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图解易经的智慧大全集(超级白金版)
图解易经的智慧大全集(超级白金版)


图解易经的智慧大全集(超级白金版)

作  者:唐颐

出 版 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56134419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中国哲学  哲 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易经》博大精深,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经典著作。《经》《传》二部内容,总能启迪人们的智慧,使之找到应对问题时最佳的策略。例如,当处于人生的低谷时,《经》部提示人们启用乾卦潜龙在渊的智慧;当过于挥霍自己的健康时,它又提醒人们应该遵循复卦休养生息的智慧;《易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地解释《易经》的书,对《易经》中的智慧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主要有天尊地卑、效法天地、乐天知命、知崇礼卑、谨言慎行、恩威并施、灵活变通、阴阳相推、刚柔相济、居安思危等。
    本书对《易经·经部》的上下经及《易传》的《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进行详尽而生动的解读,图文并茂,相信对您的人生、事业都会有所助益。

TOP目录

编者序:让《易经》智慧之光,照亮您的人生旅途!
经部
第一章  《周易·上经》的智慧
  卦一  乾潜龙在渊的智慧
  卦二  坤厚德载物的智慧
  卦三  屯建功立业的智慧
  卦四  蒙教育启蒙的智慧
  卦五  需持之以恒的智慧
  卦六  讼解决争端的智慧
  卦七  师带兵打仗的智慧
  卦八  比交朋择友的智慧
  卦九  小畜积德行善的智慧
  卦十  履独善其身的智慧
  卦十一   泰小往大来的智慧
  卦十二   否大往小来的智慧
  卦十三  同人同人于野的智慧
  卦十四  大有自天佑之的智慧
  卦十五  谦卑以自牧的智慧
  卦十六  豫欢愉和乐的智慧
  卦十七  随随缘不变的智慧
  卦十八  蛊改革创新的智慧
  卦十九  临居安思危的智慧
  卦二十  观观民设教的智慧
  卦二十一  噬嗑赏罚分明的智慧
  卦二十二  贲曲则有情的智慧
  卦二十三  剥防微杜渐的智慧
  卦二十四  复休养生息的智慧
  卦二十五  无妄天雷无妄的智慧
  卦二十六  大畜日新其德的智慧
  卦二十七  颐自求口实的智慧
  卦二十八  大过遁世无闷的智慧
  卦二十九  坎习坎行险的智慧
  卦三十  离日月丽天的智慧
第二章  《周易·下经》的智慧
  卦三十一  咸夫唱妇随的智慧
  卦三十二  恒立不易方的智慧
  卦三十三  遁不恶而严的智慧
  卦三十四  大壮非礼勿履的智慧
  卦三十五  晋失得勿恤的智慧
  卦三十六  明夷箕子之贞的智慧
  卦三十七  家人相夫教子的智慧
  卦三十八  睽感化恶人的智慧
  卦三十九  蹇反身修德的智慧
  卦四十  解赦过宥罪的智慧
  卦四十一  损惩忿窒欲的智慧
  卦四十二  益见善则迁的智慧
  卦四十三  央施禄及下的智慧
  卦四十四  姤品物成章的智慧
  卦四十五  萃观其所聚的智慧
  卦四十六  升步步高升的智慧
  卦四十七  困困境求通的智慧
  卦四十八  井求贤若渴的智慧
  卦四十九  革顺天应人的智慧
  卦五十  鼎稳重图变的智慧
  卦五十一  震临危不乱的智慧
  卦五十二  艮动静得宜的智慧
  卦五十三  渐循序渐进的智慧
  卦五十四  归妹成家立业的智慧
  卦五十五  丰盛衰无常的智慧
  卦五十六  旅明慎用刑的智慧
  卦五十七  巽谦逊受益的智慧
  卦五十八  兑朋友讲习的智慧
  卦五十九  涣拯救涣散的智慧
  卦六十  节适当节制的智慧
  卦六十一  中孚诚信立身的智慧
  卦六十二  小过行动有度的智慧
  卦六十三  既济功成身退的智慧
  卦六十四  未济成功在望的智慧
传部
第三章  《系辞传·上篇》的智慧
  第1节  天尊地卑:乾道与坤道
  第2节  设卦观象:君子怎样读《易经》
  第3节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小大与险易
  第4节  《易》与天地准:不违背天地之道
  第5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日用而不知
  第6节  易道之广大:无所不包
  第7节  易其至矣乎:乾为道之门,坤为义之门
  第8节  圣人以《易》解天下之玄妙:言应千里
  第9节  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易经》中的数学
  第10节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易》有“四道”
  第11节  开物成物,冒天下之道:把握天下之道
  第12节  白天佑之,吉无不利:履行诚信,顺应天道
第四章  《系辞传·下篇》的智慧
  第1节  八卦成列:道从观察中来
  第2节  八卦与人类上古进化史:《易》的演变过程
  第3节  易者,象也:《易》的象思维
  第4节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
  第5节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殊途同归
  第6节  乾坤,其易之门邪:古而不老的易学
  第7节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易》的忧患思维
  第8节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经世致用的学问
  第9节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推衍万事万物的始终
  第10节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内容详备,无所不包
  第11节  《易》之兴也:殷之末世,周之盛德
  第12节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第五章  《说卦传》的智慧
  第1节  参天两地而倚数:揲蓍成卦法
  第2节  圣人作易,以顺性命之理:顺应本性与命运
  第3节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逆序而数
  第4节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八个物象的基本特性
  第5节  帝出乎震,齐乎巽:方位和季节
  第6节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卦象的作用和意义
  第7节  乾,健也:八卦之卦德
  第8节  乾为马,坤为牛:八卦代表的八种动物
  第9节  乾为首:八卦与人体各部位
  第10节  乾,天也,故称父:乾坤父母与三子三女
  第11节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万物类象
第六章  《序卦传》的智慧
  第1节  《序卦传》一:上经卦序
  第2节  《序卦传》二:下经卦序
第七章  《杂卦传》的智慧
  第1节  《杂卦传》通释:杂而不乱
  第2节  《杂卦传》句解:两两对解之卦

TOP书摘

    【释义】
    《易》以天地的变化规律为准绳,所以能包含天地运行之道。仰观天文的运行变化,俯察地理的形态变化,所以能知道黑暗与光明的原因。推原本始,反究终末,所以知道生与死的哲理。天地中的精气凝聚成生物,游荡的灵魂是生物的变化,所以知道鬼神的性情与状况。易道与天地的变化相似,所以能够与天地之道相一致。知道万物周而复始的道理,并且以这种道理济助天下民众,所以不会有过失。广泛运行而不会流于放纵,喜乐于天道而知道命运的变化规律,所以不忧愁。安于所处的地位,敦厚地发扬仁义,所以能够博爱。效法天地运行的变化而没有过失,阴阳二气合成万物而不会有遗漏,懂得了乾坤之道便会无所不知,所以神福泽万物没有一定的方法,《易》的变化没有固定的形体。
    《易》源于古天文学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我们知道,《易经》这本书的理论,来自于古天文学。伏羲发明八卦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天道运行规律的情况下创制一套可以推算四时八节的太阳八卦历法,使人类可以顺应时节更好地生活。所以从伏羲发明八卦时,易理便已囊括天地问的一切规律与法则。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则正是《易经》源于古天文学理论的高度概括。由于天象决定着大地节气变化,大地节气变化决定着人类生存方式,所以掌握天地之规律,与天地相适应而求生存,是上古人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生存法则。于是这种知识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传承,一代代改进,最终形成了一套效法天地、天人相感、天人合一的易学理论,这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所有古文化的根源,成为中华民族所有古文化的准则。
    如果用一句更恰当的话来形容“《易》与天地准”,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因为如果不先读懂《易经》,那么你将永远无法真正领悟中华民族所有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中国古代,不论人事、物理,一切的一切,都以此为法则。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等学问,及诸子百家各种学说,皆源于博大精深的易学。因此,只要天地不废,《易经》中的理论就永远具有时代意义,永远可以使读者开卷有益。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则进一步说明《易经》的根源是以古天文学及地理学为依据的,证明“《易》与天地准”的说法绝非毫无根据的虚说。“知幽明之故”,是说明白昼与黑夜的变化之理,也即阴阳相推的转化规律。此外,“幽明”二字,还有表象与原理的含义。明,即天地间可以看到的各种形象、现象。山川、河流、丘壑、风霜雨雪,以及各种植物与动物,都属于肉眼可见之现象、形象。而这些现象出现的原理是什么?这些形象起源于何处、何时?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古人以阴阳二气作为天地万物之母,此阴阳二气也是看不看、摸不着的物质,这就是“幽”的内涵。掌握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即可明白天地万物生化之理。其天与地的形象,即为“明”;其天地所代表的阴阳二气,即“阴”。所以,天地相交而生万物的本质,是阴阳二气相交而化生万物,明白此理,也算是“知幽明之故”。
    生死之说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1.生命的轮回之道
    “原始反终”,有的版本上写的是“原始及终”,两种说法其实皆是一种意思,即明白事物之原始之本初,也明白事物发展之终结。原始之本初,即事物初生之时;发展之终结,即死亡之期。所以说,懂得了“原始反终”,就会明白“死生之说”。
    举例而言,则男女媾精之时,为人类生命之原始之初,为生命之始;人降生后,由幼而壮,由壮而衰,衰老而死之时,为人的生命之终,为死。易学认为精神不灭,一切皆为阴阳二气所化生,所以死而后生,生终至死,生死循环,也如寒暑往来,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就是“死生之说”。由于,阳主动,主生;阴主静,主死,所以“死生之说”与“幽明之故”,皆离不开阴阳二字,皆属于阴阳相推而产生的变化。
    由于天尊地插进,天为始生之处,地为终死之所。所以,古人按照尊理论形成了一种“报本反始”的封建礼教。而这一礼教,也是古人效法天地的体现。子女要对父母报答养育之恩,百姓要对君王报答再生之恩;君王也代百姓要对养育万物的大地报答养育之恩;并且也要报答“乾知大始”的苍天对万物的始生之恩。如《礼记》中记载秋社之时,君王要到郊外举行郊祭,便是一种“报本反始”的礼制。仪式中要用新谷酿成的美酒、新摘下的水果等给大地献上供奉。如今,“第一杯先敬天地”的酒文化,也是古人“报本反始”的延续。
    2.“报本反始”的礼制习俗
    目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生活中仍然带有许多“报本反始”的礼制习俗。如果子成熟了,全部采摘后,要在果树下留一半,不能全部拿回家里;留下的那些果子回报给大地,让大地送给大地其他的儿女——野兽吃。刚刚收获的稻谷、麦子,要将做成的第一碗米饭、第一碗面食或馒头,敬献给天地。这种习俗,表现了质朴的古人对大自然的有限所取,和对大自然的回报。这种质朴的传统,比起现代人只知向大自然疯狂索取,从来不知回报,为一己之私利而破坏自然环境,破坏人类生存的空间的行为而言,更加显得无比高尚而美好。
    当然,古人欲要“报本反始”,则必须要知道万物、万事之始终、死生,而古人洞晓万物万事之始终、生死的方法,则完全来自于易学。把万物之始终之礼讲得极为清晰的,则莫过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产八卦”的八卦生成之理。再有,则是陈抟陈希夷的无极图与周敦颐的太极图。
    八卦生成模式,即万物生成规律,其太极生两仪,则代表天地初生的宇宙模式;两仪生四象,则是天地旋转,遂有四季及五行及五方的概念;四象生八卦,则代表四时变八节;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则代表大地四时八节之变,随生育万物。
    P240-241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17页

开  本:其他

加载页面用时:94.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