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
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


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

作  者:刘俊坤

出 版 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定  价:32.00

I S B N :978780170935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民族学    

标  签:社科总论  社会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中庸是中国自古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积淀,在中国入的潜意识中生了根,成为一种微妙的自发的心理力。中国人性格的秘密,中国民族性的复杂性.中国历吏的复杂性,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其机理藏于中庸。中国人的中庸,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生过不同的作用,可谓“成也中庸,败也中庸”,“美也中庸,丑也中庸”。
    本书揭示了中庸这一中国人性格的秘密,全面、深入、细致、客观地解读了中庸之道,对中庸与中国人的关系、中庸的哲学机理、《周易》《中庸》《菜根谭》这些中庸文化元典的哲学关联、儒释道文化风格中的中庸智慧,以及自5000年前的黄帝、伏羲一至于今日的中庸文化源流,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说。

TOP作者简介

    刘俊坤(1944-),湖南长沙县人,湖南工业大学退休教授,先后从事过汉语言文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青春期心理健康指导》(云南科技出版社)、《素质自育百科》(湖南科技出版社)、《就业全程指导》(湖南人民出版社)和《毛泽东独立人格》(红旗出版社)等十种。
    退休后居上海,以“外聘教授”资格讲授过文化学;2006年起号往于中庸文化研究。

TOP目录

前言:知其要者,可以通神
序篇  中庸和中国人
  一、中华民族的“中和”理念
  二、中国人性格的最深秘密
  三、中国历史绵延不绝的筋节
  四、中国人文文化的一大难题
机理篇  博厚、高明、悠久
  一、天地有中和之道
  二、“阴阳”、“五行”哲学
  三、人性的弱点与救失
  四、相安与和谐,平衡与超平衡
  五、“圆”、“水”、“玉”、“0”:中庸意象种种
元典篇  《中庸》《周易》、《菜根谭》
  一、关于子思作《中庸》
  二、中庸伦理观
  三、中庸之道主题词
  四、中庸之德主题词
  五、从《周易》、《中庸》到《菜根谭》
  六、中国与日本及西方中庸思想比较
智慧篇  极高明而道中庸
  一、“天人合一”的智慧
  二、“相观对治”的智慧
  三、“性偏救失”的智慧
  四、“设身处地”的智慧
  五、“执两用中”的智慧
  六、“空生妙有”的智慧
  七、“随缘自得”的智慧
  八、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源流篇  知远之近,知微之最
  一、中庸文化的源头
  二、上古人的中庸思想
  三、《周易》的中庸思想
  四、老庄的中庸思想
  五、中庸伦理是孔子的一大发现
  六、《黄老帛书》的中庸思想
  七、儒释道融合与中庸
  八、半殖民地文化与中庸
时代篇  刷新中庸
  一、走出历史的歧途
  二、走出文化的负面
  三、走出心理的误区
  四、时代主题下的中庸文化
  五、在公民社会建设中刷新中庸
主要参考书目

TOP书摘

    二、中国人性格的最深秘密
    民族性是民族成员之间共通的思想感情、意志,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另一个民族的“个性”、“根性”。因为文化积淀的根深蒂固,所以,从整体上说,民族性是很难改变的。如果那么容易改变,世界上就不可能有林林总总的民族了。
    中国文化是早熟的,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也是早熟的。中国人性格既见之于孔子的精神和老子的精神,又见之于一代一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既见之于中国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理想,也见之于成年中国人对待人生、对待人际关系、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社会心理学家沙莲香在上世纪末的著作《中国民族性》一书中用“复杂”、“深刻”、“宽厚”、“圆熟”四个词概括中国的民族性。他说,这种性格到了不以为然、左右自如的成熟程度、深刻程度、宽厚程度、复杂程度,如同一个精神境界很高、造诣很深的人不觉其高、其深,能够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一)中国民族性格的“理想层”
    《论语》中孔子说到他的治国方略:“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均”、“和”、“安”是治国的总方针,并且从“均”、“和”、“安”出发建设“精神文明”,修文德,悦近来远。远方的人——其他民族的人和外国人——来了又怎么办呢?“既来之,则安之”,使之安居乐业。
    从这一治国方略可以看出儒家和孔子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出发,以开放的政治心理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它追求的是社会管理之“安”和人伦之“和”。
    再看看道家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生命理想。《老子》说:“上善若水”,“至柔者莫如水”,又说:“曲则全”(《老子》二十二章)。水因为至柔,它往低、下、空的地方运行,并随时接受外部力量的约束,流到湖里就是湖,流到海里就是海,它也可以在江河中曲折而行,处于一定的势位,蓄积到一定程度,它的力量大得惊人,“攻坚者莫之能御”。“水”蕴涵了老子“至柔至刚”的哲学道理。确实,水是最具备“圆而神”灵性的东西。它淡而无味,最善于适应环境,但任何生命都离不开它。老子通过“水”,给了中国人中庸审美价值和人格理想。
    孔子精神和老子精神作为中国人性格的理想层,几千年来塑造了历代的中国人。
    中国人读经史子集、“四书”、“五经”;求识几个字者读《三字经》、《增广贤文》和《菜根谭》等蒙学教材和普及读物。这些书哪一本不“中庸”?《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开篇;《菜根谭》的主题是“得天地中和之气;识人间淡泊之真”;《老子》教人如何“守雌节”;《论语》教人“反躬修己”,“温柔敦厚”;《诗经》采自民间,孔子说它“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二十四史”本传人物以中庸文化的价值标准推介与评价:例如司马迁《史记》以“太史公日”赞“飞将军”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会不从。此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为人,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人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精诚,自见于士大夫也。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矣。”
    中庸通过文化理想模型一代代中国人。
    (二)中国民族性格的“心理层”
    “理想”是人们头顶上的太阳,而我们只能在“事实”的平原上追逐“太阳”。由于环境的制约和条件的局限,人们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可以有积极的心理效果,也可以有消极的心理状态。特别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和1840年以来的半殖民地社会,天灾、战乱、人祸,中国人求生不得。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性格在心理层面上免不了积极与消极并存、优质和劣质兼有。
    沙莲香在《中国民族性》一书中,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心理层有过绝妙的描述。他说:中国人对待人生,对待人际关系,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都比较规范,有一套处世哲学,委婉,幽默,乐观,达理,重人际和睦,善顺应自然,同时又好用心机,捉弄世道,冷眼相看,取乐于世,如此等等。中国人的这样一些性格特点,看上去好似不相容,但这后一种特点正是前一种的补充,特别是在长期经济落后和教育落后的情况下,这后一种性格是摆脱困境、自我保存的一种方式,一种心理投射。因此,中国人民族性格中的优点和劣点常常分不开,委婉与虚伪,幽默与狡猾,长乐与知足,微笑与心机,拔刀相助与冷眼旁观等等,都以微妙的形式结合起来,性格表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特殊位置,近代和现代有许多中外人士对中国民族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庄泽宣的《民族性与教育》,该书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通过对中国民间谚语、格言、歌谣和文学艺术的具体分析,考察中国人的民族性,并且按照中国的哲学视野将考察放在“天”、“地”、“人”(“三才”)这三个维度上。
    对待人生,表现为个人修身、乡党亲谊、宽厚和平、中庸调和、容忍谦让五个方面;
    对待宇宙,表现为听天由命,自然放任两个方面;
    对待事物,表现为安分知足,笃实力行两个方面。
    三个维度的安排,表现天地人和谐,而以人为本,这正是中国民族心理。
    庄泽宣在书中设计了中国民族性表。这个表的启示性,不仅在于他的三维分析法,而且在于他把主次观点和层次观点纳入维度构建之中,使中国人民族性格结构呈纵横交错状态,维度和层次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结构复杂又有弹性。(见下页图)
    难怪沙莲香教授认为中国民族性“既复杂又深沉,既宽厚又圆熟,复杂得深,深得复杂,宽得圆熟,圆得宽厚”。
    在“天地人”的三维结构中,庄泽宣以人生为出发点,也以人生为归宿处。“人生”成为“宇宙”、“事物”之“中轴”;而这个中轴的“轴心”,是心理层面上的“中庸调和”。这是很有见地的,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庄泽宣说:“中国民族对于宇宙及人生都注重一个‘和’字,因此融合天道及人道,产生了天命;常注重一个‘乐’字,由于重视人生享乐,可以求淳朴的生活;在家族生活方面,既要力求家族关系的和睦,更应重视家族生活的融乐,故重伦常道理,以家族为中心,推及个人修身及乡党亲谊。”可以看出,构成三维交叉点(或叫立足点)的是两位一体的“和”“乐”精神。中国人比较看重和合,因而家庭占了社会的第一位。庄泽宣不无见地,似乎未尽其要:“天清地泰,和乐光明”,中国人确实重“和”又重“乐”,但乐从和,乐是和的结果。如果说中国人重两个字,应该一个是“中”字,一个是“和”字。“导之以中德,齐之以中音”(《国语·周语》);“有生有制,美在中和”(《尚书大传》)。《中庸》以“中”为“大本”,以“和”为“达道”。“中和”是中庸之核心。构成天地人三维交叉点(或叫立足点)的应该是“中和”精神。
    在庄泽宣的三维分析中,通过对“积极面”与“消极面”的分析,具体指明中国人性格在“心理层”上的复杂情形。还提出了中国民族心理与民族理想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民族心理大都由民族理想而来,而民族心理与民族理性互为因果。他说,中国民族的理想是,对于宇宙,产生天命的观点;对于人生,重视伦常道德;对于事物,能守淳朴生活。中国民族理想见之于孔子精神、老子精神,《大学》、《中庸》、《孟子》、《庄子》以及程朱理学文化典籍。由于现实的局限和个人的条件,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积极的心理后果和消极的心理状态并存。例如,重视天命的结果,积极地产生了顺天命、尽人事的态度,消极地产生了听天由命,甚至迷信鬼神的思想;重视伦常道德的结果,积极地谨守廉洁和忍让之道,养成宽厚和平之德,消极地产生无原则忍让、懦弱、麻木的精神状态;重视淳朴生活的结果,积极地养成俭朴、吃苦耐劳的精神,消极地产生了安分知足,不求上进的心理。这就使民族性格的心理层之中,优质因素和劣质因素并存。由于两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和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生活的负面作用,特别是进入近代之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社会生活相对贫乏,经济相对落后,故出现民族性格心理层的复杂情形,最终导致了人格上的不足。这就是庄泽宣在三维表下端所列:“缺乏科学发明”、“缺乏社会意识”、“缺乏宗教信仰”。不管庄泽宣的这一结论是否允当,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想层”和“心理层”的分析方法是很有见地的,它使复杂的文化现象变得相对简单。
    P14-18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76页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89.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