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扶正祛邪抗癌瘤
扶正祛邪抗癌瘤


扶正祛邪抗癌瘤

作  者:黄衍强,吴孝雄,黄飞

出 版 社: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定  价:16.00

I S B N :9787548100348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医学  >  临床医学  >  其他临床医学    

标  签:食疗  扶正祛邪  辨证论治  肿瘤  中医药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辨证施治和扶正祛邪是中医药治愈癌症的两大法宝,也是中医药治病的奥秘之所在。本书用通俗的话语,结合真实的案例,全面介绍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扶正祛邪的治病原理,让患者感受中医药的魅力,明白中医药治病的道理,树立起战胜癌魔的信心,从而从中医药治疗中获益。同时还详细地对常用食物进行了辨证食疗,做到辨证食疗不求人。本书适合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可供临床肿瘤科医师学习参考。

TOP作者简介

黄衍强(1958-),男,山东省淄博市人,主任中医师,现为中国抗癌协会会员、山东中医杂志理事、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淄博抗癌健身乐园医学顾问、淄博延强医院院长。一直致力于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与研究,开创了治疗血液病和肿瘤的“黄氏四疗八法”,患者遍布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丹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治疗康复5年以上患者近200人。他的事迹多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健康报、马来西亚国家电视台、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内外媒体报道。20多年来,先后发表了《白血病中医治疗八法》、《脑瘤治验》、《肺癌的中医治疗》、《通法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等20多篇论文,主编出版了《白血病患者的新生之路》、《防癌、抗癌吃什么》,参编《老年病饮食疗法》、《癌症自然疗法》等专著十余部。

TOP目录

第一章 开启中医之门
1. 五脏系统是生命大厦的支柱
2. 药食合理是健康的守护神

第二章 多一分正气,多一分希望
1. 阴阳
2. 气
3. 血

第三章 揭开癌邪的神秘面纱
1. 寒邪
2. 热邪
3. 湿邪
4. 痰饮
5. 瘀血

第四章 扶正祛邪是防治肿瘤的最高法则
1. 中医“扶正”的意义
2. 中医“祛邪”的意义
3.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4. 扶正在临床上的应用
5. 祛邪在临床上的应用
6. 临床治验病例

第五章 肺系统扶正祛邪抗肿瘤
1. 肺脏的奥秘
2. 肺系统辨证不求人
3. 肺系统辨证食疗抗癌不求人

第六章 脾系统扶正祛邪抗肿瘤
1. 脾脏的奥秘
2. 脾系统辨证不求人
3. 脾系统辨证食疗抗癌不求人

第七章 肝系统扶正祛邪抗肿瘤
1. 肝脏的奥秘
2. 肝系统辨证不求人
3. 肝系统辨证食疗抗癌不求人

第八章 肾系统扶正祛邪抗肿瘤
1. 肾脏的奥秘
2. 肾系统辨证不求人
3. 肾系统辨证食疗抗癌不求人
4. 附篇:心脏的奥秘

第九章 白血病患者的福音
1. 血液肿瘤诊治之“通俗理论”
2. 致白血病患者朋友的一封信
3. 白血病患者不愿继续化疗怎么办?
4. 见证神奇的中医疗效
5. 抗击白血病癌魔的利剑

第十章 “治未病”理论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TOP书摘

第三章 揭开癌邪的神秘面纱

一、寒邪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治病也是如此。只有准确地识别癌邪,才能有目的地把癌邪消灭,从而康复。中医的病邪比较多,与肿瘤相关的病邪主要有寒邪、热邪、湿邪、痰饮、瘀血。下面就介绍这些癌邪的特征,供读者临床参考。
我们知道,寒为冬季的主气。寒病有外寒与内寒之分。外寒指外感寒邪,寒邪伤于肌表,则为“伤寒”。内寒是身体阳气不足、阳虚而产生的。  
寒邪的表现,是将自然界寒冷、冰冻、凝结的现象,来比拟身体感受寒邪所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在阴阳属性中属于阴,根据阴阳的对立制约,寒邪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素问•举痛论》说,当寒邪侵犯了经脉,则经脉的气血运行迟缓,凝涩而不畅行;如果寒邪侵犯脉管之外,则脉管因蜷缩而血流量减少;若侵入脉管之中,则脉气流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如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而见无汗;寒邪侵犯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可使肢体屈伸不利,发冷或麻木。 
寒邪致病就是寒证,从阴阳的角度来看,实寒证由阴盛引起,主要表现有:恶寒喜暖,四肢欠温,面色苍白,疼痛拒按,小便清长,舌苔白厚,脉迟有力。
恶寒指怕冷,加衣添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是阴盛的表现,恶寒与前面的畏寒是不一样的,畏寒是由阳气不足引起。阴盛遏制阳气导致四肢欠温。寒性凝滞,血液运行迟缓,不能有效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寒性凝滞,阴盛凝滞于体内阻碍气血运行,导致气机不畅,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疼痛拒按。如果疼痛喜按,则属于虚寒证。阴液过多,导致小便清长。阴寒内盛,血脉鼓动缓慢,导致脉迟。正邪相争激烈,故脉象有力。
寒邪的中医治疗就是运用阴阳制约的性质,使用热性药物治疗,寒者热之,这些药物称为温里药,常用的温里药物有: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花椒、丁香、荜茇、胡椒等。
临床中有肿瘤患者询问附子可以大量服用吗?
教科书上记载:附子甘而大热,达表入里,峻补元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宜心脾肾之阳虚证。本品辛热,温经通络,走而不守,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之功,尤善阴寒内盛疼痛剧烈者。凡上下内外,果有真寒,无所不用。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辛热燥烈,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因有毒,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常用量为5~15g 。
临床上有人大量服用附子未见中毒,可见教科书的知识只是一个参考,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癌瘤患者,用附子的量可以不受教科书的限制,要根据寒邪的严重程度以及正气的虚损程度来综合判断使用附子的量,如果大量使用时应该在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实际上中药用量的多少主要是依据病情决定的,如果病情重,当用药量大,病轻用药量就小,
据1992年《治癌秘方——我治癌34年医案》载:王XX,男,42岁,住天津红桥区XXX。素有胃痛病史,1965年疼痛加剧,呕吐不能食,入天津市XXX医院,初步诊为胃溃疡病。剖腹手术中发现胃穿孔,胃门下淋巴结肿大,弥漫性腹膜炎,行胃次全切除术,病理检查为“溃疡型腺癌”(病理号141310)。为控制复发,曾经过一段时间的化疗,仍不能减轻痛苦,于1966年4月28日来诊。
查体见身体消瘦(体重46.5公斤),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中度贫血貌)。左腋下及左鼠蹊部淋巴结肿大,胃脘部肿物约3×3cm2。舌苔白厚腻,10指均无甲印,舌、腮印(++),脐左旁压痛(+)。
症属大寒瘀毒结,治以辛热驱毒化瘀攻下:
成药处方:化毒片,每日5片;化郁丸,日1剂。
汤药处方:陈皮10g,良姜10g,荜茇10g,干姜30g,肉桂30g,附子30g,桃仁15g,红花15g,莪术15g,三棱15g,枳壳15g,厚朴15g,党参15g,熟地30g,二丑30g,槟榔30g,川军15g,元明粉15g。日一剂,早、晚服。
服药后,随大便排出许多粘冻状和烂肉状物,胃、腹部疼痛减轻,食欲好转。因久病胃气受伤,恐其正气不支,数日后原方又加黄芪、白术、茯苓(取四君子意),两周后食量大增。患者诉说大便虽日行数次,但日渐身轻有力,颜面亦转红润。服药5个月后,体重增至71公斤,XXX医院复查,胃腹部软,无压痛,腋及鼠蹊部肿大之淋巴结均消失。患者于1985年因高血压心脏病死亡。(作者:孙秉严)
已故天津中医肿瘤专家孙秉严先生用大剂量附子、干姜、肉桂治愈许多癌症患者,其疗效令人惊叹。他用独特的中医诊法,察看甲印、舌印、腮印,从而判断癌邪的寒热。本例患者中,他判断癌邪为大寒和瘀结,治疗法则为辛热散寒、活血行气,用大量干姜、肉桂、附子,从而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疗效,患者存活了20年。
二、热邪
临床中常有热邪、火邪、热毒的说法,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不一样。从阴阳属性来看,都是阳邪。癌瘤是一种严重病症,用热毒或火毒表明热邪严重,破坏力大,易损伤正气。
火热为病也有内、外之分。外火,即外来火热之邪,主要指直接感受温热病邪而产生,比如风热感冒就是感受风邪和热邪,以感受热邪为主。内火,即内生之火热邪气,则由阴阳失调而产生,阳气亢盛则为火。
火热邪气的表现,也是将自然界中柴火燃烧而出现的火热上腾及红赤明亮现象,来比拟人体感受温热火邪时所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邪,燔灼焚焰,其性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火邪有升腾上炎之特性,故火邪致病,多发于头面、五官等人体之上部,如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胃火炽盛,则齿龈肿痛;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2)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还能损伤人体的正气,而导致气虚。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同时,火热之邪可使血行加速,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
(4)火热易致肿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热胜则肿。”意思是说,火热之邪侵入于人体血液之中,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辨证,即以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可以辨为火证。
单纯由火邪引起的病症为实热证,癌瘤患者多为内火所致,由阳盛引起,主要表现有:壮热喜冷,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壮热指自觉热盛、喜弃衣被、皮肤灼手、体温高而不自行缓解,是实热证的典型表现。
阳主热,阳盛而伤阴,导致阴液不足而口渴喜冷饮。
阳热过盛,鼓动血液过度运行,导致脉数有力,血液过度充盈导致面红目赤、舌红。
邪热扰心,导致心神不宁而烦躁。
阳热伤阴,肠道失润而大便秘结,膀胱水液过度气化而小便短赤。
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是单纯的火热证,癌瘤患者往往是正虚邪盛,在热毒表现的同时还常常有正虚的表现。
由于现代西医学发达,目前通过多种方法证实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具有抗癌的作用,比如半枝莲、冬凌草、白花蛇舌草等。于是有些医师在临床上给肿瘤患者开中药就喜欢总是加上这些清热解毒的抗癌中药,这到底是不是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呢。首先我们要想到抗肿瘤的效果,目前抗肿瘤的西医药物主要是化疗药物,已经被证实拥有明确的抗肿瘤作用。此外,还有针对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药物,许多肿瘤的二线治疗的分子靶向药物也可以抗肿瘤。但是,不管是化疗药物还是内分泌治疗药物和分子靶向药物,其抗肿瘤的效果均不理想,有效率往往不超过一半,还会损伤人体正气,降低免疫力,特别是许多化疗药物还有致肿瘤的作用。对于中药来说,虽然发现了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具有抗癌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效果有多少呢,肯定不会超过西医的化疗药的疗效吧,何况化疗药的疗效也只是如此。
另外,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患者没有热毒证,而使用这些清热解毒的中药,这些药物由于苦寒,会损伤人体阳气,攻伐正气,反而不利于扶正祛邪。所以我们认为,要根据肿瘤患者的具体病情使用中药,不要不顾具体病情,只要是被西医诊断为癌症的患者,都在处方中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果患者有热毒癌邪,是可以使用具有抗癌功效的清热解毒的中药的,如果患者没有热毒的表现,则最好不要使用。
癌性发热是临床中令患者和医生均头痛的问题,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又损耗正气。西医治疗癌性发热主要使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但是这些药物对胃肠道损伤大,会引起胃粘膜损伤,较长时间使用往往会导致胃肠粘膜出血而使患者死亡。许多晚期癌症患者伴有癌性发热,所以癌性发热是令西医医师头痛的一个问题。我们在临床中治疗癌性发热,发现中医药具有明显的优势,能迅速缓解症状,有助于患者进行下一步治疗。但是每个患者的发热表现不一样,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这就体现了中医的治疗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使药物与具体病情相适应,这样效果才显著。
据2008年《北京中医药》载:范某,女,74岁。2007年10月出现腰背部疼痛,服用止痛药物有好转,未予重视。2008年2月疼痛加重,在中日友好医院行影像学及全身骨扫描检查,诊为:右肺癌,多发骨转移。 遂行帕米膦酸二钠止痛治疗一次,疼痛缓解。2008年3月6日出现双下肢瘫痪无力,大便失禁,小便导尿,腰背疼痛加重,接受胸椎放疗2Gy×4周,疼痛大为缓解,但截瘫症状无改善。4月11日下午约4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夜间明显,影响睡眠,体温37.6~38.4℃,晨间降至正常。发热时伴少量汗出,出汗后热势稍有好转。血常规:白细胞5.2×109/L,中性粒细胞3.7×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2.3%。遂予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4天,发热无好转,乃停用。4月15日早上查房:被动体位,神清,精神倦怠,乏力明显,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纳差,寐不安,时有咳嗽,二便失禁;发热情况同前;舌暗红,苔薄白、中后部稍黄,脉沉数。中医诊断:肺积,证属气虚发热,治以甘温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炙黄芪20g,党参20g,麸炒白术15g,茯苓10g,炙甘草6g,当归15g,陈皮15g,柴胡10g,肉桂10g,升麻5g。2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4月18日查房:夜间发热缓解不明显,仍影响睡眠,特点同前。治以甘温益气,清热凉血,于原方基础上加: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黄10g,生石膏20g,地骨皮10g,青蒿6g,川芎10g。2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4月20日查房:精神悦,夜间无发热,寐安,乏力、纳差、咳嗽均有好转。遂停用该方,至患者4月30日出院,未再发热。(作者:吴孝雄,朱世杰)
此例患者首先可以诊断为气虚,其理由有三:其一,老年女性,体力衰弱,为肺癌晚期,肿瘤大,又接受过放疗,所以正气不足。其二,中医认为“久卧伤气”,就是正常人,让你躺在床上几个月不活动,也会变为气虚,更何况肿瘤病人。该患者因为肺癌骨转移,癌瘤损伤脊髓神经导致截瘫,较长时间卧床,所以气虚。其三,该患者的临床表现:被动体位,精神倦怠,乏力明显,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纳差,寐不安,时有咳嗽,二便失禁。这些是气虚的表现,可以看出气虚很严重,脏腑功能很差。开始以为是气虚引起的发热,因为中医有“气虚发热”的论述,用医学一元化的思维考虑,所以投以补中益气汤以补气,两剂之后效果不显,此时,就认为患者体内的发热就是癌邪引起的发热,必须进行祛邪治疗。只有将热邪消除,发热才会消失。根据患者发热的特点,考虑热邪已经入了血液当中,位于人体较深的位置,所以以低热为主。遂加用清热凉血之药,对证施治,凉血与益气同用,共凑退热之功,两剂获效。后来此患者经过病房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截瘫症状明显好转,可以自行排便,患者和家属均满意。
晚期肿瘤患者往往病机比较复杂,临床表现众多,作为医生,一定要认真分析患病的机理,这样治疗才能效果显著。所以治疗癌瘤并不神秘,还是要根据中医的方法,认真分析医理,扶正祛邪,对证施治。
三、湿邪
湿在五行中与长夏相对应,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是夏秋之交,阳热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季节,故在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为湿邪由外侵犯人体;内湿则多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停聚于内而产生。
湿邪的表现,也是以自然界水湿之象,来比拟发病时所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1)湿性重浊而趋下,易袭人之阴位。“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湿性重着,指湿邪致病,多见肢体困重,如负重物,头重昏沉如裹布帛等症。“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泄不爽,小便浑浊,妇女白带多、其质粘稠、腥秽气味较重,湿疹浸淫,人体分泌物秽浊粘腻,这些都是湿性秽浊特性的反映。舌苔也多为腻苔。腻苔指胎质颗粒细腻致密,均匀成片,紧贴舌面,中间厚边缘薄,刮之不易脱落。湿性趋下,是说湿邪为病,常先起于肢体下部或以下部症状较为明显。  
(2)湿性粘滞、弥漫。“粘”,即粘腻。“滞”,即停滞、阻滞。湿为阴寒之邪,粘着凝滞,湿邪为病常缠绵留着而不易速去,因此临床上湿病往往病程迁延较长,反复发作而难愈。“弥漫”,指水湿之邪致病,病位常弥散而不局限,如水饮之邪,可弥漫于周身各处,外而肌腠皮毛,内而脏腑组织,无处不到。  
(3)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象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导致五脏六腑的功能紊乱,可出现胸闷脘痞、呕恶不舒、小便短涩不利、大便粘滞不畅等症。
湿邪与寒邪结合在一起则为寒湿病邪,湿邪与热邪结合在一起则为湿热病邪。
临床中化湿的药物种类比较多,有健脾渗湿、清热燥湿、芳香化湿、祛风湿等,要根据癌瘤的具体情况而个体化用药。
肿瘤患者如果住院的话,基本上是以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为主,在这里简单讲讲西医的治疗。目前综合性医院有肿瘤科、外科、放疗科和其他内科,肿瘤科主要是以肿瘤内科治疗为主,外科主要是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其他科室比如呼吸科也可以收治肺癌病人。那么有这么多科室,肿瘤患者应该怎么选择。目前肿瘤患者的家属比较重视专家,拼命找肿瘤专家看病,认为肿瘤专家给的治疗方案就是最好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往往忽视了科室的选择。
另外,还有些肿瘤患者去了比如西医呼吸科、消化科等科室治疗肿瘤,这些科室不是肿瘤专科,给患者打化疗往往没有做到个体化,而化疗是一门艺术,化疗方案那么多,到底哪种方案适合具体的肿瘤患者,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如果化疗方案没有选好,不但没有抗肿瘤效果,而且还会对患者身体造成巨大损伤。我们听说北京某三甲大医院西医消化内科给胃癌肠癌患者打化疗,就是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的方案,不管患者是什么肿瘤类型,也不管患者是处于肿瘤的哪个阶段,就用这个方案,这是对患者不负责任的。因此建议患者如果想寻求西医治疗,还是去肿瘤专科或者肿瘤医院治疗,找肿瘤医师看病。
化疗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常见的为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胃脘部不适、乏力等。中医认为主要是湿邪为患,因为患者接受化疗,常常每天输注的液体量很多,特别是使用顺铂的病人,要求水化,这样每天输注的液体量就更多了。这么多的液体进入人体,就会造成湿邪为患。另外,化疗药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水湿无力,这样也导致了湿邪的产生。对此,用中医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笔者在临床上曾治疗这样一个患者,该患者同时有胃癌和大肠癌两个肿瘤,已经处于晚期,正气衰败,癌邪亢盛。为了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病房里经过集体讨论之后决定予以化疗,化疗方案为羟基喜树碱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化疗期间,我们予以中药汤药让病人服用,主要治法为健脾祛湿、芳香化湿、降逆止呕。几天之后患者化疗结束办理出院,家属过来要求我们再给患者开那个方子带回家去吃,因为患者每天喝完中药后发现舒服多了,效果很好,所以要求出院再带一些回家去喝。这是患者家属的要求,而我们实际上是给患者开了扶益正气的药物。因为患者病情发生了变化,方药也要跟着变化。化疗药物就是攻击癌邪的,患者化疗已经结束,身体虚弱,病情以正气不足为主,当以扶正为重。化疗结束后,患者不再输液,且化疗期间经过了中药的治疗,出院时湿邪渐去,所以出院时的中药应该以扶益正气,增强身体抵抗力为主。
目前在病房里治疗肿瘤病人,几乎所有的大医院中医病房都是以西医的化疗和放疗为主,以中医治疗为辅。也就是说,如果病人能够打化疗就给病人打化疗,辅助中药治疗或者不辅助中药;如果病人体质太差不能打化疗,那就用西医西药对症支持治疗,可用中药也可不用中药,这就是目前国内中医病房治疗肿瘤的现状。有些病房比较重视中医,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用一些中药减轻化放疗副反应或者改善晚期患者的肿瘤并发症,但是在病房中几乎做不到单纯用中医药抗肿瘤治疗。
另外,许多患者及家属关心的问题是,大医院中医病房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效果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我们不好回答。关键要看口碑,患者及家属可以去访问那些入住大医院的病友,看看他们接受专家教授治疗的情况,有多少病人能较长时间的存活。评判一个中医师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两点,第一就是要看经过这个医师治疗的肿瘤病人存活的年数长不长,年数越长,说明这个中医师的疗效越好,水平越高;第二就是要看经过这个医师治疗的病人中长时间存活的病人多不多,如果长时间存活的病人越多,也说明这个医师水平越高。因此,疗效是水平高低的金标准。
四、痰饮
祖国医学认为,痰饮是由于身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1)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由口而出的痰饮。
(2)无形之痰饮:由于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有形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能收到很好的疗效,故称其为无形之痰饮。
痰饮病邪性质属阴,一般以浓度较大,质地稠粘者为痰;而把浓度较小,质地较为清稀者称为饮,故两者区别即在于痰稠而饮稀、痰浊而饮清。痰饮具有聚散不定、流动不居的特性,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
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依靠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或变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当人体肺、脾、肾的生命功能失调时,则水液会停留积聚于体内而生成痰饮。
痰饮停留体内,可随气机升降游走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之中,无处不到,从而阻滞经脉气血的运行、阻遏气机的升降出入、影响各脏腑津液代谢之进行,从而产生多种病变。
常见的痰证有: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癫狂、甚至神昏;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适;痰停皮下肌肉,可见痰核、阴疽流注;痰阻经络筋骨,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头目,则发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常见的饮证有:饮泛肌肤,则成水肿;饮停胸胁,可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停胸膈,常见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饮在肠间,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而食少。
怎样有效养生远离痰饮呢?
据《家庭中医药》载:痰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能引起气管炎、冠心病、食道癌等多种疾病,对人体危害性极大。因此,历代养生家指出,老年人宜根据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适当服些化痰药,以扫清体内的“定时炸弹”,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预防痰饮的中成药较多,如二陈丸、消食化痰丸、顺气化痰丸、礞石滚痰丸、橘红丸等,选用化痰药时,必须结合个人身体情况辨证服药。这样方能扶正气使痰无所生,除痰饮以免留邪为患。
总之,痰饮病证不胜枚举,朱丹溪在《医述》中称“人之病痰者,十有八九。”也说明了痰饮很常见,对于癌瘤患者亦不例外。
据1994年《光明中医杂志》载:1993年2月收治一位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病人,患者神疲消瘦,头晕且痛,咳吐白色粘痰、甚则呕吐痰涎,脘闷吞酸,不能进食,苔白厚质略红、脉沉伏,给祛痰灵口服液,每日三次,每次一支,清热化痰解毒。汤药以六君子汤化裁,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并配合高能营养液以及抗癌西药卡氮芥静点,经过一个半月的治疗,病情大有好转,诸证消除,饮食正常。入院时胸片报告:右肺癌伴不全性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CT片报告:右小脑转移瘤。4月3日胸片报告为:原右肺癌伴不全性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基本消失,两肺未见明显异常。CT片检查报告:右小脑转移瘤较前明显好转。
该患者是经西医化疗放疗后肺癌未能控制,转移到脑。病人极度虚弱,卧床不起,饮食骤降,来院待毙。我们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据外在咳嗽或呕吐痰涎、苔白厚、脉沉伏,断定在内必有顽痰凝结。患者平素恣食肥腻荤腥之物,酗酒无度,辛辣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再加性情暴躁易怒,气机失调,津液运行不畅而痰生。痰本是津液经灼炼而成,贮于体内,随气上下,无处不到,在胃则呕,在肺为咳,为喘,痰蒙清窍则头晕目眩。因便干,溲赤,痰白且粘,辨为热痰。祛痰灵中的竹沥甘大寒,清热滑痰,善通经络。鱼腥草辛微寒入肺,清热解毒,利尿,治疗肺癌,桔梗消肿排脓、载药上行。共同起到清热化痰、解毒的作用。明代张介宾“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故用六君以杜痰源。好转之快令人惊喜,主要是在中医辨证治疗上抓住病的本源——痰,对症下药,转危为安。(作者:杜美君)
本例患者平时饮食不注意,恣食肥腻荤腥之物,酗酒无度,辛辣厚味,这些均很容易生痰,再加上平时性情不好,暴躁易怒,加剧了痰饮的发生。因此,平时注意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大大减少肿瘤的发生,这就是肿瘤的一级预防。
五、瘀血
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溢出脉管之血积存体内,或阻滞于经脉、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一旦形成之后,又能成为致病因素,进一步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的进一步失调,就这样构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发生瘀血呢?
(1)气虚致瘀:载气者为血,运血者为气,气血充盛则循运正常。气有推动作用,阳气虚损,推动无力,则血液运行迟滞而成瘀。或气虚,固摄能力下降,导致血溢脉外、凝结不散而成瘀。这些就是因虚而致瘀。
(2)气滞致瘀:《沈氏尊生书》说:“气运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血亦凝在何处。”意思是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机不畅,血液运行亦可因之而阻塞。气凝在何处,血也凝在何处。 
(3)血寒致瘀:《医林改错》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意思是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寒邪侵入经脉,使经脉挛缩而拘急,血因凝涩不得畅通,进而形成瘀血。
(4)血热致瘀:《医林改错》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意思是说,热入营血,煎灼阴液,血与热互结,使血液煎熬浓缩而运行不畅。另外,热邪灼伤脉络,使脉络不能有效固摄血液,加上热邪迫血妄行,从而使血液溢于脏腑组织之间,也可形成瘀血。  
(5)外伤致瘀:指各种外伤,诸如跌打损伤,或过度负重等,外可伤及皮肤,内可伤及脏腑,从而使血溢出经脉,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进而形成瘀血。
(6)情志内伤致瘀:情志内伤,可使气机郁滞,气机不畅,血液运行亦可因之而阻塞导致气郁血滞,久而成瘀。
(7)饮食起居失宜致瘀:《证治准绳》说:“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瘀血者多。”意思是说,饮食起居失宜,可导致血瘀而变生它病。
怎么知道瘀血呢?  
临床所见的瘀血病证虽然繁多,但其表现有共同特点。
(1)疼痛:瘀血多为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病程较长,多由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所致。中医认为疼痛的病机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个方面,“不通则痛”是由于实邪阻滞脏腑经脉导致气血不通而痛,称为“实痛”;“不荣则痛”是由于身体正气亏虚导致脏腑经脉失于营养而痛,称为虚痛。瘀血引起的疼痛常为刺痛,属于“不通则痛”,因此瘀血阻滞多刺痛。
(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则表现为色青紫或青黄。比如血液瘀阻于身体局部肌肤,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这是由于瘀血阻塞脉道,血流不通,从而溢于脉外所致。因此瘀血阻塞脉道可导致出血。比如血液瘀阻于胞宫(即子宫),可见少腹刺痛、月经不调、或痛经、或经闭、或经色紫黑有血块,或见崩漏。血液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血液瘀阻于胃,可见呕血、便血。
(4)紫绀:指口唇、面部、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此由瘀阻经脉,血行不畅,浊血郁滞于器官组织局部所致。比如血液瘀阻于心,可见胸闷心痛,口唇青紫。
(5)肌肤甲错:指皮肤粗糙、干燥、角化过度,因而在外观上表现为褐色,如鳞状,通常是体内有瘀血的一种外候。因为瘀血积留既久,新血不生,皮肤经脉失于濡养和充盈所致。血液瘀阻于肢体末端,可致四肢末端麻木。
另外,如面色黧黑,皮肤紫斑,及某些精神症状(如善忘、狂躁、昏迷)等也为瘀血的表现。比如瘀血攻心,神明不守,可致发狂。
临床常见之瘀血病证,亦常随其所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血液瘀滞之后,其本身失去原有的营养功能,对机体起一种有害的作用,能障碍正常气血的新生和运行,日久则可进一步形成其他严重病变。因此,有效预防或减轻瘀血显得很重要。
据《今日早报》载:平时应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黑豆、黄豆、山楂、香菇、茄子、油菜、羊血、芒果、番木瓜、红糖、黄酒、葡萄酒、白酒等。对非饮酒禁忌者,适量饮用葡萄酒,对促进血液循行有益。
在临床中,癌瘤可以造成血液瘀滞,但是化疗药物也可以造成血液瘀滞,而且危害也很严重,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西医医师很强调化疗的好处,往往却忽视化疗的副毒作用,到头来受害的的是患者自己。
据2009年《药物不良反应》载:患者女,53岁,身高170cm,体重57 kg。因双下肢麻木,进行性加重5月余,于2008年5月8日入院。患者2007年9月26日行右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根治术,术后FIGO分期为ⅠA期。2007年10月10日开始行术后辅助化疗,共六周期,方案为:紫杉醇270 mg,第1天静滴;卡铂700 mg,第1天静滴;休息20天,21天为一周期。2007年11月23日第三周期化疗结束后,患者出现双足麻木。未予重视,继续行第4~6周期化疗,双足麻木进行性加重并累及腰部,左足麻木感较甚,双下肢无力,影响站立及行走。给予复合维生素B片及甲钴胺注射液治疗后症状无缓解。2008年1月31日末次化疗结束后,在家休养3月余,双足麻木症状无改善,遂来我科诊治。
入院查体:T 36.4℃,BP 120/80mmHg(1mmHg=0.133kPa);轮椅推入病房,皮肤、黏膜无黄染,双足皮肤青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双足浅感觉减弱,左足较甚,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张力减低,左下肢较甚,左膝腱反射减弱。入院后行盆腔CT检查示:符合卵巢癌术后改变。全身骨扫描结果为阴性,肿瘤标志物五项:AFP、CEA、CA125、CA-199、CA-153均为阴性。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均无明显异常。结合病史及各项检查情况,临床考虑患者主要症状为紫杉醇的神经毒性所致。给予胸腺五肽1 mg,1次/d静滴;复方苦参注射液15ml,1次/d静滴;维生素B6片60 mg,2次/d口服;中药汤剂益气、活血、通络治疗;中医足浴、针刺、十宣穴放血治疗。经过15天综合治疗,患者症状减轻,已能行走50米距离,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很大改善,于2008年5月23日出院,嘱患者在门诊继续治疗。(作者:吴孝雄,朱世杰)
针对此患者病情,有许多东西需要总结和吸取教训。
第一,患者2007年9月26日行右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根治术,术后FIGO分期为ⅠA期。对于这种情况,术后不用化疗,因为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术后化疗与不化疗的复发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化疗并不会给患者带来益处,不会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反而给患者增加负担,损伤人体正气,降低机体免疫力。但是西医医师仍然给患者施行化疗,这也与患者选的科室有关,患者没有选择肿瘤科。患者手术是在西医妇科做的,术后没有去找肿瘤内科医师,而是继续住在西医妇科,结果西医妇科医师就给她施行了化疗。
第二,施行化疗后,第三周期化疗结束后,患者出现双足麻木。未予重视,继续行第4~6周期化疗,结果病情加重。要知道,这种化疗药物对神经的损伤是不可逆转的,当时发现神经损伤就应该及时停药,也就是第三个周期化疗结束后就应该停止化疗,而实际上没有这样做,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神经损伤。
第三,出现了神经损伤如果有药可治那还可以,关键问题就是西医没药可治,西医医师给予复合维生素B片及甲钴胺注射液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这时患者才想起用中医治疗。
第四,对于这样的病人,作为中医师应该积极救治,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分析病因,患者由于得了癌瘤,动了手术,接受了化疗,这些均是对身体的损伤,耗散人体的正气,加之患者活动受限,轮椅推入病房,较长时间不活动也会损耗正气,导致气虚,所以治疗上应该益气,补充耗散的正气。另外,化疗药物的毒性造成血液瘀滞。患者表现为双足皮肤青紫、双足麻木与双下肢无力。因为血液瘀滞在双足部位,会出现皮肤青紫,血液瘀滞会导致身体内流动的带有营养的血液不能到达双足,使双足得不到营养,这样就会出现双足麻木与双下肢无力。寻求血液瘀滞的原因,主要是化疗药物毒性所致,另外正气不足,气虚推动血液无力会加重血液瘀滞,这样中医的病因病机就分析清楚了,这样就好针对性的治疗了,所以中医治病也不是盲目的治病。
第五,在中医治疗方面,我们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因为病邪深重,单一中医疗法恐怕不凑效。用益气活血的方药汤剂让患者内服,同时用活血通络的药液让患者足浴,使药物通过皮肤渗入到双足发病部位,从而更好地进行活血化瘀。因为双足为四肢之末,再加上气虚血瘀,内服的汤药到达双足的浓度不易提高。另外,还用针灸进行十宣穴放血,让双足的瘀血流出来一部分,有助于邪气的排出,有助于体内四肢气血的流通。这就是中医的一个理论,给邪气以出路。给邪气以出路是中医祛邪的一个重要方法,病邪在体内,要么把病邪就地消灭,要么把病邪赶出身体。给邪气以出路,把病邪赶出身体的常用方法有刮痧疗法、刺血放血疗法、催吐疗法、发汗疗法、通利大小便疗法等,让病邪通过不同方式离开患者身体,邪去正自安,疾病就好了。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大32

纸  张:60克轻型

正文语种:

加载页面用时:17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