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朱元璋的安邦智略
朱元璋的安邦智略


朱元璋的安邦智略

作  者:东雄

出 版 社:华夏出版社

丛 书:华夏帝王大智慧丛书

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50806090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历史人物  >  历代帝王    

标  签:历史.地理  历史  传记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一个贫苦出身的放牛娃,距离金碧辉煌的帝王宝座有多远?恐怕十万八千里都不足以形容。但是,朱元璋告诉我们,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成大器者,宁有种乎?那么,什么是成人器的资本智谋胆略加上机会。从一无所有到招揽英豪、扩张势力,最后指挥千军万马,将万里江山收入囊中这个过程中,无不显露出朱元璋为人做事的独到之处。

TOP目录

第一策 侠肝义胆
 一、小儿敢举杀牛刀
 二、怒斥神灵泄不平
 三、逆境中求生存
 四、巧遇机缘投义军
 五、战场表现受肯定
 六、侠肝义胆树权威
第二策 雄心勃发
 一、扩大势力的窍门
 二、能屈能伸大丈夫
 三、甘愿做“老三”
 四、雄才大略踞江南
 五、主动出击谋发展
 六、器大有远图
 七、得时得威智取陈友谅
 八、攻心夺志俘士诚
 九、虚虚实实藏真意
第三策 选贤举能
 一、亲往草堂请徐达
 二、奇招得奇才
 三、招贤纳士
 四、深山洪门访先生
 五、文治武功并重
 六、宜用犹怕起祸端
 七、不拘一格降人才
 八、旧臣可用又需防
第四策 整军安民
 一、首创卫所
 二、和州立约如山倒
 三、拨乱救民安人心
 四、求才不得动杀机
 五、面授机宜图山西
 六、用将还需防一手
 七、“快刀”除蓝玉
第五策 以民为本
 一、名正则言顺
 二、奉天承运登皇位
 三、谈“无道而亡国”
 四、立国施政民为本
 五、王道精神的承传
 六、倡勤俭以身作则
 七、广开言路,鼓励进谏
 八、厘清吏治赖都察
 九、“软”“硬”兼施
第六策 成礼定法
 一、独创“六谕”以教民
 二、成礼定法教化先行
 三、疑心重而广设耳目
 四.倾心力制定《大明律》
 五、铁腕手段惩治贪官
 六、举国办学求贤才
 七、睦邻友好求和平
第七策 外示儒术
 一、驭臣民犹需示儒术
 二、重视佛教、倚重僧人
 三、孝子与仁君形象
 四、为孝道法外施恩
 五、用臣唯德高忠孝者
 六、亲情孝道为我用
 七、重建君臣之论
 八、论荣辱富贵
第八策  威猛驭臣
  一、唯我独尊显君威
  二、恩威并用待功臣
  三、不容老僧贬朝廷
  四、以神道思想统驭臣民
  五、杯弓蛇影杀文臣
  六、多方设法控制公侯
  七、节制外戚与宦官
  八、用重典以治贪官
  九、治贪不惜借民力
第九策  皇权至上
  一、功臣已成心头患
  二、借由废除宰相制度
  三、自危心理殃及外甥
  四、杀机四伏,元勋自危
  五、挥刀斩儒生
  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七、李仕鲁因谏身死
  八、喜怒无常乱杀人
  九、为护皇权大兴“文字狱”
第十策  守诚以廉
  一、穿布衣的皇帝
  二、节俭从小事抓起
  三、号召上下共尚节俭
  四、好功不如好德
  五、开一代节俭新风
  六、最是体恤平民
第十一策  从严治家
  一、治国乃从正家始
  二、德化为先教子孙
  三、努力栽培接班人
  四、节俭为上嫁女儿
  五、立太子初衷终不改
  六、始终如一待皇后
  七、犹恐政变杀爱妃
  八、嫔妃殉葬明太祖

TOP书摘

    朱元璋出世之时,社会正处于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之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相当严重。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没有自己的土地,他只能为地主干活,自然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朱元璋等苦工经常受到地主的压迫,常常一年艰苦劳作,到头来还落得全家不得温饱。因此,朱家经常搬迁,力图寻找一个受压迫比较小的地方生活。
    朱元璋的太祖居于沛县(今江苏沛县),祖籍是句容(今江苏句容),家住朱家巷。他的祖父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在元朝是一个种地的淘金户。所谓“种地的淘金户”,这是一种有特殊户籍的人,他们需要向朝廷交纳定额黄金。句容县根本没有黄金,官府便以种地代替淘金。
    元朝的赋税很重,加之淘金非常辛苦和劳累,朱家只能以种地的钱买了黄金来交纳赋税,最后实在交不起,只好再次北渡长江,逃到淮北一带,在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定居下来。
    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又名世珍,是个老老实实的佃农。朱五四为别人种了一辈子庄稼,可到头来什么也没捞到,自己死后也没个葬身之地。一生当中,像候鸟一样把家搬来搬去,在盱眙生存不下去,只好逃往虹县(今安徽泗县),后来又举家迁往钟离东乡给人做佃农,60岁时无力耕种,生活难以维持,又搬到西边,居住了四年,又搬到孤庄村落户。
    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出身行伍之家。外祖父陈公,名大,曾在宋朝大将张世杰部下当过兵。朱五四有八个孩子,老大叫重一,老二叫重二,老三是女儿叫重三,老四是男孩,叫重四,老五是女儿,叫重五,老六,老七是男孩,分别叫重六,重七,朱元璋是老八,起名叫重八。自宋朝以来,平民百姓若不在官府任职是一概不许起官名的,只能用行辈和父母年龄合算出一个数目作为称呼,也就是说只能叫小名。后来,他投到郭子兴麾下,郭元帅才给他起官名叫元璋。
    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下出生的,正是由于生活的艰辛,朱元璋很早就练就了刚毅、果敢的性格,他自强不息,面对强大的势力从不低头,但又懂得斗争的机智和忍让之术。
    朱元璋长相特别,个性很强。讲义气、有心计、敢作敢为。童年时,他替地主放牛,同龄的小伙伴们都听从他的调遣,大家经常在一起玩的游戏是扮皇上,从那时起朱元璋就有了做大事的意识。那时他做的一件令人惊叹的事,便是杀了地主的牛吃了。
    对朱元璋和他的小伙伴们来说,饿肚子是常事,他们经常吃野菜充饥,又或者拿这些野菜夹杂一些碎米下肚。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的放牛娃们又都是些好动的男孩子,所以玩耍一会儿之后,肚子就饿了,但他们还要将那些牛费劲地从远处找回来。财主刘德经常责骂这些牧童们,说他们好吃懒做,有的时候还打这些孩子们。每到这个时候,朱元璋就非常气愤,心想:我辛辛苦苦,每天风吹日晒,却连肚子也填不饱,你什么活也不干,粮仓里却有着吃不完的粮食,还如此刻薄我们!看来,人们常说为富不仁,果然不假,如果不是为了填饱肚子,我早就不干了。
    有一天,朱元璋和伙伴们在山坡上放牛,几个人疯玩了一会儿,不知不觉饿了,但天气还早,谁也不敢提前回村,怕挨地主的鞭子。
    朱元璋说:“地主刘德家整天吃白米饭和肉,我们都不知道肉是啥滋味。”
    另一个小伙伴说:“地主不放牛羊就有肉吃,可我们天天放牛放羊却没肉吃。”
    接着孩子们开始想象肉的滋味,越说他们越饿,这时就有人瞅朱元璋,想让他出主意。只见朱元璋紧锁眉头,两眼死死盯着正低头吃草的牛群,突然说:“有了呀!”
    小伙伴们急忙问:“有什么好吃的?”
    朱元璋指着牛群说:“这些牛是我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雪才养肥的,我们却吃不上一口,而那老地主什么都不干,却每天酒肉不断,难道说我们穷人注定就要受苦吗?”
    小伙伴回答:“不应该呀!”
    朱元璋说:“是的。我们今天吃牛肉怎么样?”
    小伙伴有点惊奇,都睁大眼睛说:“哪里有肉让我们吃呢?”
    朱元璋笑着指着牛群里的一头牛说:“就吃这小牛吧。”
    小伙伴有点害怕了。
    朱元璋严肃地说:“不要害怕,今天我们就吃地主一头牛,大家的嘴一定要严,要按照我所说的话做,财主就不会生疑了。”
    P2-3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71页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8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