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文学经典论争在美国
文学经典论争在美国


文学经典论争在美国

作  者:阎景娟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 书:现代化论坛

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509713402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文学研究    

标  签:文学经典论争  美国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美国学界的文学经典论争为研究对象。作者在梳理经典论争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多维度、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文学经典形成的文化语境、制度背景以及意识形态影响,揭示了文学经典问题与政治文化、大学教育、机构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作者提供的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人文通识课书目,则为我国大学人文教育发展打开了借鉴之窗。

TOP作者简介

阎景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TOP目录



目  录

序 言 经典:变动中的永恒………………………………………………………陶东风/1
导 论……………………………………………………………………………………………1
一 文学经典何以成为问题………………………………………………………………2
二 文学经典之争的视角与层面…………………………………………………………5
三 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基本思路…………………………………………………11
第一章 文学经典的含义………………………………………………………………………15
一 “经典”的词源及含义演变…………………………………………………………15
二 经典(canon)与古典(classic)………………………………………………………19
三 经典与文学经典………………………………………………………………………23
第二章 以文学自身的名义……………………………………………………………………30
一 经典的功用:人文主义传统的建立…………………………………………………31
二 传统与正统:艾略特的经典修正……………………………………………………38
三 英语文学传统的描述与学术规训的建立……………………………………………48
四 对文学经典的特征与标准的反思……………………………………………………54
五 原创与影响:哈罗德•布鲁姆的经典观……………………………………………63
第三章 作为文化表征的文学经典……………………………………………………………69
一 文化战争………………………………………………………………………………71
二 多元文化主义与身份政治……………………………………………………………76
三 挑战文学经典:以女性主义为例……………………………………………………91
四 在个人自我与文化身份之间考虑经典………………………………………………105
第四章 文学经典与大学教育…………………………………………………………………115
一 草坪上的文化战争……………………………………………………………………116
二 经典:博雅教育的中心………………………………………………………………127
三 拓宽经典:推荐书目、大学课程与文学选集………………………………………136
第五章 文学经典形构中的偶然与必然………………………………………………………145
一 文学经典的偶然性……………………………………………………………………146
二 意识形态、文化资本与经典形构……………………………………………………153
三 另一种“偶然”:被选中的与被忽略的……………………………………………162
第六章 文学经典论争的其他维度……………………………………………………………169
一 虚实之间的张力:实用主义立场……………………………………………………169
二 为经典赋意:来自哲学阐释学的启示………………………………………………179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185
一 结论……………………………………………………………………………………185
二 对中国高等母语教育及通识教育的思考……………………………………………193
附录一 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Adler) 之推荐书目……………………………………202
附录二 1937~1938学年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人文教程必读书目…………………………215
附录三 1988~1989学年斯坦福大学“文化—观念—价值”
概论教程“欧洲和南北美洲”部分必读书目………………………………………217
附录四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附录之《经典书目》………………………………220
参考文献…………………………………………………………………………………………221
后 记……………………………………………………………………………………………230


TOP书摘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考察1980年代以来发生在美国学界的围绕“西方文学经典”的论争。
20世纪的前五十年,是西方文学经典建立并得以在体制上确认的时期,文学经典被认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永恒价值的、远离政治利益的。经典形构(canon-formation)的这一过程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进行,以至从来没有人注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社会运动的学术之翼,文学经典开始遭到质疑。这种质疑的焦点集中在经典形构中的排除和包含,认为是作者的阶级、种族、性别身份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被包含或排除于经典之列。在这种视野下,人们发现,文学经典几乎全部由已故白人男性组成,是欧洲中心论和“瓦斯普主义”(Waspism)的建构。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者们认为,经典应该更多地代表真正的社会多样性和宽广范围的文化遗产,经典应该包含先前被排除在文学史和主流文化的教育体系之外的作者作品。从1980年代初开始,文学经典话题在体制上显著起来,其标志是来自学院内的教师对“英语文学”教学大纲应包括什么内容的讨论,以及对传统的文学批评的实践及其认识前提的反思。1983~1984年,美国著名杂志《批评探索》(Critical Inquiry)主办了以文学经典为主题的讨论,推动了人们对文学经典话题的关注。而作为文化战争中心的文学经典论争在198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它表现为几部以大学教育、文化传统、文学文化经典为话题的畅销书的连续出版,与课程改革相关的激烈事件(斯坦福事件)的发生,有影响的学者社团(“全国学者协会”、“为民主文化而斗争的教师”)的组建,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论争中来并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出版了许多相关著作。时至今日,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余音尚在。
美国发生的这场文学经典论争,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从论争的社会背景上看,它是1960年代末以来的社会政治运动在学术界的投射。在社会运动的推动下,黑人研究、妇女研究、少数人群体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文学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有不少建树。但教学改革的步伐远远落后于社会运动理论与实践,经典之争的一个主要意图是促进文学文化的民主化进程。从文化上看,文学经典论争其实是文化战争在大学人文教育上的反映,是文化战争的一个主战场;狭义的文化战争就是围绕西方文明与文学经典的争夺,保守主义者将文学经典作为文化传统的保留地而进行守卫,而新左派为自己辩护说他们只是要求“拓宽经典”,让少数族裔的声音能够被听到,但完全没有推翻西方文明的意思。从思想源泉上说,它反映着1980年代英美政治理论的辩论焦点,是身份政治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在文学经典问题上的反映;它直接受到社群主义理论的启发和指引,要求身份政治在文化系统中的代表性。从学术研究的趋向看,它是在文化研究提供的理论、视野与方法启发下的结果。美国的文化研究是英国的文化研究在全球的发展之一。它以“受害人研究”为特色,为少数人群体争取权益,反映在文学经典论争上就是要求少数群体在经典中的代表性。从教育体制、学科建设方面看,文学和批评受到大学中交叉学科的发展所带来的方法论和质询方式的重大影响。文学研究的压力是,必须对“伟大”文学作品的公认传统进行怀疑和分析,仔细检视批评运作的前提,并追问:批评是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对构成“文学价值”的东西予以预选、评估、假定,从而制造出“文学”的。
本书梳理文学经典论争过程和各种观点,但更主要的用意,是对论争中最重要的和最富于启发性的维度做出描述和分析,揭示出使文学经典论争成为可能的学术视野。因此在考虑到了历史线索之后,基本上是从文学经典争论的几方面来搭建框架。第一章从词源的角度对“经典”、“古典”、“文学经典”等词语进行梳理,考察它们的原始意义以及词义变迁中反映出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将看到,经典就是标准,而这种标准的制定与教会、政府、学校的机制作用密不可分。由于经典选择和确立过程被拿来与文学经典的建立过程做了类比,文学经典的权威性的实质才被认识、被拆解。第二章在文学“自身”领域,思考文学经典的价值功能和美学标准。我们将揭示英语文学传统的建构过程,以及这一传统中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重新考量被当作文学经典的重要特征的“普遍性”与“永恒性”等相关问题。文学经典的特征还可以从美学竞争的角度来揭示,哈罗德•布鲁姆这样的美学理想主义者不仅提供了思考经典的一种有渊源、有影响的角度,也表现出一种维护经典的强硬姿态。第三章把文学经典论争放到文化的视野中、放到文化战争中去做一个宏观考察,说明政治文化诉求是文学经典论争的根本动因,“打开经典”的呼声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群体希望在政治文化体系中获得符号表征的要求。第四章认为文学经典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促成了文学研究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在大学课程大纲、阅读书目和文选那里,文学经典获得了可见的栖息地。因为文学经典一直占据着博雅教育的中心,所以经典论争实际上是大学教育理念的斗争。“经典形构”也是经典论争中的热门课题,许多批评家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经典加封过程中的种种偶然与必然;本书将表明,在文学经典成因中,个人意见、时代要求、机构制度、文化体系常常纠葛在一起发挥着综合作用。序言经典:变动中的永恒


序言 经典:变动中的永恒

1980年代以来,文学经典的论争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热点。这个论争先是出现在美国,后来波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
传统观点认为,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恒价值并对审美、文化、道德乃至政治具有规范力量的作品。无论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经典”都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它不但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存在的文本,更包含此类文本所或明或隐地体现的,制约、规范人类思维、情感与行为的文化、道德与政治力量。因此,“经典”这个术语从来不限于文学艺术和审美领域。《论语》就是中国传统伦理规范的象征,古代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西方,最早的公认经典是宗教典籍而不是文学作品。
由此决定了单纯的审美本质主义很难解释经典包括文学经典的本质。我们固然不能认为文学经典完全是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等“外部”力量肆意打造的权力产品,特别是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能够经得起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常常体现出某种程度的“超历史”的稳定性,但是我们却也无法逻辑地列举和分析这种稳定性的固定要素特别是审美要素。经典至多是变动中的永恒。
自从文化研究兴起之后,经典更多地被看作是一个被争夺的对象,一个充满了硝烟的战场,一个各种社会力量和权力因素介入其中的复杂建构。决定什么样的文本能够成为经典,与其说取决于其内在的所谓审美本质,不如说取决于变化不定的权力。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火如荼的“文化革命”无疑为这种经典观的流行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美国,由于社会文化运动激发以及文化研究视野的引入而导致的经典论争出现在1980年代,并一直延续至今。阎景娟的这本书(也是她的博士论文)就是以之为研究对象。在我为她定下这个选题时,正是国内“大话文学”、“无厘头”等戏说经典的风潮方兴未艾、热火朝天之时,当然,此前已有女性主义批评因受西方思潮影响率先开始对自由人文主义的经典观——把经典视作永恒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之体现的本质主义经典观——发难。我觉得无论是对文学研究还是文化研究,乃至思想史研究,无论是对文学理论还是文学史,这都是一个非常有学术价值的选题。
正如阎景娟指出的,20世纪的前五十年是西方文学经典建立并得以在体制上确认的时期,这个确立的过程显得如此“自然”,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其中有什么“权力”在作祟。这种自由人文主义的经典观在六七十年代以降的文化研究的斗士看来,则正好是隐蔽了权力的权力,或者“不被识别的权力”(布迪厄)。文学经典的客观性、永恒性和超功利性开始遭到质疑。女性主义者和黑人批评家们认为,不平等的种族、性别等权力关系是决定何者为经典的关键因素,这是一个包含了吸纳和排除的权力建构过程。他们痛陈文学经典的仓库里堆放的几乎全部是已故白人男性作家的作品,文学史几乎就是白人男性的文学史。多元文化主义对西方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发起了轮番轰炸。文化多样性和政治正确成为经典选择首先要考虑的标准,这个标准与其说是审美的不如说是政治的,或者说,所有审美的也都是政治的,或伪装为审美的政治。正如阎景娟指出的:“美国发生的这场文学经典论争,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从论争的社会背景上看,它是1960年代末以来的社会政治运动在学术界的投射。”“从文化上看,文学经典论争其实是文化战争在大学人文教育上的反映,是文化战争的一个主战场;狭义的文化战争就是围绕西方文明与文学经典的争夺,保守主义者将文学经典作为文化传统的保留地而进行守卫,而新左派为自己辩护说他们只是要求‘拓宽经典’,让少数族裔的声音能够被听到,但完全没有推翻西方文明的意思。从思想源泉上说,它反映着1980年代英美政治理论的辩论焦点,是身份政治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在文学经典问题上的反映;它直接受到社群主义理论的启发和指引,要求身份政治在文化系统中的代表性。从学术研究的趋向看,它是在文化研究提供的理论、视野与方法启发下的结果。”
阎景娟的著作详细地梳理了1980年代以降美国学术界经典论争的历史。从1980年代初开始学院内关于英语文学课程应该教授什么的讨论、《批评探索》以文学经典为主题的讨论,到1980年代后期几部以大学教育、文化传统、文学文化经典为话题的畅销书的出版,聚焦于大学课程改革的“斯坦福事件”的发生,“为民主文化而斗争的教师”等组织的组建及其活动,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引发的争论,等等。本书不仅梳理了文学经典论争的过程,而且对论争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中肯评价。这些筚路蓝缕的工作在汉语学术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阎景娟的著作虽然花费了很多的篇幅介绍反自由人文主义、美学理想主义、本质主义的(反)经典理论,但是自己却并不完全认同这种经典观。她在描述、介绍和评价自由人文主义、美学理想主义、本质主义的经典理论时,笔锋常带眷慕与同情,对于以权力为中心的经典建构范式持有相当程度的异议,在此也体现出她和我这位导师的差异,体现出她坚守自己观点的执着,虽然平时她对我从来都是恭敬有加、极度尊重。
我欣赏她的这种性格。

陶东风
2010年2月21日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93.7604