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图解找穴取穴速学速查(附光盘)
图解找穴取穴速学速查(附光盘)


图解找穴取穴速学速查(附光盘)

作  者:崔晓丽

出 版 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丛 书:图说家庭健康自助系列

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501976522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医学  >  中医    

标  签:中国医学  医药.卫生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这本由出身医学世家、有近20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崔晓丽医师编著的《图解找穴取穴速学速查》与京城国医的健康理念接轨与杏林国手的生活方式同步。
    《图解找穴取穴速学速查》主要内容包括:
    详解穴位按摩基本知识:穴位名称的由来、穴位的分类、穴位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找穴取穴的众多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简便取穴法;
    人体十四条经脉穴位图文解析: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图、各经脉穴位定位、功效、使用方法;
    以及更多你想知道的……

TOP作者简介

    崔晓丽
    北京京城岐黄国医馆馆长
    中国针灸协会会员
    中国中医药协会会员
    中国国际减肥美体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出身中医世家,其父系黑龙江省名中医,名字已被载入《中国中医名人录》,在中医界享有盛誉。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系“红墙医生”王连清教授的入室弟子。崔晓丽医师秉承先父遗志,博采众长,曾先后在上海、天津、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广安门医院等针灸科交流学习。
    近20年的潜心研学及临床实践中,深得恩师王连清教授真传及其父的影响;创造性地继承祖国医学精髓,在中医养生保健、针灸(埋线)减肥、中医经络美容(面部提升、祛皱、祛眼袋、面斑、顽固性痤疮)及亚健康中医调治等领域,具有丰厚心得,深受患者信赖。同时,还擅长治疗各种关节炎、痛风、头痛、失眠、便秘、肩周炎、滑膜炎、面瘫、更年期综合征及月经不调等慢性病证,为万余患者提升生命质量。前来就医的人中,既有影视明星、知识分子、大学生,也有公职人员和普通百姓,更有来自各大洲的国际友人。其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信誉,在广大患者中口口相传,深得信赖。

TOP目录

第一章  了解穴位
  什么是穴位
  如何找穴取穴
  穴位对人体有哪些作用
第二章  任脉
  承浆
  廉泉
  天突
  璇玑
  化兰
  紫宫
  王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天兀
  中极
  曲骨
  会阴
第三章  督脉
  龈交
  兑端
  素髎
  印堂
  水沟
  神庭
  上星
  囟会
  前顶
  百会
  后顶
  强间
  脑户
  风府
  哑门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筋缩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阳关
  腰俞
  长强
第四章  手阳明大肠经
  迎香
  口禾醪
  扶突
  天鼎
  巨骨
  肩髑
  臂臑
  手五里
  肘醪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温溜
  偏历
  阳溪
  合谷
  三间
  二间
  商阳
第五章  手太阳小肠经
  天窗
  曲垣
  前谷
  听宫
  颧髎
  天容
  肩中俞
  肩外俞
  秉风
  天宗
  臑俞
  肩贞
  小海
  支正
  养老
  阳谷
  腕骨
  后溪
  少泽
第六章  手少阳三焦经
  消泺
  四渎
  三阳络
  丝竹空
  耳和髎
  耳门
  角孙
  颅息
  瘼脉
  翳风
  天牖
  天髎
  肩醪
  臑会
  清冷渊
  天井
  会宗
  支沟
  外关
  阳池
  中渚
  液门
  关冲
第七章  手少阴心经
  少冲
  灵道
  青灵
  少府
  神门
  阴郄
  通里
  少海
  极泉
第八章  手太阴肺经
  侠白
  天府
  云门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列缺
  孔最
  尺泽
  中府
第九章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天泉
  天池
  中冲
  劳宫
  大陵
  内关
  间使
  曲泽
第十章  足阳明胃经
  冲阳
  大巨
  太乙
  承满
  不容
  乳中
  膺窗
  库房
  气户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丰隆
  下巨虚
  条口
  上巨虚
  足三里
  犊鼻
  梁丘
  阴市
  髀关
  伏兔
  气冲
  归来
  水道
  外陵
  天枢
  滑肉门
  关门
  梁门
  乳根
  屋翳
  缺盆
  气舍
  水突
  人迎
  头维
  下关
  颊车
  大迎
  地仓
  巨髎
  四白
  承泣
第十一章  足太阴脾经
  食窦
  冲门
  箕门
  大包
  周荣
  胸乡
  天溪
  腹哀
  大横
  腹结
  府舍
  血海
  阴陵泉
  地机
  漏谷
  三阴交
  商丘
  公孙
  太白
  大都
  隐白
第十二章  足太阳膀胱经
  束骨
  京骨
  金门
  胞肓
  肓门
  胃仓
  附分
  議譆
  浮郄
  上髎
  中膂俞
  络却
  五处
  曲差
  眉冲
  至阴
  足通谷
  申脉
  仆参
  昆仑
  跗阳
  飞扬
  承山
  承筋
  合阳
  秩边
  志室
  意舍
  阳纲
  魂门
  膈关
  神堂
  膏肓
  魄户
  委阳
  委中
  殷门
  承扶
  会阳
  下醪
  中醪
  次醪
  白环俞
  膀胱俞
  小肠俞
  关元俞
  大肠俞
  气海俞
  肾俞
  三焦俞
  胃俞
  脾俞
  胆俞
  肝俞
  膈俞
  督俞
  心俞
  厥阴俞
  肺俞
  风门
  大杼
  天柱
  玉枕
  通天
  承光
  攒竹
  睛明
第十三章  足少阴肾经
  步廊
  横骨
  水泉
  俞府
  或中
  神藏
  灵墟
  神封
  幽门
  腹通谷
  阴都
  石关
  商曲
  育俞
  中注
  四满
  气穴
  大赫
  阴谷
  筑宾
  交信
  复溜
  照海
  大钟
  太溪
  然谷
  涌泉
第十四章  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侠溪
  地五会
  足临泣
  丘墟
  悬钟
  阳辅
  光明
  外丘
  阳交
  阳陵泉
  膝阳关
  中渎
  风市
  环跳
  居谬
  维道
  五枢
  带脉
  京门
  日月
  辄筋
  渊腋
  肩井
  风池
  脑空
  承灵
  正营
  目窗
  头临泣
  阳白
  本神
  完骨
  头窍阴
  浮白
  天冲
  率谷
  曲鬓
  悬厘
  悬颅
  颔厌
  上关
  听会
  瞳子醪
第十五章  足厥阴肝经
  急脉
  阴廉
  足五里
  阴包
  膝关
  中都
  期门
  章门
  曲泉
  蠡沟
  中封
  太冲
  行间
  大敦
第十六章  经外奇穴
  里内庭
  中平
  女膝
  纠外翻
  纠内翻
  环中
  手逆注
  肩前
  血压点
  巨阙俞
  利尿
  胃上
  三角灸
  上廉泉
  安眠
  牵正
  夹承浆
  上明
  气端
  独阴
  八风
  外踝尖
  内踝尖
  阑尾
  胆囊
  膝眼
  内膝眼
  百虫窝
  鹤顶
  髋骨
  十宣
  四缝
  八邪
  外劳宫
  腰痛点
  小骨空
  大骨空
  中魁
  中泉
  二白
  肘尖
  腰奇
  十七椎
  腰眼
  下极俞
  痞根
  胃脘下俞
  夹脊
  定喘
  子宫
  颈百劳
  翳明
  玉液
  金津
  海泉
  聚泉
  内迎香
  上迎香
  球后
  耳尖
  太阳
  鱼腰
  当阳
  四神聪
附录  穴位名称索引

TOP书摘

    穴位名称的由来
    腧穴,古称“气穴”“气府”“孔穴”等,除“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外,均有名称。古人对腧穴命名时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可谓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归纳起来腧穴命名的依据及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自然类
    以日月星辰来命名,如日月、太白等。
    用山、陵、丘、墟来命名,如承山等。
    用海、泽、池、泉等来命名,如少海等。
    物象类
    以动物名称来命名,如鱼际、伏兔等。
    以植物名称来命名,如攒竹、口禾醪等。
    以建筑物名称来命名,如天井、内关等。
    以生活用具之类来命名,如悬钟等。
    人体类
    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如腕骨等。
    以人体生理功能来命名,如承泣、关元等。
    以治疗作用来命名,如归来、交信等。
    穴位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致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腧穴,都称为十四经穴。这些腧穴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作用,而且能反映相关经脉及所属脏腑的病证。
    经外奇穴
    凡未归属于十四经脉,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的腧穴,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只对某一病症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
    凡既无具体名称、固定部位也无固定主治,而是以病痛局部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穴位均称为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临床多用于痛证及某些脏腑病症。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穴位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脏腑的生理状况及病理变化可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腧穴上,在体表的腧穴处施以针刺或艾灸则能够“引气远入”而治疗脏腑、经络的病症。由此可见,腧穴——脏腑——经络三者之间内外相应,不可分割。
    如何找穴取穴
    关于腧穴的定位,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因为临床取穴是否准确,与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的疗效直接相关。同时,经过历代医家和大量临床实践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态标志法以及一些简便的取穴法。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取穴法,古称“骨度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并依其比例折算出分寸,作为腧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位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每10等份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标准测量。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参见下页表。
    手指同身寸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又叫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临床上分为以下三种:
    中指同身寸法
    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这种“同身寸法”与骨度分寸相比偏长,只适用于小腿部和下腹部(图④)。
    拇指同身寸法
    被取穴者将大拇指竖起,以拇指的指间关节宽度作为1寸(图⑤)。
    横指同身寸法
    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约为3寸。此法常用于四肢部及腹部取穴(图⑥)。P8-11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22页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102.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