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

作  者:李四龙 著

出 版 社:河南教育出版社

丛 书: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定  价:11.00

I S B N :978753472031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宗教    

标  签:宗教  哲学/宗教  佛教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该书围绕佛教在走进民间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对民间信仰、民间生活乃至民间文学的影响,阐发了佛教对中国民间社会曾经起过的历史作用。具体来说,即对民间社会心理、民间社会生活、民间日常生活、民间传承文学四个方面简要地阐述了佛教对于民间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普及了一些有关佛教方面的基本常识。

TOP目录

一 佛教走向民间社会的历史进程
二 佛教信仰与民间社会心理
(一)善恶报应
(二)观音信仰
(三)净土信仰
(四)冥界信仰
三 寺院生活与民间社会生活
(一)寺院结构与寺院制度
(二)日常行事与节日活动
(三)几种主要佛事活动
(四)以寺院为中心的民间社会生活
四 佛教影响下的民俗与民间日常生活
(一)丧祭民俗
(二)上元节(元宵节)
(三)浴佛节
(四)中元节(盂兰盆节)
(五)腊八节(佛成道节)
五 变文、宝卷与民间传承文学
结束语

TOP书摘

二 佛教信仰与民间社会心理
(三)净土信仰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每当需要表示祈求或惊讶时,会情不自禁地说声“阿弥陀佛”。这是佛教净土信仰在当代社会中的残遗。在旧时的中国民间社会,净土信仰十分普遍,有所谓“家家观世音,处处阿弥陀”之称。净土信仰中的两位主神——阿弥陀佛与弥勒佛在中国堪称家喻户晓。民间普遍相信: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那么,什么叫净土呢?佛教认为,世界从总体上可以分成两类:性土与相土。所谓性土,是用来显现佛法空性道理的,非净非秽非广非狭,普遍存在于任何时间、空间中,这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实体世界或本体世界;所谓相土,则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现象世界,这里有净土和秽土的区别。佛教认为净土是用金银、琉璃等构筑成的庄严世界,没有人世间的种种秽污,在那里人人可以受用清净快乐,譬如西方极乐世界。梁译《摄大乘论》卷八:“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彼玻瓈珂等。名清净土。”《大乘义章》卷十九:“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刹、净首、净国、净土。”相反地,秽土则是指用瓦砾土石构成的,充满着种种污秽丑恶,如同我们现在生存其中的世界。
佛教中的净土名目极其繁多,主要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弥勒佛的兜率净土、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华严经》中说的华藏净土,以及《维摩诘经》中说的人间净土,等等。相传药师佛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修行过程中发过12个慈悲大愿,意在让一切众生免除疾病贫穷之苦,能永远生活在衣食无忧、物质丰富、人人遵纪守法的世界。药师佛凭着这样的愿行,在东方世界建起庄严的琉璃净土。所谓华藏净土,即指《华严经》中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微尘显现无量三千大干世界、无量如来佛,所谓“一尘一法界,一界百千如”。这个净土世界重重叠叠,非常抽象,佛教认为它是达到事理圆融、性空平等境界的“华严无尽藏”。根据佛经中普贤菩萨十大愿来看,这个净土世界中已经消除了人我、是非、圣凡的种种差别,大家的行为既能利己更能利他,是个思想高度觉悟的世界。如果说华藏净土过于玄远的话,那么人间净土则十分切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佛教认为,现实生活中充满着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纷扰不堪,灾祸不断,是个五浊恶世。大乘佛教认为对待现实生活的正确方法,不应该是逃避现实世界去另外寻求一个清净世界,而应该是即在眼前变幻不定的现实世界中发现一个人间净土。《维摩诘经》中认为,并非是现实生活没有清净庄严的地方,只是由于我们的心灵受到蒙蔽而没有发现它们罢了,如同瞎子没能看见日月的光明,却不能由此说天上没有日月。佛经中释迦佛演说了“随其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并用神通力向他的弟子们显现人间净土的庄严宝相。在《维摩诘经》中这个人间净土有着许多的名称:直心、深心、大乘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除八难、守戒行、十善等。显然这是要人们从“唯心”的角度去理解佛教中所谓的“人间净土”。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44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4.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