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孩子就是孩子:玩的教育在美国
孩子就是孩子:玩的教育在美国


孩子就是孩子:玩的教育在美国

作  者:(美)黄全愈 著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 书:黄全愈教育文集

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300123806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素质教育    

标  签:学前教育  少儿读物  低幼读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想玩的孩子就有毛病了、那么,不想让孩子玩的家长是不是也出了毛病?教育学家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要玩,应该怎么玩。

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实践基地,是孩子走进社会的训练场,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玩,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缺少玩,孩子无法完成社会化,孩子的人格个健全,孩子的思维和动作终生不协凋……

作者的写作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既叙事又论理,把“理”藏在字里行间,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许多道理,反思许多问题。

当你合上本书,看看周围……你会顿悟:哦!还真是,哪个成功人士小时候不是一个“玩主”!

TOP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生于柳州,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讲学。1989年获美国维拉诺瓦(Viliarlo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在中、美、英等国以及港台地区出版了20多部中英文论著、译著和词典,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

TOP目录

代序:“减负”的尴尬

一 IT IS FOR FUN:美国儿童世界的天条
“Have fun!”的意义
美国孩子怎么玩?
自由自在地玩——自由的选择  
高高兴兴地玩——参与的满足
快快乐乐地学——寓教于乐
快乐人生

二 “玩”的学问
孩子为什么要玩?
研究“玩”的科学
在游戏场上长大
玩的分类
玩的中国特色——业余爱好

三 玩,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孩子眼里的秘密
“无中生有”的世界
找回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
给孩子留下幻象世界
帮助孩子“异想天开”

四 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性格情感的发育过程
为什么美国孩子不怕丑?
自信从哪里来?能自己争来吗?
输了球,也过“凯旋门”
打球的目的

五 玩,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实践基地——自控情感的发育过程
情感,一匹不可捉摸的“马”
情感发育的六块基石
在玩中磨砺情感
地板时间
坐冷板凳的感觉
挫折教育的困惑

六 玩,是孩子走进社会的模拟训练场——人际情感的发育过程
在澡盆里学游泳
人际情感的内涵
球场上的磨陈
谁是最后的生存者?
游戏中的协商
“束之高阁”的孩子
交友饥渴症与网络忧患
虚拟的执行总监

七 玩,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道德情感的发育过程
道德不值钱?
女人是老虎
道德的陷阱
“玩”的道德启蒙

八 玩,是孩子必需的“生长维生素”
四肢发达,头脑必然简单吗
运动能力的发展能放—放再说吗?
中国的“百事可托”妈妈
美国的“棒球妈妈”
寻找男子汉
“生长维生素”的处方

九 玩具,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
玩具枪的争论
人类与工具
孩子为什么需要玩具?
孩子玩具箱里的“情结”
中国人的传统玩具
需要什么样的玩具?

代后记:永远的奥远

TOP书摘

    自由自在地玩——自由的选择

    积极意义上的“玩”,至少应该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选择的自由,另一个是参与的满足。
    要看一项游戏对孩子是不是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应该看孩子是否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参加或不参加,应由孩子来定夺。
    中国的学校和美国的学校一样,都喜欢搞“有组织”的活动,什么郊游啦、参观博物馆啦、逛公园啦。但在中国的学校,学生一般来说都被要求参加这种活动,据说与“集体观念”强不强有关系。为了避免个人主义的嫌疑,即使你不参加活动的理由再充分,也应该克服,表现出一副积极主动的样子。
    在美国学校,孩子可以选择不参加这个活动。活动开始前几天,孩子都会给家长带回一张通知,告知某年某月某日学校要组织孩子去某地举行某项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决定是否参加。孩子不愿意参加,也不需要什么理由,在“NO”那一栏打个勾,家长签个字,让老师知道就行了。
    给予孩子参与游戏活动的选择权利是有一个前提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参与这项活动的平等权利。
    矿矿3岁时,在国内上幼儿园,老师组织班上的小朋友排练几个节目,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六一儿童节”联欢晚会。不知是什么原因,可能是矿矿小时候太调皮,不怎么听老师的话,也可能是老师觉得矿矿没有文艺细胞,或者长得不够“高大威猛”,甚至是家庭背景不“牛”,总之,矿矿没有入老师的“法眼”,没有被老师选去参加表演任何节目。当时,我已到了美国,不知道孩子在“不平等”待遇下是怎么度过的。后来听家人说:一次,趁其他小朋友在排练节目时,矿矿在为每个小朋友准备的蛋糕上都咬了一小口,让老师和家长哭笑不得。
    孩子还很小,似乎不可能懂得什么“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深奥哲学道理。但是,3岁的矿矿为什么在每一块蛋糕上都咬一小口,而不是“开杀戒”大吃特吃撑饱了算?这个“咬”就很有点“哲学意味”,很有点值得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去研究的东西。不知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是每一个蟠桃咬一口还是撑饱了算?孙悟空是一种发泄和报复心理,矿矿是一种“善良”的报复心理(没有恶性地毁坏或弄脏蛋糕)。他每一块都很“平等”地咬一小口,说明孩子对“不平等”是很有自己的“看法”的。全班几十个小朋友,要做到每一块都咬一小口,咬他几十口,也不容易做得到。由此可见,孩子心理受到的伤害是蛮深的。写到这里,我想与矿矿探讨一下他当时的心理状况,可惜孩子不记得了。不记得也好,要记得就伤害太深了点!
    孩子都爱参加体育活动。中国的、美国的,但凡孩子没有不爱蹦蹦跳跳的。
    中国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一般有几个渠道。天资好的小小年纪就进了专业体校,天资差些的可能会被幸运地选入学校的代表队,爱跑爱跳的也有可能到业余体校过过瘾。剩下的,就只好各自为战,好自为之了:兴趣来了,邀上几个朋友去踢一下野球什么的;心情不好时,十天半个月也不一定会在运动场上露面。
    如果把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一种个人的选择的话,可以说很多中国孩子根本没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有人可能会说:“毕竟看球的人要比打球的多,怎么可能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打球呢?”
    让我们看一看美国孩子是怎样人人都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的。
    相比之下,美国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要比中国孩子平等得多。为什么?因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为孩子创造了许多机会。
    就说美国的社区体育活动吧,开展得真有些像我们常搞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不同的是,我们的“轰轰烈烈”有时间性:大会号召,小会动员,标语口号一哄而上,于是,群众运动也跟着热一阵。“运动”一过又恢复常态。而美国的社区体育运动则是既“轰轰烈烈”,又长盛不衰。而且什么项目都有,足球、篮球、网球、垒球、橄榄球、游泳、体操、溜冰、滑雪、高尔夫、跆拳道……应有尽有。一个赛季跟着一个赛季,一年接着一年。如此这般地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我们的社会中有一种“运动病”,运动一多了,人就麻木了,再运动、再动员就不那么容易了。美国的社区体育运动却好像对这种“运动病”有天然免疫力似的,无论什么时候“运动”,总会是人头攒动。
    社区体育的生命力来自各种各样自发的。“群众组织”,社区足球俱乐部就是其中的一个组织。我在《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过我在社区足球俱乐部当助理教练的经历。很多人都认为,美国人不喜欢足球,只喜欢篮球、橄榄球和棒球。其实,美国群众性的足球活动搞得十分火热。对高中以下的孩子来说,足球总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之一。
    美国人踢足球非常讲究有组织地玩,因此大大小小的足球俱乐部、形形色色的足球队遍布美国各地。由社区足球俱乐部的初级足球运动开始,到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选拔队,然后进人大学的足球队,再发展到全国性的专业足球俱乐部,美国的足球组织网已经非常成熟、非常专业化。
    但是,社区足球与专业足球不同。对一般的美国社区来说,都会有自己的足球俱乐部,而且大多数足球俱乐部都是以孩子为服务对象的。
    每年的春季、夏季和秋季都是美国孩子玩业余足球的好季节。当然,冬天也有踢室内足球的。每到赛季,各社区足球俱乐部就纷纷组队备战。有意思的是,这种足球队招兵买马的原则是“来者不拒”——给每一个想玩足球的孩子一个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机会。
    从四五岁到十七八岁,男孩、女孩、健康的、轻度残疾的,都有参加的权利。根据报名者的年龄和人数,组成不同的队。由于参加者众多,一个社区同一个年龄组的孩子往往会组成几个甚至几十个队。组队的方法是摸彩票一样随机“抽签”。技术出类拔萃的,连足球赛几个人踢都一问三不知的,体力强壮的,轻度残疾的,都“鱼龙混杂”地掺和在一起,组成一支支足球队。年纪小的,踢的是男女混合队。矿矿10岁那年,因为社区报名的女孩人数不够,无法组织女队间的比赛,就往男队里掺和女孩。
    球队组织好后,“练”他几个星期,就开始进行各队间的循环赛。每到周末,社区内的各个足球场和公园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最后,各个社区的前三名还要进行区域的总决赛,看一看冠军队出自哪个社区。由于是“玩”足球,不是“赛”足球,因此,我从未见过我们国内足球赛中常见的猫腻——为了社区的面子故意把好的球员“抽签”到一个队里。
    参加这样的体育运动,孩子当然会是高高兴兴的。有天赋、没天赋都可以到球场上去蹦一蹦、跳一跳、乐一乐,没有任何门槛。
    孩子参加了球队,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当一个人有权利选择他自己想做的事时,会产生欢愉的感觉和积极的参与精神,这很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相反,若被强迫参与,或者想参与但因机会不均等而没能参与,所产生的后果会不利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育。
    相比之下,参加中国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由于其意义太重大了,既是为了活跃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是为了培养、发掘优秀的体育人才……一连串的崇高目标,让个人的需求和选择变得很微不足道,一切都得服从大局的需要。
    P9-14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94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8.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