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李世民的盛世经略
李世民的盛世经略


李世民的盛世经略

作  者:东雄

出 版 社:华夏出版社

丛 书:华夏帝王大智慧丛书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508059303

所属分类: 生活  >  成功/励志  >  智商/智谋    

标  签:历史.地理  历史  传记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从青年时代起,李世民就表现出超凡的政治才能和领导才能,他积聚自己的力量,为成就一代伟业打下基础。他纳谏如流,体恤臣民,深谙帝王之道。他不仅使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盛世景象,也使西域第一次纳入了大唐帝国的版图。他的文治武功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TOP目录

第一策  强势起家/1
一、少年出自贵族家/2
二、心高志远如鸿鹄/5
三、成就大业贤妻助/7
四、叛逆思想露端倪/9
五、初显军事才能/11

第二策  顺势建唐/15
一、巧设计逼父造反/16
二、网罗人才图霸业/20
三、师出有名得良机/22
四、夺取西河奠帝业/25
五、世民恸哭醒李渊/27
六、大军直指长安城/30
七、改朝换代演故伎/33
八、为父王肃清障碍/35

第三策  先发制人/39
一、觊觎太子之位/40
二、隐而不显于后宫/44
三、培植势力而自重/46
四、网罗人才占先机/48
五、能屈能伸待时机/50
六、大计已决不宜迟/53
七、玄武门之变/56

第四策  驾驭群臣/59
一、调整人员结构/60
二、礼葬兄弟/64
三、攻心异己化朋党/66
四、招抚豪杰除隐患/70
五、近忠臣而远权臣/72
六、革旧制以防权臣/75

第五策  人才战术/77
一、治国之本在得人/78
二、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80
三、用其长、避其短/86
四、广开耳目求贤哲/88
五、委任责成、各尽其用/90
六、不枉忠诚乃圣明/94
七、不受谗言远群小/96
八、爱惜贤臣至诚敬/100
九、选人标准重才行/103

第六策  从谏如流/105
一、鼓励臣民进谏/106
二、君臣共治海内安/109
三、敞胸怀,纳良谏/111
四、以人为镜明得失/114
五、听谏言,匡救过失/119
六、贤惠夫人言可听/121

第七策  与民休息/125
一、养民以静稳社稷/126
二、增加人口举良策129
三、轻徭薄赋安民心/132
四、长治久安在民富/135
五、赈抚灾民设义仓/137
六、节省民力惠百姓/141
七、赏罚官吏护子民/146
八、爱之如一待万民/149

第八策  革故鼎新/153
一、大刀阔斧裁冗员/154
二、改革宗室破旧制/156
三、隋亡为鉴推新政/158
四、考核官吏有高招/161
五、民族自治归一统/165
六、完善科举制度/169
七、兴学重教育人才/171
八、民族通婚亦可许/174

第九策  文韬武略/175
一、亦兵亦农府兵制/176
二、有备无患勤练兵/178
三、先攻心、后制人/180
四、诱敌深入围歼之/184
五、果断决策败突厥/186
六、以“诈”取胜显智慧/189
七、积极建设骑兵队伍/193
八、恩威并施定高昌/196
九、民族和亲定吐蕃/200

第十策  礼、法之治/203
一、安山东而定政局/204
二、礼治天下定邦国/207
三、约束宗教,为我所用/211
四、刑礼相辅并而行/215
五、儒学为本辅刑法/218
六、完备立法《贞观律》/220
七、法先自治以治人/222

第十一策  偃武修文/225
一、文艺修养利于政/226
二、放眼世界,繁荣文化/229
三、倡儒家以求教化/232
四、学古为今用/235
五、修著国史以正行/238

第十二策  修身治国/241
一、虚心纳谏贵自知/242
二、礼贤下士敬贤达/244
三、王者度量惠臣民/246
四、躬行节俭杜奢侈/248
五、宽仁慎刑治天下/250
六、以礼乐律己/252
七、严格教子父之职/256

TOP书摘

    五、初显军事才能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始称隋文帝。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于江都,从始至终,仅有短短的三十七年。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南陈,结束了自东汉以来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新局面,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二十年来,杨坚身体力行,勤俭节约,减轻徭役,充实仓廪,关注法令的实施情况,出现了“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的繁荣景象。
    隋朝的繁荣景象使国家从文帝时期开始,就储积了大量的粮食、布帛。杜佑就曾说过:“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至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直到贞观十一年,西京府库的储粮为唐所用,尚未用尽。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掩盖着农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因为隋文帝杨坚的储积政策是建立在重征赋税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必然会形成一方面是隋王朝的府库充盈,另一方面是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陷于极端贫困的局面。
    府库的大量储积,不仅未给隋朝带来富强,反而给欲要推翻隋政权的各种势力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这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结局,是隋文帝所始料未及的。
    贞观二年,李世民准确地对此事进行了论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到了晚年,隋文帝在政治上拒不采纳臣下的意见,独断专横,喜怒无常,执法严酷,又不能信任大臣,大肆杀戮,因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逐渐加深。当然,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还未激化到使政权崩溃的程度。
    隋炀帝即位之后,其残暴的统治大大加快了隋朝灭亡的进程。该时期的一系列徭役,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造成了“民不堪命,率土分崩”的局面。
    力役、兵役最为繁重的地区当属河北、山东。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这些地区遭到特大水灾,次年又发生旱灾,百姓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农民只好揭竿而起,铤而走险,去推翻腐朽的专制统治。据史籍记载,最早出现的农民运动是在大业七年,由邹平人王薄领导的长白山农民起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此歌粗犷豪壮,表达了当时农民反抗隋朝暴政;敢于斗争、无所畏惧的精神和气概。  在王薄等农民领袖的号召下,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并掀起了反隋斗争的第一个高潮。.在农民起义的带动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朝贵族杨玄感趁机起兵,于是,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第一次公开分裂出现了。
    农民起义军的发展,促使统治阶级内部进一步分化。许多地主势力乘机起兵,豪强武装遍布各地。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雁门之围战役爆发。李世民跟随身为隋将的父亲李渊来到太原,镇压甄翟儿起义军。在先后两次战争中,李世民勇敢机智的军事才能锋芒毕露。
    大业十一年四月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于是李渊携家眷到达河东。同年八月,隋炀帝巡视北边,中途突然遭到突厥始毕可汗数十万骑兵的围攻,由此发生了一次戏剧性的事变。
    隋朝时,突厥是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早在西魏时期,突厥势力逐渐强大,其势力范围“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不断侵扰着边境。然而到了隋朝初年,突厥势力逐渐衰落,分裂成东西两部,在西面的为西突厥,在东面的为东突厥。在实力雄厚的隋朝面前,近二十年未敢南侵,让中原人过了一段无外敌袭扰的日子,这段时期是隋朝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内政腐败,连年用兵,东突厥又趁机迅速强大起来,一时成为隋朝在北方的重大隐患。
    隋炀帝被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的重大事变,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雁门郡共辖城池四十一座,此时已被突厥攻占了三十九座,只有雁门和崞县二城没被攻破。
    这一天,隋炀帝杨广一行过了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往北进入牧区,正放眼欣赏旖旎的草原风光,忽见远处急驰而来两匹快马,眨眼间来到面前,从马上跳下一位突厥打扮的人,呈给杨广一封密信。
    杨广展开书信,原来是义成公主亲笔写的。义成公主是杨坚宗室的女儿,即杨广的侄女,当年隋文帝杨坚把她许配给突厥酋长启民可汗,结为姻亲。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启民可汗病亡,他儿子咄吉即位,称作始毕可汗,按部落原始婚姻风俗,义成公主又成为始毕可汗的可贺敦(妻子)。
    如此一来,杨广与突厥酋长始毕可汗也是亲戚了。但是,杨广竟无事生非,鼓动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没与他哥哥作对,不曾想叱吉没并不和杨广一条心,而将此事告诉了哥哥,始毕可汗大怒,遂与隋朝断绝了往来。
    始毕可汗听说杨广此次出行只带领了两万禁卫军,便召集几十万兵马,打算围攻隋炀帝。义成公主担心隋朝没有防备会吃亏,便写信向叔父杨广密报这个消息。
    看罢义成公主的信,杨广吓得立即往回返,哪知刚进入雁门关,始毕可汗即率大军追了过来。由于突厥大军全是骑兵,速度极快,烟尘滚滚而来,转眼间兵临城下,将小城雁门关围了个水泄不通。
    杨广壮着胆子,登上北城楼察看敌情,见突厥骑兵众多,一眼望不到边,顿时吓得他冷汗直流。就在此时,突厥士兵一齐往城楼上放箭,正巧一支箭射中杨广头上的皇冠,吓得他扑通一声坐在地上,情不自禁地失声大哭起来。
    直到哭够了,杨广才想起召集大臣们商量退兵之计。有人提出让皇帝带三千骑兵突围,但遭到大部分人反对,认为三千骑兵要突破几十万大军,尽管并非没有可能,但凶多吉少,风险太大,应该派人到四方调兵救援,再派人去突厥向义成公主求救。
    大臣樊子盖提出不如先坚守城池然后再征四方兵救援的建议。隋炀帝听从他的意见便把诏书系在木头上,投入汾水,顺流南下,命令各地募兵前来援救。
    当时,李世民正值十八岁,已应募入伍,隶属于屯卫将军定云部下,在五台山脚驻扎,此时他向将军定云建议:始毕敢举兵冒犯天子,必定认为我们的援军无法及时赶过去营救。不如我们白天挥舞旌旗数十里不绝,夜里则以钲鼓相应,虚张军容,突厥一定会以为我们的救兵已经到了。到时他们一定望风遁去。不然他们兵多,我们兵少,若悉军来战,我军必不能支。
    李世民采用的疑兵之计,也就是在一时无法集结援军的情况下,制造假相,虚张声势,吓退敌人。
    定云将军采纳李世民之计,立即制作旗帜、筹集钲鼓,短短三天时间,五台山脚下便处处飘扬着隋军的旌旗,夜里则鼓声阵阵,不绝于耳。
    始毕可汗得到侦察而来的消息,果然中计,以为隋朝来了大量援军,不禁心虚起来。义成公主也派人向始毕可汗报告,说突厥有紧急战事,让他立即返回。于是,始毕可汗撤兵回府。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已初露峥嵘了。P11-14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59页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54.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