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项集训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项集训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项集训

作  者:蔡智敏 主编

出 版 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定  价:20.00

I S B N :9787543868113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中小学用书  >  按学年段分  >  高考    

标  签:中小学教辅  语文  高考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中生备战高考古诗文阅读的最佳辅导书。由命题专家权威解读高考古诗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并对未来的高考阅读命题进行预测。详细分析了高考现代文阅读考察的重点、难点,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题秘诀,能有效帮助学生备考。

TOP作者简介

蔡智敏,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撰写有关语文教学、文学研究、编辑学研究论文多篇,创作出版了散文集《宁静与声音》、《表里人生》,论文集《编读余谈》,诗集《走过荒原》及中短篇小说等百余万字的作品;主编有《新思路读写突破》、《高效读写大系》、《新读写大语文》等语文教学与研究用书,约两千多万字。被评为百佳新闻工作者,并获“杰出成就奖”,2010年1月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三个一百”优秀人物荣誉称号。

TOP目录

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特点与趋势
 第一节 高考古诗文阅读《考试大纲》专项解读
  一、理解(能力层级B)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节 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规律与趋势
  一、命题规律
  二、诗歌鉴赏题量与赋分
  三、文言文题量与赋分
  四、考题综述
  五、命题展望
 第三节 高考古诗文阅读名师备考策略
  一、古典诗歌鉴赏备考策略
   研究《大纲》和往年试题,弄明白“考什么”
   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
   落实基础,掌握各种鉴赏术语
   学会抓住诗歌的内容特点来评价诗歌
   逐步建立诗歌鉴赏特定的话语体系
  二、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
   坚持“以本为本”
   加强课外阅读
   强化语段训练
   了解命题特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重点考点完全解密
 第一节 古诗鉴赏考点解密
  一、考点详解
   (一)古诗分类
   (二)作品风格
   (三)古典诗歌的形象
   (四)炼字与炼句
   (五)表现手法
   (六)抒情方式
   (七)诗歌中的修辞
  二、名师指导
   (一)能够鉴赏诗歌的形象
   (二)能够鉴赏诗歌的语言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节 特级教师专项集训
  一、真题体验
  二、模拟演练
  三、过关检测
高考文言文阅读重点考点完全解密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考点详解
   (一)异读
   (二)通假字
   (三)古今异义
   (四)一词多义
   (五)偏义复合词
  二、名师指导
   (一)熟悉命题形式,对症下药求解
   (二)适当选用方法,力求准确快捷
   (三)注意多种积累,力达熟而生巧
  三、过关检测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一、考点详解
   (一)单音虚词
   (二)双音虚词
  二、名师指导
   (一)明确考试题型,有的放矢应对
   (二)熟悉几种技法,随机灵活运用
  三、过关检测
 第三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考点详解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
   (五)固定格式
   (六)词类活用
  二、名师指导
   (一)熟悉考点题型,知彼以求制彼
   (二)掌握方法,系统复习
   (三)运用语法知识,敏锐发现特色
  三、过关检测
 第四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考点详解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二、名师指导
   (一)熟悉命题思路,循路寻求解法
   (二)总结一些技巧,灵活调度应用
  三、过关检测
 第五节 分析综合
  一、考点详解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名师指导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过关检测
 第六节 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考点详解
   (一)命题规律
   (二)误区警示
   (三)解题诀窍
   (四)文言文解题的“推断法”
  二、真题体验
  三、模拟演练
  四、过关检测

TOP书摘

\"   

上编
高考古诗文阅读
命题特点与趋势



第一节
高考古诗文阅读《考试大纲》专项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阅读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这里所说的“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即使难度相同的古代诗文,对于古代诗文素养不同的人来说,也会有对所谓“浅易”程度的不同认识。因而这里的“浅易”应当理解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程度。
《考试说明》在“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之后列了“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E”三项,三项之下又总共提出九条具体要求。“理解”中第一条常见实词的含义,第二条常见虚词的用法,第三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四条理解并翻译成现代汉语,主要是古代诗文阅读中语言方面的要求。这四条着重要求理解,能力层级均为B级。“分析综合”中第一条筛选信息,第二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第三条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古代诗文阅读中内容方面的要求。这三条着重要求分析综合,能力层级均为C级。“鉴赏评价”中第一条鉴赏,第二条评价,主要是古代诗文阅读中初步发展了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均为E级。从这些具体要求的设置中可以看出,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的命题比较侧重考查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是做到“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首要条件;而对于内容的分析综合以及对内容的鉴赏评价则又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因为这是掌握古代诗文的主要目的。
一、理解(能力层级B)  
这项要求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语言知识及能力的掌握,又分为下列四条: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所谓“常见实词”,应当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不过,较为棘手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统计出古代诗文中常用词与次常用词的出现频率,因而还无法据之划定作为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的确切范围。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只是参考中学各类教材中文言实词出现的频率来大致确定它们的内容。是否可以这样说,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应当算作属于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这类实词。考查这后一部分实词往往会受到某些非议,认为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为某一实词词义的考查提供若干个选项时,这类考查不也正可以看做使用常用的字典词典来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吗?而使用常用的字典词典也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采用的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例如2010年湖南卷第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进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答案】 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A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代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B、C、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与我们通常对于虚词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各自的外延也有所不同。文言虚词之中包括代词、助动词、副词等类别,甚至少量的数词与不及物动词,而这些类词按照现今的划分标准属于实词的范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法观念不及今人明确,词类的划分也自然不够细密。好在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交代一下也就明白了。古代诗文中具体虚词的数量很多,不过常见者毕竟有限,而高考中涉及的文言虚词要更少一些,主要只是上列的二十来个。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在文中的用法”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而考查常见用法,一则因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二则因为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大多较难理解,使用范围较小,不是考生眼前急需掌握的内容,可以留待以后有必要时以常见用法为基础再深入一步地学习。


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例如2009年四川卷第9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
【答案】B。A项副词,“才”\/连词,“竟然”;B项连词,“就”;C项介词,“用”\/连词,“于是、就”;D项连词,“来”,表目的\/介词,“把”。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这条要求中重要的是对于特殊句式与用法的界定,由于有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这个限制条件,它的概念就自然显得明晰了。而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也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
句式属于语法范畴,这里的“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并没有什么太大太多的不同。不过,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语法规则,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歧异的部分。而根据“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我们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歧异的主要方面。大致说来,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等五个方面。
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又常可在主语之后加上“者”字表示提顿,在谓语之后加上“也”字帮助判断。被动句则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征的表示被动的句式,又可以分为“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类别。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二是疑问代词充任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三是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这些通常被认为是古代汉语中的正常词序。成分省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与介词省略等五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与宾语省略更为常见。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又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如使动,二是形容词、名词活用如意动,三是名词活用如一般动词,四是名词用作状语。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古代诗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历年来试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它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信息要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2)体现人物主张的信息;(3)表现人物情感的信息;(4)反映人物思想道德的信息;(5)展现人物性格的信息;(6)反映人物志向的信息:(7)表现人物才智的信息;(8)有关选文的综合信息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是就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概括中心思想”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综合和整理的过程。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是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一个是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个基本内容为基础。
考试一般都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这就要求学生理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次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这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内容做较深层次的剖析。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某种本质、某种观点等等。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对该考点,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些观点态度不是我们阅读时的认识,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潜藏有某些情感认识的表述,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我们关注的重点不能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内容,而应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三、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从修辞角度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对偶、对比、双关、反问、夸张、借代、互文等。从表达方式看,有抒情、描写、记叙、议论,其中抒情是重点,它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从表现手法来看,有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寄寓、衬托、渲染、比兴、联想、用典、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第二节
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规律与趋势



近三年高考的古诗文阅读板块坚持稳中有变,以稳为主的命题原则。《考试大纲》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可以看到高考对这一方面的知识能力的要求是稳定性越来越强,规律也很明显;但是在稳定之中,命题的形式和特点也有着细小的变化。
一、命题规律
首先,高考古诗文试题继续坚持“能力立意”。试题既注重充分考查考生对古诗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虑到对不同理解和鉴赏能力考生的区分。命题坚持知识来源于课内,而实践应用则达于课外,既回归课本,又高于课本。其次,以“创新精神”与“创造意识”为命题前提。在高考古诗文阅读中,无论以何种形式命题,“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理念始终都是命题的前提。命题材料多样化。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大多从经典史籍中选取,尤以史传散文为主。所选材料往往文字平易,绝不晦涩,又值得咀嚼体味,材料涉及的人与事既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阅读难易程度较为适中又富有意蕴,内容相对完整,层次清晰,题点相对集中。诗歌鉴赏题,唐诗宋词唱主角,名家名篇是主打,元曲、明清诗歌也有一些;从体裁来看,以近体诗为主,尤以律诗绝句为多,主要是适应高考短时间内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能力的需要。
二、诗歌鉴赏题量与赋分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19首诗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统计分析这些考题,今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的特点,值得考生高度关注。
从题量和赋分看,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诗(词)一般为一首,题量基本为2题,分值大致在6~8分,这样适宜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思考解读一首诗,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值得注意的是,全国课标卷、辽宁卷将诗歌鉴赏的分值达11分,其地位与散文、文言文逐渐接近,表明新课程对诗歌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题材看,咏物言志、山水田园、怀古咏史、送别感怀、边塞战争、羁旅思乡、抑郁失意都有涉及。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查重点也就自然而然了。
从体裁看,19首诗歌涉及1首乐府诗、4首律诗、6首绝句、5首词、1首散曲、2首其他样式的诗。其中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比率占到近80%,但其他体裁不容忽视。
从作品年代看,魏晋南北朝4首,唐代诗歌4首,宋代诗词共8首,元曲和清词各1首。其中,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诗和宋词各有4首,呈现并驾齐驱的态势。
从考点分布看,今年各地诗歌鉴赏题的考点分布比较全面,要求考生不能心存侥幸,一定要练好基本功。这个基本功表现在对诗歌感情、手法、语言、意象的分析上。从今年的试卷看,考查情感的有15道题,考查手法的有11道题,考查内容的有8道题,另外考查意象的有4道题,考查语言的有5道题。由此可见,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是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即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手法,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要素,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落实。
三、文言文题量与赋分
1.选择题
在18套高考试卷中,均设有单项选择题。各套试卷单项选择题的题量与分值分别是: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新课标卷、湖北卷、江苏卷、安徽卷、福建卷、辽宁卷、四川卷、浙江卷、重庆卷等设3题,每题3分,共9分;山东卷、天津卷、江西卷、广东卷、湖南卷、北京卷等设4题,每题3分,共12分;上海卷(两篇文言文)共设4题,每题2分,共8分。单项选择题设3题的试卷共有11套,占了半数以上。除上海卷每题2分外,其余17套试卷均每题3分。
2.非选择题
在18套高考试卷中,均设有非单项选择题。非单项选择题主要包括翻译题、断句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翻译题: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新课标卷、辽宁卷、四川卷设2题,共10分;天津卷设3题,共8分;山东卷、江苏卷、湖北卷、安徽卷、江西卷、湖南卷设3题,共10分;上海卷设2题,共5分;广东卷、浙江卷、福建卷设2题,共6分;重庆卷设2题,共7分;北京卷无翻译题。
断句题:北京卷设1题,5分;重庆卷设1题,3分;广东卷设1题,4分。
填空题:上海卷(两篇文言文)设2题,共5分。
简答题:上海卷(两篇文言文)设4题,共12分;北京卷设1题,10分。
除北京卷外,其余17套试卷均设翻译题;有3套试卷设了断句题;只有上海卷设了填空题;有2套试卷设了简答题。翻译题10分的有11套试卷,占了半数以上;8分的有1套试卷;7分的有1套试卷;6分的有2套试卷,5分的有1套试卷。断句题分值从3分到5分不等,设分不是很均衡。简答题在上海卷和北京卷中所占比例都很重。
四、考题综述
综观今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一些规律与特点,现作简要陈述。
1.人物传记仍是选文重点
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北京卷、天津卷、福建卷、广东卷、新课标卷、江西卷、辽宁卷、重庆卷、浙江卷、山东卷、四川卷、安徽卷等14套试卷均为人物传记,数量相当可观。只有为数不多的上海卷(2篇)、江苏卷、湖南卷、湖北卷不是人物传记。非人物传记的一般为游记类、论说类、墓志铭类,所占比例较小。人物传记主流地位依旧。人物传记之所以成为文言文选文的重点,笔者分析跟其浅显易懂不无关系。《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而一些古代散文虽然很优秀但因其理解难度过大因而并不适合考查学生。从这个角度考虑,在短期内,人物传记仍是文言文选文的重点。
2.选文来源从“一本”到“多元”
2010年,有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新课标卷、安徽卷、四川卷、辽宁卷、浙江卷、重庆卷8套试卷选文来自《二十四史》,占所有试卷的近一半的比例。虽然人物传记的数量仍然相当可观,但选文的来源则可以大胆突破。在18套试卷中,有十几套试卷已经走向多元。其中,欧阳修、王安石等大家文章文集成为新的首选。
3.选文数量,仍以一篇为主
在今年的18套试卷中,绝大多数试卷仍是只考一篇文言文。上海卷两篇文言文,并列设题,分值不分伯仲。重庆卷选自《宋史•查道传》,但主观题考查断句取材于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北京卷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但主观题考查断句取材于苏轼《仁说》。其余试卷均只考查一篇文言文。根据近几年的命题情况来看,短时间内,选文数量不会继续上升。
4.题型设计,稳定中有所创新
单项选择题和翻译题是文言文命题的重点,综观18套高考语文试卷,单项选择题均有考查,翻译题只有北京卷没有考查,整体命题比较稳定。
五、命题展望
我们展望201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无论题型如何变化,从考查内容上看,大体还是脱不了“言”与“文”这两个方面。所谓“言”,是指文言文的词汇知识、特殊句式和习惯用法等;所谓“文”,则是指对涉及文段内容方面诸要素的理解。
1.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方面,人物传记、各类优秀散文(如历史散文)兼顾,以叙述为主,与人物评论结合。
2.命题方面,仍然会突出能力,强调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仍然会坚持“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
3.内容方面,主要考查古今汉语易混淆的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考查,试卷肯定会作为重点;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言翻译注重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考查形式会基本保持今年的形式,三四个选择题和两三个主观题。
5.诗歌鉴赏选材会呈现多样化倾向,唐诗宋词仍为重点,但不会回避其他朝代、其他诗体。
6.随着课改省区的不断增多,诗歌鉴赏的赋分一定会呈现增长的态势。




第三节
高考古诗文阅读名师备考策略



一、古典诗歌鉴赏备考策略 
1.研究《大纲》和往年试题,弄明白“考什么”
弄明白“考什么”,就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因为诗歌鉴赏的命题不可能背离《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弄明白“考什么”,还要注意研究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把握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赋分情况、考查重点等。
2.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
要了解不同时代代表诗人的风格及大体流变,不仅做到知人论世,更要因诗入题,以诗解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所以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对历史的了解。只有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落实基础,掌握各种鉴赏术语
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抒情方式,清新、淡雅、明丽、含蓄、沉郁、豪放等诗歌风格。综合性开放题型的考查已成趋势,对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势必要有赖于鉴赏术语的准确表述,这样答题才能到位。如艺术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对比、反衬、象征渲染等。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恬然冲淡、沉郁顿挫、雄浑壮阔、古朴典雅、刚健明朗等。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因此,在回答这些问题是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
4.学会抓住诗歌的内容特点来评价诗歌
诗言志。一首诗歌,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情感的。而这些思想感情,往往不是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一定的事物象征地说出来。根据诗歌言志、抒情所借助的事物,大致可以把诗歌分为咏物言志、即事抒怀、借景抒情等几个类别。这些诗歌,由于诗人都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现自我的,往往将抽象的情绪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形象生动是其共性;又由于所借助的事物的不同,在艺术技巧上又各具特点。如咏物言志诗,从整体来看,多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方法除正面描写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即事抒怀诗,则往往因一点事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偶有所感冲口而出的,在艺术上不像咏物诗那样精雕细刻。鉴赏时,要求把握诗人所写的“事”与所抒发情感之间的关系,注意“事”与“怀”结合是否高明,所抒之情是否真挚感人。写景抒情诗,则要注意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特点,从“景”“情”两个方面去探寻、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评价写景的角度与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及语言运用特色,等等。掌握不同诗歌的这些不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个人审美兴趣的角度,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5.逐步建立诗歌鉴赏特定的话语体系
采用主观题,意味着组织语言表述答案及书写文字所花的时间,相应就要多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一是注意调整考试时间的分配,克服以前做选择题的思维定式,适当留出比较宽裕的时间。二是注意做出答案与依据答案组织语言写出答案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脑子里做出答案,只是思维的初步化,思维远没达到足够的明晰程度,只有将答案用语言表达出来,整个思维过程才算完成,思想才算明确下来。学习写作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一些构思,当时觉得很好,一旦写出来,才会发现并不是如此;或者一些好的构思,当时如不及时写出来,过后就很难再现它。所谓“词不达意”“心有余而力不足”“眼高手低”,一方面是思维还没有达到明晰的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够扎实。而语言的表达,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因此,在诗歌鉴赏的复习中,要改变过去做客观题只看不动笔的习惯,平时的练习,一定要把答案写出来,而不是仅仅在脑海里酝酿答案。在组织语言表述答案时,注意扣住题干要求,确定角度,深思精写,力求简明扼要,在允许的字数范围内,准确精要地将答案表述出来。
二、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
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应该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紧紧抓住课本复习好教材上的文言篇目,进行一定量的课外强化训练,就能形成文言语感,具备比较扎实的解答文言文试题的能力。
1.坚持“以本为本”
高考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词义、虚词用法、文句理解,还是特殊句式、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无一不是源自课内;2010年的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复习课本中的文言文是我们复习的基本立足点。一般来说,课内篇目可复习3~4遍,重视积累基本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大纲》上规定的120个单音节文言实词要依据课文理解其多个义项。复习过程中,要对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进行归纳整理。虚词考查的趋势是淡化用法的界定而强调词义的理解,因此,对《考纲》上要求掌握的有关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要了然于心。
2.加强课外阅读
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注重课内积累,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加强课外阅读,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是学好文言文的保证。课外广泛阅读经典史籍、散文等文章,形成文言文阅读的感性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善于思考,时时总结归纳,比较虚实词意义用法,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类型等,以期培养对此类文章的语感,形成敏锐的文言语言感知能力。在阅读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揣摩语言,理清全文脉络,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高考文言文考查均选自课外,除《二十四史》之外,诸子散文,各朝各代的名家文章则是重点选择的对象。我们不可能把上下五千年古文都读遍,所以对人物传记类、游记类、论说类、赠序类和笔记类应作重点阅读,人物传记类如《史记》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阅读《史记》可以了解人物传记类的格式、古代的官职及其变动等,对做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试题有很大的益处;游记类如姚鼐的《惜抱轩文集》、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以及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论说类如《韩非子》《墨子》、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苏洵的《嘉佑集》等,其他类如《震川先生集》《张耒集》《阅微草堂笔记》等,都值得一读。加大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文言文训练,是文言文复习的主要措施。
3.强化语段训练
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容量,想要稳妥得分,还得进行一定的科学训练。今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的广泛性决定我们进行强化训练时,不能像往昔一样,仅仅停留在史传类人物传记上。应该精心选择100篇左右,涉及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训练文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综合解题能力。在训练过程中,精讲、精练、精评,保证每一分钟、每一分力都用在“刀刃”上。既要继续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还要注意分析考试命题的基本特点,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4.了解命题特点
成功的复习策略,有效的高考信息可以让我们在复习时少走弯路。高考语文有它内容与范围的规定性,有它内在的规律与特点,因此,解密高考有效信息是我们能够在复习中事半功倍的关键。比如,前几年所选文段基本上是人物传记,文面浅显,选材多为廉吏、忠臣、义士、烈女等;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是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刚正不阿,或是勇将义士肝胆相照、精忠报国、英勇无比、坚守信义。这些既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其现代价值的审美观念主宰了选文的思路。但是,从今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可知,所选材料中的人物形象有可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与以往人物和故事的单一性不完全不同,人物开始丰满起来。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15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