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吉鸿昌
吉鸿昌


吉鸿昌

作  者:郑吉安

出 版 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丛 书:少年红色经典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定  价:12.00

I S B N :9787539160184

所属分类: 少儿  >  少儿文学  >  儿童文学    

标  签:少儿读物  儿童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1932年,日军悍然进攻上海,被蒋介石逼迫出国作“军事考察”的吉鸿昌闻讯毅然回国,奋起抗日,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按照党的指示,召集旧部策划起义。并毁家纾难,收复失地,出版刊物宣传抗日。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不幸被捕,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殉难前,他从容走上刑场,慷慨陈词,并写下了正气浩然的就义诗……

TOP目录

投军
从第三十六旅到十九师
天堑飞渡
保卫宁夏
做官为民
中原大战
“进剿”苏区
私逼出国
身在海外心忧祖国
起义
一切为了抗日救国
收复多伦
困境中的坚持
从容就义
永远不会忘记
后记

TOP书摘

    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地处扶沟县至太康县、开封至周口两条官道的枢纽。水上交通也极为便利:纵贯全镇的贾鲁河,早年丰水期水深达十五尺,舟楫畅通,下达淮泗,上接黄河。所以这里车马喧闹,水上码头繁忙,街道上店铺商号、手工作坊比比皆是,成了一个知名度超过县城的重镇。
    光绪年间,镇子的码头旁有一个小茶馆,主人姓吉。茶馆很简陋,但因靠着码头的地利人和的优势,店主一家生活虽紧迫,倒也能填饱肚子。店主为人豪爽,性格豁达,疾恶如仇,若朋友有难处不惜解囊相助。他还粗通中医脉理和中药药性,时常为乡亲把脉看病,有时竞也能药到病除,但他不仅分文不取,留饭也多被谢绝,颇受乡亲们的敬重。店主又是一个在镇子上出了名的说直理、好打抱不平的人物,人们有什么解不开的结、断不了的纠纷,都愿意找他来评理,他总是仗义执言、公平处理。
    光绪二十一年,吉家小茶馆的后院,诞生了一名男孩,取名鸿昌。
    吉鸿昌十岁时,看到父亲忙里忙外不拾闲,他就成了父亲的小帮手,担柴、烧水、端茶,也能够应付自如了。有时吉鸿昌路过书馆时被琅琅读书声打动,便骑到墙头上去偷听,若是看到小伙伴向他招手,他就蹑手蹑脚溜进教室在一个空位坐下来听讲,读书先生发现后往往把他当作野孩子撵了出去。无奈他只好发奋自学,并想出了练习写字的好办法:坐在灶前烧水时,用草棍在地上写了擦,擦了写。等候顾客时,便趴在桌上用手指蘸着剩茶水写,撇是撇,捺是捺,写得入迷时,常常忘记招待茶客。
    十五岁时,吉鸿昌进了禹州人开的福庆楼银号学徒。虽然如同进了牢笼一样,失去了自由,但吉鸿昌有一股子倔强脾气,既进店门,学不到一点技术他是不甘心的,硬是偷着学会了识别银子的成色和制作麻花手镯和耳环等首饰。但是好景不长,吉鸿昌不会偷工减料,拒绝以次充好,经常受到店主的训斥和责骂。
    一天晚上,外面刮着刺骨的寒风,仅有的薄被难抵寒冷的袭击,吉鸿昌不得不靠近炉灶和衣而卧,当他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时,竟把棉絮烤焦,几乎酿成火灾。一气之下,吉鸿昌借口回家取衣服,告别了银楼的学徒生涯。
    这年端午节,吕潭镇几家地主为了摆阔气,标榜自己乐善好施,凑钱办了一台大戏。地主少爷便借此机会拉起了秋千架子,自然招来了不少爱玩的青少年争相竞技。好奇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秋千架前,注视着高树枝上悬挂的摇摆不定的纸包,有人对围观的人群高喊:“有谁能把秋千荡平,把纸包摘下来,里边的点心就归谁,另赏五块大洋。”
    跃跃欲试者蜂拥而至,但没有人能成功。几个有钱人的少爷幸灾乐祸地在一旁嘻笑着。吉鸿昌拨开众人,登上秋千的踏板,轻松自如地荡了十几下,便把秋千荡平了,并迅捷地把纸包抓到了手。
    这时,只听地主少爷们狞笑道:“好小子,真行,你最有福气吃这包点心了。”
    “去你的!谁稀罕你们的东西,争的是这口气,懂吗?小子!”说罢,吉鸿昌便狠狠地把纸包摔到地上。
    “啊!”人们惊叫一声:原来是一包驴粪蛋!
    恶少们的戏弄和耍笑,使吉鸿昌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顿时怒火万丈,两眼圆睁,他抓起那包驴粪蛋,劈头盖脸地向地主羔子们砸去,砸得那帮家伙抱头鼠窜。
    吉鸿昌在吕潭镇惹了祸,只得外出谋生到周口镇顺和杂货行学徒去了。
    学徒期间,店规如同枷锁一般束缚着吉鸿昌,他都忍了,但是掌柜的“生意经”和掺假的“学问”,让吉鸿昌十分反感。尤其是逼着他往酒坛、醋缸、酱油桶里掺水,他讨厌这骗人的勾当,却招来了掌柜的非难和辱骂。这使吉鸿昌大有所晤:为富不仁,为官盘剥,为商必奸,这大概就是老百姓穷苦的根源吧。
    1912年,满清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一巨变,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只不过是死水微澜。吉鸿昌呢,却燃起了一种摆脱枷锁、冲破牢笼的激情。
    投军,是吉鸿昌接受新鲜事物的具体表现。
    河南郾城招募站。大门口摆放一张条桌,条桌后的长条板凳上,坐着两名军人,周围挤满了报名当兵的青年。这是袁世凯政府的京卫军左冀第一团团长冯玉祥奉命在此招募新兵。
    吉鸿昌从周口来到郾城,并没有马上报名,他一次又一次地阅读了墙上张贴的告示:本部为京卫军左冀第一团,团长冯玉祥,兹奉命来此招募兵员,招收对象为农工良民,凡身无暗疾,年龄在十八至二十五岁,身高四尺八寸,品行端正,本人自愿,家长同意者,均为合格招收对象。
    “长官,我报名,俺愿当兵报效国家。”吉鸿昌昂首挺胸大胆地说。
    “你叫什么名字?”
    “吉鸿昌,字世五”
    “那几个字,会写吗?”
    “会。”
    负责登记的人把一张纸推到他面前,递给他笔。吉鸿昌腼腆地笑笑说:“写的不好,长官别见笑。”于是工工整整地写了“吉鸿昌”三个字。
    “年龄?哪年生人?”
    “十八,属羊。光绪二十一年生。”
    “西历是1895年生人,今年是民国二年,西历为1913年知道吗?”P7-11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25页

开  本:32

加载页面用时:82.0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