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青桑叶紫桑葚
青桑叶紫桑葚


青桑叶紫桑葚

作  者:朔梅

出 版 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定  价:28.00

I S B N :9787807405092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中国文学-散文  中国文学  文 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为汤朔梅的散文作品集,收录了《生命的交响曲》、《青桑叶紫桑葚》、《红霞一片向天涯》、《竹园夏梦》、《八月农事》、《啊!野蔷薇》、《春天的脚步》、《喜雨》、《郊原春牛踏青时》、《最忆河工隆冬日》、《槿树花开》、《乌鹊归来》等文章。

TOP作者简介

汤朔梅,上海市奉贤区人,1957年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从事过农民、教师、企业管理等职业。在大学期间开始写诗与散文,与同学一起参与筹办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创办《夏雨岛》诗刊。1982年起在《萌芽》发表诗歌。其诗歌、散文发表于《人民日报》、《诗刊》、《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诗人》、《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东方城乡报》、《奉贤报》、《奉贤文史》等报刊。诗作曾收入《当代大学生抒情诗选》,报告文学收入《金色的路》、《江海赋》等。共发表作品六十余篇(首),诗歌曾获得《诗刊》创作三等奖,《校园的小路》获得华东师范大学诗歌即兴赛诗会一等奖。

TOP目录

第一辑  一故土芬芳
故乡的河
拾穗者的背影
生命的交响曲
青桑叶紫桑葚
红霞一片向天涯
竹园夏梦
八月农事
啊!野蔷薇
春天的脚步
喜雨
郊原春牛踏青时
最忆河工隆冬日
槿树花开
乌鹊归来
最后的农民
草莓的梦想

第二辑  一芳草天涯
守望岁月
爆米花
回望六一节
祖母二三事
面筋与酱饼
姑妈事略
西风吹老丹枫树
正月里来
我们曾经豪情万丈
看门者张雷
小竹桥的歌
书架
五匠的式微
阿希的船
岱山人部落
芳草萋萋
车向湘西

第三辑  一秋风过耳
他日相呼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寻访南唐二陵
成涩的海风
长堤行
雨花台情思
平台
秋天的意象
老屋旧事
酒的随想
西风起蟹脚痒
细雨出行好悠闲
想起那只豹子
一群大雁往南飞

第四辑  一凡庸感悟
鸽子的命运
拉练的队伍开过来
情系兰花草
牛赋
少年亦识愁滋味
有这样一棵枫杨
“牛头”与牛
土工
安家
日本人藤卷
水仙的归宿
好读书,不求甚解
湖畔偶遇
跛鸭
乡野的无名花
阿仁章和林家饭店
膏子药与进补

第五辑  一离间杂拾
阿Q的逻辑
问织于婢,问耕于奴
由《动物世界》想到的
农村更像一片湿地
一生能做些什么
猪,汝来前
父亲与父爱
让心灵归位
后记

TOP书摘

    前些日子,去就近的浙北旅游,当一片片招展着绿意的桑田,迎着车窗,热情地扑面而来时,耳际仿佛回响起“蚕宝宝,真有趣。小时像蚂蚁,大了穿白衣,吐出丝来长又细”的声音。那是儿时识字课本上近乎童谣的文字,现在在旅途上,由琅琅的童音纺一出来,那是怎样的感受?
    浙北的农事,自有它的特点,那儿除种植粮棉外,还间植桑麻。奉贤西南部的柘林一带,与其相毗连,也许是受其影响,或本来就有,只是随时间的推移,原本也发达的养蚕业逐渐萎缩了。据文史记载,  “柘林”的“柘”字,是一种养蚕的植物,而由这种植物喂养的蚕,叫做“柘蚕”,不过已在很多年前就不见了。我们小的时侯,所见邻居还有间或种桑养蚕的。说种桑,也不见得,那时的田都改作了棉粮田,就无需种桑了。再说宅基旁,河滩边,有的是百年老桑,根系虬然,枝叶蓊郁,你只要去采摘就行了。每到春夏,闲不住的农户,在劳作种棉粮之暇,兼养几帘春蚕。虽然,这要辛苦得多,但这一则可以增加些收入,二则平添许多养蚕的乐趣。这是一般人所体味不到的。
    养蚕实在是件极富意趣的事。
    每到仲春,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的日子,鹅掌似的桑叶刚泛出墨绿色。养蚕人家就将过冬蚕种亮出来,放到树荫阑珊的阳光下透透风。那是黏在一张张草纸上的蚕种,是隔年的蚕蛾,将卵产在粗糙且发黄的草纸上的。每只蚕蛾终其一生,能产下六七百枚卵,整齐地排列着,像小米,又像一粒粒陈年的珍珠。待来年春天,原先乳黄色的卵渐渐转黑。大人们说,幼蚕即将破皮了。第二天起来一瞧,呵!纸上蠕动着小蚂蚁似的黑点叫就是幼蚕。
    那时,我还未上学,邻居家的小梅姐,已读高小了。农家的孩子早慧,她已是大人劳作的好帮手了。她哼着儿歌忙里忙外,两根长又粗的辫子前后跳荡着。一放学,书包一扔就去摘桑叶了。那时节的桑叶最嫩,绿绿的,油油的。蚕宝宝选在这时出生,实在是聪明。
    这时,小梅姐会一甩辫梢说:“走,跟姐摘桑叶去”,或者说“来,看姐喂蚕宝宝去”。她总是一口一个姐,比我叫她还勤,好像我是她亲弟弟似的。我没有姐姐,有这样一个异姓的姐姐,心里觉得甜甜的。
    蚕小的时候不好伺候,你看它小得可怜,要把它们一个个抖落到桑叶上去,真要倍加小心,手指稍用力,它就会被压扁。因为小的缘故,桑叶吃得慢,但你一定得勤换,不等吃完就得换新叶,这很麻烦。它们爬得到处都是,你必须每一叶正反面查看,不然会与陈叶一起倒掉。我也曾吵着要饲养,母亲拗不过我,向小梅家要了一些蚕种,但是由于我的粗心,几次换叶下来,蚕却所剩无几,大多连同陈叶给倒掉了。母亲责备说:毛手毛脚的,看人家小梅姐,多乖!
    小梅姐小学读完五年级就不再读书了,因为我们那儿没有六年级。更主要的是,她家里小孩多,就她是女孩,正好帮父母挣工分养家。其实小梅姐书读得是很好的,原来的老师去她家劝说了好几回。小梅姐真是个乖孩子,说是自己不想读了,老师也就叹息着走了。从此,学校里少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学生,田野上多了一个顶着土布头巾的乡下女孩。
    一个星期后,蚕就蜕去黑衣,以后就日滋夜长,不久就长成一个个秀美的小姑娘。原来的簸篦、栲栳已容不下它们了,于是就扩养到竹帘子上。此时,蚕的食量大增,白天要喂两次桑叶,但无需再换,这些蚕们将桑叶只吃剩一根根叶脉,清理起来很方便。如果喂得晚了,竹帘子上只见白花花的蚕,肉肉的。即使在晚上,也要起来喂一次的,不然蚕会饿着的。更深人静时,睡梦中能听到蚕吃桑叶的“沙沙”声。后来读到“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桑叶稀”的诗句,更体会到养蚕人的辛苦了。
    蚕这样贪婪地吃,长得也快。一个月以后,个个出落得像大姑娘似的,丰满、圆润,通体透亮,行动也娴静得多了。这时大人们说:蚕就要“上山”了。所谓“上山”,也就是要结茧了。因为这蚕在结茧时,先要爬上薅去了皮、腰间束着的、立在竹帘中间的一簇簇麦秸上的,故名之日“上山”,那一簇簇麦秸也叫做“蚕蔟”。趁蚕不再进食的当儿,人们就忙着选上好的麦秸,剔尽枯叶,束好后均匀地放在蚕丛中。
    小梅姐的手很灵巧,束的麦秸把最有样。她穿着那时乡下的细方格土布做的衣服,洗得白净,穿在身上显得特别的美气。邻居的婶婶、大嫂们就说:小梅,你妈纺蚕丝棉袄呢!给你办嫁妆呢!谁娶了小梅真是有福分,多能干、俊气的姑娘。
    小梅的脸有点红了,手显得更灵巧了。
    梁上的小燕子探出扁扁的脑袋,张着黄黄的大嘴呼唤妈妈的时候,蚕宝宝们不见了。丛丛麦秸上满是白的、黄的蚕茧;竹帘上空荡荡的,只剩一片桑叶狼藉的茎脉,静静的。蚕正用自己半生的辛勤,等待着生命的蜕变。
    “雉锥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每年这时,原已稀疏的桑树,新叶又多了起来。黄鹂鸟在浓荫间对歌。桑树的枝叶间挂上了青青的桑葚,任初夏的雨露滋润,由裹着麦香的阳光抚摸。
    每天放学的钟声一敲响,我们猴急地冲出校门,因为在广阔的原野上,有诱人的桑葚在召唤着。
    当我们爬上高高的树枝的当儿,桑葚就变红了,转眼就呈紫色了。这情景就像逝去的童年时光一样,也只是在转瞬间。
    那时,家家的生活不富裕,都抠着子儿过日子,孩子买零食的钱几乎没有,饥肠辘辘是经常的事;于是,桑葚便成了我们解馋、充饥的替代品。桑树的枝干细,高处是爬不上去的,但那时办法也真多,会变着法儿把最后一粒桑葚收入腹中。那几乎都是男孩子的事,小梅姐她们会在桑树下拾取我们打下来的桑葚,大家配合着享受童年。
    桑葚还红的时候吃,略带些酸涩,且籽硬硬的扎牙;等到呈紫色时吃起来,就可口多了:比野草莓甜,比野葡萄爽。
    桑葚红紫色的汁液,染在我们红紫的嘴唇上。如果有人问我你的少年时代是什么颜色,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红的、紫的。
    不怕难为情,即便后来长成大小伙子,在田间劳作的间隙,还会情不自禁地上树采桑葚。
    啊!少年时代。
    蚕的茧,对蚕而言是为了完成生命的蜕变、升华;在人来说,却可以缫丝、抽线、织布。
    蚕茧从麦秸上剥离下来后,放上些时日,然后取一些在耳畔摇动,听听是否能摇响;如果响了,说明蚕已演化成蛹了,蚕丝已老熟了,可以缫丝了。P12-15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77页

开  本:32

加载页面用时:56.6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