯的货币论与物价论
第六编 通论引起的几篇短论
 第二十二章 略论商业循环
 第二十三章 略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诸消费不足说
 第二十四章 结语:略论《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
 附: 凯恩斯学说指南
 商业循环
 略论早期经济思潮与社会哲学

TOP书摘

第一编    引论
  第一章   正名
  本书命名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着重在“通”字。命名的用意,在把我的想法和结论,与经典学派对于同类问题之想法与结论对照起来。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经典学派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之经济思想,已有一百余年,我自己亦是在这种传统中熏陶出来的。在下文中,我将说明:经典学派之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一般的情形;经典学派所假定的情形,是种种可能的均衡位置之极限点,而且这种特例所含属性,恰不是实际经济社会所含有的。结果是理论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十分糟糕。

  第二章  经典学派之前提
  大部分论价值与生产之作,主要是讨论两个问题:(1)如何把定量(Given volume)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2)设雇用人资源适为此量,则各①资源的相对报酬以及产品的相对价值如何决定。
  可用(available)资源之数量,例如可就业人口的多少、天然财富(natural wealth)的丰瘠、资本设备的大小,一向只用叙述方法加以说明。
  至于在此可用数量之中,实际就业者到底有多少,由哪些力量决定,则很少有详明理论。说对于这种理论全无探讨,当然是过分。因为讨论就业量的变动者非常多,而一讨论到就业变动,便不免牵涉到这种理论。我并不是说这个问题被人忽略了,我是说: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理论,一向被认为太②简单、太容易,至多只要提一下就够了。
  这是李嘉图留下的传统。李嘉图明白表示,他对于国民所得之数量——以别于国民所得之分配——问题,毫无兴趣。他这样做,实在颇有自知之明。其后起者不察,却用经典学派理论来讨论财富之本源问题。李嘉图于1820年10月9日致马尔萨斯信件中,有如下一段话:“足下以为经济学是研究财富之性质与本源之学。鄙意以为:经济学只研究社会各阶级通力合作所产生的产物,依何种法则,分配于各阶级。关于数量,实在并无法则可言,但关于分配比例,倒可以找出一个相当正确的法则。我愈来愈觉得,追求前者是劳而无功的,后者才是经济科学之真正对象。”
  例如皮古教授在《福利经济学》(第4版第127页)中说(重点是我加的):“在整个讨论中,除非明白声明其不如此,我们将忽略下列事实:即有些资源愿意,但事实上并未就业。这并不影响论证之实质,而可简化其说法。”两相对照,李嘉图明白放弃任何企图,讨论整个国民所得之数量问题;而皮古教授在讨论国民所得之专著中,反以为不论有无不自愿失业之存在,同一理论都能适用。
  Ⅰ
  经典学派的就业理论,表面上简单明白,实基于两大基本前提,而对于这两个前提本身,则差不多毫无讨论。该二前提为:
  Ⅰ.工资等于劳力的边际产物。换言之,一个就业人员的工资,乃等于因把就业人数减少一人所引起的价值的净损失。所谓净者,即将因产量减少而可避免的其他成本开支已经减除之谓也。设市场与竞争不完全,则工资不等于劳力的边际产物,但在此种情形之下,仍有原则可循。
  Ⅱ.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适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换言之,每一个就业人员的真实工资,在就业人员自身估计中,适足使该实际就业人数继续工作。恰如第一前提因竞争的不完全而产生例外,同样,设可就业人员组织起来,则第二等式亦未必适用于每一劳工。这里所谓的负效用,是指一切理由使个人或团体宁肯不工作,而不愿接受比某种最低效用更低的工资。
  第二前提与所谓“摩擦的”失业并不冲突。因为把这个前提应用到实际生活上,总要顾虑到适应的未能尽臻完美,因之不能有连续的充分就业。例如:或由于估计错误,或由于需求的时断时续,以致各种专业化的资源的相对数量暂时失调;或由于若干变化的未曾逆睹,以至于产生时间间隔,或由于从一种行业改为另一种行业,中间须隔许多时日,故在非静态的社会中,总有一部分资源在改业过程中暂时无业;凡此种种都可引起失业。除“摩擦的”失业以外,还有“自愿的”失业,也与第二个前提不冲突。所谓“自愿的”失业,就是因立法、社会习俗、集体议价、适应迟缓、冥顽固执等种种关系,工人拒绝或不能接受相当于其边际生产力的产物价值为其工资,以导致产生失业。但“摩擦的”与“自愿的”二范畴,概括一切失业。在经典学派前提之下,不可能再有第三范畴——即我下文所谓“不自愿的”失业。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32

开  本:16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81.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